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邊靖樓

代縣邊靖樓

位於北京——原平鐵路線上的代縣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從隋唐到明清,一直是代州治所駐地,也是山西北部的軍事重鎮。

由來

州治所駐地,代縣邊靖樓歷代對州城的建築修茸,不僅使城池更加堅固,也使城池內外出現過眾多樓觀、園林。今天,巍然屹立於縣城中央的邊靖樓,就是明朝留下來的一處人工景物。邊靖樓系明朝代州城的鼓樓,又稱諒樓。初建於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由當時的將領唐勝宗、陸仲亨主持修建的。那時,朱元璋的北伐軍剛剛平定了山西地區,元朝的殘餘勢力還在這裡策動變亂。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代州境內一些舊軍吏策動了叛亂,明朝政府便把唐、陸二將派到此地平叛。他們平息叛亂之後,便修築加固城池,在城裡建起了樓台。因為當時的代縣城還不是州城,所以這座樓台就起名為邊靖樓,意思是守衛北邊,使之安寧,實際也帶有紀念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縣又恢復為州,這座邊靖樓就成為州城的鼓樓了。

歷史發展

初建的邊靖樓通高約10米,、樓分七楹,結構較小。經歷過近百年時間,到成化七年(公元1471

代縣邊靖樓代縣邊靖樓
年),由於一場大火,將樓層的木構建築全部燒毀。於是,當地官員又重新募資修建,將台基增高到4丈(13米多),樓身增高到8丈(近27米),通高增加到12丈(40米),依照原有式樣,仍保留了7問樓閣。3丈(10米)的台基中,有南北可通的石券門洞,氣勢頗為雄壯。樓的四周,又建有廊坊,坊壁書錄歷年本州境內考取進士者的姓名。成化建樓之後,又經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兩次大修,更顯雄壯。今存建築基本保持了明清原式,台基高13米,長43米,寬33米,石券門洞縱貫南北。樓身高26米,寬7間,深5間,四周仍為廊坊。整體建築規整精巧,雄渾壯觀。登樓四眺,山河遼闊,塞上風光無限。樓上高懸“聲聞四達”、“威鎮三關”、“雁門第一樓”三塊大匾,真實地描繪了她的雄姿。當地常將邊靖樓與應縣木塔、河北正定隆興寺的銅鑄菩薩像相比,有“代州鼓樓應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的諺語。當你登臨鼓樓,細心地研究了她的建築結構之後,再來到樓下,觀賞—下代州城內各式各樣的民居,室內家具的構置,那一排排結構謹嚴渾厚的房舍,那一組組做工巧致的家具陳設,與這鼓樓的建造工藝相互輝映,會使你聯想到代州木工技藝的悠久歷史,為之而驚嘆、感慨

相關資料

代縣邊靖樓代縣邊靖樓
登代縣邊靖樓
雁門邊靖樓,遠眺滹沱流。
近俯文廟殿,中懷古代州
代州由來久,樑柱幾經修。
今人更詩詠,可憐章句囚。
囚與功名念,刀下緣木由
刻於窗格上,刻於鼠雀偷。
城磚盡官字,腳下誰人羞。
舊日自鳴鼓,今日皮未留。
只嘆楊家事,都系古渡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