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櫟

岩櫟

岩櫟屬於櫟屬,主要分布於四川、湖北、河南、陝西等省,是一種常見的被子植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岩櫟

種拉丁名:QuercusacrodontaSeemen

岩櫟
岩櫟

種別名:

科中文名:殼斗科

科拉丁名:Fagaceae

屬中文名:櫟屬

屬拉丁名:Quercus

國內分布:甘,黔,豫,湘,鄂,陝,川,滇

海拔:300-2300

命名來源:[BotanischeJahrbucherfurSystematik,PflanzengeschichteundPflanzengeographie23(5,Beibl.57):48-491897]

中國植物志:22:253

英文植物志:4:377

形態特徵:常綠小喬木

最低海拔:600

最高海拔:1100

生境:山坡林中、灌叢中

模式采自:

是否栽培:野生

湖北分布:巴東,宜昌,興山,神農架,十堰,丹江口,鄖西

岩櫟岩櫟

文獻來源

Quercus acrodonta Seem. (1897); Rehd. et Wils. in Sarg. (1916); A. Camus(1936-38); 秦嶺植物志(1974); 徐、任(1976)*.

Q. ilex L. var. acrodonta Skan(1899); Q. handeliana A. Camus(1933); Q. parvifolia Hand.-Mazz. (1925).

描述欄位

常綠喬木,高達10米。小枝密被灰黃色短柔毛。葉橢圓狀披計形、橢圓形或長倒卵形,長2—6厘米,寬1-2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成緣中刪上疏生小利狀鋸齒,背面密被灰黃色絨毛,側脈纖細,兩面均不顯著,約8—11對;葉擁3—5毫米,密被灰黃色絨毛。殼斗碗形,包圍堅果約1/2,直徑1—1.5厘米,高5—8毫米;苞片橢圓形,長約1.5毫米,緊密覆瓦狀排列,被灰白色絨毛,頂端紅色,無毛。堅果長橢圓形,直徑約5毫米,高約8—9毫米,有宿存花柱,果臍微凸起。

分布及生境

開遠硯山廣南德欽等地,生於海拔1100—2600米山坡或岩石上。我國四川湖北河南、陝西等省均有分布。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

木材堅硬,為優良木製車軸和農具柄用材。

鑑別物種

本種分布範圍較廣,生活環境差異大,葉片大小變異大,Q.parvifoliaHand.-Mazz.和Q.handelianaA.Camus均由於環境差異而引起葉片大小變異。

殼斗科·櫟屬

櫟屬,殼斗科,約450種,分布於北溫帶和熱帶高山上,我國約110種,南北各省均產之,為重要林木之一,產木材、炭、染料、栓皮和飼養柞蠶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