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南部興文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與雲貴高原過渡帶。公園內石灰岩廣泛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環境和氣候環境條件形成了興文式喀斯特地貌,是國內最早對天坑研究和命名地,也是研究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區之一。公園內保存了距今4.9-2.5億年各時代的碳酸鹽地層中,地層中含有極其豐富的海相古生物化石和沉積相標誌。

基本信息

簡介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內石灰岩廣泛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環境和氣候環境條件形成了興文式岩溶地貌,是國內最早的天坑研究和命名地,也是研究西南地區岩溶地貌的典型地區之一。公園內保存了距今約4.9-2.5億年各時代的碳酸鹽含碳酸鹽地層,地層中含有極其豐富的海相古生物化石和沉積相標誌。公園內各類地質遺蹟豐富,自然景觀多樣、優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洞穴縱橫交錯,天坑星羅棋布,石林形態多姿,峽谷雄偉壯觀,瀑布靈秀飄逸,湖泊碧波蕩漾。各類地質遺蹟與獨特的僰族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共同構成了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卷。公園由四個園區組成,分別為小岩灣園區僰王山園區、泰安石林園區和凌霄城園區,總面積約156km2。

地質遺蹟

飛瀑與溶蝕峽谷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在僰王山園區的飛霧洞景點,上落水與下落水飛瀑為國內外少見的侵蝕型漏斗瀑布,落差達百餘米。飛霧洞同時集中了峽谷、天生橋、天窗、重力崩塌堆積、地下暗河等多種地質遺蹟景觀。這裡還分布著規模不等的峽谷地貌,這是因地表水沿構造裂隙持續地作用,與新構造運動抬升相結合而形成的。以地表流水作用為主形成的峽谷呈“V”形,由地下岩溶作用以及重力作用形成的峽谷為“一線天”形。

在這裡,峽谷、瀑布伴生髮育,掩映於僰王茫茫楠竹林海之中,氣勢磅礴,令人心曠神怡。

寥寥數語,難以描繪一個豐富而完整的興文地質公園,更不用說這裡還有源於清代的“九大碗”,苗族傳統節日“華山節”,地方文化絕本——大壩高裝,以及沿襲至今的“打牙祭”、“農家轉轉會”等眾多習俗,如果能夠親身來到興文,感受到的,將更多。

溶洞

小岩灣園區著名的溶洞為天泉洞和天獅洞。天泉洞又名袁家洞,洞穴規模巨大,主洞及大小支洞總長約4.2km,總容積約270萬m3。洞穴結構可簡單歸納為多層次樹枝狀洞穴,由下而上分為四層,可分別作為旅遊參觀和旅遊探險之用。天獅洞原名豬槽井,屬天泉洞洞穴群,其洞穴規模僅次於天泉洞。地下洞穴延伸並在大漏斗出露,洞底距地面約250m。整個洞穴系統全長8400m,體積216萬m3,是目前全國十大洞穴中最長的洞道之一。該洞規模大,空氣好,化學沉積物分布豐富,全洞有20個廳堂和13個天窗。陽光從天窗射入,使洞內水霧繚繞、撲朔迷離,如晨曦初現,人置其間,仿佛進入一個神奇奧秘的世界。

天坑

在石林鎮東側,有一個巨大的天坑(小岩灣天坑),在地質上被成為漏斗。這個龐然大物東西長650m、寬490m,直徑550m,高208m,呈橢圓形,其勢如刀劈斧砍,四面絕壁,底部為塌陷鬆散堆積地貌,整體猶如一個漏斗狀,形態完整,其規模位居世界岩溶漏斗前列。在漏斗錐形絕壁中間,有一環繞漏斗的遊覽環線,沿途有“滴水成仙”、“削壁回音”、“通天洞”、“天盆寺”、“紅軍岩”等風景點,與漏斗一起組成一副大自然的美麗畫卷

這個天坑原是由一個或幾個較大的地下洞穴在長期的岩溶和重力作用下,其頂部塌陷而暴露於地表,後經長期地表流水作用和地表岩溶的綜合作用不斷改造而成。

石海和石林

所謂石海,其實是由一個個石芽連貫而成。小岩灣園區的石芽最為典型,面積2.2km2,石芽表面平滑,蜿蜒起伏,高1.5m左右,形成茫茫石海(小岩灣石芽)。說到這裡,不得不說說石芽的形成原理。當地表水沿地面的裂隙滲流時,可將地面裂隙溶蝕和沖蝕成規模不等的溝槽,稱為溶溝。在縱橫交錯的溶溝之間殘存的芽狀石脊,便稱為石芽。在特殊的構造和雨水條件下,有時可形成高達數十米的石芽。遠觀石芽,似排排涌浪,波狀起伏,如同凝固的波濤,故名石海。遠眺興文石海地質公園博物館,如同一艘巨輪,緩緩航行在茫茫的波濤之中。

與小岩灣園區的石海相比,泰安園區的石林類型更多,體態更優美,景觀更迷人。泰安園區形成石林的岩石為距今4.9億年的中奧陶統灰岩,地貌形態以石林、峰叢為主,相間低矮的石芽。

四大園區

小岩灣園區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小岩灣園區位於興文縣城南25km的石林鎮,總面積約74km2,包括三個景區,即地表石海天坑群天泉洞景區。該園區集中了喀斯特地貌的各種形態。小岩灣喀斯特景觀類型多樣、齊全,全面反映了川南地區特定自然地理和地質條件下喀斯特發育過程的基本特色。園區內有小岩灣、大岩灣等天坑群,是中國境內發現、研究和命名天坑最早的典型地區。以天泉洞為代表的溶洞群,規模巨大,保存完好,是中國著名的洞穴之一。地表石海分布面積達40 km2,石林類型多樣,千姿百態,是研究地表岩溶的絕好場所。形成地表石海的岩層是由距今約2.9億年的海相碳酸鹽。典型的地質剖面以及地層中保存的特殊沉積構造與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全面反映了該地區沉積環境和構造演化的歷史。

小岩灣園區的主要地質遺蹟類型可分為四類:

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態

岩溶漏斗

溶洞

古生物化石與特殊沉積類型

太安石林園區

太安石林園區位於地質公園的西北部,海拔650—1100米,這裡景觀眾多,古樸厚重,空氣清新,環境宜人,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故有“綠色石林”之譽。

據專家考證,太安石林形成於4.9億年前的奧陶紀,比石海景區地表石林的形成要早2億年,是中國地質年代史上最古老的喀斯特地質景觀之一,極具科考價值和旅遊開發潛力。石林表面多呈豹皮狀水平向花紋,形態各異,相映成趣。景區內的溶洞遍布,洞中石鐘乳石筍,形態各異,美侖美幻。

遠觀太安石林,蒼峰勁石森然林立,或亭或閣,有如散居山野的民居,又如氣勢磅礴、工藝考究的宮殿,儼然是一座典雅的古石城堡。

若暢遊其間,塊塊怪石呈現出亭台水榭、蟲魚鳥獸等造型,巧奪天工,惟妙惟肖。石間通道,或大道通天,戛然而止;或羊腸縈繞,無首無尾,九曲迂迴,曲折迷離,似通道而不得過,似不通者卻又能過之,構局之奇妙不輸武侯八卦陣。

僰王山園區

僰王山園區位於縣城西20千米的晏陽鎮,屬山嶽型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0平方千米。景區海拔在320米—1180米之間,氣候溫和,現量充沛,是各種生態齊全的天然公園。僰王山平地凸兀,四壁絕崖凌空,主峰黑帽頂高聳入雲,海拔高達1180米。山上植被蔥翠,竹海茫茫,清幽靜雅;山門溝谷溪流、瀑布湖潭、洞穴奇石等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這裡地貌奇特,是待開發的地質旅遊景區。由於這裡曾經是古時僰王占據的地盤,現尚存遺址無數,故名僰王山。僰王山中心景區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在綠色主題中,竹類以楠竹為主,莽莽蒼蒼12平方公里,樹林種類不下百餘種。隨著生態的改善,多年不見的白鷺現又重返僰王山景區。2000年僰王山正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05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興文世界地質公園的園區之一。

凌霄城園區

凌霄山園區是以地表峽谷瀑布等地質景觀為主,以桫欏、楠竹等自然景觀為特色的生態旅遊觀光遊覽區,也是以僰人遺址及神秘僰人傳說等人文景觀為依託的考古遊覽區。凌霄城歷史悠久,興文縣最早的高級學府“凌霄書院”即以此命名,足見此山此城的歷史地位。

凌霄山山頂便是有名的凌霄城。凌霄城四圍絕壁,城上有開闊的土地百餘畝。原有著名的古寺凌霄寶殿,可惜早已倒塌。山上有二井,一葷一素,雖大旱之年亦不枯涸,謂之奇觀。

風景秀麗,瀑布成群的龍塘溝最值得一看的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桫欏樹群。龍塘溝的桫欏樹總量在20000株以上,一般高3—5米,莖粗葉茂,在同族中可算是“頂天立地”了。其中一株超過8米,是已發現的最高大的桫欏樹。

特產

興文特色小吃

豬兒粑、鴨兒粑、烤魚、大壩裹腳肉、劉抄手

興文農副特產

烏骨雞方筍甜苦筍玉蘭片、九絲貢米、香蘭菜、苦丁茶、野生菌、蕨菜、石海曬醋等。

交通

興文旅遊外部交通

交通信息交通信息

興文西至宜賓90公里,東到瀘州80公里,均為二級水泥路面。成都和重慶到宜賓、瀘州均為高速公路,興文經瀘州至成都330公里,至重慶260公里,經宜賓到成都360公里。

興文旅遊內部交通

從縣城到景區,可乘坐公共汽車也可以乘坐計程車,公共汽車,到石海洞鄉景區二級水泥公路25公里,公共汽車單程票價5元/人,計程車單程50元/輛,到僰王山景區二級水泥公路26公里,計程車單程50元/輛。到太安石林35公里,計程車打表計價。縣內交通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計程車白天起價為2元,夜間起價3元,每公里1.2元。縣城人力三輪車眾多,服務熱情周到,票價1元。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而開展的工作。《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神龍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新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