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彭州市、什邡市、綿竹市境內,總占地面積19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推覆構造(飛來峰)或“冰川漂礫”、地貌、地層剖面。

基本信息

概述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龍門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方向,是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線。龍門山古稱茶坪山、湔山,又名龍山,是一座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天下名山。中華民族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大禹就誕生在龍門山。為紀念大禹“鑿龍門,鑄九鼎,治水患”的偉大功績,該山因此名為龍門山。龍門山構造帶地域較廣,北東端至廣元,南西達瀘定,全長約 500公里,寬 30-70公里。該構造帶位於東部揚子準地台邊緣與特提斯海的交接部位,受造山運動的影響,形成由西北向東南推覆、滑覆的規模宏大的構造帶。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龍門山構造帶中段,彭州———綿竹之間,直線距離約 60公里的地段,由於所處構造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獨特的地質奇觀,具有較高的科研和觀賞價值。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面積約 1900平方公里,包括了彭州及什邡、綿竹三個縣市的部分地區。其中彭州園區為葛仙山———關口———蓮花洞一線以上 780平方公里的低山和高山區,含銀廠溝、丹景山、回龍溝、葛仙山、塘壩子等主要景區。

景觀特色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就是“飛來峰”,園區內“飛來峰”集中分布在彭州市境內。“飛來峰”為地質術語,意即外來岩塊,最早於 19世紀 80年代發現於歐洲的阿爾卑斯山。我國地質學家於上世紀 20年代末首次在彭州發現“飛來峰”,經眾多中外地質學家研究確認,並錄入地質教科書中。 近年來國內部分專家在研究西藏大冰蓋的同時,發現彭州境內的葛仙山--大埡口一帶的石灰岩具有冰川漂礫的特徵,認為該區石灰岩為罕見的特大型冰川漂礫,系西藏大冰蓋時期的產物,提出了冰川漂礫說,使“飛來峰”更為神秘。但無論是構造說還是冰川漂礫說,彭州“飛來峰”是外來岩塊,是獨特的地質景觀,比阿爾卑斯山“飛來峰”更具規模和特色,具有極高的科研教學和觀賞價值,是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亮點和看點。

地質景觀

在彭州市境內主要與“飛來峰”相伴出現的溶蝕窪地、溶洞及石林等地質景觀,其景觀優美,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對於地質科研和大眾旅遊都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配套地學景觀主要有古生物化石產地、礦產地、與推覆構造相伴產生的多種構造現象、典型的高山峽谷、冰川遺蹟、溫泉、優質礦泉水、花崗岩奇峰、現代地震遺蹟、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土石流及流少等。

自然景觀

由於龍門山地質環境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孕育出了十分豐富的自然景觀,有原始森林、溪流、瀑布、雲海、日出、佛光、湖泊、杜鵑花山等,珍稀動物有國寶大熊貓小熊貓、牛羚、金絲猴及珍稀珙桐、水杉、銀杏三大植物活化石。 更有中國西部牡丹園、銀廠溝、牛圈溝、葛仙山--塘壩子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地。

人文景觀

彭州境內的人文景觀十分豐富,道教佛教天主教在歷史上都有過較為繁盛的時期,其中有我國道教發源地陽平觀、享譽東南亞的佛教寶地龍興寺、建於 1902年的上書院天主教堂以及其人人文景觀等。總之,彭州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集科研、科考、教學、旅遊、觀光、探險於一園,具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主要保護對象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園內主要保護對象有:
a、飛來蜂群:分傷於彭州市白水河鎮,白鹿鄉,什邡市紅白鎮,瑩華鎮,面積約110平方公里。大小峰叢約50餘個,最大長約20餘公里,寬1—5公里,殘留小者僅數十平方米,灰岩體座落於紅層,或滑落於第三紀、第四紀地層之上。為燕山期龍門山隆升,多次滑落,梯次降移而形成,有滑褶式,滑片式。形態各異,植被繁茂,古有“蜀國多仙山,仙山有飛來“之說。自二十年代趙亞曾創名,現巴得到國內、外地質學界的公認。
近年來,韓同林先生提出“飛來峰”為青藏大冰蓋的漂礫,現已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雖此假說仍需考察證實,但不實為一亮點,為保護峰叢提出了新的論據。
現保存較好的飛來峰群有:
太子城飛來峰:據于海拔4776米的九頂山脊,由二疊系灰岩推覆於彭灌雜岩體之上。
天台山飛來蜂:據于海拔2441米,由石炭一、二疊系灰岩滑覆到晚三疊系須家河組之上,為佛教名山。
白鹿頂飛來峰:據于海拔1786米,由二疊系灰岩滑覆到晚三疊系地層之上。近有“無阽書院”和“領報書院”。
清平白崖飛來峰群:據于海拔1000—700米,由泥盆系、二全系灰岩滑覆到須家河組煤系地層之上。
清平白崖飛來峰:據于海拔1500米,由泥盆系滑覆於須家河組砂頁岩之上。
葛仙山飛來峰:據于海拔1112—700米,由二疊系灰岩滑移到侏羅系——第三系及第四系砂礫石及粘土之上。也為“冰川漂礫”。
b、推覆構造:龍門山推覆—疊瓦構造十分發育,構造面清楚,形成機制清晰。本區僅為龍門山推覆—逆掩構造帶之中段。該構造延伸約500公里以上。由一系列平行的斷裂帶和斷片疊瓦狀排列而成,主要推覆體有: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彭灌推覆體:由斷片狀的“彭灌雜岩”所組成,包括少量震旦系,泥盆系,伴隨有褶皺和沖斷帶。居于海拔4000米左右。
九頂山推覆體:為輕弱變質的震旦系,志留系,石炭系和二疊系組成,推覆於“彭灌雜岩”之上。以尖棱褶皺等斜褶皺及滑移斷層常見,為韌性變形帶。
懶板凳推覆體: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組成,出一系列疊瓦狀斷片構成。
其它還有:唐王寨推覆體,擂鼓推覆體,太平推權體,五龍推覆體等。它們或多或少近入園內。
c、基底—蓋層構造系列:園內有地核形成初的慢源基性—超基性岩漿岩系列。增生期的中酸矽岩漿岩系列,鹼性岩系列。有廣泛的碳酸鹽岩建造和砂泥質岩系列。有活動型的復理式—火山岩系列,建造齊全,岩類複雜,自有地質天然博物館之譽。
d、山前磨拉石建造:從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出、由不同成分的礫石組成磨石堆積,其成分從碳酸鹽岩—碳酸鹽岩矽質岩—矽質岩花崗岩—花崗岩。反映了切割剝蝕深度的反剖面原理,山產沿地表均可見及。
e、奇特的丹霞景觀:由上述礫岩,經抬升,剝蝕形成壯觀的城岩式地貌的丹霞景觀,山前一帶可見。著名有:金鞭岩,賣團山,城牆岩等。
f、秀麗的卡斯特地貌: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石灰岩經流水侵蝕,溶蝕而成,現有:
峰叢及窪地:分布於從峽馬口到通濟,著名有天台山,白鹿頂,峽馬口,塘壩子,塘壩子窪地面積較大。
溶洞:清平溶洞,蘆仙洞,五龍洞,毛狗洞,五爪洞等,有些洞有暗河及發育的鐘乳石。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而開展的工作。《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神龍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新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