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東約22公里處,面積約13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地處魯中隆起區中的臨朐凹陷,最高峰堯山,海拔高度為405.5米,公園內總體由兩個次級小盆地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圍均為由玄武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較大。地表水系主要為解家河,屬彌河水系,為季節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境的火山地貌為特色。地形起伏不平,最高峰為堯山,海拔405.5米,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2.4℃,年平均降雨量709毫米。

基本信息

簡介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臨朐縣城東約22公里處,北至靈山,東至潘家莊,南至黃山、菜園,西至東周家莊、清泉溝一帶。地理坐標為北緯36°32′00″~36°34′3 0″, 東經118°40′22″~118°44′00″,面積約13平方公里。公園核心區是1980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山旺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 面積1.2平方公里。1999年10月18日,被國家國土資源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確定為國家地質遺蹟保護區。2001年12月10日被國家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地貌概況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園內由解家河和包家河兩個次級盆地組成,盆地被玄武岩組成的盾狀火山環抱, 地形起伏不平,最高峰為堯山,海拔405.5米,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2.4℃,年平均降雨量709毫米。

公園地質是山東地層臨朐群及其包含的牛山組、山旺組、堯山組建群、屬彌河水系,為季節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境的火山地貌為特色。組的所在地,具有標準的層型剖面,尤其是山旺組地層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對比意義。硅藻土沉積厚度約為25米,由於層薄如紙,稍加風化即層層翹起,宛若書頁,古人形象比喻為“萬卷書”,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已成為國際上中新世生物建階的重要依據。

生物化石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內山旺古生物化石形成於1800萬年前,是中國唯一、世界罕見的在中新世保存完整、門類齊全、具有不可替代和重要科學價值的地層古生物遺蹟。已發現各類生物化石十幾個門類600多屬種。植物化石有真菌、苔蘚、蕨類、裸子、被子植物及藻類,以枝葉最多,多數保留原有顏色,花、果實和種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是20世紀末世界上發現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中新世時期之空白,成為中國鳥類化石重要的產地。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於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層中(距今約1千4百萬年),其種類之多、保存之完整為世界罕見,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有十幾個門類600多種。動物化石包括昆蟲、魚、蜘蛛、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昆蟲化石翅脈清晰,保存完整,有的還保留絢麗的色彩,已研究鑑定的有11目46科100屬182種。山旺鳥類化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完整鳥化石最豐富的產地。三角原古鹿化石和東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該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標本。植物化石有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類。除100種藻類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屬143種。它們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態、古氣候、動植物演化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被中外專家譽為研究中新世的“綜合實驗室”。

古生物化石產出的硅藻土是我國少有的幾個產地之一,獨具“萬卷書”之稱,具有較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古生物化石產地周邊的火山地質、火山噴發地貌亦為該地質公園重要的地質遺蹟,主要分布於盆地外圍黃山、堯山、靈山、擦馬山等地。目前可觀察到的有古火山口地質景觀、瑪爾式火山盆地地貌、火山熔岩典型結構構造等,是研究華北新生代火山活動、火山盆地形成與演化的重要基地。同時該地亦是山東新生代臨朐群層型剖面所在地,對於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研價值。

山旺已成為中國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基地。為實現在保護前提下的小規模、科學性發掘研究工作,由北京古脊椎與古人

類研究所、北京地質大學等單位的有關專家教授組成課題小組,並委託有發掘研究申請權的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代表課題組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文物局提出發掘申請。1993年經批准建立一號發掘點,1995年建立二號發掘點,已採集到犀、鹿、豬、龜等大型化石19件,昆蟲、魚、植物等小型化石3000餘件。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化石寶庫》在全國發行,《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人民中國》、《科學實驗》、《地球》等報刊也紛紛發表文章向國內外廣泛介紹。先後接待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日本、前蘇聯、奧地利、加拿大、義大利、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港澳地區的考察專家近千人次。

歷史文化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旺地區文化底蘊豐厚,且年代久遠,據其四周出土的古遺址和文物考證,早在五帝時代(約5000年前)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定居。古老的堯山,是以堯帝的名字而命名,上有紀念堯帝在此活動的堯帝祠。堯山、堯河、堯溝,這些以遠古堯帝而命名的山地川谷,加之周圍(臨朐、青州、昌樂三縣交界地區)的大汶口、龍山文化的數十處原始社會遺址,足以證明,這裡是堯帝的重要活動之區。山旺東南數里的紀山,由於歷史上黃帝的登臨和堯帝父子的活動,不斷引起國內歷代學者的重視,它和東鎮沂山一樣,是中華東方的一座歷史名山。

《史記》卷首的《五帝本紀》就有“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紀山的別稱)”的記載。丸山,據考在《史記》封禪書中稱“凡山”。司馬遷以後的應劭(漢) 、杜預(晉)、酈道元(北魏) 、李泰(唐)、李吉甫(唐)、羅泌(宋)、樂史(宋)、於欽(元)、傅國(明)、顧炎武(清)、葉綬圭(清),都對丸山、凡山進行過考證,認為丸山、凡山即臨朐縣的紀山。紀山又是古老的東方紀族的發祥地,紀受周封,都紀台(今壽光市南),從此紀山即為紀國的鎮山,黃帝之後的漢武帝等數代帝王都有登紀山的記載。紀山又稱丹山,據《竹書紀年》、《漢志》、《十三州志》等古籍載,丹山(紀山)周圍為帝堯之子朱的封地,稱為“丹朱之虛”,簡稱“朱虛”。堯帝的故地,其子襲之,“以奉先祀(《史記·五帝本紀》)”。山旺之北的靈山,孤峰圓峙,有泉沸涌,民以賴飲溉田,為古齊國所重,《晏子春秋》載,景公曾擬往封祭之。史實證明,早在遠古之時,山旺周圍即為文化要區 。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而開展的工作。《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神龍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新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