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現象學通論》

《純粹現象學通論》

《純粹現象學通論》是德國著名哲學家、現象學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者,本書是作者代表作《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哲學的觀念》的第一卷,通稱《觀念Ι》。闡述了通過現象學還原排除本質認識的障礙,獲得先驗純化的自然視野,進入現象學領域的先驗現象學基本立場,對當代哲學影響很大。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德)胡塞爾(EdwundHusserl)
純粹現象學通論純粹現象學通論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02-01
ISBN:710003399
包裝:平裝
開本:小32開
頁數:179頁
印張:1次
所屬分類:圖書>文學>外國文學

內容介紹

本書是德國著名哲學家、現象學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者,本書是作者代表作《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哲學的觀念》的第一卷,通稱《觀念Ι》。闡述了通過現象學還原排除本質認識的障礙,獲得先驗純化的自然視野,進入現象學領域的先驗現象學基本立場,對當代哲學影響很大。

作者介紹

胡塞爾(1859-1938),德國著名哲學愛,現象學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者,其思想對當代哲學影響甚大。主要著作有:《邏輯研究》、《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笛卡爾的沉思》、《歐洲科學的鋮機與先驗現象學》等。

專家推薦

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Husserl,1859—1938)是二十世紀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幾位思想家之一。他於1900/1901年發表的兩卷本《邏輯研究》,使他成為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重要哲學思潮之一的“現象學運動”開創者。早在現象學運動初始,胡塞爾便提出“面對實事本身”的主張,要求擺脫傳統和權威的束縛,擱置已有知識和信念,直接審視我們所看到的問題本身,從而獲得哲學研究的全新對象、全新視角和全新方法。這個主張後來為德國的海德格爾、舍勒和法國的梅洛—龐蒂、薩特等一大批著名思想家所認同、接受和傳布,成為現象學運動的最著名口號,甚至被看作是“哲學的基本思想”,即通過對世界與人生之根本一再重新起始的發問和思考,不斷獲得新的本原認識與思維動力。
儘管後來的現象學家在這個方向上獲得了不盡相同的成果與結論,但胡塞爾本人通過“現象學還原”方法所獲得的領域是“純粹意識”。他希望能夠藉助於“本質直觀”的方法來把握純粹意識的本質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本質聯繫。因此,胡塞爾的現象學是雙重意義上的“純粹”意識現象學:既從實在世界中純化出來,也從經驗事實中純化出來。
《純粹現象學通論》是胡塞爾《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的第一卷,通稱《觀念I》。這部著作初次發表在由胡塞爾主編並於1913年出版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第一輯上。《觀念I》體現了胡塞爾先驗現象學的立場。它的問世意味著胡塞爾完成了從《邏輯研究》時期的描述現象學立場向後期的先驗現象學立場的過渡,因此這本書不僅包含的內容繁多,而且在書中有幾條思路糾纏在一起。法國現象學哲學家利科甚至說,“很難把《觀念I》當作一部可單獨加以理解的書”。
然而這種對全書而言的弱點在這份選編的文字中卻可以得到克服,因為我們在這裡只須關注書中一個最重要的或最清晰的思路,而不必旁顧其他。這個思路與胡塞爾在撰寫《觀念I》時所抱有的兩個基本意向有關。本節選本的選編就是根據這兩個意向來進行的,它們用胡塞爾自己的話來說是“關於純粹現象學的方法和問題”的研究:首要的目的是一般方法問題,即“尋求”進入現象學領域的“各種途徑”。這裡選編的是其中的一條途徑:從現象學還原到本質直觀的途徑,它導向純粹現象學的問題領域。它們構成本節選本第一、二部分的內容。其次的目的是現象學問題領域的開發,即獲得關於“純粹意識的最一般結構的確定觀念”。換言之,在沿方法道路達到純粹現象學的領域之後,這個領域的基本形態如何展現自身,純粹的意識流如何在先驗的觀察者面前展現自身的結構。這裡選編的是胡塞爾在書中較為集中和連貫的相關分析,它們構成本節選本的第三、四部分內容。
當然,本節選本不可能成為胡塞爾思想的總體概述,它甚至還不是他的(現象學)哲學的一個導論,至多只是他的純粹現象學的一個導論,或者說,是《觀念I》基本思路的一個縮影。或許它可以引發讀者對胡塞爾現象學的興趣,並提供一個進入他思維領域的入口。
倪梁康 2001.6.28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