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福建省晉江市南部海濱,東瀕台灣海峽,金門島歷歷在目。地理坐標東經118°34′18″~118°40′54″,北緯24°30′49″~24°41′27″,面積68平方千米。以距今7000~8000年間的海底古森林和距今l5000~25000年間的古牡蠣礁遺蹟共生為特色。與古瀉湖(龍湖、虺湖)一起是研究中國東南沿海乃至全球晚更新世以來海平面升降、地殼變動及古氣候變化的重要證據。

基本信息

簡介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福建省晉江市南部海濱,東瀕台灣海峽,金門島歷歷在目。地理坐標東經118°34′18″~118°40′54″,北緯24°30′49″~24°41′27″,面積68平方千米。以距今7000~8000年間的海底古森林和距今l5000~25000年間的古牡蠣礁遺蹟共生為特色。與古瀉湖(龍湖、虺湖)一起是研究中國東南沿海乃至全球晚更新世以來海平面升降、地殼變動及古氣候變化的重要證據。公園地處福建東南沿海的長樂—南澳中生代大型韌性剪下帶內,韌性剪下變形遺蹟典型豐富,記錄了一幅中生代地殼變動的絢麗圖景,是研究中生代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區。公園內保留有沙質海岸、紅土海岸及基岩海岸等多種類型的海岸地貌景觀。從深滬灣到圍頭角,一系列沙質優良、坡度適宜的弧形海灣與基岩岬角相間出現,別具一格。公園內有中國僅存的摩尼教寺廟—元代草庵寺,和宋代建造的當時世界上最長的粱式石橋安海安平橋。此外,還有始建於隋代的安海龍山寺、衙口施琅紀念館、深林寺、鎮海宮、壁山棧道、煙墩山峰火台、圍頭角眺望金門島及舊石器遺址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是地質學、地貌學、環境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及史前考古學所關注的熱點地區,集海灣、岬角、湖為一體,是一處極具特色的地質科學旅遊價值的濱海地質公園

景區特色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其間沙灘綿延數公里,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鍊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灘前碧波萬頃。灘面金黃開闊,景色蔚為壯觀。沙灘清一色的細純沙粒,如銀屑布地,質細坡緩,沙軟潮平。灘床寬闊,舒展廣拓,潮漫灘上,濤聲柔和。海水潔淨,水溫適中,是沙灘休閒、踏浪嬉水和開展各種海上沙灘活動的理想場所。沿岸而來,國家級深滬海底古森林自然保護區、施琅將軍紀念館、鎮海宮、龍泉宮、大道公宮和煙墩山上的烽火台等人文、自然名勝掩映其中。明代倭亂,這裡曾經是抗倭前沿,清初為了統一祖國,施琅曾經在這裡牧馬練兵,現為全國著名僑鄉,風俗淳,人情美,是遊客觀光的勝地,是海外僑親和台港澳胞尋根謁祖的搖籃故地。

金門島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金門島位於福建省同安縣的東南海面上, 東望台灣, 西對廈門, 明代曾築城牆乾島上, 據說當年鄭成功曾起兵於此。金門原是個荒蕪的土石小島, 後來經人們不斷栽培樹木, 如今林蔭道上樹木蔽日, 交通公路網四通八達, 昔日面貌早已不再。金門島上最著名的古蹟, 那就是魯王礦, 它已有300 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料記載: "魯王為明太租九世孫, 名以海。京師既陷, 轉徒台州, 張國雄等迎居紹興, 稱魯監國, 督師江上, 畫錢塘而守。後為清兵所克, 遁入海, 依鄭成功, 輾轉到金門, 去監國號.成功初以禮待之, 後漸懈, 以海不能平, 將往南澳, 成功使人沉之海。"另據《辭海大事記》記載: 康熙元年 (1662 年) , 魯王薨於台灣。由此看來, 兩處記載互相矛盾, 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隨著1959 年夏季對金門島歷史的考證, 由於發掘了魯王真壙, 在出土的壙志里, 說明舊時的謬誤之處.據壙志載王世系事跡綦詳, 卒年為王寅康熙元年 (1662 年) , 並雲王素患哮疾, 中痰而死.文武百官遂將其葬於金門東門外的青山上, 前有湖水, 右有石峰。王屢游其地, 曾題"漢影雲根"四字於石上。後來魯王忠骸遷葬重建新墓, 墓背山面海, 前立牌坊, 中建碑亭, 莊嚴肅穆, 樹木茂密, 成為金門島的一大歷史觀光勝地。附近的古崗湖, 即是往昔記載的湖水, 湖邊有古崗樓, 山腰有古崗亭, 朱梁碧瓦, 無不古色盎然。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於199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自然保護區位於台灣海峽西岸中段,著名的平潭——南澳變質帶中部,福建晉江半島東南端的深滬灣內,以保護7500年前的古樹樁遺蹟、9000-25000年前的已膠結古牡蠣礁、石圳海岸變質岩區、老紅砂分布區和海岸沙丘等地質景觀為主要內容,全區面積 27km2。自1986年發現以來,先後於1990年6月被定為縣級保護區,1992年被國務院以國函92 (166)號文確立為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
深滬灣自然保護區所發現的海底古森林遺蹟主要分布於距海岸100m~200m外,通常水深約 2~3m的潮間帶,呈三片分布,已發現有60餘棵以上。原始直立狀態保存良好。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和福建師範大學地理所等多家單位鑑定,這些海底古森林遺蹟以裸子植物油杉為主,夾有皂莢樹、桑樹、南亞松等多個屬種。據多個品種 14C同位素年齡測定,其年齡在距今6761±193年至距今7620±130年之間。

古牡蠣礁

古牡蠣礁,主要分布於中潮區,礁體長約500m、寬約300m、厚約20~40cm。從殼體分析,主要以長牡蠣、僧帽牡蠣和近江牡蠣為主,直接附著於基岩上,呈原生直立雙瓣俱存完整保存下來。根據廣州地理所、國家海洋三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系測得的 14C年齡為距今9355年-25800年之間,且大部分樣品測得在距今20000-15000年範圍內,因此,深滬灣大片古牡蠣生長年代可追溯至25000年-9000年前及晚更新世的最末盛冰期。

石圳海岸變質岩地貌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石圳海岸變質岩地貌:石川變質岩區是著名的平潭一南澳變質帶的一部份。本區由於地處適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並清楚展示其歷經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和所經歷的複雜的動力、熱力變質作用,使之成為研究該構造帶出露最為良好的地點。此外變質岩區由於受海浪、風沙長期作用,形成的諸如浪蝕穴、風蝕壁龕、風動石、象形石等豐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現象,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也是難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鎮海宮

鎮海宮主祀七府千歲,七府千歲姓蘇名德良,字子文,生於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六一二年)山西武邵人氏,唐太宗貞觀十一年,時遇地方匪寇作亂,民不聊生,蘇王爺乃號召十二兄弟,為民除害,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同年九月十六日陣亡,太宗褒封為十二尊王,代天巡狩。清康熙三十四年,東港侖仔頂開始奉祀七王爺,至今己三百餘年。鎮海宮不論在木雕或石雕方面皆有精緻的表現,廟前有一水池,由整體造型可見匠師的用心,尤其是廟中波浪型的神龕和以原木雕刻一體成形的龍柱,將木雕藝術發展至極高的境界,只可惜在去年(1998)二月間因有人在廟中自焚,造成廟宇失火,目前已修復。

晉江施琅紀念館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施琅紀念館設於晉江龍湖鎮衙口村施氏大宗祠。以文獻資料、圖表及實物陳列介紹清代靖海將軍施琅的生平與平定台灣、統一祖國的光輝業績。展廳面積400平方米。施琅(1621-1697)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少有識度,智勇出眾。初為鄭芝龍部將,後因事失和,歸順清廷,由同安副將、同安總兵擢為福建水師提督。鄭成功驅逐了盤踞台灣的荷蘭殖民者後,鄭氏政權據守台灣,與基本統一全國的清王朝對抗,閩浙沿海長期備受戰亂之苦。
施琅為收復台灣,結束國家長期分裂局面,再三請纓,於1683年率水師攻克澎湖,迫使鄭氏政權投降。入台後,他提倡輕徭薄賦,安定台灣局勢,又力排眾議,請在台灣駐兵屯守以備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開拓建設台灣寶島。他的建議為清廷採納,受封靖海侯。施琅次子施世綸任過揚州知府、江寧知府、漕運總督等職。居官政績顯著,有“天下第一清官”之譽。六子施世縹隨施琅克台後,曾轉戰伊犁等地,積軍功升任福建水師提督,都是較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施氏宗祠系施琅於1687年重建,三進五開間,硬山頂,磚石木結構,具有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現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寺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龍山寺,古名普現殿,又名天竺寺,俗稱觀音店。因位於安海型厝村北的龍山之麓,故名龍山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被列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
相傳該地原有一巨樟,濃蔭蓋地,夜發祥光,時人崇之。東漢時高僧一粒沙認為這是一棵異樹神木,於是請工匠把它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隋越王皇泰年間(618—619年)始建寺奉祀。史載明天啟三年(1623年)重修。
龍山寺現存建築物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侯施琅等捐資修葺。康熙五十七年又擴建,以後歷有修葺。近年又再增修擴建。寺坐北朝南,由放生池、山門、鐘鼓樓、前殿、拜亭所組成。東西兩側祠廟、齋廚、禪房……鱗次櫛比,疏落有致。總占地面積4250平方米。整座寺宇給人幽深而開闊的感覺。
放生池位於寺前,與寺同建。山門兩旁華表高聳,在庭前一塊鑲嵌入壁的大石碑上,刻著“龍山寶地”四個大字。周圍牆壁上鐫有無數浮雕,精工細琢。庭院左邊的鐘樓頂端橫架著一根檀香木,懸掛一隻千斤重的古鐘,古鐘造型古樸,橫腰鏤刻著蒼勁有力的楷書“天竺鍾梵”四個字,“天竺鍾梵”是安海的八景之一。

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而開展的工作。《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神龍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衝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新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