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篇》

《勸學篇》

《勸學篇》是荀子的名作.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他是當時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家.在《勸學篇》里,作者否認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順應自然規律,“善假於物”的學習方法,揭示了學習的內部規律是知識的積累,並指出只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堅持不懈、專心致志地進行學習,就能取得成效.這些觀點,值得我們今天借鑑。

基本信息

簡單概述

《勸學篇》《勸學篇》
《勸學篇》是張之洞在1898年發表的,其基本思想是說教育首先要傳授中國傳統的經史之學,這是一切學問的基礎,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後再學習西學中有用的東西,以補中學的不足。張之洞把中學的內容概括為經、史、子、集,尤其強調"明綱",認為三綱五常是中學之本原,以此反對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他把西學概括為西史、西藝、西政三部分。他在維新變法前夕再次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目的在於強化封建君主專制,反對政治改革,因而這一主張具有明顯的保守性、反動性。但是,這一教育主張在客觀上也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展。

美國傳教士Samuel Wood Bridge將之譯為英文,題曰The Only Hope of China。全書二十四篇,分內篇、外篇。內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綱、知類、宗經、正權、循序、守約、去毒。九篇;外篇包括益智,遊學、設學、學制、廣譯、閱報、變法、變科舉,農工商學、兵學、礦學、鐵路、會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

全書要旨

(圖)《勸學篇》《勸學篇》

《勸學篇》分內、外兩篇,內分9篇,外分15篇,而以《序》概述全書要旨。

“《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在民族危亡之際,天下有志之土何以救中國?張之洞首先呼籲的是國人的團結,即所謂的“同心”:“同心以救弊,齊心以捍患。”同心的基礎是“保國、保教、保種,合為一心,是為同心”。張之洞認為保國、保教、保種三者不可偏廢,“安危與共”(《勸學篇·同心》)。保國,就是保大清國。張之洞歷數大清帝國之大仁政十五項,讀來有些肉麻,但是當時大多數土大夫乃至維新派對清政府仍懷忠愛之心,希望清政府振作,確是實情。即使村野小民組織的“義和團”,還在一年以後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可見民心一斑。保教,就是保孔孟禮教、三綱五常。

因此,張之洞反對興民權、廢祭祖、倡男女平等之說,並且恥談西國的君臣之倫、父子之倫、夫婦之倫,用以比附中國之三綱,其見識自然遠不如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保種,即保“三皇五帝聲被之所及、神明胄裔種族之所”的“黃種”。

張之洞深切告誡國人國家淪亡之後種族所受之屈辱:“印度屬於英矣,印度土人為兵為弁,不得為武員,不得入學堂矣。越南屬於法矣,華人身稅有加,西人否也;華人無票,遊行有禁,西人否也。古巴屬於西班牙矣,土人不能入議院也。”(《勸學篇·知類》)因此,張之洞痛斥了兩種人,一種是“視國家之休戚漠然無動於其心,意為此非發捻之比”,一種是“詆中國為不足有為,……日夜冀幸天下有變,以求庇於他人”。後一種人實際上是一批絕望的維新派,走上了歧路。

作者簡介

(圖)《勸學篇》張之洞

張之洞,人稱張香帥,自號抱冰老人,南皮人,南京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的創始人,中國高等師範學堂之鼻祖,中國幼稚園創始人(第一所幼稚園,選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國重工業奠基人。張之洞13歲中秀才,16歲中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26歲中會試第三名(探花)。張之洞先為清流以敢諫聞名,號稱“牛角”,其戰鬥力非常生猛。後任山西巡撫和各地學官,後來長期任總督,1907年後任大學士,軍機大臣,1909年死,諡號“文襄”。漢陽鐵廠全景

張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辦新式教育,二辦實業三練新軍。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武漢,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清朝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歷史意義

清廷頑固派統治集團對《勸學篇》十分讚賞,認為它“持論平正通達,於學術人心大有裨益”,令軍機處頒發各省督撫學政,廣為刊布,以重名教。此書的廣泛流傳,給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作了輿論準備。

《勸學篇》成書後即刻印於兩湖書院。在清廷支持下,光緒二十四年各地紛紛翻刻。戊戌政變後,此書還被譯成英文和法文,流傳到國外。

歷史作用

評價張之洞《勸學篇》的歷史作用,學術界通常採用兩個標準,一個是戊戌變法,一個是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所達到的思想水平。思想水平的差異固然重要,但一種思想的實際歷史作用,往往不是取決於其達到的水平,而在於其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需要,這些需要的性質如何,以及這些需要轉變為歷史現實的可能性有多大。

人們通常認為,戊戌變法是康有為等維新派積極奔走、呼號的產物,是在維新派指導下的一場政治改革,而把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於頑固派一起劃到了戊戌維新的對立面。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主持百日維新的光緒皇帝固然受到了維新派的思想影響,起用了一批維新志士,但是,他所推出的所有政策,並沒有超越《勸學篇》所設定的改革範圍。在積極推行西方的社會經濟政策以及對一些制度進行改革方面,洋務派是維新派的同盟軍。

張之洞的《勸學篇》雖然沒有達到維新思潮的思想高度,但畢竟是“中體西用”的洋務思潮在甲午戰爭以後新的發展,在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政策方面與維新派達到了共識,在十九世紀末葉的思想潮流和政治改革中,仍有其進步意義。

名人點評

當時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並不具備實施君主立憲政體的條件。因此,《勸學篇》所揭示的更多的是與維新派在思想理論上的分歧,而不是現實的政治分歧。

對於《勸學篇》批評最透徹的是何啟胡禮垣的《勸學篇書後》。在序論中,他們指出:“(《勸學篇》)之作,張公自言,規時勢,綜本末,以告中國人士。其志足嘉,誠今日大吏中之矯矯者矣。獨惜其志則是,其論則非,不特無益於時,然且大累於世。”何、胡是在更高的思想水平上批評《勸學篇》的,頗有精彩之論,但在當時,他們的主張並沒有付諸實施的現實可能性,因此讀來不免有苛論之處。比如說,“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從無有以容悅之言,為固寵邀榮之計,而能不愧為大臣者”,言下之意,張之洞事君無“道”,光緒帝如不接受所謂之“道”,不如不說,免開尊口,這種論辯風格不值得欣賞。學者最常引用的"不特無益於時,然且大累於世"一語,也是過激之論。如依此推論,大概不僅張之洞,連光緒皇帝的"百日維新"也要拋進"歷史的垃圾堆里去"的。

任何先進的政治思想主張,在進入政治運作過程以後,必然不得不退到歷史條件所能允許的現實中來。在參預變法之前,康有為曾積極主張開設議院,但在實際參與變法之後,則馬上改變主張,認為中國不能速開議院,譚嗣同林旭要開議院,康有為反而“力止之”。議院只是一種手段,在“舊黨盈塞”的情況下,即使開了議院,也可能為舊黨把持,“以守舊之黨而謀開新政,是欲蒸沙而成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既然在政治上推遲了議會制的實施,那么他們在具體的新政政策上也就不可能沒有與張之洞《勸學篇》推廣西學“政藝”主張相溝通的橋樑。也就是說,推廣西學的“政藝”或新政,是中國的當務之急,這是務實的維新派與洋務派左翼所達到的共識。至於兩派在國家政治體制選擇上的深刻分歧,並沒有在1898年百日維新期間形成現實的政治衝突。在戊戌政變以後,維新派從清政府內部被清除以後,執行戊戌變法“遺囑”的新政在兩年以後由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左翼來鼓吹推行,也就不難理解了。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