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邊錐

屏邊錐

本種與蒺藜錐近似,但本種的一年生枝、葉柄、果序軸均被短絨毛,葉柄較長;殼斗的刺較疏少且刺的合生程度較高,殼壁、刺及葉背均密被可抹落的褐紅色粉末狀鱗秕。可以區別。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

中文名:屏邊錐
拉丁名:Castanopsis ouonbiensis Hick. et A. Camus
科 名:殼斗科 ( Fagaceae
屬 名:錐屬(Castanopsis (D. Don) Spach )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5米,胸徑70厘米,一年生枝、葉柄、花序軸及果序軸均被棕黃色或暗污褐色短絨毛。葉近革質,橢圓形或兼有倒卵狀橢圓形,長10-18厘米,寬4-6厘米,頂部短漸尖或短尖,基部闊楔形或近於圓,常一側略短且偏斜,全緣,中脈在葉面凹陷,側脈每邊10-15條。支脈較明顯,彼此近於平行,但常叉狀分支,葉背被微柔毛及紅棕色易抹落的粉末狀蠟鱗;葉柄長2-2.5厘米。雄花序多為圓錐花序;雌花序長10-20厘米。果序長10-16厘米,果序軸纖細,散生皮孔;殼斗近圓球形或寬橢圓形,頂端略狹尖,基部突然收狹且略延長呈柄狀,連刺徑25-30毫米,刺長4-8毫米,通常合生至中或上部,少數在下部合生成刺束,刺束彼此疏離,殼斗外壁明顯可見,殼壁及刺被褐銹色微柔毛及細片狀蠟鱗;堅果圓錐形,高14-18毫米,橫徑12-14毫米,無毛,果臍在堅果底部。花期10-11月,果次年同期成熟。
本種與蒺藜錐近似,但本種的一年生枝、葉柄、果序軸均被短絨毛,葉柄較長;殼斗的刺較疏少且刺的合生程度較高,殼壁、刺及葉背均密被可抹落的褐紅色粉末狀鱗秕。可以區別。

產地與生境

產雲南東南部(屏邊、麻栗坡等地)。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於海拔1 100-1 600 米山地常綠闊葉林中。

用途

樹幹可為用材。果實富含澱粉。

文獻來源

中國植物志 第22卷;
Castanopsis ouonbiensis Hick. et A. Camus in Bull. Soc. Bot. Fr. 68: 398. 1921; A. Camus, Chataig. 402. 1929, Atlas pl. 57, f. 1-5. 1928; Barn. in Trans. Bot. Soc. Edinb. 34: 186. 1944;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補編1: 107. 1982.——Castahopsis tribuloides auct. non (Sm.) A. DC.: A. Camus, Chataig. 382. 1929, quoad pl. Yunnan.; Hu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Bot. ser. 10: 89. 1940;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1:418. 圖 835. 1972; Y. C. Hsu et H. W. Jenin Acta Phytotax. Sin. 13(4): 18, pl. 5(2). 1975; 雲南植物志2: 261. 圖74(7-9). 1979.

殼斗目百科(三)

殼斗目(學名Fagales),又名山毛櫸目,在生物分類學上屬真雙子葉植物之下的豆類植物分支,包括很多最常見的樹木。

殼斗科·錐屬植物

屬(Castanopsis),又稱屬、栗屬或苦櫧屬。殼斗科,約120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中國約60種,秦嶺以南各地均有,為常綠喬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