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岡櫟

烏岡櫟

烏岡櫟(Quercus phillyraeoides A.G )為殼斗科( Fagaceae)櫟屬 (Quercus)的常綠喬木植物,高達10米或成灌木狀。葉互生,革質。果長橢圓形,花期3-4月,果熟期9-10月。在中國主要產於遼寧、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各省 。適應性強,喜光,抗乾旱,耐瘠薄,生長偏慢。樹幹略有彎曲。樹 齡610年,是國家一級保護樹種。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烏岡櫟

烏岡櫟烏岡櫟

種拉丁名:QuercusphillyraeoidesA.Gray

種別名:

科中文名:殼斗科

科拉丁名:Fagaceae

屬中文名:櫟屬

屬拉丁名:Quercus

命名來源:[Memoirsofthe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newseries6(2):4061858]

中國植物志:22:255

形態特徵:常綠灌木或多枝小喬木

最低海拔:500

最高海拔:1400

生境:山坡林中

是否栽培:野生

湖北分布:宣恩,鹹豐,鶴峰,恩施,利川,巴東,五峰,神農架,十堰,

文獻來源

烏岡櫟(中國樹木分類學)圖版81:1-7

QuercusphillyraeoidesA.GrayinMem.Am.Acad.Arts.Sic.6:406.1859;Rehd.etWils.inSarg.Pl.Wils.3:233.1916;Chun,ChineseEcon.Trees104.1921;A.Camus,Chenes1:419.1936-38;中國高等植物圖鑑1:455.圖909.1972;秦嶺植物志1(2):77.圖68.1974;Y.C.HsuetH.W.JeninActaPhytotax.Sin.14(2):81.1976;雲南植物志2:345.1979;河南植物志1:256.1981;福建植物志1:415.1982;貴州植物志1:116.1982;中國樹木志2:2355.1985.——Q.ilexL.var.phillyraeoidesFranch.inJourn.deBot.13:152.1899.p.p.——Q.fokiensisNakaiinJourn.Arn.Arb.5:75.1924.——Q.singuliforaA.Camus,Chenes2:14.1938-39,Atlas2.Pl.81.f.6-9.1935-36.——Q.lichuanensisCheng,inScience(科學)32:8.1950.——Q.fooningensisHuetChenginActaPhytotax.Sin.1(2):143.1951.——Q.myricifolicHul.c.144.1951.

描述欄位

烏岡櫟烏岡櫟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小枝纖細,灰褐色,幼時有短絨毛,後漸無毛。

葉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2-6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鈍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1/4以上有波狀小鋸齒,幼時兩面有毛,後漸無毛或背面中脈基部有絨毛,側脈纖細,6—8對;葉柄長3—5毫米,被柔毛。殼斗碗形,包圍堅果1/3—1/2,直徑1—1.2厘米,高約8毫米,內壁有灰色絲質絨毛;苞片寬卵形,頂部收縮成一小鈍頭,除鈍頭外均有灰色細絨毛。堅果卵伏橢圓形至長橢圓形,直徑0.8—1厘米,高1-2厘米,果臍凸起。花期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分布及生境

產滇東南海拔1100-1700米陽處山脊或岩石上。我國長江流域中下游和南部各省區,北至陝西均有分布。日本亦有。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保護樹種

產 地:產於遼寧、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各省

生態習性:適應性強,喜光,抗乾旱,耐瘠薄,生長偏慢。樹幹略有彎曲。

物種鑑別

本種因生長的環境不同,生在山頂、山脊和人為干擾較頻繁地方的,常生長成灌木狀,葉短小,長2-5厘米;生長在環境條件較好地方的,常生長成喬木,葉長5-8厘米,果實也較大。

用途功能

木材堅硬,耐腐,為家具、農具、細木工用材,種子含澱粉50%,可釀酒和作飼料。

殼斗目百科(三)

殼斗目(學名Fagales),又名山毛櫸目,在生物分類學上屬真雙子葉植物之下的豆類植物分支,包括很多最常見的樹木。

殼斗科·櫟屬

櫟屬,殼斗科,約450種,分布於北溫帶和熱帶高山上,我國約110種,南北各省均產之,為重要林木之一,產木材、炭、染料、栓皮和飼養柞蠶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