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處陝西省西安市南30公里處的秦嶺北麓,以自然山崩景觀聞名於世。2001年3月經國土資源部批准,成立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成為各地質研究機構、學校實地考察、教學基地。公園風景秀麗、峰奇洞幽。而獨特的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和堰塞湖等山崩地貌更使人觀之後,無不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基本信息

簡介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安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總面積32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山崩地質遺蹟.翠華山距西安約23公里,是終南山的支峰,山上名勝古蹟很多,風景如畫,因漢武帝曾在此祭太乙神,又稱太乙山。

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雜岩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山北側通過。該斷層目前仍在活動,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吳中平原,南側抬升形成高聳立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強烈的斷裂活動,加上構成翠華山山體的岩石質堅性脆,又地處地震帶且多瀑雨,從而引起山體崩落。《國語》卷1《周語》篇就記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地震引起山崩的情況:“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這裡的山崩地質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質景觀如:山崩懸崖景觀、山崩石海景觀、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觀、山崩堰塞湖景觀、山崩瀑流景觀及山崩形成的各種造型奇石景觀等。

其山崩地貌類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為國內罕見,堪稱“山崩地質博物館”。其不但在研究秦嶺和關中平原形成歷史、在研究山崩地質作用類型上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由於園區內環境幽、奇、險、奧,從而有重要的旅遊價值、科普功能和地質遺蹟保護價值。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擁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質的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和地質遺蹟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公園特色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為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而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公園位於陝西省長安縣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經陝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形成的山崩臨空面。三峰鼎立,負勢競上,突兀險俊,直衝雲霄。"南望終南如翠屏環列,芙蓉萬仞直插青冥。"(清·陝西巡撫給乾隆奏章)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唐·王維《終南山》)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有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是牛背梁國家羚牛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也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和一級開發區,陝西省著名風景名勝區。據《西京勝跡圖志》載,翠華山自秦漢唐王朝起被闢為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園",長安八大寺院圍繞其周。漢武帝因"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於公元前112年在翠華山拜謁太乙神,故翠華山又名太乙山,太乙山至今在東南亞等世界華人地區享有盛名。
"終南毓秀太乙鍾靈, 始悟翠華招漢武;冰洞垂凌龍湫池玉, 應知勝景在長安"。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質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和地質遺蹟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翠華山最佳旅遊季節:春可踏青,秋可郊遊。夏去避暑,冬來滑雪。
翠華山住宿:設有翠華山招待所和天池渡假村,也有農家樂可供選擇
翠華山美食:翠華山景區內有小吃一條街,街道乾淨整齊,主要提供“長安小吃”, 食品花樣繁多,物美價廉。

交通

西安市內西高新乘905路旅遊專線;
明德門城南客運站乘4-01路旅遊專線直達翠華山。
乘車地點:西安市大南門外體育館南門汽車站
市長安路至韋曲沿途均可乘旅遊專線車
自駕遊行走路線:從西安繞城高速曲江口進包茂高速(西柞段)太乙宮口下;或從子午大道經秦嶺環山旅遊路向東半小時可抵達。

地質背景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橫貫於中國大陸中央的秦嶺等造山帶對我國南北地理、氣候、生態、乃至文化分野,無疑起了重要作用。秦嶺造山帶岩漿活動和隆升成山作用的時空分布、強度、活動方式、隆升速率、演化趨勢及其對環境、氣候、災害、生態的控制影響,對全球變化或區域性環境的影響,顯然是至關重要的,將為全球化研究提供重要基礎與依據。
翠華山地處秦嶺北麓,北側距秦嶺北麓大斷層直線距離僅4km,斷裂南盤為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帶,簡稱北秦嶺,斷裂北側為第四紀山前洪積傾斜平原,斷面傾角50~70° ,傾向北,走向近東西,為南升北降的高角度正斷層。在太乙峪口斷層地貌清楚,可見清晰的斷層三角面,河西的洪積扇頂部具有走向近東西長約400m的斷層陡坎,北側斷落,實測地形垂直斷距7m,推測斷層在最近5000年來有過活動。
翠華山地質地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秦嶺地質發展演化的歷史,並具有構造地質學、地層學、岩相學等多尺度、多層次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科學意義。

秦嶺造山帶基本地質特徵

秦嶺造山帶是經歷長期多次不同造山作用而形成的複合型大陸造山帶,在中國大陸的形成與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表明,其形成與演化可以概括主要經歷了3個不同構造演化階段:
(1) 晚太古代~古元古代造山帶前寒武紀基底的形成演化(3.01.6Ga)。早期寒武紀結晶基底(Ar—Pt1)的形成包含了現今秦嶺造山帶中分散殘存和包容的各不同成因與來源的非均一拼合結晶岩塊(地塊),這些結晶岩塊(地塊)的構造單位、形成體制及原始歸屬部位、形成與演化等尚不十分清楚。張國偉等(2000)認為,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的演化應是中國早期地殼的形成演化問題,秦嶺造山帶的演化應從中新元古代開始。
(2)新古代至中三疊世,以現代板塊構造體制為基本特徵的板塊構造演化
(0.8~0.2Ga)。秦嶺是在早前寒武紀先期構造演化基礎上,從新元古晚期到中生代早期作為原古東特提斯洋域的北翼分支逐漸發展,先後于震旦紀和泥盆紀分別開始演化出兩個有限洋盆,即古秦嶺商丹洋盆和勉略洋盆,因而劃出三個板塊:華北、揚子板塊及其之間的秦嶺微盆,它們分別沿商丹和勉略兩主縫合帶俯衝碰撞造山,於晚海西-印支期最後拼合封閉,形成統一板塊大陸。總體概括,秦嶺主造山期板塊構造的一級單元即是三個板塊:華北、揚子和秦嶺板塊和兩個縫合帶:商丹和勉略帶。
秦嶺造山帶主造山期是通過揚子、秦嶺、華北三板塊和兩個洋盆於新元古代至中三疊世依次向北自東而西斜向俯衝碰撞而形成的,主造山期板塊體制的物質建造結構與後主造山期的上疊蓋層組合等形成秦嶺現今地殼的三大構造層的結構基本格架。它們分別構成秦嶺造山帶長期形成發展的各主要一級構造演化階段的組成、結構、主導標誌性構造界面與時間序列記錄,成為秦嶺大地構造演化階段劃分的最主要依據之一。其中新元古代~中三疊世是秦嶺造山帶形成與演化的主造山作用時期,秦嶺帶內各主要板塊、地塊間的關係和秦嶺的基本物質組成及其構造骨架是由它所奠定。
(3) 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與構造演化。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主要包括:①主造山期後的伸展塌陷構造(T3—J1);②燕山中晚期的陸內造山的逆沖推覆和花崗岩漿活動(J—K1);燕山晚期至喜馬拉雅期的擠壓與伸展構造共存的急劇隆升成山演化(K2—R)。
秦嶺造山帶在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下發生的板塊間或板內(陸內)多個塊體間、多期次、多層次相互俯衝、碰撞、拼貼、疊覆的複雜過程和發散型的廣泛構造變形,具有多樣性、區域性和複雜性。秦嶺在其長期地質演化歷史中,經歷不同構造發展階段,以不同構造體制的演化和多期不同構造體制下的擠壓收縮與伸展擴張和剪下走滑鏇轉構造的反覆交替複合深化過程,造成其現今複雜綜合的構造格局、組合與基本形態。
張國偉等(2000)將秦嶺造山帶上部地殼構造幾何學模型與運動學特徵概括為:總體呈現為近東西向狹長展布的不對稱扇狀反向多層次逆沖推覆疊置構造,併疊加廣泛的剪下走滑與擴張伸展構造與東西向趨於三塊裂解的複合型構造幾何學模型,簡稱為東西向不對稱扇狀反向多層次推覆構造疊置為主的複合型造山帶構造模式。

北秦嶺的組成及寬坪群的演化特徵

秦嶺造山帶現今基本構造單元劃分為:Ⅰ華北地塊(原華北板塊)南部:Ⅰ1秦嶺造山帶後陸逆沖斷裂褶皺帶,或稱華北地塊南緣帶,Ⅰ2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帶;Ⅱ揚子地塊(原揚子板塊)北緣:Ⅱ1秦嶺造山帶前陸逆沖斷裂褶皺帶,Ⅱ2巴山—大別山南緣巨型推覆前鋒逆沖帶;Ⅲ秦嶺地塊(原秦嶺微板塊):Ⅲ1南秦嶺北部晚古生代裂陷帶,或稱南秦嶺北部逆沖推覆構造帶,Ⅲ2南秦嶺南部晚古生代隆升帶,或稱南秦嶺巴山弧形逆沖推覆系;SF1商丹斷裂系(原商丹板塊主縫合帶);SF2勉略斷裂系(原勉略板塊主縫合帶)等。
北秦嶺東西延伸千餘公里狹長一帶,南北最寬約150Km,一般僅80Km,是秦嶺造山帶中從組成到構造最為複雜的地帶,現今地表成大小不一的透鏡狀岩塊以不同級別規模和性質、類型的斷裂為骨架,總體構成指向南的高角度逆沖疊瓦推覆堆置拼合構造,是在原秦嶺板塊構造的華北板塊南緣溝、弧、盆活動大陸邊緣基礎上,發生華北與揚子、秦嶺板塊的先後俯衝碰撞拼合,又疊加中新生代陸內造山構造而形成的一個複雜拼合結合帶和多期疊加的複合構造帶。北秦嶺逆沖推覆構造系主要由秦嶺雜岩推覆構造、二郎坪推覆構造和寬坪推覆構造組成。翠華山地質公園就位於北秦嶺寬坪推覆構造帶上。
寬坪群分布於北秦嶺北半部,呈寬窄變化很長的狹長一帶斷續延伸,東西向千餘公里,從陝甘交界的天水—寶雞—河南的桐柏毛集,向東則成斷裂構造混雜岩塊混入北淮陽帶中。
寬坪群自上而下有三套變質岩石組合構成。下部主要為綠簾納長陽起片岩、斜長角閃岩、石榴斜長角閃岩等。中部為雲母石英片,二雲石英片岩、石榴二雲斜長片麻岩等。上部為石英大理岩、黑雲大理岩和角閃大理岩等。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組成。其中碎屑岩研究證明其物質來自南側秦嶺雜岩和北側太華雜岩而具雙源性。
寬坪群變形強烈。多期構造疊加置換,新生面理髮育,可恢復其有四期構造變形:第一期以順層片理及片內無根褶皺及側層韌性剪下固態流變為主要特點,判別主要為晉寧期產物;第二期為大中型平臥褶皺及倒轉重褶及韌性剪下作用。區域對比與同位素年代學研究證明該期構造是古生代海西期弧—陸碰撞產物(C2-3),以上兩期也被稱為寬坪先期逆沖推覆構造;第三期為中新生代晚期—印支晚期的逆沖推覆構造,主要表現為小寬坪和北寬坪等先期逆沖斷層構造,重新成為新的脆性推覆斷層,自北向南逆沖推覆在南側雲架山群(相當二郎坪群,Pt3—P2)和T3—J1之上;第四期在印支期構造基礎上,發生伸展抬升,沿斷裂形成了J—K沉積盆地,但又於燕山中晚期再次發生多級向南的逆沖推覆構造,使寬坪岩群、欒川岩群等先期構造岩片又逆沖疊覆於J-K岩層之上,無疑是新生代構造用所致。
從北秦嶺整體分析,其厚皮疊瓦逆沖推覆構造系具有以下特點:
(1) 它是在先期多次逆沖推覆構造基礎上複合疊加,以晚期中新生代為主體的複合型逆沖推覆結構。
(2) 北秦嶺推覆構造系剖面組合顯示,上部以主幹推覆斷層和三大推覆構造岩片呈高角度北傾南倒指向南的依次逆沖疊瓦堆置為其基本構造格局,總體構成北秦嶺現今中上地殼向南的疊瓦狀堆置結構。

翠華山地區的地質特徵

翠華山地質公園大部分是處在寬坪群變質岩系中,出露的寬坪群變質岩有黑雲母石英片岩、黑雲母角閃片岩等,構成圍岩的主體,其中貫入大量古生代與中生代多期花崗岩,並引起混合岩化,形成混合交代型岩體。混合交代型與交代、熔融程度有關,當交代徹底、熔融程度高時,岩石類型較為簡單,反之複雜。翠華山岩體屬交代熔融程度低的岩體,受多期多次岩漿,岩石類型較為複雜。
翠華山混合岩的類型從注入式混合岩—眼球狀混合岩腸狀混合岩條帶狀混合岩—片麻狀混合岩—混合花崗岩,清楚地展示了混合演化作用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在翠華山原山門東側,圍岩與岩脈形成侵入接觸,界限明顯,中間為花崗質岩脈,兩側為中元古界寬坪的黑雲母片岩。
在白水泥廠前公路旁,圍岩與岩漿形成底辟構造,岩漿上涌是原岩地層被拱起,形成寬緩的背斜構造。
混合片麻岩,岩石中的暗色礦物定向排列,具有清楚的片麻狀構造,岩性均一,已不能區分基體與脈體,成分與花崗岩相似。混合岩化作用的最後階段是花崗岩化作用,基本與脈體之間的界限完全消失,形成一種不同於岩漿侵入形成的花崗岩,岩性均一,塊狀節理髮育,有時可見到原變質岩的殘留體。
翠華山的混合岩在古構造—熱基礎上,又經歷中新生代晚期推覆構造,又由於秦嶺的晚近急劇隆升,遭受強烈侵蝕,終使公園屬地形成現今地質內外動力作用下,山峰岩層發育近似垂直的不同類型的構造剖面、斷層、片理、節理等,構成後來山體易於發生高空崩塌的地質基礎。
翠華山岩石節理以剪下節理為主,節理面產狀基本穩定,延伸較遠,節理面平直光滑,礦物質充填較少,並以共軛X型節理系產出,將翠華山岩體切成菱形及棋盤格式形狀。根據野外實地觀察,翠華山岩體發育六組節理構造,其中以近東西向及近南北向兩組節理最為發育,而該兩組節理又以高傾角(65~80°)傾向分別以向北及向東為特徵。
翠華山斷裂面是具有明顯位移的斷層構造面,疊加於節理構造之上,使岩體進一步破碎。斷裂構造屬於非透入性構造,在水湫池景區內僅發現三條,產狀與秦嶺山前斷裂相似,走向近東西,傾向向北,傾角為65~70°。斷層性質以脆性正斷層為主,斷面發育擦痕及階步構造遺蹟,斷面光滑如鏡,發育矽質動力結晶擦痕。
變質層理面構造是破壞翠華山岩體整體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該地區的背景地層為寬坪群中—深變質地層。在岩漿侵入就位過程中發生混合岩化作用,捕虜圍岩包體,形成混合岩化片麻理不連續結構面,在該結構面上發育雲母片狀礦物,使得岩石更易剝離瓦解。
結語:
綜合上述秦嶺造山帶—北秦嶺—寬坪群—翠華山的地質特徵,表明翠華山地質狀況從一個“點”上表征了區域地質構造的複雜演化過程:
在秦嶺造山帶的造山期,華北、揚子、秦嶺板塊的不斷運動中,常常是某些突出的部位,首先是點接觸碰撞,同時北秦嶺的有些地段有規律出露最早的俯衝碰撞型花崗岩,如柞水(264Ma),翠華山(A型,345Ma)和寶雞(CⅠ、BⅢ、EⅣ等類型,262Ma)等岩體。每期花崗岩漿活動及其特定的岩石類型,都表征了秦嶺造山帶板塊構造運動的一個特定階段和形式,很好地揭示和反演了秦嶺造山帶構造演化和動力學過程。加里東—海西—印支期,出現大量的俯衝和碰撞型花崗岩,是秦嶺造山帶真正板塊構造發展演化的時期。印支期末出現代表穩定環境的奧長環斑花崗岩和A型花崗岩,表明秦嶺大規模板塊俯衝體制下的擠壓造山作用已經完成,華北與揚子兩大板塊由東向西,從大別山到秦嶺以拼合為一體,統一的秦嶺岩石圈已經形成,開始了板塊內的構造演化階段,繼續著秦嶺造山帶的發展演化歷史
從翠華山地質構造的剖面、斷層、片理、節理、岩相等分析,翠華山的地質演化及崩塌機理,主要受到兩種因素(或過程)的控制:
(1) 古生代與中生代多期花崗岩與寬坪群圍岩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今天翠華山地質公園各種類型的混合岩,這種混合岩化過程是翠華山地質演化的內在動力和演化機理。翠華山混合岩類型中注入式混合岩到混合花崗岩的眾多類型表明,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在多期構造—熱事件作用下,混和岩化受多期多次、多尺度岩漿熔融作用的過程,同時也反映出其交代熔融程度較低的狀況.
(2) 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的作用.翠華山地質公園位於寬坪群推覆構造帶上,而寬坪群變形強烈,多期構造疊加置換,新生面理髮育.從目前翠華山地質研究的成果來看,要將其疊瓦逆沖推覆構造還原為某一期,仍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即翠華山的山峰岩層形成近似垂直的疊瓦狀構造,是與北秦嶺以及寬坪群的多期多次的逆沖推覆構造密切相關的。這種大範圍、大尺度的逆沖推覆構造過程,對翠華山地質公園的這個“點”來講,是巨大的外部動力因素。也正是這個巨大的外部動力,才形成今天翠華山山峰岩層近似垂直的疊瓦狀構造,才為後來山體高空崩塌造就了地質基礎。
翠華山的地質特徵是秦嶺造山帶歷時較長的造山過程的大背景下發生和形成的,並不是某種或某幾種因素單獨作用的結果,而是在主要因素的主導作用下,多種因素(包括內因和外因)在多尺度時空過程中耦合的結果。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而開展的工作。《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神龍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新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