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吸收了當時正在發展中的各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其中主要是吠陀的犧牲崇拜,奧義書的"梵我"理論,數論的二元論和瑜伽實踐等。

基本信息

正文

印度教經典之一。意譯《世尊歌》。原屬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第6篇《毗濕摩篇》,分18章,共700頌。約公元前 5世紀成書,傳說為廣博仙人(毗耶娑)所作。
《薄伽梵歌》吸收了當時正在發展中的各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其中主要是吠陀的犧牲崇拜,奧義書的"梵我"理論,數論二元論和瑜伽實踐等。
《薄伽梵歌》與奧義書、《梵經》齊名,通常合稱為吠檀多"三經"。它們分別代表著吠檀多哲學思想的不同發展階段。奧義書提出的"梵我同一"的理論,是吠檀多哲學的形成階段;《薄伽梵歌》繼承"梵我同一"理論,同時吸收其他哲學觀點,這是吠檀多哲學的發展階段;《梵經》發展"梵我不二論",完善了吠檀多學說,是成熟階段。因此,《薄伽梵歌》在印度唯心主義哲學特別是吠檀多哲學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薄伽梵歌》無條件地繼承、支持奧義書關於最高梵的學說。認為,最高梵是絕對的真理,唯一無二,沒有規定性,和內在之我同一,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因此,它採用奧義書遮詮的敘述方法,表述最高之梵,說梵是不可見,不可思議和無變化的,既不是存在又不是非存在。但是,絕對的梵除了具有非人格化的一面,又具有人格化的一面,即人格化之神和人格化的自在天。《薄伽梵歌》重點闡述後者。它認為,梵、神、自在天三者是同一真理的異名,故人格化之神即最高之我既與梵同體,又住在人們心中作為人們的意識或靈魂。《薄伽梵歌》第 6章指出,整個世界的主體和客體不過是最高我的高級和低級形式的顯現。第14章第3、4頌說:
  我之子宮,即彼大梵,
  我將胚胎,安置其中。
  婆羅多子!諸有世間,
  一切眾生,從此出現。
  君蒂子喲!有形體者,
  由諸子宮,乃得出現;
  但彼大梵,是大子宮,
  我為父親,播種其中。
梵產生世界,世界依賴於梵,而梵不依賴於世界。世界不象梵那樣是根本的存在,但又並非不存在。《薄伽梵歌》採用了類似數論的二元論來說明世界產生的邏輯過程。它認為,數論有二義:①智慧,能區別內在永恆不滅之我和隨外部肉體浮沉的生滅之我。不滅之我是最高之我,是最高之梵的不可分割部分。生滅之我住在肉體之內,由本身業力支配而輪換肉體。能如是區別不滅我和生滅我者,稱為"智瑜伽";②二元論。二元即神我(精神)和自性(原初物質)。自性有"三德"(三種屬性):a.喜(勇健、輕清);b.憂(塵坌、衝動);c.暗(暗鈍、愚昧)。三者常在運動、鬥爭;有時喜占優勢,有時憂占優勢,有時暗占優勢;只要三者失去平衡,自性便與神我結合。自性和神我二者一結合,即按其自身邏輯演變為二十五諦,即包攝主觀和客觀現象的一系列邏輯範疇。上述兩種意義不是數論哲學後期的意義,而含有奧義書中原始數論的意義。《薄伽梵歌》中的數論二元論是為表述吠檀多哲學中最高之梵服務的,即所謂超二元論。
《薄伽梵歌》描述最高之梵,一是非顯現者(不可知之梵),一是顯現者(可知之梵)。前者是梵之體,後者是梵之相。顯現者即"摩耶"(幻),它依非顯現之體而幻現出自我意識與神我,並由這兩種形式的和合而產生一系列的精神和物質的存在。《薄伽梵歌》認為,摩耶幻現的存在並非完全的不真實,它具有相對的真實性;因為顯現者在本質上與非顯現者同一梵體,同樣無始無終,不生不滅。悟知此理者,稱為"明",迷惑此理者,稱為"無明"。這是吠檀多哲學的早期理論,與後期的不二論有所區別。
《薄伽梵歌》還提出解脫的理論,認為個我即生滅之我或靈魂要擺脫生死輪迴,就得消除支配、約束靈魂的業力;消除業力的最好的方法是修習瑜伽行。它提到三種瑜伽:①業瑜伽,主要強調行動的指導思想。修此瑜伽者在行動時必須從內心對與客體接觸的感官進行控制,使感官與客體接觸時,不產生"接觸"感覺或認識。業瑜伽的目的是要人們擺脫對現象世界的認識,制止慾念的產生,真正做到心如明鏡,纖塵弗染,又如虛空,了無障礙,與神同在,達到完美的目的。②智瑜伽,強調對大神黑天現身說法奇蹟的正確理解。黑天曾以創造主的化身無數次降生人間,普度眾生,宣揚正義,保護善人。誰能了解黑天在人間的遊戲神通,他就會證得內心的解脫,免除死後的輪迴。③信瑜伽,主要強調對神無條件的信仰,靠對神的絕對敬信而取得對神聖境界的接近。《薄伽梵歌》認為黑天具有特殊神力,只要誠心對他參拜和信奉,便可實現精神上的解脫。
《薄伽梵歌》在繼承和發展奧義書梵我哲學的過程中,把梵我進一步客觀化,成為一種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薄伽梵歌》在道德倫理方面具有一些進步思想。例如,它提倡男女平等,不分婦孺,都可學習討論梵的理論;它主張四種姓平等,在神的面前,不分高低貴賤。《薄伽梵歌》既是印度教徒日常誦讀的宗教手冊,又是他們的倫理法典。《薄伽梵歌》在世界宗教文獻中占著重要的地位,它的不同文字的譯本在世界各國廣為傳播。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