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介紹了費希特這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先驅之一的學術思想,研究其哲學的同時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怎樣批判地繼承了他的進步傳統。

基本信息

簡介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先驅之一費希特的學術思想,研究其哲學的同時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怎樣批判地繼承了他的進步傳統。本書包括費希特的《論學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兩部重要著作。前者發表於1794年,是作者闡述自己的倫理觀點和政治觀點的主要著作。文中著重闡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闡述了理論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統一性。《人的使命》發表於1799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闡述他過去的哲學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費希特則把信仰當作把握實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從哲學到宗教的過渡。

論自在的人的使命

生命的本質

我們該記起一種常在劇作中出現的,被叫作靈魂的事物(在這裡我們用到這個詞時仍然只取其喻意),有時有人想誇讚一件藝術品傑出時也會用到靈魂這個詞。靈魂一詞能被這么用的依據就是靈魂這一詞的喻意和生命直接掛鈎,“靈魂”被看作一種生命的本質,而生命現象則被無條件地視作比非生命之物神奇且高貴,因為生命就是種會被視作比非生命更能難以琢磨故更能體現神跡的事物。

誕生自自然界

然而,由於自我所依附的形體——這一靈長類(或是別的物種)的皮囊誕生自自然界,所以首先會發生這樣的矛盾:自我誕生自非我,所以在誕生前自我與非我是一體的,但因為自我的本性,在誕生後自我又會與非我完整地分隔開來。我的神秘性便體現於此。這一矛盾通常人們是藉助於想像有一種脫離軀殼後繼續留存的我(靈魂)來解決。然而自我仍須以某種自我以外的事物作前提,人的身體——人稱之為【自己的】身體,仍然是自我以外的東西。哪怕提及靈魂,靈魂依舊屬種非物質性的身體。

在理性之外自我還具備感性

這差不多是使用“我在”來直接來觀看自我所能得出的全部結論,這裡已遭遇一堵牆:自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已然存在應當存在,若進一步追問則仍然只能得到這一效果。然而“(原文)他不僅存在,而且他也是某種東西;他不僅說“我在”,而且還說我是這個或那個。“這時刻,那個已被批判的身體的我又重新煥發生機,起碼的,顯而易見的,對人類而言,不同的我間會有性別膚色的差異。所以在這裡又提出了自我的存在除了要用到我在,仍必須以使用到非我為前提。在理性之外自我還具備感性。

所以自我不僅僅是種奇點。他由奇點:純粹自我;與非奇點:經驗自我構成。(理性被納入純粹自我這一塊)

為非我的對立面

純粹的自我被想像為非我的對立面,他具備絕對的單一性;而經驗自我則是由外在事物所決定。純粹的自我要求自我完全地相一致,他絕不會自相矛盾,他自身沒有差異,永遠是同一種東西(這個很明顯是錯的,例如在理性程度方面不同的奇點自我就有差異。預示著奇點自我可以被打破,可以被還原成更一般性的東西),而經驗的自我由非我構成具備多樣性。所以,一個自我的目的出自純粹自我,便是令經驗自我與自身相同化,一切有限的理性生物的最終使命便是“(原文)絕對的自相統一,始終自相同一,完全自相一致”

是理性所雕琢出的最終成果

但不難看出,由一顆受精卵發育成的生物體的完善在於它系統的健康有效。一個由奇點發育的自我,在生長的過程中必須淘汰掉所有的不適宜的成分,在自相統一的過程中他必須蘊含一種被稱作“正確”的東西,當與這種正確相違背的時候他的自我將被自己否定。一簇珊瑚礁是種不停生長的產物,但卻不能歸為生命,即便它具有美感;多細胞生物也屬於生長而成,它的生長過程中始終維持著“外型”,這便是有序,便是系統,所以【我的完整性絕對不是一種毫無選擇性的統一。】也就是說自我除了令經驗我與純粹我相一致,同時也會令純粹我與一個更正確我相一致,而這一更正確我則完全地誕生自經驗,是理性所雕琢出的最終成果。

最終目的是達不到的

書里只給到人的最終目的將是自由地按自己的規律去駕馭一切非理性的東西,如果人不停止為人,如果人不變成上帝,那么這個最終目的是達不到的,所以人的概念里包含著這樣一重意思就是人的最終目標必定是不能被達到,所以人的使命並不是達到這一目標而是無限接近這一目標。人生存的目的就在於把周圍的一切弄得更合乎感性合乎道德。

理性亦臣服於他

在這裡,費希特所言的自我是種先驗且一成不變的東西,理性亦臣服於他,他發生於某種神秘起始,隨後外物化,而外物化的自我與先前的自我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是那一最初自我的傀儡,他的唯一目的就是將多種多樣的東西協調為統一的整體。如果可能,我們希望後續的討論中這種機械性自我與真實下自我之間的差異會被放大,如果這種差異決定了某些現象的話。但另一個解決方法是將“人的最高意向就是力求同一”中的同一設定對象,一種同一的目標是他自己本身,另一種同一對象則是他所理解得到的一種不以自己本身為目標的目標。

論社會的人的使命

1.原文中指代到生物時理性應替代為理智

2.利己主義者不會在承認他人具備理性時發生困惑。

3.我不清楚這個利己主義者作為貶義用時究竟要指代何種底線的行為。

4.正因為理智生物(自我)進入了經驗世界,所以經驗世界中存在理智生物(這一命題)被理智所認可。

5.在他之外的東西應同他的概念不矛盾,而且在他之外的東西也應該真正提供某種符合於他的概念的東西

對自由感的歸納

在我的意志對我的經驗自我作某種規定時,我除了意識到這個意志本身外意識不到另一個原因;這種對原因的無意識就叫做對自由的意識。(實際上這裡的自由只使用到了自我的慣性,大概夠,應該不夠。)

社會之定義

社會就發生於,由於自由意志的存在,行為改變了現象世界對於我們實體的作用方式,使這種方式不能再根據它以前所服從的規律來解釋,它所服從的新規律可能和原有規律截然相反,這一改變性成立的前提就是你的自由意志將體現一種合理與自由,而由你的自由意志所改變的那套原有的規律同樣是一套合理與自由。“(原文)從這裡就產生了一種合乎概念的相互作用,一種合乎目的的共同體”

烏托邦

國家是種經驗制約的特殊社會是手段而非目的,其目的在於毀滅其自身。“(原文)在人類apriori[先天的]標明的前進的路程上總有那么一站,到那時所有的國家組成都將成為多餘的。到那時,純粹的理性將會代替暴力或狡猾行為,作為最高仲裁者而得到普遍承認”【真是天真,相信有那一未來,全篇的將人類理想化就是弊病,我的已知告訴我,人類的救贖之路是被封死的,對人類的救贖不可能籍由人類自身來實現】

共同完善是社會使命

第二講其他部分提出共同完善是社會使命,在社會中人們學習協調自身與他人的關係,將任一具有理性烙印者視為同類,在理性生物與理性生物之間不可以存在主客從屬,人們相互地給予與獲得,共同競賽共同提高,因為我們有日益變好的呼聲)

異想天開

實際情況是理性的尺度無法作用在所有人類成員身上,而只有具理性者才是可被信任的,理性是奢侈品,而人類的基本生存技巧,哪怕是迎合社會需要的複雜的生存技巧,只須用到理智。

讀後感

關於人的義務

為了能夠向社會報答社會為我們所作的事情,可以選定一個特定的階層,是一定的才幹得以進一步發展;所以每個人都必須運用自己的文化來造福社會。。。。。不僅要疑難地希望有益於社會而且要憑藉自己的良知,把自己的全部良知,把自己的全部努力都傾注於社會的最終目標,那就是使人類日益高尚起來,使人類日益擺脫自然界的強制,日益獨立和主動。——第三講,論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差別

關於自由與永恆

人是自由的嗎?作者認為人是不自由的,甚至自由意志都要受到懷疑,因為人的肉體是自然給予的,人的食色性方面的需求來自自然,而人的文化來自社會,所以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來自於社會,所以人的所有需求,所有動機來客觀世界,人又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動機進行行動的。所以作者寫道:“我直接意識到我的限制活動,因為它屬於自己,也只有通過這種限制活動,我才一般得以存在;。。。。。。我也不可能不把自己造就成某種不同於自然業已要我注定成為的東西,因為我根本不造就自己,自然造就了我,造就了我所成為的東西。那么,我們吃只是為了再餓,喝水只是為了再渴,生小孩只是為了他重複我們做的一切。意義何在?我是這樣解讀作者對這種懷疑的回答,人雖然不自由的獲得了動機,卻有選擇的權利,當你選擇一個具有高尚價值同時永恆的目標時,你生命就獲得了價值和永恆。“要是我接受了這一崇高的任務,我將永遠不會完成;因此,就像接受這個任務確實是我的使命一樣,我確實永遠不會停止行動,因而也永遠不會停止存在。所謂的死亡,並不能毀滅我的創作,因為我的創作應該加以完成;但創作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可能完成,因此也沒有給我的生存規定什麼時間,我是永恆的。由於接受了這個任務,我同時也就在自身贏得了永生。而學者就該是接受這個任務的人:”高度注視人類的一般實際發展進程,並經常促進這種發展進程。

關於行動

作者特彆強調了行動:“不僅要意識,而且要按照認識而行動,這就是你的使命。。。。你在這裡生存,是為了行動:你的行動,也只有行動,才決定你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