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四川自貢市大安區,面積8.7km2,盛產中侏羅世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化石[地史時期生物的遺體、遺蹟],在以發現的2800m2範圍內以鑑定出200多個個體,1萬餘件骨骼化石,有恐龍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魚類、兩棲類、似哺乳爬行類,分屬18個屬21個種(其中20個為新種)。門類多,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與其毗鄰的世界最早的採鹽深井,保存完好,所展示的中國古代鑽鑿工藝技術也使人嘆為觀止。

基本信息

簡介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總占地面積8.7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古生物化石產地。中國自貢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南部歷史文化名城自貢市境內,有“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之美譽。地質公園由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蹟園區、榮縣青龍山恐龍化石群遺蹟園區和自貢鹽業科技園區組成,總面積56.6km2。

地質公園以聞名中外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遺蹟為主體。中侏羅世產出的恐龍化石數量豐富,種類眾多,埋藏集中,保存完整,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這裡產出了一大批世界級恐龍化石珍品,幾乎涵蓋了侏羅紀時期所有陸生脊椎動物門類。公園內建成的中國首座集恐龍化石原地保護、標本展示和科學研究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博物館,為科學知識普及遊覽觀光和科學研究提供了絕佳的條件。
地質公園所在地自貢市有悠久的井鹽生產歷史、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獨特的民間藝術,與其自然景觀相結合,是國家級文化名城,極具特色。

地理位置

地質座標為:東經124°51ˊ,北緯29°36ˊ。自貢恐龍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東北郊的大山鋪鎮旁(小地名萬年燈),距自貢市政府駐地11公里。

自然環境

緊鄰成渝鐵路,有鐵路支線通達成都、重慶兩大城市。又有內(江)一宜(賓)高速公路與成渝高速公路相接。該地距成都202公里,距重慶204公里。博物館(公園)又處在成都、樂山、宜賓之間,已構築成川南黃金旅遊線—自貢恐龍—蜀南獨竹海—興文石林上的重要景點。

自貢交通便利,通訊暢通。穿城而過的內宜鐵路成渝鐵路相連,流經市域的沱江與長江相連。內自高速公路穿城而過。自貢是川南教字微波樞紐站,相繼開通了150兆赫、450兆赫、900兆赫移動通訊網。

自貢恐龍地質公園附近地貌為淺丘陵地形,海拔高度為320-347.5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9℃,目照少,雨量充沛。

經濟狀況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自貢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8℃,年均降雨量1080mm。市境內大部分屬陀江流域,河網密布,水量豐富。早在東漢章帝年間(公元76年),自貢便開始鑿井、采鹵、製鹽,有近2000年的採鹽史,是中國鹽業的發源地,1939年因鹽設市,為四川最早的省轄市之一。自貢市以“千年鹽都”、“南國燈城”、“恐龍之鄉”蜚聲中外,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對開放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最佳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和省級風景名勝區。
自貢市工業較為發達。解放後,經過四十餘年的建設,已由單一產鹽的古老鹽都發展成為較好農業基礎,以機構、鹽業、化工為骨幹,兼有冶金輕紡、建材、食品等多種工業門類,經濟、科技、文教等社會事業較為發達的中等工業城市,成為全國最大的井礦鹽生產基地。

產業前景

到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為142.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2.7:44.6:32.7。人均GDP為4540元,城市化率為22%。

產業布局

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各行業所占比重為:機構17.05%,化工13.23%,建材7.72%,鹽業6%,食品4.87%,紡織4.77%。農業增加值中各行業所占比重為:種植64.8%、畜牧29%、漁業3.7%、林業2.5%第三產業主要支柱行業中商業29.78%,交通郵電18.35%,金融保險17.74%,房地產5.3%。

特色景觀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景區劃分(旅遊區、公園、園區、景區、功能區、遊覽區、保護區、服務區、景群、景點),“一館”(自貢恐龍博物館)、“三個區域”(埋藏區、生態復原區、恐龍樂園區)、“一個中心”(遊客中心)。修建地質遺蹟陳列館舍、內部陳列遺蹟展示,建立地質剖面,新增參與性娛樂項目。

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碑於2002年9月28日地質公園開園慶典時正式揭碑。位於廣場左側,高約8m,為抽象雕塑式園碑。它由一塊塊紫紅色的洪荒石塊堆壘而起,怪石突兀,奇峰獨立。石塊上隱約顯露出恐龍骨骼化石印痕,寓歷經億萬年地質變遷、記載生命演化的痕跡之意。主碑的正面鑲嵌著“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由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題寫,主碑的基座正面是國家地質公園徽標,背面是碑文。

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位於自貢市東北郊大山鋪恐龍化石發掘現場,距自貢市中區11公里。是中國繼半坡遺址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博物館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積為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分館舍、綠化地帶和附屬建築3部分。主體館舍內設有化石埋藏館、中央大廳、化石裝架陳列館、報告廳和恐龍生態環境廳。恐龍埋藏遺址有1900平方米,可見到多種恐龍的骨骼錯落交織,分布在近水平延伸的砂岩層中,是巨大恐龍墓地的縮影。在裝架館內,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龍”和多具恐龍的復原骨架組合,以及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館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塊堆壘而成,使整個建築與恐龍發掘現場相協調,立意新穎,造型獨特,引人入勝。

恐龍動物群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是1.6億年前的中侏羅世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的遺址。在已發掘的2800平方米範圍內共發現200多個個體的上萬件骨骼化石。其中有恐龍及魚類、兩棲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似哺乳爬行類
等18個屬21個種,20個種為新種。在恐龍化石中有長達20米的食植物性長頸蜥腳龍、有保存完整的短頸蜥角龍,有兇猛的食肉恐龍,也有僅1.4米長的鳥腳龍,而且有目前世界上時代最早,保存完整的原始性劍龍及其伴生的我國首次在侏羅紀地層中發現的翼龍,有生活在河湖中的蛇頸龍等。由於化石埋藏集中、數量多、門類全、保存好,且由於其產出時代為中侏羅世,從而也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這一時期恐龍化石材料匱乏的空白,因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龍化石遺址之一,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恐龍動物群”包括了3個綱、11個目、15個科的屬種,既有陸生、水生、兩棲類,又有空中飛行的古脊椎動物;有長達20米的草食長頸椎蜥腳龍、兇猛的肉食恐龍和數量多而完整的短頸椎蜥腳龍,也有僅14米長的鳥腳龍。最珍貴的是目前世界上發掘最早的中侏羅紀劍龍和首次發現的翼龍,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
由於化石埋藏集中、數量多、門類全、保存好,且由於其產出時代為中侏羅世,從而也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這一時期恐龍化石材料匱乏的空白,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稱自貢恐龍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

資源條件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近兩千年的井鹽生產歷史鑄就了輝煌的鹽業文化。這裡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的誕生地,是鑿井、製鹽10項世界領先技術的發明地。“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入選2006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完整地展現了井鹽生產、發展的歷史畫卷。
公園內保存有眾多絢麗多彩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蹟。古建築類型眾多,保存完好,多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展現800年彩燈歷史的自貢彩燈博物館薈萃了中國燈文化的精髓。

土地與資源
自貢恐龍地質公園座落在東北郊的大山鋪鎮旁,距市中心11公里。土地屬國家、集體所有,其附近涉及的資源有: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石、頁岩、天然氣、鹽滷等)但資源管理部門按照原地礦部有關地質遺蹟保護規定,與當地政府圈定了保護範圍,禁令不準在保護區內徵用土地和開採礦產資源因此,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其權屬歸文物管理部門管理。

發展前景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21世紀前10年,自貢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基本思路是:抓住經濟全球化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立足現有資源和經濟基礎,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進一步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步伐,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把自貢加工製造優勢轉換為工業經濟的優勢、把科技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把潛在旅遊資源轉換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促進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到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30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8%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7200元,超過2000年全國平均水平。2005年—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力爭趕上當年全國平均水平。2005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47:35,國有經濟股份制經濟、個人私營經濟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區縣經濟各具特色,綜合勢力明顯增強。到2010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到14:49:37。人民生活在小康基礎上進一步富裕,到2005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年均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80—100元。“十五”期間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46‰,“十一五”。控制在1.9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市社會保障覆蓋率達19%,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氣化率達到95%,空氣質丘達到Ⅱ級。

傳承意義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是1.6億年前的中侏羅世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的遺址。在已發掘的2800平方米範圍內共發現200多個個體的上萬件骨骼化石。其中有恐龍及魚類、兩棲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似哺乳爬行類等18個屬21個種,20個種為新種。
在恐龍化石中有長達20米的食植物性長頸蜥腳龍、有保存完整的短頸蜥角龍,有兇猛的食肉恐龍,也有僅1.4米長的鳥腳龍,而且有目前世界上時代最早,保存完整的原始性劍龍及其伴生的我國首次在侏羅紀地層中發現的翼龍,有生活在河湖中的蛇頸龍等。由於化石埋藏集中、數量多、門類全、保存好,且由於其產出時代為中侏羅世,從而也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這一時期恐龍化石材料匱乏的空白,因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龍化石遺址之一,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無休閉館日。每天8:30至17:30均可參觀(17:00停止售票);講解服務時間為每日9:20至16:30

票價

一、門票:
1、成人:42元/人

2、未成年人(18周歲以下):22元/人。每周一(不包括法定假日)對提前三天預約的未成年團體免費,每批不超過200人次,每日不超過500人次。

3、18周歲以上學生(不包括成人教育): 22元/人

4、1.2米以下兒童: 免費

5、老年人:60周歲至69歲22元/人;70周歲以上免票

6、殘疾人、現役軍人: 免費

特別提示:享受免票及半價觀眾需出示本人有效的相關證件。
二、講解票:(每批次不超過20人)

1、平常日:

國語講解60元/批次

外語(英、日語)講解150元/批次

2、春節、五一、國慶黃金周及燈會期間:

國語講解80元/批次

外語(英、日語)講解180元/批次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而開展的工作。《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神龍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新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