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的形成源遠流長,據《監略妥注》載:“舜陶於河濱,而器不苦窳”。即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帶領先民在湘江一帶開始了制陶之業,進行原始的手工製作。從長沙銅官窯遺址出土文物和積澱深厚的陶瓷碎片考究,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已創造性地表現在造型、成型、燒成、裝飾等諸多方面,構成了全方位的陶瓷手工製作體系。專家認為“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是屬唐代遺存。

 世界認同的藝術價值

長沙銅官窯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的發源地。它的燒制技藝自唐代傳承至今,表現出很強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是本身具備的科學價值,釉下多彩的形成,拉坯技藝的產生,雕塑工藝的發展,燒成原理的掌握,都蘊含著不同的科學知識,現代《陶瓷工藝》一書已將它上升成了理論。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是把自然界缺少生命活力的物質通過勞動的雙手變成有生活氣息的器物,展現出各種美的形象,巧奪天工,嘆為觀止。這種將彩繪遮蓋於釉下,使其永不褪色的創新工藝,極大地豐富了陶瓷裝飾藝術。銅官在唐代曾是我國三大陶瓷出口基地之一,銅官窯產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東南亞、西亞、北非等地區的諸多國家,名聲遠播,影響深遠,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2000年,德國人蒂爾曼.沃特發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出載有9世紀中晚唐陶瓷產品的沉船“黑石號”,其中長沙銅官窯的精美瓷器達6萬餘件,這些產品充分展示了銅官陶瓷手工技藝的歷史淵源和巨大魅力。迄今為止,已在日本、朝鮮、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伊拉克、坦尚尼亞、肯亞、伊朗等17個國家發現了唐代長沙銅官窯陶瓷文物,這些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異國的產品,已在全球形成了“唐瓷效應”。
銅官窯出土文物銅官窯出土文物

龐大的傳承體系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的傳承有家傳、師傳兩道譜系。家傳為繼承祖業;師傳呈自願特徵,一般三年為期,出師後幫師一至三年,再獨立門戶。所學技藝,開始以成型的單項專業為主,逐步兼學燒成,直至各工序操作都應知應會。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代代相傳,後繼有人。至民國時期,師承、家承脈絡十分清晰。
拉坯傳人。主要套用於炊具、壺類成型,民國時約3000人;延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尚有2000人。至今因產品結構改變,機械化生產的替代,能操作者約300人,其中技藝精良者有熊賽王、張正斌、黃炳祥、譚志忠、馮耀雲、胡武強、胡明、胡英等人。其中胡武強的作品在國內多次獲獎。他並將技藝傳給了兒子胡明、女兒胡英。胡英是銅官陶瓷拉坯的女傳人之一。
捏坯傳人。主要套用於缸類產品成型,民國時期約3500人;延續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2500人;現今技藝成熟者尚有400餘人。
雕塑傳人。民國時期有“窯狀元”胡樹生、‘‘泥人劉”劉子振。劉子振(1906--1992)師從“窯狀元”胡樹生,解放後劉子振相傳給兒子劉四澤、孫子劉坤庭。至今“泥人劉”的第三代傳人劉坤庭的作品《雄鷹》浮雕陳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南廳、《中國姑娘》壁畫鑲嵌在郴州女排訓練基地。《銅官陶瓷工藝流程》浮雕收藏在深圳博物館。2006年劉坤庭被評為湖南省民間文化十大傑出傳承人之一,2010年評為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省級傳承人。
畫花、貼花傳人。至今得到廣泛套用,技藝熟練者約200人,曾到突尼西亞、柬博寨等國傳藝的專家、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陶瓷藝術大師雍起林是眾多傳人中的佼佼者。
燒成“看火”傳人。由於先進的窯爐設備替代了龍窯,不再使用“看火”之法,但至今掌握其技能者有600餘人。唐代外興窯現保存下來還在繼續燒制陶瓷,故“看火”法則仍得到使用。
“釉下多彩”傳人。銅官窯彩釉基料至今仍得到套用,並在現代化工知識的使用中,將傳統的色彩進一步升華,更使釉下多彩艷麗多姿。至今銅官陶瓷產業中造詣頗深的釉料技術人員不乏其人,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不斷傳承的局面。

有力措施促推發展

望城縣銅官陶瓷行業協會組建了專門保護機構,確定了項目傳承人,落實了專項資金。“十一五”期間,自籌資金265萬元,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查,建立檔案,助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成立瞭望城縣銅官陶瓷行業協會,制訂了《銅官鎮歷史文化名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以及《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獎勵辦法》。全力支持項目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同時還制訂了《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培訓實施方案》舉辦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培訓班六期,培訓人員500人/次。
通過這些有力措施,引起了各級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廣泛關注,並收到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果。目前,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已列入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省、市代表性傳承人各1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正在準備申報之中。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