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

嵩山

嵩山,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古稱“中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河南省西部,屬伏牛山系,地處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的中嶽。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最高峰連天峰1512米;東西綿延60多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南依潁水,北鄰黃河。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天室山。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嵩山又分為少室山和太室山兩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名句。

基本信息

概述

嵩山嵩山
嵩山,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位於河南省西部,屬伏牛山系,地處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的中嶽。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嵩山又分為少室山和太室山兩部分,共72峰,最高峰峻極峰高達1491.7米。1982年,嵩山被中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2月1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評選為“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5月8日,嵩山少林景區又被中國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嵩山是中國道教聖地,佛教的發祥地,也是中國新儒教的誕生地。

歷史沿革

嵩山嵩山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從黃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帶,他們常游於嵩山之巔。

秦漢以降,嵩山中嶽大帝的雛形逐漸形成,並不斷趨向人格化,雖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讓於五嶽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國家祀典的五嶽之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再至中嶽太室山,親率群臣,禮登嵩頂。據傳,當武帝登山時,隨從官員聽到山間有呼“萬歲”之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以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戶為嵩高縣,作為奉邑”。又在山上建為萬歲亭,山下建萬歲觀,名此峰為萬歲峰,以應山呼之奇。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布詔書,正式確定嵩山為中嶽,要求歷代祭祀。又據《史記·孝武本紀》稱:“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漢代有方土入嵩山尋仙採藥,或存思誦神以治病驅邪。 《後漢書·劉根傳》云:“劉根者,穎川人也,隱居嵩山中。諸好事者自遠而至,就根學道。”因此隨著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開拓,中嶽大帝的人格化更為明顯了。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為中嶽大帝製作衣冠劍履,以與道經之稱相吻合。從此中嶽大帝衣著冠戴一直沿襲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嶽廟行廊一百餘間,飾以丹青,繪以壁畫,遍栽松柏百株。”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贈五嶽封號,中嶽大帝為“中天崇聖帝”,帝後號“正明”,並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制度,祟飾神像之禮,至時派遣禮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軍將孫和登封鎮將郭武等,監修中嶽廟。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並創造碑樓百五十間,塑神像及裝修新舊功德畫壁等四百七十所,這可謂中嶽廟史的鼎盛時期(陳知微《增修中嶽中天祟聖帝廟》)。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廟觀殿宇多為塌廢。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1178年),花錢一萬四千九百六十四兩,用工四萬八千三百六十二個,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間,逐漸恢復了廟院狀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餘間,元末多毀於兵火,僅餘殿宇百餘間。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進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年),都曾規模不同地進行過重修。今日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築規模格局和風格特點。

地理概況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嵩山因為地質演化紀錄上的多樣性而被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嵩山地質構造以其岩齡古老、構造複雜、地殼發育完整、出露良好而聞名。在嵩山72峰里,從太古代到新生代的岩層都有發現,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殼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華北地區幾乎所有的岩石和地層類型都集中於此,時間跨度達30億年。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是反映太古代至古生代三次地質構造運動——“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的遺蹟。嵩山成為許多地質學研究者們的熱點考察區域。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麥飯石礦產資源。

氣候特徵

(圖)嵩山嵩山

嵩山山下全年平均溫度14.3℃,山上平均8.5℃,山上年降雨量864毫米

由於河南省處於暖溫帶亞熱帶氣候交界的邊緣地區,所以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

中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貫穿河南省境內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此線以南的信陽南陽駐馬店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

省內全年年均氣溫為12.8~15.5°C。7月最熱,月均氣溫為27~28°C;1月最冷,月均氣溫為-2~2°C。全省無霜期大致在190~230天之間,一般可滿足農作物。

人文景觀

嵩山上道、儒、釋三教皆有,道教興起較早,嵩山少林寺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由於名勝古蹟眾多,勘稱於五嶽。 《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名句。

始建於秦朝的中嶽廟,是中國古代建築群之一。

太室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太室山南麓的法王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

以少林武術聞名於天下的少林寺,就是位於嵩山的少室山中,歷代高僧都長眠於此。

自然景觀

(圖)嵩山嵩山

嵩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黃河之浜,古城鄭汴洛之間,以中嶽嵩山為主體,面積1200平方公里。它是在充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基礎上,以國營登封林場經營的17.3萬畝山林為主體,以中嶽嵩山眾多的名勝古蹟為依託,於1986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興建,是國家十大森林公園之一,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旅遊資源。

中嶽嵩山為全國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它是由太室,少室兩山組成。“少室如鳳舞,太室如龍眠”,形象地道出了嵩山的雄姿。

古人云:嵩山多好峰。少室、太室各有36峰,峰峰有典,峰峰有名。有奇峰、幽谷、神洞、飛瀑、碧泉、茂林、奇石等組成的嵩山20景觀,薈五嶽之精萃,納三山之靈氣、有華山之險、泰山之雄、黃山之奇、峨眉之秀,是名聞遐爾的旅遊勝地。

嵩山是一部奧妙精博的文化名冊。在嵩山可以領略到中華民族八千年的歷史進程。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陽城都在這裡留有眾多的遺蹟與美麗的傳說。是歷代帝王祭祀封禪、文人學士游宴講學、僧佛道學家傳教修行的場所。嵩山地區佛、道、儒三教薈萃,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鼎足而立,成為三教九流,說古論德的聖地。

佛教聖地

(圖)北魏嵩岳寺塔魏嵩岳寺塔

嵩山除優美的自然風光外,更以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蹟、亭台樓閣著稱。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漢代嵩山三闕、元代觀星台、少林寺、中嶽廟、會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陽書院、劉碑寺題刻等。少林寺位於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重修,唐代以後僧徒在此習武,禪宗和少林寺名揚天下。現存建築有山門、方丈室、達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毀的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已修復。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壁畫約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為歷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餘年間的磚石。

嵩山被譽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迴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圖)嵩山嵩山

嵩山上道、儒、釋三教皆有,道教興起較早;相傳周靈王太子王子晉在此升仙;西晉道士鮑靚曾於此山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謙之曾從成公興入此山學道,自稱遇見太上老君,要其清整道教;唐代茅山宗十一代宗師潘師正曾居山中逍遙谷修道二十餘年,唐高宗和武則天均曾向其參訪道要,高宗曾為其詔建崇唐觀,又別立精思院於嶺上;唐道士李筌曾隱於此山之少室山上,研究道教經典,相傳於山中虎口岩得《黃帝陰符經》。山中著名的道教宮觀為中嶽廟,此廟現為道教全國、重點開放宮觀之一,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是佛教勝地,少林寺便是它最引人的地域了,在去少林寺的路上(當然,這條路線是早上從洛陽出發直達登封的),可以順便先去六個地方去轉一轉的。觀星台院落幽靜,周公測景,郭守敬觀星,從此奠定中國天文學之基業。台東壁日軍炮擊留下的彈坑,又讓我想起蘆溝橋畔宛平城上同樣的傷痕。中嶽廟峻極嵩高,林木蔭森,鎮庫鐵人威武雄壯,兩廊彩塑中,包拯海瑞關羽岳飛均是仙班有名。嵩陽書院內,“大將軍”得意忘形笑歪了身體,“二將軍”憤憤不平氣炸了肺腑。嵩岳寺塔挺拔雄偉,法王寺彩繪陰曹氣氛恐怖。一切給人留下了終生的印記!

(圖)法王寺塔法王寺塔

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陽書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釋、集道於一體的典型建築掩映於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環水抱之區,無地不染梵塵”之美稱。陽書院前身為佛教寺院,曰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擁有僧徒數百人。公元七世紀初,隋帝改梵剎為道觀,名叫嵩陽觀。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唐天寶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觀。後來因道教活動場所的轉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戶。五代周時,將嵩陽、天封二觀合建成書院,稱為“太乙書院”。宋太宗時稱“太室書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易名為“嵩陽書院”,並設院長在此掌管事務,撥給學田一百畝,以充學費。自此,嵩陽書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響,彼此融合的歷史見證。

著名景點

(圖)中嶽廟中嶽廟

嵩山的宮觀雖不及其它名山數量多,但其規模卻十分宏大,氣勢異常雄偉,為我國現存現模最大最古的建築群之一。中嶽廟位於山南麓黃蓋峰下,坐向子午,依脈朝案,砂拱以秀,水抱以情,是嵩山現存古建築群的傑出代表。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嶽時,以北京皇宮為藍本,按宮中的布局和建築來設計,其規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中嶽廟創建於秦代(公元前3世紀下半期),稱“太室祠”,內設祠官專事祀典。
西漢時,武帝游嵩岳,中嶽廟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中嶽廟占地十萬平方米,從廟前的中華門到廟後的御書樓,全長(即進深)一點三華里。殿樓閣宮,亭台廊碑,排列井然有序。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是中嶽廟古建築群的中軸線。沿中軸線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化三門、峻極門、崇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殿、御書樓,共十一進。天中閣後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鎮坊與崇聖門之間的六角亭,峻極門和化三門之間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兩座御碑亭和廊廡,寢殿院的廊房以及御書樓兩端的東西順山房,分別位於中軸線的兩側。廟的東西兩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和龍王殿等獨立成體的小院落。廟內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鐵人等眾多文物,被譽為“文物之鄉”。

太空闕,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中嶽漢三闕”,為中嶽第一門。闕由方石壘砌,分左右兩部分,相距6.75米。闕高3.13米,寬2.1米,厚0.7米。頂分六層,計二十二塊方石疊砌。東半闕無字。西半闕正面,有陽刻額文“中嶽太室陽城神道闕”三行九個篆書大字,現在後三字剝落。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頌公結事”八分篆書字。這些篆文氣勢挺拔,蒼勁有力,是研究我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東闕雕有人物,車騎出行、馬伎、舞劍、龍、虎、玄武、象、羊頭、鬥雞、犬逐兔、蟾蜍、貓頭鷹、建築物、長青樹等畫像50餘幅,是研究漢代民間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中華門,嵩山第一坊。原為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殿式牌坊。坊下部開三道拱券門,“中華門”三個大字題於門額之上。內外分別題寫“嵩峻”、“天中”、“依嵩”、“帶潁”八字,意即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遙參亭,為過往行旅拜岳神的地方。為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餘。亭子四周有磚砌花牆,亭下有明柱撐頂,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整個建築巧奪天工,精彩異常。

天中閣,原名“黃中樓”,為中嶽的正門。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後,以“正當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閣”。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 安 門。下為墩台(高8米,寬13米),上建樓閣(總高十餘米)。墩台高大,正開三道磚券門闊,門扇重厚,上裝三斤重的虎頭鐵釘l24個,其龐大、堅固,可以想見。台上樓閣為重歇山頂,面闊五間,綠瓦迴廊,雪花欞門間的“中嶽廟”三個大字赫然顯目。門前月台兩側蹲臥虎視耽耽的石獅各一對,雕工十分精細。門後有三條磨光的青石神道,筆直地通向中嶽大殿。

配天作鎮坊,原名宇宙坊,清代重修後改用今名。四柱三樓式。木結構,坊起三架,廡殿頂,琉璃瓦蓋頂,中題“配天作鎮”,兩側書“宇宙”、“具瞻”,以取“以岳土神,以岳配天”之意。

崇聖門,因“中天崇聖帝”而得名。原為過往門庭,1942年改建成歇山式房,面闊三間,形制稍大,不及原貌壯麗。門後兩側有相對應的兩座小亭。東亭為古神庫,宋太祖修中嶽廟時,將原神像泥土土葬於此,上建壇亭,以示敬意。四周立四鐵人,為宋代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鑄造,高二點五至二點六五米,梳發挽髻,闊領長袍,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十分威武,被稱之為“守庫鐵人”或“鎮廟鐵人”。不僅是研究宋代鑄造藝術的珍貴文物,而且是人們祈福祛災的象徵。

化三門,取“四氣化三才”之意。形制類似祟聖門。門後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門內有宋代狀元王曾撰文的《重修中嶽廟碑》、金代狀元黃久約撰文的《重修中嶽廟碑》、宋代狀元盧多遜撰文的《新修嵩岳中天三廟碑》、陳知微撰文的《增修中嶽中天崇聖帝廟碑》,號稱四狀元碑。碑制高大,字型雄健,挺立廟院,蔚然可觀。再後,兩側各有形制相同的磚石殿台兩座,按順時針方向為東嶽殿台、南嶽殿台、西嶽殿台、北嶽殿台。各台上原有殿堂五間,內風、雷、雨、雲神像。抗日戰爭中被焚毀,今僅存平台、柱基和台邊石欄。南嶽殿台西北有《中嶽高靈廟碑》一通,碑文記載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6年),寇謙之修建中嶽廟的活動情況。此碑久經風雨洗禮,字跡模糊不清,難以辨認。1991年,根據史料和原碑形體,仿造一通,立於旁邊,供遊人觀賞臨摹。

峻極門,因中門兩側塑有一丈四尺高的兩尊將軍像,所以又稱“將軍門”,為中嶽大殿中心院落的“廣庭”三門。建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年),現存建築為歇山屋殿,琉璃綠瓦,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柱斗拱,彩繪棟樑。“峻極門”三字懸於閣額。在竣極門北的走廊內有《五嶽真形圖碑》,高三米,為明代萬曆二年(1574年)刻。

高峻極坊,又名“迎神門”,和北京故宮的承光門相似,是清代建築的精品。坊起三架,正樓和次樓分別施九踩、七踩斗拱、黃色琉璃瓦蓋頂,畫棟雕梁,額題“嵩高峻極”四字。坊後有填台,為磚石砌造而成,寓中嶽方位在五嶽之中之意,中央戊已為土,土星為填。填台兩邊分別建有八角重檐黃琉璃瓦亭,東稱御香亭,西稱御帛亭。亭內分別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四十八年(1783年)高宗弘曆自製的詩碑兩通。

中嶽大殿:又叫峻極殿,是中嶽廟中規模最大的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歇山式殿頂,黃琉璃瓦頂,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欞子門窗,金碧輝煌,素有“台閣連雲,甍瓦映日”之稱。大殿內吊游龍天花板,下鋪磨光青石地面。殿內正座為五米高的中嶽大帝塑像,即殷朝“聞騁”,經歷代帝王加封為“祟聖大帝天中王”。塑像兩邊有使臣侍者和鎮殿將軍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執斧荷鉞,威風凜凜。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毀於火。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1941年,大殿曾遭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近年來曾多次進行修建,使大殿氣勢更加磅薄。

寢殿,位於峻極殿後,為歇山式黃色琉璃瓦建築,面闊七間。內奉天中王睡像、天靈坐像。殿前平台上有日形、月形碑各一通。御書樓,是中嶽廟最後殿宇,原名黃篆殿,為貯放道教經典的地方。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清代重修,並為皇帝祭祀岳神的時候在此批閱文書奏章之地,因名御書樓。今樓內敬奉著玉皇大帝神像。兩側順山房為儲藏祭器的地方,並存有歷代帝王拜遏中嶽時留下的碑石。岳行宮位於廟後的黃蓋峰下,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擴建成八角重樓琉璃瓦亭。外有圍亭石雕欄桿,典雅別致。登臨亭台,中嶽廟全景盡在眼底,更見其道院幽美、清靜,風光宜人。中嶽神廟規模龐大,氣勢雄偉,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型和汗水的結晶。

嵩山不可不游的景點:嵩山雲海 嵩門待月軒轅早行 盧崖瀑布 少室晴雪玉溪垂釣箕陰避暑潁水春耕 少林湖光 石筍鬧林。

民俗民風

(圖)嵩山盧崖瀑布潑水節、嵩山盧崖瀑布

嵩山盧崖瀑布潑水節

時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

中嶽廟的廟會興於何時,當地的老百姓也說不清楚,他們只知道這是從老輩子那裡傳下的規矩每到春季農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十,傳統的古廟會就拉開了序幕。

會期長達10天,廟會活動豐富多彩、熱鬧非凡,人群摩肩接踵,似水如潮。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有一些白髮蒼蒼的老大娘很引人注目。她們的肩上和手提的籃子裡搭滿一縷縷鮮艷多彩的紅頭繩。她們時而分散在中嶽廟的大門外,時而穿梭在擁擠的人群之中。人們從她們面前走過時,總是隨手遞上一兩角錢,接過老人手裡的一縷紅繩,漫步向中嶽廟的縱深處走去。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婦女,她們向老人討要紅繩時,總是臉上騰起紅雲,羞怯地把紅繩往腰間一塞,行動極為迅速,很快便隱入擁護的人群中。

原來,這是流行在當地的一種求子習俗,人們俗稱為“拴娃娃”。凡婚後不孕的婦女,大多都要在廟會期間參加這項活動。娃娃,是一種用黃泥捏成的泥人,捏好曬乾後塗上色彩。這種泥娃娃並不是誰都可以賣的,人們認為,只有從廟裡道人手中拴回的娃娃才最靈驗。因為娃娃需要拴回家,所以,紅頭繩自然而然地就承擔了拴的職責。拴的地點,一般都在中嶽廟後院的崇聖門周圍和寢殿里。寢殿內供奉著“天中王”和“天靈妃”的塑像。“天中王”,人們稱他為“嵩岳大帝”,是主管嵩山一帶的大神,人們都很尊敬他。傳說有一年武則天到嵩山遊玩,看嵩岳大帝獨自一人非常可憐,便給他封了一個妃子叫“天靈妃”。老百姓嫌“天靈妃”拗口,都習慣稱她為“嵩岳娘娘”。據說嵩岳娘娘心地善良,很同情人們的疾苦,凡沒有兒女的人向她求援,她都會慷慨地滿足人們的要求。

求子的人在嵩岳大帝和嵩岳娘娘的塑像前燃香叩頭,把紅頭繩遞給道人。想要男孩的,需事先向道人說明。想要女孩的,也要在紅頭繩拴上之前,把自己的想法解釋清楚。如果想要個雙胞胎,道人會把一個男孩和一個孩背靠背地拴在一起。婦女們接過娃娃後,將娃娃揣在懷裡,抱回家中,放在床頭上或葦席下。不管此法是否靈驗,她們求子抱回泥娃娃後,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安慰。如果如願以償,她們生下孩子後,還要在孩子周歲時到中嶽廟裡向嵩岳娘娘還願。做了媽媽的婦女,還願時總是大手大腳。當初抱嵩岳娘娘一個娃娃,還願時一般都要送回十個。她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表達自己的心情,這也是對嵩岳娘娘施子之恩的一種報答方式。

在中嶽廟眾多的文物古蹟中,站立在崇聖門東側的四尊鐵人顯得特別引人注目。當地的老百姓受傳說的影響,對鐵人充滿了崇敬之情,孩子周歲時,當地人要到中嶽廟的鐵人前舉行掛鎖儀式。除此之外,當地人來到中嶽廟的鐵人前,總要有目的地撫摩一陣。據說人身體的哪個部位疼痛不適,只要摸摸鐵人與自己相同的部位,這樣,自己的病痛就會減輕甚至痊癒。

文化遺產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於2010年7月3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舉行獲得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這是繼2009年中國山西五台山之後被列入該名錄的又一中國佛教寺廟建築群,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我國第39處世界遺產。也成為河南省繼龍門石窟,安陽殷墟之後的第3處世界文化遺產。申遺的主要內容是8處11項,包括中嶽廟、太室闕、啟母闕、少室闕、會善寺、嵩陽書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其經歷漢、魏、唐、宋、元、明、清。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建築群,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
2009年4月19日,嵩山世界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首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這是嵩山繼申報世界地質公園成功之後,又一次獲得的國家級榮譽。

旅遊禁忌

嵩山嵩山
嵩山上主要有許多名寺名廟,它們是旅遊者頗愛光顧遊覽的重點,但旅遊者在遊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應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

二忌禮節失當: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三忌談吐不當: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葷等話,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為舉止失當:遊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譁、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同時,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孩子因年幼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天文文化

嵩山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搖籃。唐代僧人一行在會善寺編修了《大衍曆》。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又在嵩山建觀星台,他在此制定的《授時曆》居當時世界領先水平。

1961年,觀星台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山脈·平原·高原·盆地·沙漠

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不僅有著雄偉廣袤的高原,縱橫綿延的高山,茫茫無垠的沙漠,更有巨大富饒的盆地,極目千里的平原,以及崗巒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各種地形相互交錯,但又井然有序,真是山河壯麗、氣象萬千!

河南名勝古蹟

河南文物古蹟非常豐富,目前共發現各類有價值的文物點28168處,其中有51處(54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527處(參見 河南省博物院)。走進這裡,我帶你了解河南!

鄭州市著名旅遊景點

中國五嶽

五嶽名稱所在省份
東嶽泰山山東省
西嶽華山陝西省
北嶽恆山山西省
中嶽嵩山河南省
南嶽衡山湖南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