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本書是闡述結構主義的權威著作,共七章,作者強調,結構主義只能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只能通過各學科的協調努力才能存在和發展。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第1版(1984年11月1日)

結構主義 [平裝]結構主義 [平裝]

叢書名: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平裝:142頁
正文語種:漢語
開本:16
ISBN:7100021782
條形碼:9787100021784
產品尺寸及重量:20.2x13.8x1cm;118g
ASIN:B00170KKSO
~皮亞傑(作者),倪連生(譯者),王琳(譯者)

內容簡介

《結構主義》主要內容:皮亞傑在《結構主義》一書里的工作,是要檢驗現在各個研究領域裡出現的主要的一些結構主義,找出結構主義的一般特點。從這一些出發,再涉及到有關結構研究的其他方面。

編輯推薦

《結構主義》:所謂結構主義,可以上溯到本世紀初在語言學中由索緒爾提出的關於語言的共時性的有機系統的概念和心理學中由完形學派開始的感知場概念。此後在社會學、數學、經濟學、生物學、物理、邏輯……等各學科領域中,都在談結構主義。但是,結構主義的共同特點是什麼?這卻是個等待回答的問題。那就看看《結構主義》中是怎么回答的。

圖書背景

《結構主義》這本書,是根據1979年第七版(第十一萬七千本系列)譯出的。原著沒有前言或序文,也沒有聲明該書從1968年初版之後有任何修改。通常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在法語世界裡能出版二三千冊就是暢銷的書了;而像《結構主義》這樣一本比較難懂的書竟再版七版,可見這本書的影響之大。
但是,結構主義這一流派和本書作者對於我國讀者來說還是比較生疏的。所以譯者想在此作一些介紹。
皮亞傑是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但他遠不止是一個心理學家,他還是一位兼通數學、邏輯、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科學史和哲學的大學問家。他在1918年(當時他22歲)研究軟體動物得自然科學博士之後,轉而研究心理學成為大家,1949年又革新邏輯學,1950年發表《發生科學認識論導論》三卷。1968年發表本書——《結構主義》,這是他的“發生認識論”的一個組成部分。
皮亞傑特別著重於智慧心理學的研究。1929—1939年他任日內瓦大學的科學思想史副教授,早從三十年代起就把最先進的科學認識看做是生物界從動物到人的適應演化的結果,繼承了日內瓦學派由克拉帕萊德開創的功能主義方面。他在研究兒童心理學中關於各種概念(時空、運動、因果關係、數量、言語、邏輯思維……等)的發展時,心裡就隨時都照顧到了與最新的科學概念(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之間的關係,於是到五十年代就初步建立起了他的“發生科學認識論”[我們以後就簡稱“發生認識論”:因為發生認識論中所說的認識論,只能是科學認識論而不是哲學認識論,它是哲學認識論的前奏,但還不是通常所說的(哲學)認識論]。在發生認識論中,其最高階段,就是現代最先進的科學認識(並為未來更先進的科學認識敞開著大門)。
目前最先進的科學認識,其概念、方法、原理、假設等,從具體方面來看是千差萬別的,新學科還如雨後春筍在產生。但是,從心理學或認知發展的歷史看,它們是否有一些共同點呢?這種直到現在為止的最高級認識,到了什麼程度呢?這些是皮亞傑必然要涉及到的問題。在此之前還沒有人作過一個全面的綜合研究來回答這些問題,他自己就來回答了。我們所譯的這本《結構主義》,就是這樣一種努力的產物。
皮亞傑在《結構主義》一書里的工作,是要檢驗現在各個研究領域裡出現的主要的一些結構主義,找出結構主義的一般特點。從這一些出發,再涉及到有關結構研究的其他方面。
所謂結構主義,可以上溯到本世紀初在語言學中由索緒爾提出的關於語言的共時性的有機系統的概念和心理學中由完形學派開始的感知場概念。此後在社會學、數學、經濟學、生物學、物理、邏輯……等各學科領域中,都在談結構主義。但是,結構主義的共同特點是什麼?這卻是個等待回答的問題。
皮亞傑綜合研究之後,指出結構主義的共同特點有二:第一是認為一個研究領域裡要找出能夠不向外面尋求解釋說明的規律,能夠建立起自己說明自己的結構來;第二是實際找出來的結構要能夠形式化,作為公式而作演繹法的套用。於是他指出結構有三個要素:整體性、具有轉換規律或法則、自身調整性;所以結構就是由具有整體性的若干轉換規律組成的一個有自身調整性質的圖式體系。這樣一個概念很抽象;結構存在的模式要在各個研究領域裡才能精確說明。所謂結構,也叫做一個整體、一個系統、一個集合。一個結構的界限,要由組成這個結構的那些轉換規律來確定。而所謂轉換,在有的學科中譯為變換,就是表示變化的規律,通常用一個以上的數理邏輯公式來表示。公式在具體生活中的套用就是具體運算。而這種公式原來就是從具體運算中抽象出來的。所以運算是形成結構的基礎。在各種科學認識里,運算的第一性是結構主義的關鍵。
皮亞傑於是依據結構的上述三種共同要素去檢驗不同領域裡現存的種種結構主義。最後在結論里得出一般結構主義的共同性質。
……
末尾皮亞傑扼要地作出本書的結論,指出:
結構主義是方法論。它沒有排他性;它傾向於把一切科學研究整合進來,在互反性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上作研究。
結構的研究,並不是不要人和主體活動。所謂主體是指認識論上的主體,即人類的共同認識核心,也即認識的機制。在把主體的“我”和“生活體驗”分開之後,剩下的就是主體的運算,這是從主體的動作的普遍協調里經過反映抽象得來的。這些運算就是主體用以造成結構的成分。要有繼續不斷的除中心作用,把主體從自發的自我中心現象中解放出來,以得到協調,建立起有互反性的構造、再構造的歷程中產生的結構。
不存在沒有構造過程的結構。抽象的結構體系是與永遠不會完結而受到形式化限制的整個構造過程互相關聯的。
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不可分。有認識的主體(他的結構與萌芽分不開),就有功能概念的價值。結構只能成為體系才有生命。沒有“一切結構的結構”。主體是功能起作用的中心。
結構主義必須保持它的開放性。它的危險是到結構的實在論中去找出路。結構是運算的組成規律或平衡形式。所以關鍵是運算的第一性。
皮亞傑在這本小書里的敘述,毋寧說已經夠抽象、概念和相當難懂了。我們在上面作的簡單說明,很可能是有錯誤或沒有抓住重心的轉述。所以讀者必須以原文為準。由於譯者的水平有限,譯文可能有許多錯誤,那讀者只有參看原文了。
皮亞傑在本書中闡述的結構主義,稱為方法論結構主義、普遍結構主義、真正的結構主義。因為他的科學認識論,是以認識論的主體(即一般意義上的不是特殊個別的人)為出發點的,把認識的基點放在主體在與客體接觸中由動作產生的運算上,運算由動作內化而成,所以這個科學認識論是以心理學特別是發生心理學為基礎的。他的結構主義,與他的發生認識論是緊密聯繫的。
皮亞傑所用的一套術語,常有自己創造的,或者在運用舊有名詞時先闡明意義而重新定義。但在這本小書里,並不再加以定義了。為了更確切明白他的意義,多讀一點他的其他專著是必要的。如關於反映抽象、平衡作用、認識的結構、功能等等,都分別有專書論述。讀者可以進一步加以研究。
皮亞傑的科學認識論,與他的發展心理學研究是有聯繫而又有區別的。心理學研究屬於經驗科學的範圍,直接從觀察到的事實和關係中得出結論。對於從心理學研究所得出的概念、原理、方法、假設、結論,加以批判研究,確定它們的邏輯來源、價值、客觀性質,才是科學認識論的範圍。
他認為科學思維或智慧來源於運算,運算是動作內化為表象的結果。這樣,他就排除了理性的先驗論,也批判了經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而接近於辯證唯物主義。但是,他以動作為出發點,並不就明白宣布客觀世界的物質第一性以及現實世界是取得經驗的源泉。他的六十年的研究工作,都指向於建立一種認識理論,關於有機體如何能知道它的世界的理論。據說當有人問到他對本體論問題的看法時,他似乎是說:“我對現實世界這個問題不感興趣”。對於他的思想究竟應該如何從哲學上進行評價,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末了,關於本書的翻譯,我們採用了差不多一字不漏的直譯辦法,以便讀者有願意對照原文閱讀的,容易發現我們的錯誤;可是,因此也帶來了閱讀上的不方便,不夠通順。這是我們限於水平,不敢過於變通的緣故。書里的注釋,凡用符號①②等標示的是作者原注;用星號*的是譯者加的注釋,多數采自英譯本的注。文中和注中有用六角括弧[]加注的地方,是譯者加的說明。因為譯名不一定正確,所以除了多數專名在文中第一次出現時加上原文,還在書末加上我們自編的索引,俾讀者遇到有疑問時可以檢索,有不妥或錯誤時可以自己加以糾正,並希望提出來告訴譯者改正。
最後,我們謹向南京大學程曾厚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承他對照法、英兩個版本審校了全部譯文,使譯文增色不少。

作者簡介

作者:(瑞士)皮亞傑譯者:倪連生

精彩片段

插圖插圖
導言和問題的地位
2.整體性各種結構都有自己的整體性,這個特點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所有的結構主義者都一致同意的惟一的一個對立關係(用在第1節里已經提到的各種批判意圖里說的意義),就是在結構與聚合體即與全體沒有依存關係的那些成分組成的東西之間的對立關係。當然,一個結構是由若干個成分所組成的;但是這些成分是服從於能說明體系之成為體系特點的一些規律的。這些所謂組成規律,並不能還原為一些簡單相加的聯合關係,這些規律把不同於各種成分所有的種種性質的整體性質賦予作為全體的全體。例如,數學中的整數就並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人們並不是在隨便什麼樣的程式里發現了它們,然後再把它們匯合成一個整體的。整數只是按照數的系列本身才表現出來的,這個數系列具有“群”、“體”、“環”等的結構性質,而這些性質是不同於每一個數的性質的。就每一個數的性質而言,可以是偶數或是奇數,是素數或是能被n>1的數除盡的數,等等。
插圖插圖

但是,在事實上這個整體性的特性提出了許多問題。這裡我們只研究其中的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關於整體性的性質問題;另一個關係到整體有形成過程還是預先形成的這個方式的問題。
認為一切領域中都可以把科學認識論的態度歸結為兩者必居其一的選擇問題——要不就承認是一個具有其結構規律的整體,要不就認為是從若干成分出發而來的一個原子論式的組織——這恐怕是錯誤的。無論談的是感知結構或“格式塔”的完形學說,還是談的社會的整體性(社會的階級整體或全社會的整體)等等,我們都可以看到,在思想史上,無論在〔心理學裡〕知覺方面反對聯想主義的先驗假設或是在社會學裡反對個人主義的先驗假設等等,人們總是把兩類學說同這些先驗假設對立起來。這兩類學說之中,只有第二類學說才似乎符合當代結構主義的精神。而第一類學說只是滿足於把想要由簡到繁辦事的人們所看來是自然的思想步驟〔譯者按:即指從感覺印象到知覺複合體,從個別人到社會群體,等等〕,顛倒過來,並按照一種被認為是自然規律的“湧現”方式,一開始並不增加什麼,就提出整體性來。當奧古斯特孔德用人類來解釋人,而不再是用人來解釋人類,當涂爾幹認為社會整體,是從個人的匯合中湧現出來,就像分子是從原子的集合中湧現出來一樣的時候,或者當“格式塔”學派認為在種種原始的知覺裡面能立即看到一個整體性,可以比之於電磁學裡的場效應的時候,這些人當然是有功績的。他們告訴了我們:一個整體並不是一個諸先決成分的簡單總和;但是,他們把整體看做先於成分,或者看做是在這些成分發生接觸的同時所得到的產物,這樣,他們就把自己的任務簡單化了,就有把組成規律的本性這種中心問題丟到一邊去的危險

掃描版

中文名: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掃描版《結構主義》掃描版

作者:皮亞傑譯者:倪連生
王琳圖書分類:哲學/宗教
資源格式:PDF
版本:掃描版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書號:2017-335發行時間:1984年11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

《哈佛書架》點評

結構主義是皮亞傑“認識發生論”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書中,作者探討了各學科研究領域裡出現的一些主要的結構主義,分析了它們的一般特點,以及結構研究的其它問題。作者指出,結構主義的共同特點是:第一,在一個研究領域裡應找出不向外尋求解釋說明的規律,建立起能說明自身的結構;第二,找出的結構應能形式化,形成公式,並作演繹法的套用。作者還提出,結構要有三要素:整體性、具有轉換規律或法則、自身調整性。可見,所謂“結構”,就是有具有整體性的若干規律組成的一個有自我調節性質的圖式體系。
作者根據上述三種共同要素來檢驗不同的領域,如數學結構、邏輯結構、物理學結構、生物學結構、心理學結構、語言學結構等。
最後,作者得出了結構主義的一般性質,並指出:結構主義是方法論。它沒有排它性:它傾向於把一切科學研究整合起來,在互反性和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進行研究。
本書雖然是一本嚴肅而且難懂的書,但它卻一版再版,由此可見其學術價值和受歡迎程度。

掃描版內容截圖

掃描版內容截圖掃描版內容截圖
掃描版內容截圖掃描版內容截圖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