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櫧

米櫧

米櫧產長江以南各地。見於海拔1 500米以下山地或丘陵常綠或落葉闊葉混交林中。常為主要樹種,有時成小片純林。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米櫧
種拉丁名:Castanopsiscarlesii(Hemsl.)Hayata.
科中文名:殼斗科
科拉丁名:Fagaceae
屬中文名:錐屬
屬拉丁名:Castanopsis
國內分布:皖,蘇,浙,贛,湘,鄂,川,黔,閩,台,粵,桂,滇,瓊
海拔:below1700
中國植物志:22:066
英文植物志:4:330

生長形狀

喬木,高達20米,胸徑80厘米,芽小,兩側壓扁狀,新生枝及花序軸有稀少的紅褐色片狀蠟鱗,二及三年生枝黑褐色,皮孔甚多,細小。葉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5-3厘米,或長4-6厘米,寬1-2厘米,或卵形,長6-9厘米,寬3-4.5厘米,
米櫧米櫧
頂部漸尖或漸狹長尖,基部有時一側稍偏斜,葉全緣,或兼有少數淺裂齒,鮮葉的中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壓乾後常變凹陷,側脈每邊8-13條,稀較少,在葉面微凸,在葉緣附近上下連結,支脈纖細,嫩葉葉背有紅褐色或棕黃色稍緊貼的細片狀蠟鱗層,成長葉呈銀灰色或多少帶灰白色;葉柄長通常不到10毫米,基部增粗呈枕狀。圓錐花序近頂生,花序軸無毛或近無毛,雌花的花柱3或2枚,長約1/2毫米;果序軸橫切面徑2-3毫米,無毛,殼斗近圓球形或闊卵形,長10-15毫米,頂部短狹尖或圓,基部圓或近於平坦,或突然收窄而又稍微延長呈短柄狀,外壁有疣狀體,或甚短的鑽尖狀,或部分橫向連生成脊肋狀,有時位於頂部的為長1-2毫米的短刺,被棕黃或銹褐色氈毛狀微柔毛及蠟鱗;堅果近圓球形或闊圓錐形,頂端短狹尖,頂部近花柱四周及近基部被疏伏毛,熟透時變無毛,果臍位於堅果底部。花期3-6月,果次年9-11月成熟。

分布生境

長江以南各地。見於海拔1500米以下山地或丘陵常綠或落葉闊葉混交林中。常為主要樹種,有時成小片純林。模式標本采自福建福州鼓山。

物種鑑別

本種的殼斗外壁從僅有疣狀體到有短刺,其間的連續現象頗明顯,大抵南部及東南部沿海各地所產的其殼壁具疣狀體,或有時兼有甚短的刺。模式產地一福州鼓山及其鄰近地區產的是典型的僅有疣狀體的類型。產四川南川的其殼斗為橢圓形;產雲南東南部及廣西西南部的,其嫩葉背面有紅棕色、較厚的蠟鱗層,沿中脈兩側有時有極少數短伏毛,殼斗外壁除有稀疏的微柔毛外,尚有紅棕色蠟鱗,葉片質地較厚。
米櫧米櫧

向東至日本南部,有與本種很近緣的C.cuspidata(Thunb.)Schott.它的殼壁只有小而薄的鱗片狀體,殼斗長橢圓形且遠較大。產亞洲南部的C.acuminatissimaBl.與本種也近緣,有認為二者同種,但葉和殼斗的形態仍有明顯區別。
在國內,分布至內陸,如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即殼斗的刺隨著遠離海岸越遠則越長,以此特徵,有下列一變種。

殼斗科·錐屬植物

屬(Castanopsis),又稱屬、栗屬或苦櫧屬。殼斗科,約120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中國約60種,秦嶺以南各地均有,為常綠喬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