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新聞

唱新聞

唱新聞”又叫“唱蓬蓬”,這是定海更為通俗的地方曲藝品種,舊時多為盲人演唱。因其演唱時多帶有哭腔,似乞者求食之狀,故稱“討飯腔”。又因“唱新聞”藝人常常在人家居處門口或往來於島間的航船上唱,故而又被稱為“唱門頭”與“唱船頭”。唱新聞是浙東地區流行的一個曲種,在奉化、北侖、鎮海、鄞州、象山一帶尤為普遍。

簡介

“唱新聞”在定海已有二百年歷史。由於演唱的內容大多為本地及外鄉的時政新聞傳奇故事,用的又是定海方言,聽來格外親切。唱的曲調有人們熟悉而且好聽的民間小調、有“寧波走書”中的賦調、二簧,變化較多,深受漁農村基層民眾喜愛。相傳,定海“唱新聞”的“祖師爺”江阿桂藝技高超,一部“石門冤”唱了半個月還未結束,如果要聽到大團圓,還得唱半個月。一部書能堅持聽上一個月,可見民眾喜愛程度之高。近幾十年來,民眾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唱新聞”等曲藝表演日見衰落,僅存的幾名藝人也年事已高,已很少演出。

歷史

唱新聞的歷史悠久,距今約有百餘年歷史。南宋時期已有盲人唱“朝報”(官方新聞),後來演變為唱社會新聞。新聞的內容多是當地街頭巷尾流傳的古今故事和流行小調,用鄉音俚語進行演唱。藝人在演唱時,右手挾一根鼓桿及打鑼木片,左手提一面小鑼,兩膝膝蓋上按著一隻小鼓,邊唱邊用鼓槌或鑼片有節奏地叩打鼓殼或小鑼。

形式

其演唱形式有:

一、唱門頭,即沿門唱幾個小曲,類似乞討;

二、邏便場,在民眾天井、明堂之中,唱一段或一場,兜幾個錢;

三、唱航船,這在水網地帶較為流行,在日夜航船里賣唱;

四、唱燈頭,逢到廟會、集市進行演唱;

五、唱場子,這是能唱大書、相對水平較高的民間藝人,進書場演唱,但為數不多。

唱法

新聞多是一人進行演唱,也有兩人對唱的。其伴奏的樂器有鼓、小鑼,也有用竹板敲打的。新聞書目可分兩類:一種是小書目,也叫開場書,如《光棍調》、《打養生》、《游碼頭》等,也有用小調唱社會新聞的。另一種是大書目,也叫當家書,有《三縣並審》、《拆鴛鴦》、《釘鞋記》等。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