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嵩山寺

莆田嵩山寺

莆田嵩山寺位於莆田市東莊鎮嵩山岩,頂有象眼觀天,象鼻交榕,故亦名象山。海拔79米,山上怪石遍地,古寺深藏,樹木鬱鬱蔥蔥,風景優美,且有眾多文物古蹟。

基本信息

嵩山寺簡介

1
莆田嵩山寺位於莆田市東莊鎮嵩山岩,頂有象眼觀天,象鼻交榕,故亦名象山。海拔79米,山上怪石遍地,古寺深藏,樹木鬱鬱蔥蔥,風景優美,且有眾多文物古蹟,是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

嵩山寺據傳創建於唐代,由祥宗南派之祖慧能大師派北嵩山少林門徒悉心勘探而辟。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醴泉里嵩山寺碑記》載:粵考嵩山寺自宋大觀元年創始,賜匾‘嵩山護國院’。至明萬曆甲辰年,里人李多見又命僧募建。清朝康熙十三年再建。……光緒三年,里中施主……不憚煩勞,鳩金重整。”據此碑文可知,嵩山寺在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創建之後,又在明朝萬曆甲辰年(1604年)和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兩次重建,在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和二十七年(1901年)兩次重修。

歷代主持眾多,比較突出主持有:唐代慧大法師禪定聖地,嵩山大師主持。宋代德誠、祖日,為少林門僧;明代慧性、心芳、法從;清代沙比弘慈、萬壽、清戒、仁鶴、瑞喜、鳳珠、鳳梅、東庸;清末起因道場繁忙分東西房;民國時期清輝、普高、普山、亘信、明馨、瑞泰師等;新中國成立初玉琛、鑒生、王德皇。其中,民國時的清輝法師為平息醴泉里黑白旗械鬥立下奇功,瑞泰師跟隨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巡遊五個天竺國,其師父園瑛法師為民國國師時代主持雪峰寺,抗戰期間來嵩山從醫,受萬民竦敬

明周瑛《弘治興化府志》載:其山峭拔,上有萬松怪石錯布,如人如獸。有嵩山書院在上,院後有岩,俗稱仙姑岩。岩之後有石壁直立,苔花緣石脈結成“文筆峰”字,磨刮不去。唐慧能大法師多次勘察,派北嵩山少林門徒闢為佛門聖地。一代主持法號即為“嵩山”。唐皇賜“嵩山護國寺”匾。寺門面東,僧眾五百,僧房逶迤,傳稱“嵩山南少林”。1993年初,全國著名專家曾兩次登上嵩山進行實地考察,並查閱地方史志資料,發表了《莆田嵩山少林寺考察記》。目前,嵩山尚存多處古建遺垣及武功遺蹟。臨水夫人陳靖姑學法轉歸故里,修煉於此山石洞,歸仙后建三奶廟於石洞上方。至宋真宗二年(999年)雕像,時廟宇巍峨,神光卓著,先後受褒封20多次。大觀三年(1109年)賜額“嵩山護國院”。元代,殿宇失修,又一度荒涼。至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仕於嵩山的吏部天官李多見,命僧慧性、心芳會同里人重建大雄寶殿,改面東為面南,並在梵林左、仙宮右擴建象山書院,地方學子云集攻讀。實現靖姑師父之戒“從仙從佛又從儒”。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再建,光緒三年(1877年)和二十七年(1904年)兩次重修。現在文物古蹟有:文峰石洞、古三奶廟、千年神像、古樟、龍喉醴泉、八卦古井、陸公墓道、五紀荔林、文章司命。古景有嵩山古廟、南海紫雲。奇觀有練功腳印、石洞探幽、“文筆峰”等。嵩山聖地,儒道釋並舉,歷史悠久,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90年代初,台胞倡建陳靖姑祖廟

嵩山景點

陸秀夫衣冠冢

陸秀夫衣冠冢位於嵩山南側樹木中,該冢占地面積260平方米,坐西向東。現僅存一神道碑,高1.19米,寬0.56米,碑身苔痕斑剝,上刻“宋檀越陸公墓道”。陸秀夫(1236-1279年),江蘇鹽城人。史載:宋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占領都城杭州後步步緊逼 ,時任南宋丞相陸秀夫與張世傑一起護衛宋帝路經興化軍莆田和仙遊,楓亭民女蔡荔娘敬重陸秀夫,在父親的支持下與陸秀夫締結良緣,並懷下陸秀夫後裔。後來陸秀夫帶幼帝輾轉廣東,終在崖山背幼帝投海殉國,荔娘感念不已,將陸秀夫衣冠葬於陸秀夫生前兵馬駐紮過的嵩山東坡榕樹林底下,以此緬懷。

摩崖石刻

嵩山頂上,有許多名人的摩崖石刻。其中,較著名的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冬興化知府金陵人丁鏞的題詩:懸崖峭壁齊虹霓,七盤九折云為梯;空濛海氣盪日月,千載容我來扳貽。禪宮一宿爽毛骨,扶桑半夜聞天雞;神仙仿佛跨鸞鶴,授我丹訣封紫泥。該詩在清乾隆年間修纂《莆田縣誌》時有收錄。還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唐其章的一首詩刻:五載談經在此間,諸生相對有餘閒;崖前紫石偕朝暮,海外風潮任去還。好鳥時花親講席,蒼松翠竹近禪關;莫雲地盡無形勝,不減蓬萊第一山。此外,還有元至正九年(1349年)的“南無阿彌陀佛”、“南海紫雲”、“捧紫”等石刻。在古樟東,“南海慈雲”石刻南,為一分化花崗岩,長約11米,高約5.8米,狀似一象,頂部有裂縫,宛如象眼,美名曰:象眼觀天石。

古樟名木

明代古樟。倚於巨岩夾縫,盤根錯節,蟠屈偃蹇,枝幹橫飛,宛若巨龍飛舞於懸岩絕壁之頂,歷經滄桑仍生機盎然。樹高8米多,樹徑1.7米,觀賞之餘更具文物價值。《福建通志》載:醴泉未有鄉,嵩山先有樟;嵩山未興樟先在。當地人們介紹,這株樟植於隋唐年代,《莆田市志》載為明樟,樹齡500年以上。世事多變,該樹幾度被劫,20世紀60年代曾枯萎,在當地民眾精心養護下,至今仍蒼綠茂盛,還發出子樹。這株古樟見證了歷史,見證了生態變化,歷儘自然、人為災害,堅毅生存,煥發出頑強的生命力。

荔枝林

荔林位於嵩山南側山腰,現存7株,樹齡500年以上,成為一片荔枝林。歷經數百年而不衰,鬱鬱蔥蔥,一派生機。年年均能開花結果,據說每株一年能產近千斤荔枝。荔枝莆田盛產,但多長在平原河流水邊,這片長在緊鄰海邊的荔枝堪稱沿海一奇。

連理榕

古榕林。廟宇往下是一片古榕林,根須繚繞交錯,樹幹如龍蛇飛舞,或伸向山崖,或垂於深谷,株株相併,連理成林。最大的一株榕樹盤踞于山岩之上,一條條根牢牢地抓著石崖,其樹枝攀上另一巨石又生一株,形成“連理母子樹”的奇觀。

八卦曹溪井

在嵩山東面半坡處,有一口不太深的古水井,終年泉水橫溢,井壁每層用八塊石裝砌,與八卦方位一致。據傳,此井為唐代建築,現在為數不多。當地人稱這口井為“曹溪井”。傳說,嵩山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避難南方,為開闢少林,在福建、廣東廣為擇地,後來從家鄉廣東曹溪又回到嵩山,禪定這裡為聖地,並開挖八卦井。當地人為紀念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因他又是從廣東韶關南華支後山曹溪來嵩山禪定嵩山時挖掘的,故稱其井為曹溪井,至今還是沿用此名。

龍喉醴泉

嵩山是醴泉半島的高峰,山頭小巧玲瓏,山的西北面石崖陡峭,東南斜坡,屬於缺水山頭。可是,在山腰處則有一石縫泉水,終年泉水絕,從未間斷過,而且水又特別清澈。過去,周圍許多村莊舉行盛大宗教活動時,從這裡取水,以供神佛茶用。20世紀80年代,由於開採石頭,龍喉嚨也降到半山腰,但流水仍然不斷。許多水質專家考察此泉,認為不但泉水純淨,而且含有礦物質,有人曾想把它開發為礦泉水。傳說,過去此泉水是供讀書人用的,舊的龍喉尤在。近年,在新建陳靖姑祖廟中,又現出兩處泉水,特別是祖廟主殿後山巔,兩面斷岩裂壁,周圍過去是海,現在圍海造田,沒有高山供給水源,但這石窟卻終年有泉。有的地質學家認為,嵩山岩的地質結構是斷裂岩,但此泉從何而來,無法解釋,小小一窟泉水,卻無法找出源頭,實為罕見奇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