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錐

公孫錐

喬木,高10-20米。產廣東、廣西西南部、海南、雲南東南部。見於海拔約2 000米以下山地雜木林中。越南東北部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公孫錐
公孫錐公孫錐

種拉丁名:CastanopsistonkinensisSeemen
科中文名:殼斗科
科拉丁名:Fagaceae
屬中文名:錐屬
屬拉丁名:Castanopsis
國內分布:粵,桂,瓊,滇
海拔:2000以下
中國植物志:22:045
英文植物志:4:325

形態特徵

植株

喬木,高10-20米,胸徑達40厘米,嫩葉背面有紅褐色細片狀頗鬆散的蠟鱗層,且沿中脈被少數早脫落的長直毛,樹皮淺縱裂,枝、葉均無毛,皮孔小,多,微凸起。

葉略厚紙質,披針形,長6-13厘米,寬1.5-4厘米,頂部長漸尖,有時具短的銳尖頭,基部狹楔尖,沿中脈下延,對稱或一側稍偏斜,全緣,葉面深綠,葉背淺綠,中脈在葉面近於凹陷,側脈每邊9-13條,支脈纖細;葉柄長1-2厘米。

雌、雄花序軸被甚早脫落性的叢狀微柔毛及細片狀蠟鱗;雄圓錐花序的頂部常著生1-3穗雌穗狀花序,長達20厘米;雌花的花柱3或2枚,長稍超過1毫米,近基部被疏短毛。

殼斗闊橢圓形或卵形,稀個別近圓球形,基部突然收縮且稍延長呈短柄狀,傾斜向上著生於果序軸,連刺橫徑20-30毫米,刺長6-10毫米,成熟殼斗的殼壁及刺幾無毛,乾後暗褐黑色,刺很少完全遮蔽殼斗外壁;每殼斗有1堅果,堅果長圓錐形或寬橢圓形,橫徑9-12毫米,密被棕色長伏毛,果臍位於堅果底部。

花果期

花期5-6月,果次年9-10成熟。

本種提示

本種有根分櫱的特性,在母樹的四周由根分櫱出許多年齡不同的植株。在海南,人們稱之為公孫樹。其木材雖不如紅錐類之堅實,但韌性則較強,常用作斧柄材。

采自廣西和雲南東南部的部分標本中,有葉較寬,質地較厚,殼斗的刺較粗且短的一類型,它可能就是 Castanopsistonkinensisvar.laocaiensisLuong。

用途

樹幹直,老齡樹的樹皮淺縱裂,木材淡黃褐色,心邊材無明顯限界,年輪明顯,生長不均勻,木材的木射線寬窄不等,不規則間隔,早材的管孔大,但結構尚密緻。

材質堅實,不收縮,少爆裂,屬優良用材,適作車、船、梁、柱、地板、家具等材。果含澱粉。

生態特性

見於海拔約2000米以下山地雜木林中。

分布產區

廣東廣西西南部、海南雲南東南部。越南東北部也有分布。

殼斗目百科(二)

殼斗目(學名Fagales),又名山毛櫸目,在生物分類學上屬真雙子葉植物之下的豆類植物分支,包括很多最常見的樹木。

殼斗科·錐屬植物

屬(Castanopsis),又稱屬、栗屬或苦櫧屬。殼斗科,約120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中國約60種,秦嶺以南各地均有,為常綠喬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