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嘉蔭縣城西9公里處,黑龍江右岸,因埋藏著豐富的恐龍化石而得名“龍骨山”,是我國最早發現並出土恐龍化石的地方。地質公園含有晚白堊紀豐富的恐龍、腹足類、魚、昆蟲、龜鱉類及植物等化石,化石地層剖面完整,層序清楚,層位穩定,為晚白堊紀古地理、古氣候研究又提供了新的佐證,堪稱一座天然的晚白堊紀地質陳列館。地質公園三水環抱,臨江而立,溝壑縱橫,群峰相矚,層林疊嶂,自然景觀奇異絢麗。主要景點有神州恐龍博物館和恐龍化石挖掘剖面等。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省嘉蔭縣城西部,黑龍江右岸太平溝河口與二號亮子之間,長約11平方公里,北鄰黑龍江與俄羅斯的巴斯科沃相望,山勢平緩,依江而立,總面積38.44平方公里。地質公園以晚白堊世恐龍化石及其伴生的動植物化石為主。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內有建築面積4650平方米的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是一座集科普、娛樂、觀光、休閒於一體,將自然科學和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大型綜合博物館,是中國第五座恐龍博物館,也是唯一一座集保護區和展覽館於一身的園中館。

自然環境

地質公園三水環抱,臨江而立,自然景觀奇異絢麗。登山遠望,溝壑縱橫、群峰相矚;遠眺彼岸,沃野千里、空曠遼闊;俯瞰山下,江平如帶,緩緩東流。

在夏季,但見層林疊嶂、山水相連、林翠峰青、野花爭艷、風光奇麗;到冬季,滿目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江面冰塊林立、前呼後擁、擊岸沖天,極為壯觀。是難得的科學普及、旅遊休閒的好地方。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龍骨山不僅恐龍化石資源十分豐富,而且自然風光迷人,其景色以幽、奇、險、美著稱,堪稱北疆一著名形勝之地。下車北行,穿叢林、爬險坡、越小溪、跨獨木橋,行三里許,便來到方圓幾百米的遍布鵝卵石的月牙灘。放眼江面,數以千計的水禽、鳥雀在附近水域覓食、嬉戲。這裡還可看到鷹的丰姿,鶴的倩影,還有天鵝、雷鳥、鴛鴦、野鴨、喜鵲、紅嘴鷗等。

沿著陡立的台階拾級而上,轉三彎,登百餘階,便來到挖掘平台。站在平台仰視峰頂,藤葛攀附,灌叢蔓榛,孤松獨秀,古柏斜掛,崇巒疊翟,疑非塵境。俯瞰山下,大江如練,緩緩東流。遠眺彼岸,天高地闊,沃野千里,平疇古風,房舍成塊,舟如泥丸。

春天開江時,春水轟鳴,天崩地裂。秋天的龍骨山,天空如洗,艷陽當空,清風裊裊,秋蟲唧唧。特別是冬天,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銀裝素裹,萬物冰雕玉砌,玲瓏剔透,雪氣瀰漫,實乃人間側境。

資源條件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含有晚白堊世(距今8800至6500萬年間)豐富的恐龍、腹足類、魚、昆蟲、龜鱉類及植物等化石,產化石地層剖面完整,層序清楚,層位穩定;龍骨山恐龍化石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恐龍化石,屬平頭鴨嘴龍亞科,是晚白堊世大型鴨嘴龍的代表,迄今,僅在中國黑龍江流域發現。除此之外,亦發現了食肉類的霸王龍。園內所發現的植物化石,被命名為嘉蔭被子植物群,是中國晚白堊世泛北極植物區被子植物的典型代表,在中國是首次發現,填補了中國北方晚白堊世植物發展史上的一個空白,為晚白堊世古地理、古氣候研究又提供了新的佐證,堪稱一座天然的晚白堊世地質陳列館。

植被資源主要分布於北部龍骨山地區,為針闊葉混交次生林,雖林木植被覆蓋率較高,但保護樹種及成材較少。主要樹木有:落葉松、樺樹、柞樹、楊樹、水曲柳及黃鳳梨、胡桃楸等,森林面積約30736畝,占總面積的53.3%。除上述林木資源外,林地中尚有:蕨菜、刺嫩芽、山藥、黃瓜香、五味子、磨菇等植物資源。

野生動物資源目前主要有:狍子、山狸、草兔、灰鼠、黃鼠、沙半雞、鳥類、野雞等生存棲息。此外,還有一些遊動的野黑熊和黑龍江江心島上各類水禽。

公園北側的黑龍江水資源豐富,是冷水魚生長繁殖的主要場所。14個魚科98種魚具食用價值,其中以鱘、鰉、鮭、 “三花五羅”、鯉、島子最為珍貴。江河自然捕撈量每年 200―300噸。

神州第一龍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座落在中俄界河—黑龍江的右岸,面積38. 44平方公里。1902 年,俄羅斯地質學家在這裡發現了恐龍骸骨化石,並把挖掘出的化石組裝成一具高4.5米,長8米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定名為黑龍江滿洲龍,陳列在聖彼得堡的原蘇聯地質博物館內。這條龍是中國出土的第一條恐龍,也是中國流落到國外的第一具恐龍化石,人稱“神州第一龍”。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地質工作者在嘉蔭又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和魚、鳥、龜、蜥、鱷等動物化石及豐富的被子植物化石。經研究,這裡出土的恐龍化石屬平頭鴨嘴龍亞科,是恐龍家族中的一個新屬種。它是6500萬年前最後一批在地球上生存的恐龍之一。

景觀龍骨山

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

嘉蔭縣龍骨山位於黑龍江省小興安嶺北部的低山丘陵邊緣地帶,地處嘉蔭凹陷區,其山勢平緩,依江而立。地質、地貌、自然地理和中俄邊境區位得天獨厚,具備了良好的旅遊資源開發條件。2001年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黑龍江恐龍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國內範圍西起魚亮子溝,東至太平溝河;南以燎原村為界,北抵黑龍江邊;東西長11公里,寬3公里;面積38.44 公里。

龍骨山在區位構造上屬於嘉蔭凹陷帶,坐落於老爺嶺地塊中元古界黑龍江群變質岩系的基底之上;凹陷近南北向展布,向北延伸到俄羅斯境內。在中生代—新生代時期,凹陷盆地中沉積了白堊系、第三系與第四系地層,恐龍化石群產於晚白堊世中晚期的陸相碎屑沉積岩中;岩層由永安村組、太平村組和魚亮子組的砂礫岩、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含礫砂岩及泥岩組成,以魚亮子組砂礫岩、礫岩、含礫砂岩中的恐龍化石最為豐富。這些岩石顏色頗雜,為灰、綠、白、黃、黑、藍、青等色;光怪陸離,五光十色;黑白分明,灰綠相間,黃橙混合,紅紫有別,藍中透青;這些岩石也曾留下浪花、漩渦、潮峰、波紋的形跡,尚有日明星辰、長虹清風的影兒,還留下動物之遺蛻,植物之槁株。

黑龍江省作為中國發現、挖掘恐龍化石最早的省份,地下埋藏著大量的恐龍化石。僅嘉蔭縣龍骨山出土組架的恐龍化石就不下10架。據專家考察,龍骨山是一座大型的恐龍墓葬群,恐龍化石十分豐富。經估算,龍骨山地區埋藏恐龍化石骨架多達100餘個。除恐龍化石外,還發現了魚、龜、晰、鱷等珍貴化石。在含恐龍化石層位之下砂頁岩中,還發現了豐富的植物化石,如松柏、銀杏、蘇鐵、真蕨、懸鈴木、小葉菱、似昆木蘭樹等多達上百個屬種;無脊椎動物有腕足類、介形蟲、葉肢介、雙殼類等化石,大致可早分為23個生物組合帶。

大量保留原因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早在1億年前,黑龍江省東部地區廣大的陸台遭受到長期的剝蝕和褶皺後,開始產生斷層,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和湖泊。嘉蔭附近形成一個大湖,其周圍地區發育了各種類型的河流相、三角洲、湖泊相。這個大型內陸淡水湖泊,其岩線發育具有封閉海灣的特徵。當時氣候濕潤,湖面和湖底生長著繁多的水生植物;還有大量的魚類、螺、蚌、龜、鱉等。各類生物追逐生長,到處充滿了活力和快樂。後來滄桑巨變,物兌天擇,優勝劣汰,由簡進繁,歲月更迭。到白堊紀末,隨著地殼升降運動,使大湖周圍生物不斷地減少,湖中的泥沙量也增大,湖水面積從大到小,湖中的生物由新生、興旺,到衰枯、死亡,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或許是大陸加速分離漂移,海洋環流變得複雜;或許是火山活動使昔日的淺海向後退去;或許是太平洋周圍生起了許多大山脈,使地球的氣候變冷;或許是植物更替,可口的裸子植物被難吃的被子植物所代替。在白堊系後期的3000多萬年里,恐龍的數目不斷減少,最後終於全部滅絕了。而嘉蔭特殊的地質環境為恐龍滅絕時經石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嘉蔭縣龍骨山恐龍化石埋藏量大,群類多,品種全,儲存最完全,信息資料最豐富,分布也廣。出土的動植物化石在國內同期地層中列居榜首,世界罕見,填補了我國北方晚白堊紀動植物發展史上的空白。它對研究中國和黑龍江省晚白堊紀古地理、古氣溫、古氣候、古生態環境等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據專家認定,它們的研究價值高於雲南祿豐與四川自貢出土的恐龍化石。前者代表恐龍興起時期,後者代表恐龍興旺時期。而只有嘉蔭出土的恐龍化石代表恐龍滅絕時期。所以這不僅為人們尋找距今6500萬年左右地球上恐龍等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線索及依據,同時也將有助於人類保護自己、保護環境、預測未來。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然而在舊中國荒亂、愚昧的歲月,暴露在黑龍江邊的恐龍化石數次被沙皇俄國派人盜挖,給“恐龍之鄉”蒙上了難以磨滅的恥辱。

龍骨山臨江壁立,由於江水長年沖刷,自然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江岸坍塌、滑坡、土石流等災難頻發,各類古生物化石風化成沙礫、泥土。它們有的直接被江水捲走;有的被漁民和遊客拾走散落於民間。特別是在汛期,江水水位高於正常年份近5米以上,對化石資源的侵擾更加嚴重。造成化石資源破壞的其他原因還有:當地漁民除草毀樹、搭建棚戶,剝離掉覆蓋較深的岩土層,始能見到恐龍化石。取走恐龍化石,其植被卻未能恢復始初。至於有多少這樣的化石消失,無法統計。由此造成的損失,也不可估量。

化石傳承意義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的發生地——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因龍而名”。從這裡出土的化石,已經被裝成了10具恐龍化石骨架。兩年前,多國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在嘉蔭野外考察時,發現了新的大規模恐龍化石群,除甲嘴龍、虛骨龍外,還發現了甲龍化石、恐龍被皮膚化石和恐龍腳印化石,使“恐龍之鄉”的名聲更加遠場。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遙遠的黑龍江中俄邊境上就有著這樣一座因“龍”而聞名的山——龍骨山。這龍骨山,山體矮小,甚至有點醜陋,但這裡,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被譽為“恐龍的故鄉”。過去,這裡出土了中國最早組裝的恐龍化石——“神州第一龍”;今天,這裡已不再荒涼淒冷,成了一處旅遊勝地——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小貼士

市內交通

伊春客運站有車可直達嘉蔭,車程大約4小時,車票56元。

最佳出遊時間

伊春地處東北小興安嶺腹地,受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夏季溫熱、短暫,雨水較多,冬季尤為寒冷,而且乾燥、漫長,年平均氣溫在2℃左右,是我國氣溫最低的城市之一。最佳出遊時間在5-7月,但秋、冬季也有其特色風光。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而開展的工作。《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神龍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新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