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太湖的東南隅,包括西山島及桃花島、三山島[江蘇省蘇州市太湖三山島]、橫山群島等20多個小島。江蘇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於2004年被批准成立國家地質公園,陸地面積約83k㎡,其中60%為低山丘陵,且大部分為基岩組成,余則大部分為第四系湖相、河湖相沉積,島嶼四周溶蝕地貌發育。主要地質遺蹟包括66個遺蹟景點。主要有: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晚石炭世地層剖面、縹緲峰推覆構造、斷裂形成的峰崖壁、蜓和四射珊瑚及古人類活動遺蹟、林屋山岩溶地貌與林屋洞、石公山構造與湖蝕地貌、幽谷中的泉水與瀑布、煤礦與紫泥礦出露地、具有瘦漏透皺的太湖石及各類造形石等。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太湖西山俗稱洞庭西山,古稱洞庭山、包山、林屋山,是太湖東南部的一個島嶼,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西南端,距蘇州古城45公里。西山島南北11公里,東西15公里,面積79.82平方公里,是中國內湖第一大島,由1994年建成的全長4308米的太湖大橋與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相連,現為蘇州市吳中區(蘇州市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西山鎮,轄境包括西山島及周圍20多個太湖小島,鎮域總面積23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為82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積153平方公里。景點的規劃面積總計609.3公頃。

西山是洞庭山的簡稱,南北寬11公里,東西長15公里,面積79.8平方公里,系太湖第一大島。它是以群島風光、花果叢林、吳越以來的古蹟見長,以瀏覽、度假為主的湖島區。

它擁有湖中群島、湖灣山水、山中塢谷、山頂峰巒四個風景層次。全區規劃建設縹緲雲場、水月問茶、林屋晚煙、消夏漁歌、甪里犁雲、玄陽稻浪、肖山遺蹤、毛公積雪、西湖夕照、石公秋月,風凰煙雨、金鐸松篁、文化巽峰、大沙觀帆、羅漢古剎、雞籠梅雪、明灣古村、甪角風濤、天王魚國、橫山旭日等二十個景點。

主要景點

西山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景點
西山位於姑蘇城西南35公里,總面積82.36平方公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距光福機場19公里,距上海120公里。西山的石公山、林屋洞、包山寺等,自唐代起就是聞名海內的遊覽勝地。

1983年西山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84年起相繼整修開放了石公山、林屋洞、羅漢寺、禹王廟等景點,旅遊事業穩步發展,每年都有三四十萬遊客至西山觀光。

1994年太湖大橋開通後,西山的旅遊事業迅速起飛,又相繼開發了古樟園、包山寺、太湖西山梅園等景點,每年遊客數增至一百多萬人次。明清古建築遺存較集中的有明灣、東村、堂里、灣里、植里、涵村、橫山、甪里、後埠、東河等地。西山已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小城鎮改革試點,並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西山有梅林近萬畝,每年2、3月間,梅花開放,西山便成為一個梅花的海洋,自1997年舉辦首屆梅花節以後,西山成為全國最大的賞基地。

石公山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景點
石公山(Shigong Hill)位於太湖中的島嶼,屬吳縣市。因山前有巨石,狀若老翁而得名。農曆九月十三傍晚,可觀“日月雙照”奇觀。石公山不高,以石為奇;少土,柏樹居多;三面臨水,山上亭台樓閣,有歸雲洞、浮玉北堂、來鶴亭、斷山亭、一線天、明月坡等景觀。當年海澄法師曾在此住持10年。石公山的西南湖面隱約可見天目山余脈。

環太湖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景點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景點
太湖湖面上,遠近高低、大小不等地排列著幾十座島嶼,構成了一幅湖中島、島中山、山外湖、湖外天的壯麗景象。太湖13個風景名勝區中,本區就有2個:西山風景區和光福風景區。區內山巒起伏,植被覆蓋率高,名木古樹眾多。

吳中第一峰穹窿山及著名的縹緲峰、鄧尉山、漁洋山等就在度假區內。蘇州地區唯一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也在度假區內。保護區內古樹參天,竹林成片,生長著紫楠、木荷等數百種名貴樹木。區內還盛產白蝦、銀魚、碧螺春、梅花、桂花、太湖石等豐富的特產。

遺址

太湖三山島上出土的舊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早在一萬多年前,吳地先民就在這裡生活繁衍。徜徉在環太湖,隨處可見明、清兩代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古遺址、古寺廟、古橋、古道。西山涵村的古店鋪是一處保存得較為完好的明代店鋪,國內僅發現2處。西山明灣、東村等古村明清建築比比皆是,是環太湖古建築群中數量最多,質量最高,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村。

吳中區

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中區占3/4,湖中72峰,吳中區擁有58峰,國務院規劃的13個太湖風景名勝區中,東山、西山、光福、角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在吳中區境內,景區內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天池山等著名景點。

地質發現

地質公園內主要地質遺蹟有:從志留紀到早三疊世的地層發育齊全。蘇州西山島地區動物資源較豐富,特別是水生動物種類繁多,其中魚類有106種、甲殼類11種、軟體動物23種;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馳名海內外。在三山島的東泊小山的溶洞中,發現有大量人類活動遺蹟,已出土刮削器、尖狀器、石核、石斧等新、舊石器5000餘件。

地貌成因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景點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景點
太湖的成因至今說法不一,主要有“瀉湖說”、“構造下沉說”、“積水成湖說”、“風瀑流侵蝕成湖說”、“隕石衝擊說”,其中,渲泄、不暢、積水成湖的觀點被多數地學工作者普遍接受。據研究,太湖最後形成的時間為距今2000~2500年。

蘇州西山地區在大地構造上處於揚子準地台下揚子台褶帶的南東部,地質構造十分發育,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縹紗峰推覆構造。在晚石炭世石灰岩地層出露的地方,以岩溶地貌發育為特徵。

林屋溶洞受北東和北西向兩組斷裂的控制,經地下水長期溶蝕而成。目前仍處在發育之中,是一個十分年輕的溶洞。同時由於地層產狀近於水平,在重力作用下,岩層崩塌形成頂平如屋、或直或曲、或長或短,姿態萬千的石塹等洞內“重力作用遺蹟”奇觀。石面凹凸有致、渦洞相通、潔白圓潤,具有“瘦、漏、透、皺、奇”五大特點。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而開展的工作。《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神龍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新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