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屬

櫟屬

櫟屬,殼斗科,約450種,分布於北溫帶和熱帶高山上,我國約110種,南北各省均產之,為重要林木之一,產木材、炭、染料、栓皮和飼養柞蠶等。落葉或常綠喬木或灌木;葉具短柄。櫟屬植物是夏綠或常綠喬木,少數為灌木。

基本信息

櫟屬簡介

櫟屬櫟屬

屬中文名:櫟屬

拼音名:lishu

屬拉丁名:Quercus

中國植物志:22:213

描 述

櫟屬QuercusL. (櫟樹,也稱橡樹或柞樹)是殼斗科(Fagaceae)的一個屬。櫟屬有600個種,其中450種來自櫟亞屬和150則是青剛亞屬。它們分布在北半球溫和地區,主要是北美洲。

櫟屬櫟屬

常綠、落葉喬木,稀灌木。冬芽具數枚芽鱗,覆瓦狀排列。葉螺鏇狀互生;托葉常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雌花序為下垂柔黃花序,花單朵散生或數朵簇生於花序軸下;花被杯形,4-7裂或更多;雄蕊與花被裂片同數或較少,花絲細長,花葯2室,縱裂,退化雌蕊細小;雌花單生,簇生或排成穗狀,單生於總苞內,花被5-6深裂,有時具細小退化雄蕊,子房3室,稀2或4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與子房室同數,柱頭側生帶狀或頂生頭狀。殼斗(總苞)包著堅果一部分稀全包堅果。殼斗外壁的小苞片鱗形,線形,鑽形,覆瓦狀排列,緊貼或開展。每殼斗內有1個堅果。堅果當年或翌年成熟,堅果頂端有突起柱座,底部有圓形果臍,不育胚珠位於種皮的基部,種子萌發時子葉不出土,染色體2n=24。
屬後選模式:QuercusroburL.
本屬約300種,廣布於亞、非、、美4洲。我國有51種,14變種,1變型;引入栽培歷史較長的有2種。分布全國各省區,多為組成森林的重要樹種。

來源

木材材質堅硬,氣乾密度0.7克-0.96克/立方厘米,供製造車船、農具、地板、室內裝飾等用材;栓皮櫟的樹皮為製造軟木的原料;有些種類的樹葉可飼柞蠶;種子富含澱粉,可供釀酒或作家畜飼料,加工後也可供工業用或食用;殼斗、樹皮富含鞣質,可提取栲膠;朽木可培養香菇、木耳。
本屬名稱首先由林奈提出,1867年Oersted將該屬中的青岡類植物獨立成青岡屬CyclobalanopsisOerst.,Schottky也採納這一見解。至今對櫟屬中青岡類獨立成屬的問題仍在爭議。A.Camus將櫟屬分為兩個亞屬,櫟亞屬Subgen.Euquercus和青岡亞屬Subgen.Cyclobalanopsis,也有學者主張將原來的櫟屬分為3個亞屬,即青岡亞屬Subgen.Cyclobalanopsis,紅橡亞屬Subgen.Erythrobalanus和白橡亞屬Subgen.Lepidobalanus。Shimaji根據木材解剖等特徵,支持了這種分法,但對個別種類作了調整。鄭萬鈞教授同意把青岡類獨立成屬。我們認為我國廣義的櫟屬中實際存在3大類群,即青岡類、落葉櫟類和高山櫟類。三類群之間雖然在形態也有交叉,但區別特徵還是明顯的。本志中將青岡獨立成屬,其餘均歸本屬。

櫟屬植物是夏綠或常綠喬木,少數為灌木。橡樹的果實橡子特別容易為人所識別,是一種堅果。果實為一杯狀外殼所保護,被稱為殼斗。單葉互生,深裂葉,邊緣平滑或鋸齒狀者少見。托葉早落。花構造簡單,單花被,雌雄同株,柔荑花序。

用途

櫟屬櫟屬

生長在中歐的夏櫟無梗花櫟是典型的白橡。它們在廣大的地區分布並有雜交的傾向,所以有些時候兩者並不好辨認。它們的樹葉邊緣圓滑。白橡實心的木材耐用堅固,在造業廣為套用。一種橡樹能為350種昆蟲提供生活空間。 

在北美東部生長的紅橡樹是很典型的。在中歐紅橡樹也會出現在公園和植物園中,但人工森林裡卻很少見。

紅橡樹的特徵是樹葉尖細。橡果在兩年之內成熟。紅橡樹的木材因為多孔道而不能防水,套用價值少於白橡樹。但紅橡樹木材的紋路生動,在家具製造方面卻很有用處。

只有大概20種橡樹適合用於製造桶。

形態特徵

常綠或落葉喬木,稀為灌木。單葉互生,披針形,橢圓形或倒卵形,葉緣有鋸齒或波狀裂片,稀全緣。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為下垂葇荑花序,花被和雄蕊均為4~6枚,有時較多;雌花單生或數朵生於一總梗上排成穗狀。果實為堅果,基部有杯狀殼斗(橡椀)包著。殼斗外壁有鱗片狀、瘤狀、刺狀小苞片,覆瓦狀排列。

生物學特性

櫟屬櫟屬

多為喜光樹種。一般較耐寒,其中尤以蒙古櫟、遼東櫟、槲樹耐寒性最強,其次是麻櫟、栓皮櫟和銳齒槲櫟,而枹櫟短柄枹櫟、黃山櫟、白櫟和小葉櫟等則較喜溫暖,水青岡對霜凍較敏感。常綠櫟類較耐蔭。一般對熱量要求高,但其中檀子櫟、川滇高山櫟較耐寒,而巴東櫟等則耐寒程度差。從水分條件看,落葉櫟較耐乾旱,而常綠櫟類較喜濕潤,耐旱力較強的有麻櫟、栓皮櫟、遼東櫟、蒙古櫟等,較喜濕潤的如白櫟、枹櫟、黃山櫟、小葉櫟等。櫟樹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中性土、石灰性土和酸性土都能生長。抗煙塵,耐火力強,深根性,萌芽力強。生長速度由於種類不同而差異較大,其中以麻櫟、栓皮櫟生長較快。

物種

櫟屬櫟屬

本屬下分櫟亞屬(白櫟樹,土耳其櫟和紅櫟樹)和青岡亞屬。

櫟亞屬的部分種類:  

分布:歐洲,亞洲,北非,北美洲

美洲白橡(QuercusalbaL.)

大果櫟(QuercusmacrocarpaMichx.)

藍橡樹(QuercusdouglasiiHook.&Arn.)

柔毛櫟(QuercuspubescensWilld.)

沒食子樹(QuercusinfectoriaOlivier)

黃橡樹(QuercusmuehlenbergiiEngelm.)

大藥櫟(Quercusmacranthara)

夏櫟(QuercusroburL.)

英國櫟(QuercusroburL.'Fastigiata')

無梗花櫟(Quercuspetraea(Mattuschka)Liebl.)

雙色櫟(QuercusbicolorWilld.)

匈牙利橡樹(QuercusfrainettoTenore)

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Bl.)

麻櫟(QuercusacutissimaCaruth.)

栗葉櫟(QuercuscastaneifoliaC.A.Meyer)

胭脂蟲櫟(QuercuscocciferaL.)

高山櫟

形態特徵常綠喬木,高達30米。小枝幼時被星狀毛,後漸脫落,具長圓形皮孔。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2厘米,寬3-6.5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淺心形,全緣或具刺狀鋸齒,葉面無毛或有稀疏星狀毛,葉背被棕色星狀毛及糠秕狀粉末。

小葉櫟

形態特徵落葉喬木,高達30米,樹皮黑褐色,縱裂。小枝較細,徑約1.5毫米。葉片寬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2-3.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略偏斜,葉緣具刺芒狀鋸齒,幼時被黃色柔毛,以後兩面無毛,或僅背面脈腋有柔毛。

巴東櫟

形態特徵常綠或半常綠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80厘米,樹皮灰褐色,條狀開裂。小枝幼時被灰黃色絨毛,後漸脫落。葉片橢圓形、卵形、卵狀披針形,長6-16厘米,寬2.5-5.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稀為淺心形,葉緣中部以上有鋸齒。

黑櫟

黑櫟blackoak北美洲的材用樹種,屬山毛櫸科(Fagaceae)櫟屬(Quercus)的紅櫟組,學名為Quercusvelutina。分布整個美國東部,高約25公尺(80呎),在肥沃土壤上能高到45公尺,多見於向陽坡和山脊,不耐蔭蔽。外樹皮黑色,不規則地破裂而呈突脊狀。

猩紅櫟

種名:猩紅櫟學名:QuercuscoccineaMuench別名:科:殼斗科屬:櫟屬產地分布:原產美國。我國可在北至遼寧南部,南至四川中部、湖南東北部、江西西北部、安徽、江蘇區域內生長。形態特徵:高21-22.5M,冠幅達12-15M。

矮櫟

矮櫟scruboak產於北美乾燥土壤的山毛櫸科(Fagaceae)櫟屬(Quercus)幾種灌木狀小樹的統稱。尤指冬青葉櫟(Q.ilicifolia),產於美國東部。這是一種錯綜複雜分枝的觀賞灌木,高約6公尺(20呎)。葉似冬青。槲果小,具條紋,幾乎無柄。
青岡亞屬

分布:亞洲

日本常綠橡樹(Quercusacuta)

日本藍橡樹(QuercusglaucaThunb.)

小葉青岡(QuercusmyrsinifoliaBl.)

文化

•在古老的宗教,神話和傳說中,橡樹是神聖的。在不同的文明里,橡樹被看作不同的天神。

◦希臘人信奉宙斯

◦羅馬帝國信奉朱庇特,

◦凱爾特人認為橡樹非常神聖,在他們的占卜中橡樹是其中重要的一員,

◦日爾曼人信奉雷神多納。

◦在德意志帝國(直到第三帝國),繼椴樹(赤楊)之後,橡樹被定為國樹(在低地德語中有跡可尋)。

•民間傳說,橡樹容易遭雷劈,是沒有根據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