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是位於重慶市武隆縣境內,地處長江支流烏江下游。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批准為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公園由兩個園區組成,以岩溶地貌最具特色,溶洞群、天坑群、天生橋群、豎井群、峽谷、地縫、石林、石芽、峰叢、峰林、地下伏流、間歇泉、溫泉等分布廣泛,組合完好,種類齊全。有四大奇觀:芙蓉洞溶洞群、武隆天生三橋、武隆中石院天坑、武隆天星豎井群。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市東南部武隆縣、彭水縣境內。地理坐標在東經107°44′35″~107°55′20″,北緯29°01′53″~29°28′51″之間,地處重慶“一圈兩翼”的交匯點,自古有“渝黔門屏”之稱。公園總面積211.57km,包括天生三礄和芙蓉江芙蓉洞兩個地質遺蹟園區。

氣候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不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濕度較大。年均日照數1160.5小時(年際變化為1024.6~1276.6小時);年平均氣溫17.9℃,極端最高溫度41.7℃,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5℃;年均降水量1082.17毫米,年際變化大,且受季風環流影響,季節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5~10月,降雨量可達725.9mm,占全年降水量的67.1%,11~翌年4月,降水量252.94mm,占全年降水量23.37%。季節分配是春季(3~5月)降水量318.12mm,占全年的29.4%,夏季(6~8月)降水量438.01mm,占全年的40.5%,秋季(9~11月)降水量為278.84%,占全年的25.8%,冬季(12~翌年2月)降水量47.30m,占全年的4.3%;年均蒸發量約500毫米;無霜期在海拔500m以下的烏江河谷地帶大於300天,在海拔1200m以上的中山地帶則為230天左右。

地質概況

公園地處雲貴高原大婁山與武陵山系相交的褶皺地帶,岩層破碎,又受烏江水系深度切割,山峰林立,溝谷縱橫,坡陡谷深,山脊海拔多在1200~2000m之間。公園內地貌類型可分為深切割中山地貌、深切割低山地貌、中山山原地貌和岩溶槽谷地貌。

公園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以及第四系。天生三礄園區出露侏羅系、三疊系、二疊系等時代較新的地層,出露面積占天生三礄園區面積95%以上,地層多呈環狀展布;而芙蓉江芙蓉洞園區內主要出露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等時代較老的地層,其初露面積占芙蓉江芙蓉洞園區面積85%以上,所有地層都呈條帶狀近南北向展布。

區域上,武隆地區的大地構造雛形形成於燕山期第二幕,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和南北徑向構造體系,川黔南北構造帶,江口等少部分地區屬川鄂湘黔隆起褶皺帶。縣境內分布著一系列褶皺、斷裂構造。構造線呈南北向展布的褶皺背斜,核部出露地層多為二疊系、三疊系,少數為寒武系,向斜軸部為三疊系中上統,褶皺構造形態多為短軸構造,兩翼岩層傾角差異較大。構造線呈北東向展布的褶皺背斜,核部出露地層多為二疊系、三疊系,向斜軸部多為侏羅系,也有三疊系,構造形態多為短軸構造,軸向北東25~40°,兩翼岩層傾角差異大,一般北西翼陡,南東翼緩,呈不對稱褶皺。武隆地質公園內的構造形跡均屬於北北東—北東向構造系列。

資源情況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類型與數量

摘要:公園內發育各類地貌景觀,以岩溶地貌景觀為主兼有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和水體景觀,在十分有限的區域內集中了如此豐富的地質現象,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極為稀有。且自然狀態完好,科學系統完整,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公園內發育各類地貌景觀,以岩溶地貌景觀為主兼有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和水體景觀,在十分有限的區域內集中了如此豐富的地質現象,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極為稀有。且自然狀態完好,科學系統完整,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公園內有72個地質遺蹟景點,對其進行定量評價。採用層次分析法原理和方法,對各園區內的地質遺蹟景觀進行打分、評比,最後形成公園地質遺蹟的綜合價值等級評價結果。評價指標選定為科學價值(K)、美學價值(M)、歷史文化價值(H)、典型性(D)、稀有性(X)、完整性(W)、系統性(F)七個,通過專家評分分別給出權重。地質遺蹟評價因子中的每個評價指標按 100 分計數,每15 分為一個級差,劃分為Ⅰ、Ⅱ、Ⅲ、Ⅳ、Ⅴ五個檔次。其中Ⅰ級:全國性的,遺蹟評價綜合得分100~85 分,屬國家級;Ⅱ級:區域性的,遺蹟評價綜合得分85~70 分,屬省級;Ⅲ級:地區性的,遺蹟評價綜合得分70~55 分,屬地市級。

定量綜合評價結果如下:

(1)公園內有國家級地質遺蹟點11 處,點總數的15.28%,有岩溶洞穴(芙蓉洞)、天生礄(天龍礄、青龍礄、黑龍礄)、天坑(中石院天坑)等。

(2)省級地質遺蹟點24 處,點總數的34.72%,主要有天坑(青龍天坑、神鷹天坑)等。

(3)省級以下級地質遺蹟點37 處,占總數50.00%,有泉(一線泉、靈泉、三疊泉)、瀑布(龍孔飛瀑、飛天懸瀑)以及天坑(賀家坨天坑)、岩溶窪地(大岩腦窪地、燕子坨窪地)等。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區域地質背景

摘要:公園內發育各類地貌景觀,以岩溶地貌景觀為主兼有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和水體景觀,在十分有限的區域內集中了如此豐富的地質現象,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極為稀有。且自然狀態完好,科學系統完整,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公園內發育各類地貌景觀,以岩溶地貌景觀為主兼有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和水體景觀,在十分有限的區域內集中了如此豐富的地質現象,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極為稀有。且自然狀態完好,科學系統完整,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公園內有72個地質遺蹟景點,對其進行定量評價。採用層次分析法原理和方法,對各園區內的地質遺蹟景觀進行打分、評比,最後形成公園地質遺蹟的綜合價值等級評價結果。評價指標選定為科學價值(K)、美學價值(M)、歷史文化價值(H)、典型性(D)、稀有性(X)、完整性(W)、系統性(F)七個,通過專家評分分別給出權重。地質遺蹟評價因子中的每個評價指標按 100 分計數,每15 分為一個級差,劃分為Ⅰ、Ⅱ、Ⅲ、Ⅳ、Ⅴ五個檔次。其中Ⅰ級:全國性的,遺蹟評價綜合得分100~85 分,屬國家級;Ⅱ級:區域性的,遺蹟評價綜合得分85~70 分,屬省級;Ⅲ級:地區性的,遺蹟評價綜合得分70~55 分,屬地市級。

定量綜合評價結果如下:

(1)公園內有國家級地質遺蹟點11 處,點總數的15.28%,有岩溶洞穴(芙蓉洞)、天生礄(天龍礄、青龍礄、黑龍礄)、天坑(中石院天坑)等。

(2)省級地質遺蹟點24 處,點總數的34.72%,主要有天坑(青龍天坑、神鷹天坑)等。

(3)省級以下級地質遺蹟點37 處,占總數50.00%,有泉(一線泉、靈泉、三疊泉)、瀑布(龍孔飛瀑、飛天懸瀑)以及天坑(賀家坨天坑)、岩溶窪地(大岩腦窪地、燕子坨窪地)等。

主要景點

煙囪泉

在芙蓉江左岸陡崖上的直立溶隙中泉水析出的鈣華形成三截圓管,狀如煙囪,現今泉水又從這三截“煙囪”中間穿過,饒有趣味,為季節泉。

瑪瑙飛泉

位於芙蓉江右岸,泉水自高處溶隙中飛灑而下,宛若珠簾銀屏,陽光照耀下,彩虹飛架,彩練當空,蔚為壯觀。流量估約2~10L/s。因富含過飽和的CaCO3的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後壓力降低導致CO2逸出,CaCO3在谷壁上逐漸沉積下來,泉華不斷往江邊生長而突出呈⌒型,青苔漫布,生機盎然。

江口刨面

武隆地質公園芙蓉江園區江口鎮附近基岩出露較為完整,典型剖面——江口地層剖面。該剖面為四川省地質局107地質隊在1976年開展1∶20萬南川幅區調時實測。剖面構造簡單,層序清楚,古生物化石豐富,門類齊全,控制層位為古生代奧陶紀-二疊紀地層15組

芙蓉江斷層

出露於芙蓉江園區內芙蓉江西岸,地表形態特徵出露一般,局部地段不易辨識。斷層呈南北向縱貫芙蓉江園區,延伸21km,斷層在少數地段出露明顯,斷層標誌明顯。

墳天口斷裂帶

斷裂帶東西寬約2.5km,發育多條斷層,斷裂帶內岩層產狀變化較大,岩石破碎,斷層地表形跡一般,走向近南北,呈波狀變化,在月亮山等高處遠觀,各斷層形跡依稀可辨,延伸長度不等。斷裂帶為江口—舊城褶斷帶的一部分,斷層發育於背斜軸部,構造運動使本地區的地層岩性變化較大,從寒武繫到二疊系均有出露,但出露寬度較窄,地層呈條帶狀近南北向展布。

朱子溪小背斜構造

出露於芙蓉江朱子溪河段,由江水切割了寒武系後暴露於地表,背斜發育於寒武系灰岩之中,芙蓉江兩岸均有出露,背斜樞紐近東西向延伸,背斜面南西翼岩層產狀較緩,傾向為225~240°,傾角為25~30°,北東翼岩層產狀近於直立。兩翼灰岩岩層層清晰可見,與水中折射倒影一起構成以水面為對稱的對稱圖影,別有一翻風味。

開發建設

旅遊可開發性

摘要:公園地處重慶市東南部,烏江下游,交通便利,客源較廣。公園內各類地質遺蹟眾多,生態環境優良,不乏科研價值和美學價值都很高的地質遺蹟景觀,對它們進行科學有序的適度開發,不僅可以使之成為重慶市甚至是全國乃至世界岩溶研究的基地,而且還能使之成為一顆地質旅遊之星。

公園地處重慶市東南部,烏江下游,交通便利,客源較廣。公園內各類地質遺蹟眾多,生態環境優良,不乏科研價值和美學價值都很高的地質遺蹟景觀,對它們進行科學有序的適度開發,不僅可以使之成為重慶市甚至是全國乃至世界岩溶研究的基地,而且還能使之成為一顆地質旅遊之星。

綜上所述,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豐富完整的地質遺蹟既能為人們提供一個高品位的觀光遊覽、科學研究、教科普及和文化娛樂場所,又對促進武隆旅遊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美學欣賞價值

摘要:公園內各種地質遺蹟除具有上述科研價值外,還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例如:天生三礄岩溶殘餘地貌,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芙蓉洞溶洞群,鍾乳密布,琳琅滿目,各類鐘乳、晶花造型奇特,似禽似獸,栩栩如生;龍水峽地縫,岩層裸露,溝狹崖陡,瀑布深潭相間分布,景色迷人;天星鄉豎井(

公園內各種地質遺蹟除具有上述科研價值外,還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例如:天生三礄岩溶殘餘地貌,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芙蓉洞溶洞群,鍾乳密布,琳琅滿目,各類鐘乳、晶花造型奇特,似禽似獸,栩栩如生;龍水峽地縫,岩層裸露,溝狹崖陡,瀑布深潭相間分布,景色迷人;天星鄉豎井(落水洞)群,洞深口窄,各具形態,直上地下,直通地底等等。諸如此類的地質遺蹟,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因而公園也是旅遊觀光、美學欣賞的好去處。

科研、科普價值

摘要:公園內出露廣泛的碳酸鹽岩地層,岩溶地貌極為發育,天生礄、溶洞、溶蝕谷、窪地、豎井、石牙、石柱等岩溶地貌遍布園區,它們是天然的地質學、岩溶學、自然地理學的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科學考察基地。公園是一座進行岩溶地貌發展的巨觀變化及微觀機理研究、進行國際岩溶地質對比的

公園內出露廣泛的碳酸鹽岩地層,岩溶地貌極為發育,天生礄、溶洞、溶蝕谷、窪地、豎井、石牙、石柱等岩溶地貌遍布園區,它們是天然的地質學、岩溶學、自然地理學的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科學考察基地。公園是一座進行岩溶地貌發展的巨觀變化及微觀機理研究、進行國際岩溶地質對比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地質遺蹟豐富多樣

在 211.57km2 的有限空間內融合了多種類型的地質遺蹟,自然狀態完好,系統完整,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極為稀有。

有以岩溶洞穴、洞穴堆積物、天坑、峰叢窪地和天生礄為代表的岩溶地貌景觀;有以芙蓉江峽谷、龍水峽地縫等為代表的流水侵蝕地貌景觀;有以老嶺溝正斷層、芙蓉江斷層為代表的中小型構造;有以江口剖面為代表的典型沉積岩相剖面;有以芙蓉江溫泉、三疊泉、芙蓉江重慶段和龍孔瀑布為代表的溫泉、冷泉景觀、風景河段和瀑布景觀。

總體來看,公園內的地質遺蹟包括地貌景觀、地質構造、地質剖面和水體景觀四大類。

品牌建設

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武隆縣境內,地處長江支流烏江下游,由兩個地質遺蹟園區組成:位於縣城北面的天坑三礄地質公園園區和位於縣城東南面的芙蓉洞、芙蓉江地質公園園區,分別位於烏江的北岸和南岸,總面積454.7km2。 2004年,武隆成功申報並由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岩溶地質公園”,該公園屬全國罕見的大型岩溶地質公園。

公園內的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以碳酸鹽岩溶地貌最具特色,其溶洞群、天坑群、天生橋群、豎井群、峽谷、地縫、石林、石芽、峰叢、峰林、地下伏流、間歇泉、溫泉分布十分廣泛,組合十分完好,種類十分齊全,在全國目前發現的喀斯特地貌奇觀中實屬罕見,享有“中國地質奇觀旅遊之鄉”的美譽。在2007年6月27日紐西蘭召開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武隆喀斯特景區被列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也是重慶市唯一的一處世界自然遺產。

在這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土地上,孕育了舉世罕見的世界四大奇觀與秀美神奇的山水風光:世界最大的溶洞群——芙蓉洞溶洞群;世界最大的天生橋群——武隆天生三橋群;世界口部面積最大的天坑——武隆中石院天坑;世界最大的豎井群——武隆天星豎井群和享有“川東九寨溝”的芙蓉江、“南國第一牧原”的仙女山、亞熱帶“生物基因庫”的白馬山、天險“烏江畫廊”,形成美景托奇觀,盡在山水間的完美格局。

為了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地質遺蹟及風景資源,發展武隆地方經濟,武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創建國家及世界地質公園領導小組。由武隆縣國土資源局牽頭,原武隆縣芙蓉江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協助,原重慶匯邦旅業有限公司具體實施,從2001年起開始申報,經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投入資金近300萬元,在2002年1月被重慶市國土資源局專家組評定為第一個市級地質公園。同年,項目業主委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與成都地質遺蹟評價中心的專家課題組到公園內考察,編制了《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地質景觀資源調查評價報告》與《地質公園總體規劃》,並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地質專家盧耀如,中國旅遊學地質研究專家陳安澤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地質公園辦公室主任趙遜,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作為武隆岩溶地質公園的顧問和技術指導,全方位打造武隆岩溶地質景觀。

管理建設

(一)加強重點遺蹟保護,全力申報武隆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

為進一步加強武隆喀斯特地質遺蹟的保護,當地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並由縣喀斯特公司申請和落實專項保護經費,全面完善地質公園內的標識、標牌及碑文系統,其重點完善了天坑三礄地質公園園區水資源保護,環境綠化,芙蓉洞洞內環境的綜合整治與保護。幾年來,累計投入專項保護經費達1200萬元。同時,積極申報武隆岩溶世界地質公園和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

(二)大力加強地質遺蹟的評價工作

自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開園揭碑以來,2004年底,為了更好的保護和開發地質遺蹟資源及普及岩溶科學知識,我們委託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課題組,對武隆岩溶地質、地貌、水文地質和地質遺蹟、旅遊資源調查探測與評價,並分析研究重要岩溶現象的成因與演化規律,由陳偉海、朱德浩、黃保健、朱學穩等編著,並由地質出版社出版了《重慶武隆岩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特徵形成與評價》一書,此項工作為保護和管理好武隆岩溶地質公園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的依據。

(三)邀請國內外著名岩溶專家實地考察武隆岩溶地質公園

2005年10月中旬,我們邀請了國際岩溶科學考察團實地考察武隆岩溶地質公園,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斯洛維尼亞和我國等國際著名岩溶學家、洞穴學家、水文地質學家等一行17人,實地踏勘武隆岩溶地質公園各地質遺蹟景觀,專家團考察後,對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的保護和管理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四)建立科普環保教育實習基地

從2004年開始,我們已將天生三橋和武隆地縫景區申報並建立為重慶市大中學生環境教育實習基地,每年假期,均有1—2個學校近300名學生到基地實習。

基礎設施建設

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累計投入地質遺蹟保護經費1200萬元,其中國家財政專項補助經費290萬元,地方自籌910萬元,項目完成情況如下:

(一)完成地質公園標識系統,主碑1座,分碑2座,碑文石刻33塊,完成投資80萬元。

(二)完成芙蓉洞洞體保濕復輝及危岩加固整治,完成投資160萬元。

(三)完成兩大園區植樹造林綠化500畝,完成投資130萬元。

(四)完成地質公園史跡保護項目——《武隆天坑三礄古驛站復建工程》,在公園內搶救復建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古驛站1座,仿唐古典園林建築,現已完成項目勘察、建設用地、地災、環評、設計、施工等全部工作,完成投資280萬元。

(五)完成地質公園重要景觀保護項目——《天坑三礄之天龍橋橋頂建築物拆除項目》,為有效保護世界罕見的天然石拱橋——天龍橋,我們現已全部拆除橋頂上所有房屋建築4幢(含職工宿舍1幢,辦公樓1幢,商貿服務中心1幢,旅遊公廁1幢),拆除房屋及設施建築面積達3000㎡,完成投資180萬元。

(六)完成天坑三礄地質科學博物館改造項目——改造博物館大廳600m2,新建地質公園模擬沙盤展示1座,增加地質公園實物標本展示、圖片展示、新建多媒體演示廳100m2。完成投資80萬元。

(七)完成天坑三礄園區河道治理工程——天龍橋至黑龍橋地質遺蹟河道治理,護坡及堡坎工程(2公里)。完成投資140萬元。

(八)完成地質公園核心區保護項目——《搬遷天坑三礄景區內客運觀光索道項目》,我們現已將天坑三礄景區核心區內客運觀光索道1條搬遷至天坑三礄核心區外,該項目投資為150萬元。

五、建園以來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自建園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主要表現在:

(一)芙蓉洞、天坑三礄兩大地質園區遊客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逐年遞增,園區旅遊業已逐漸成為當地的主要支柱產業。

(二)通過地質遺蹟項目保護,武隆喀斯特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園區基礎接待服務設施檔次明顯提高。

(三)通過植樹造林綠化500畝,園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四)公園園區直接解決就業人員300餘人,並帶動當地貧困山區2個鄉鎮、6個村9個社近5000村民脫貧致富。

交通及線路

外部交通

一、航空(仙女山支線機場)

擬建的武隆仙女山旅遊支線機場按飛行區指標為4C,跑道2800米×45米建設,投資估算為8.3億元。該機場建成後,可承擔波音系列民用飛機、直升機、小型救災飛機的起降。建設武隆旅遊支線機場,是全面提升武隆世界遺產地旅遊發展能級,有效對接周邊的張家界、九寨溝、桂林等著名旅遊目的地,藉助這些一級平台迅速融入國內國際大市場的戰略選擇。通過空間連線,能儘快形成“張家界——三峽——武隆”旅遊金三角,通過區域合作強化重慶市長江上游旅遊中心的功能。至2009年獲國家民航局批准,2020年建成武隆仙女山旅遊支線機場並投入使用。

目前,全國各地的旅客可乘坐航班到達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再乘坐火車或汽車到達武隆。

二、鐵路

渝懷鐵路貫穿武隆全境,在武隆境內49.82公里,東連西引分別與重慶、懷化兩大城市貫通。重慶到武隆的鐵路里程167公里,在武隆境內設有6個車站(白馬、羊角、土坎、武隆、中嘴、黃草),每天經停武隆的列車有13對;在重慶火車北站乘火車,特快車約2小時,普快車約2.5小時。鐵路里程167公里,列車停靠武隆縣縣城火車站,車站在縣城內,主城到武隆單程只需2個小時左右。2015年以前,渝懷鐵路在“十二五”規劃中納入複線建設,南涪(南川至涪陵經武隆鴨江、平橋)鐵路基本建成。

三、公路

1.高速公路

渝湘高速公路橫貫武隆全境,境內67公里,東南與長沙相接。重慶到武隆只有139公里,單程只需70分鐘。

2.幹線公路

(1)國道319線。國道319線貫穿武隆全境,現以全面改擴建為高等級公路。目前重慶市到武隆公路里程為180公里,含渝涪高速公路115公里、涪陵濱江公路及319國道涪武二級公路65公里;從重慶朝天門汽車站出發,汽車每隔1.5小時發車一班,單程需3個小時左右。

(2)武務公路。武隆至貴州務川,共105公里,二級公路。

(3)墊道公路。墊江至道真,共82公里,二級公路。

(4)S409水白公路。武隆白馬至南川水江,共40公里,三級公路。

武隆主要幹線公路橫跨東西,南北縱越,從四面八方都可以到達武隆。

四、水路

武隆處於烏江的下游,烏江橫穿武隆全境,境內79公里。烏江航道隨著三峽電站蓄水水位的提高,航道條件的改善,水路運輸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黃金水道的優勢凸顯。武隆港區部總體規劃為一個旅遊客運作業區,即朱市壩旅遊客運作業區;四個主要貨運作業區,即肖家灣、白馬、中嘴、土坎貨運作業區。計畫用15年左右的時間,將武隆港區建設成為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功能齊全、設施完善、高效優質服務的專業化港口和重慶市重點港區,以適應武隆縣和黔北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中白馬工業園區的白馬港處於三峽庫區深水位段,1000噸級輪船能長年進入。

內部交通

公車

在武隆汽車站乘班車前往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收費】門市價:芙蓉洞:旺季(3月1日~10月31日):120.00元 淡季(11月1日~2月28日):65.00元芙蓉江:120元天生三橋:旺季(3月1日~10月31日),135.00元(含40.00元環保車轉車費) 淡季(11月1日~2月28日),95.00元(含40.00元環保車轉車費)龍水峽地縫:旺季(3~10月):115.00元 淡季(11~2月):85.00元

推薦路線

A線芙蓉洞、仙女山、天生三橋、黃柏渡漂流三日游

第一天上午由渝至武下午漂流黃柏渡 ,宿武隆或仙女山 。第二天上午遊仙女山下午游天生三橋——宿武隆或新華農莊第三天上午游芙蓉洞中餐後返渝 。

B線芙蓉洞、仙女山、天生三橋(黃柏渡)二日游

第一天上午由渝至武下午游芙蓉洞或漂流黃柏渡—宿武隆或仙女山。第二天上午遊仙女山下午游天生三橋後返渝 。

歷史人文

2002年,建立芙蓉江、芙蓉洞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函(2002)40號);同年,由重慶市國土資源局評為“重慶市級地質公園”並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完成並編寫的《重慶武隆天生礄-洞穴岩溶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

2004年,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國土資發[2009] 110號)。

2006年,芙蓉江、芙蓉洞國家風景名勝區與天生三礄風景區共同為國家質量評定為“AAAA”級景區;

2007年,武隆喀斯特地貌正式被31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2009年由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完成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保護項目2010度實施方案。

2010年由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完成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保護項目2011度實施方案4)根據調查研究成果,按《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國土資發[2010]89號)檔案要求,進行《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的編制工作。

2011年,升級成為國家“AAAAA”級景區;同年,武隆縣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建立重慶武隆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

遊客之聲

摘要:“我們這次到鐵礦鄉避暑納涼,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民俗接待,體驗到了山鄉民眾的熱情好客。”7月中旬,一位重慶團市委老幹部在“印象武隆,幸福鐵礦”鄉村旅遊季到鐵礦鄉百勝村作客後,滿懷感慨地說道,在那七天時間裡,玩得充實、耍得開心、住得舒適、吃得放心,真正過了一段難忘

“我們這次到鐵礦鄉避暑納涼,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民俗接待,體驗到了山鄉民眾的熱情好客。”7月中旬,一位重慶團市委老幹部在“印象武隆,幸福鐵礦”鄉村旅遊季到鐵礦鄉百勝村作客後,滿懷感慨地說道,在那七天時間裡,玩得充實、耍得開心、住得舒適、吃得放心,真正過了一段難忘的“神仙日子”。

獨闢蹊徑選路子

今年,鐵礦鄉黨委、政府在認真貫徹實施縣委、縣政府兩大戰略,加速綠色崛起,推進“中國武隆公園”建設的實踐中,通過對全鄉自然優勢、生態環境、旅遊資源和區位情況等鄉情作客觀分析後,確立了“獨闢蹊徑走新路,以鄉村旅遊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發展思路。

該鄉生態資源得天獨厚,森林覆蓋率達80%;多數村社海拔在1100至1500米之間,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夏、秋高溫季節氣溫保持在20至24度之間,是人們避暑、納涼、消夏的理想之地。近年來交通條件也有了較大改善,主城遊客到鐵礦,乘渝湘高速在南川水江下道,最多只需2個小時車程即可到達。境內雄峰峻岭巍峨,小溪清泉縱橫,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被譽為錦繡畫廊的大洞河、神秘壯觀的大佛崖、秀美清麗的穆楊溝,具有傳奇色彩的焦王寨、蒼翠蜿蜒的大梁子等等。另外,鄉土文化內涵也十分厚重,多姿多彩的農耕生產文化、絢麗壯觀的山水文化、古樸淳厚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因此鄉里決定鄉村旅遊以“納涼、避暑、觀光、體驗”為主,打出特色牌,調濃文化味,以獨有的方式展現鐵礦魅力。

精心策劃抓特色

為了不照抄照搬別人的東西,彰顯鐵礦自身的特色,鄉里請了有關人士進行了精心策劃,緊緊圍繞“迎客、待客、送客”三個板塊做文章。

首先在迎客進山時下足功夫。按照當地千年的民俗,舉行了隆重的迎客進山的歡迎儀式,組織民眾敲鑼打鼓迎接,備好自產的糯米酒,並由村中青年男女唱起情意濃濃的酒歌,請客人喝“進山酒”、“洗塵酒”和“迎賓酒”後,再接到農家樂里住下來。

其次根據客人停留的時間,安排好每天的活動,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待承好客人。這期間,不光要求各村各社的農家樂主人注意室內外環境衛生,更要在居住、就餐上服好務。鄉上村里還通過周密策劃,在白天組織客人參觀農耕器具展覽,走訪農戶體驗一些田間勞作,或欣賞大洞河優美壯麗的自然風光,或上山認識野菜,採摘中草藥等活動。晚上,還要放映露天電影,舉行猜燈謎、打糍粑和燒烤晚會,讓客人過得充實,耍得開心。

植入文化強魅力

為了增強鄉村旅遊的文化魅力,該鄉通過深入發掘鄉土文化,並經提煉後植入旅遊接待的全過程。

除按當地民風民俗,在迎接客人進山時高唱酒歌請喝進山酒,辦酒宴時唱祝酒歌外,還建起農耕器具展覽庭院,向客人展示了鐵礦鄉千年的農耕文化。在大佛岩下搭建觀景平台,展示悠遠的佛教文化。由當地老中醫帶隊,組織客人上山采中草藥,讓他們認識強身、健體、養顏的藥物,了解底蘊厚重的中草藥文化。請村中的老年人講述穆楊溝、焦王寨等神奇的傳說故事。舉辦具有濃郁地域風情的攝影作品展覽和特色食品加工、野菜宴的加工製作。加強與客人進行互動,組織了聯誼聯歡活動,由鄉里、村上和團隊客人排練文藝節目進行演出。讓客人們在一次次活動和歡聲笑語中了解鐵礦,認識鐵礦,加深對鐵礦的印象,體驗到這裡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村民純樸善良熱情好客,不但享受了清涼世界的愜意和愉悅,還感受到來此鄉村旅遊的豐富多彩,有滋有味,從內心中產生來年重返鐵礦的念頭。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而開展的工作。《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神龍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新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