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人的用處》

《人有人的用處》

這是一本技術性很強的書,不易讀懂。為了使控制論的觀念能為一般人所接受,維納在1950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處》一書,目的就是希望通過他的努力使得人類在技術世界的環繞中更加有尊嚴、更有人性;而不是相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維納(Norbert Wiener,1894-1964)維納(Norbert Wiener,1894-1964)

作者:(美國)維納編譯:陳步。《人有人的用處》一書目的“在於闡明我們只能通過訊息的研究和社會通信設備的研究來理解社會;闡明在這些訊息和通信設備的未來發展中,人與機器之間、機器與人之間以及機器與機器之間的訊息勢必要在社會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在這本書中,維納不僅為研究社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及方法,而且還描繪出未來社會的圖景,警示將來會出現的問題以及提出應對的方法。現在的讀者也許會對60年前的這些觀點不屑一顧,然而,維納的警告在許多方面仍然有著振聾發聵的效果。

中心思想

《人有人的用處》《人有人的用處》

《人有人的用處》一書它是從另一個怪異的角度,把人與人之間、機器與機器之間以及社會的發展現象,當作為時間事件的通訊理論來解釋,說明通訊和控制之所以作為個人內在生活的本質就跟它們之所以可以作為個人社會生活的本質一樣。本書的主題在於闡明我們只能通過訊息的研究和社會通訊設備的研究來理解社會;闡明在這些訊息和通訊設備的未來發展中,人與機器之間、機器與人之間以及機器與機器之間的訊息,勢必要在社會中占居日益重要的地位。當你讀懂這本書後,你就不難理解對於當前社會所發生的經濟蕭條文學藝術相繼出現裂痕的現象,歸根到底,人總是控制在他自己的感官所能知覺到的世界中並被束縛著。

時代背景

當時是冷戰時代,美蘇之間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對立。同時由於核子彈的爆炸以及隨之而來的軍備競賽,科學與科學家已走向歷史的前台。這時,胸懷世界的維納從學術的象牙之塔走出來,認真考慮世界的未來。他以控制論為武器,尖銳地批判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以及軍事工業體制,顯示出他個人的反抗。最後,他走向倫理、道德宗教的問題,這些思想已在本書中有所反映,最終出現在他的《上帝與高蘭合股公司》(1964)中。這是否是人類生存最後一根稻草,不得而知。

背景資料

首先是在科學中表露出來

二十世紀的發端不單是一個百年期間的結束和另一個世紀的開始,它還標誌著更多的東西。在我們還沒有完成政治的過渡之前,亦即從在整體上是被和平統治著的上一個世紀過渡到我們剛剛經歷過的充滿戰爭的這半個世紀之前,人們的觀點早就有了真正的變化。這個變化也許首先是在科學中表露出來,但這個影響過科學之物,完全可能是獨自導致了我們今天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文學和藝術之間所看到的那種顯著的裂痕。牛頓物理學曾經從十七世紀末統治到十九世紀末而幾乎聽不到反對的聲音,它所描述的宇宙是一個其中所有事物都是精確地依據規律而發生著的宇宙,是一個細緻而嚴密地組織起來的、其中全部未來事件都嚴格地取決於全部過去事件的宇宙。這樣一幅圖景決不是實驗所能作出充分證明或是充分駁斥的圖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關於世界的概念,是人們以之補充實驗但在某些方面要比任何能用實驗驗證的都要更加普遍的東西。我們決計沒有辦法用我們的一些不完備的實驗來考查這組或那組物理定律是否可以驗證到最後一位小數。但是,牛頓的觀點就迫使人們把物理學陳述得並且用公式表示成好象它真的是受著這類定律支配的樣子。現在,這種觀點在物理學中已經不居統治地位了,而對推翻這種觀點出力最多的人就是德國的玻耳茲曼(Bolzmann)和美國的吉布斯(Gibbe)。

總能量相同的系統都可以作出大體明確的區分

這兩位物理學家都是徹底地套用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新觀念的。他們在物理學中所大量引進的統計學,也許不算什麼新事物,因為麥克斯韋(Mexwell)和別的一些人早已認為極大量粒子的世界必然地要用統計方法來處理了。但是,玻耳茲曼和吉布斯所做的是以更加徹底的方式把統計學引入物理學中來,使得統計方法不僅對於具有高度複雜的系統有效,而且對於象力場中的單個粒子這樣簡單的系統同樣有效。統計學是一門關於分布的科學,而這些現代科學家心目中所考慮的分布,不是和相同粒子的巨大數量有關,而是和一個物理系統由之出發的各種各樣的位置和速度有關。換言之,在牛頓體系中,同樣一些物理定律可以套用到從不同位置出發並具有不同動量的不同物理系統;新的統計學家則以新的眼光來對待這個問題。他們的確保留了這樣一條原理:某些系統可以依其總能量而和其他系統區別開來,但他們放棄了一條假設,按照這條假設,凡總能量相同的系統都可以作出大體明確的區分,而且永遠可用既定的因果定律來描述。

遍歷一切與其能量相容的位置和動量的分布

實際上,在牛頓的工作里就已經蘊含著一個重要的統計方面的保留了,雖然在牛頓活著的十八世紀裡人們完全忽視了它。物理測量從來都不是精確的;我們對於一部機器或者其他動力學系統所要說明的,其實都跟初始位置和動量完全精確給定時(那是從來沒有的事)我們必定預期到的事情無關,而真正涉及的都是它們大體準確給定時我們所要預期到的事情。這就意味著,我們所知道的,不是全部的初始條件,而是關於它們的某種分布。換言之,物理學的實用部分都不能不考慮到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吉布斯的功績就在於他首次提出了一個明確的科學方法來考察這種偶然性。科學史家要尋求歷史發展的單一線索,那是徒勞的。吉布斯的工作,雖然裁得很好,但縫得很壞,由他開頭的這項活計是留給別人去完工的。他用作工作基礎的直觀,一般講,是在一類繼續保持其類的同一性的物理系統中,任一物理系統在幾乎所有的情況下最終會再現該類全部系統在任一給定時刻所表現出來的分布。換言之,在某些情況下,一個系統如果保持足夠長時間的運轉,那它就會遍歷一切與其能量相容的位置和動量的分布的。

使用量度論和幾率論作為研究工具

但是,後面這個命題除了適用於簡單系統外,既不真實,也不可能。但雖然如此,我們還有另外一條取得吉布斯所需的、用以支持其假說的種種成果的道路。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樁巧事:正當吉布斯在紐哈文進行工作的時候,有人在巴黎也正對這條道路進行著非常徹底的勘查;然而巴黎的工作和紐哈文的工作在1920年以前未曾有成效地結合起來。我以為,對於這種結合所得到的頭胎嬰兒,我有助產的光榮。吉布斯不得不使用量度論和幾率論作為研究工具,這兩者至少已有二十五年的歷史並且顯然不合乎他的需要。可是,在同一時候,巴黎的玻雷耳(sorel)和勒貝格(Lebesgue)正在設計一種已被證明為切合于吉布斯思想的積分理論。玻雷耳是位數學家,已經在幾率論方面成名,有極好的物理學見識。為了通向這種量度論,他做過工作,但他沒有達到足以形成完整理論的階段。這事是由他的學生勒貝格來完成的。勒貝格完全是另一個樣子的人,他既沒有物理學的見識,也沒有這方面的興趣。但雖然如此,勒貝格解決了玻雷耳留下的問題,只不過他把這個問題的答案僅僅看作研究傅立葉(Fourier)級數和純粹數學的其他分支的一種工具。後來當他們同時都成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時,他們彼此之間展開了一場爭論,只在經過多次的相互非難之後,他們才一起得到了院士的榮譽。但是,玻雷耳繼續堅持勒貝格和他自己的工作之作為物理工具的重要性;然而,我以為,我自己才是把勒貝格積分在1920年套用於一個特殊的物理問題即布朗運動問題上的第一個人。

以防禦姿態和年輕一代作戰

這樁事情出現在吉布斯逝世很久之後,而吉布斯的工作在這二十年中一直是科學上的神秘問題之一,這類問題有人研究,儘管看來是不應該去研究的。許多人都具有遠遠跑在他們時代前面的直觀能力;在數學物理學中,這種情況尤其真實。早在吉布斯所需的幾率論產生之前,他就把幾率引進物理學了。但儘管有這些不足之處,我相信,我們必須把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第一次大革命歸功于吉布斯,而不是歸功於愛因斯坦、海森堡或是普朗克。這個革命所產生的影響就是今天的物理學不再要求去探討那種總是會發生的事情,而是去探討將以絕對優勢的幾率而發生的事情了。起初,在吉布斯自己的工作中,這種偶然性的觀點是疊加於牛頓的基礎上的,其中,我們要來討論其幾率問題的基元都是遵從全部牛頓定律的系統。吉布斯的理論,本質上是一種新的理論,但是,與它相容的種種置換卻和牛頓所考慮的那些置換相同。從那時起,物理學中所發生的情況就是把牛頓僵硬的基礎加以拋棄或改變;到現在,吉布斯的偶然性已經完全明朗地成為物理學的全部基礎了。的確,這方面的討論現在還沒有完全結束,而且,愛因斯坦以及從某些方面看來的德布羅意(deBroolie)還是認為嚴格決定論的世界要比偶然性的世界更為合意些;但是,這些偉大的科學家都是以防禦的姿態來和年輕一代的絕對優勢力量作戰的。

作為物理學的部分經緯

已經發生了一個有趣的變化,這就是,在幾率性的世界裡,我們不再討論和這個特定的、作為整體的真實宇宙有關的量和陳述,代之而提出的是在大量的類似的宇宙中可只找到答案的種種問題。於是,機遇,就不僅是作為物理學的數學工具,而且是作為物理學的部分經緯,被人們接受下來了。承認世界中有著一個非完全決定論的幾乎是非理性的要素;這在某一方面講來,和弗洛依德(Freud)之承認人類行為和思想中有著一個根深蒂固的非理性的成分,是並行不悖的。在現在這個政治混亂一如理智混亂的世界裡,有一種天然趨勢要把吉布斯、弗洛依德以及現代幾率理論的創始者們歸為一類,把他們作為一單個思潮的代表人物;然而,我不想強人接受這個觀點。在吉布斯-勒貝格的思想方法和弗洛依德的直觀的但略帶推論的方法之間,距離太大了。然而,就他們都承認宇宙自身的結構中存在著機遇這一基本要素而言,他們是彼此相近的,也和聖·奧古斯汀的傳統相近。因為,這個隨機要素,這個有機的不完備性,無需過分誇張,我們就可見把它看作惡,看作聖·奧古斯汀表征作不完備性的那種消極的惡,而不是摩尼教徒的積極的、敵意的惡。

混沌是最大可見的

本書旨在說明吉布斯的觀點對於現代生活的影響,說明我們通過該觀點在發展著的科學中所引起的具有本質意義的變化和它間接地在我們一般生活態度上所引起的變化。因此,後面各章既有技術性的敘述,也有哲學的內容,後者涉及我們就我們所面對的新世界要做什麼並應該怎么對待它的問題。重複一下:吉布斯的革新就在於他不是考慮一個世界,而是考慮能夠回答有關我們周圍環境的為數有限的一組問題的全部世界。他的中心思想在於我們對一組世界所能給出的問題答案在範圍更大的一組世界中的可見程度如何。除此以外,吉布斯還有一個學說,他認為,這個幾率是隨著宇宙的愈來愈者而自然地增大的。這個幾率的量度叫做,而熵的特徵趨勢就是一定要增大的。隨著熵的增大,宇宙和宇宙中的一切閉合系統將自然地趨於變質並且喪失掉它們的特殊性,從最小的可見狀態運動到最大的可見狀態,從其中存在著種種特點和形式的有組織和有差異的狀態運動到混沌的和單調的狀態。在吉布斯的宇宙中,秩序是最小可見的,混沌是最大可見的。但當整個宇宙(如果真的有整個宇宙的話)趨於衰退時,其中就有一些局部區域,其發展方向看來是和整個宇宙的發展方向相反,同時它們內部的組織程度有著暫時的和有限的增加趨勢。生命就在這些局部區域的幾個地方找到了它的寄居地。控制論這門新興科學就是從這個觀點為核心而開始其發展的。

讀書筆記

控制論之父

他14歲大學畢業,18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被譽為曠世神童,他無可遏制的好奇心,使他成為一位罕見的百科全書式人物,他的理論被套用在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所有領域,他被譽為資訊時代的隱秘英雄……他就是控制論之父——維納。維納是美國數學家,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1894年11月26日生於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1964年3月18日卒於斯德哥爾摩。

一本科普書

這是一本科普書,但不僅僅只是科普書,更是一篇哲學散文:哲學思想有些零散,不太連貫,多了些想像,少了些嚴謹。但無疑,這是本好書,是有良知的科學家發出的聲音:堅定而不媚俗。也許,誠如作者所言,在不同模式文字間的轉換過程中,隨著熵的增大,書中的那些最精髓的訊息必已逝去,我未曾準確把握書所傳達的某些重要思想或之間的靈巧的連節,才感覺其有些碎散。

人終不能太過理性

作者是N.維納,譯者是陳步,78年商務出版。本書是《控制論》的科普版,類似於霍金的《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霍金的書,看了,但不懂;《人》卻還是可懂得八九分,因為說得很清晰明了。控制論的哲學基礎,當代的我們,大多熟知:(1)世界不是確定的,而是具有無數種可能性的;但在這偶然性之中有著發生幾率。這就是我們人類所能把握的。(2)我們這一世界,除了人類世界外,雖然真相是隱藏在種種表象之後的,但表象是固定的,不會增減。即不存在社會和人類的博弈之說。(3)世界中存在著的熵會越來越大,世界是趨於熱死寂的,或必將重歸於無的,但在某些局部,卻存在熵的減少或可將熵控制在一定範圍,通過正或負反饋機制。這是異常現象,但我們人就是這樣的異常,我們製造的機器也可以。其實,(1)和(2)在某種程度或層面上,是相互衝突的。既承認了幾率,就必然會推演出博弈。納維心中的善,對人類的偏愛,使他一直不願在書中公開承認這點。人終不能太過理性,否則,人的那些美德終將沒了擱置的地方。

機器更近於人而不是動物

維納對信息控制一說,介紹得很詳細,很生動。為什麼要在控制前冠以信息一詞?因為,幾率的世界,表明了世界的真相永遠只是信息,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物質。物質只是信息的載體,而本身不具意義。維納曾對人和動物,機器之間差異做過生理學的比較,他的結論是,從信息,或說世界的真相的角度來說,機器更近於人,而不是動物。比如,人和機器的信息的傳遞,接受都是以光電的形式,只能解密一定範圍內以一定規律編寫的信息,可以通過某種手段放大信號,以反饋裝置減少熵的增加,以先天和經驗的方式學習等等。自然,這裡說介紹的過於簡單,無趣;而在維納的筆下,你會習慣性的沿著他的論述前面,絕對不會產生絲毫枯燥的感覺。

信息超載決策無力

維納,在哲學方面的思考,可能更對大多數讀者胃口。如:(1)不存在簡單的進步,任何形式的進步的效用都將隨時間遞減;我們要有勇氣面對世界的滅亡,如同直面我們的死亡,否則,我們的信念是軟弱無力的。(2)人的優越性正在於他的無限可能性,所以法西斯的專制或高度分化的社會,都是對人的價值的貶低。(3)法律的首要責任是什麼,保證自己的無歧義性。國家的非法行為所帶來的惡要遠遠大於犯罪逃脫懲戒的惡。(3)預先設計一個將個體的後果轉嫁到社會身上而由社會來負擔的制度,比相互間的推諉,有意義的多。(4)信息承載得越多,獲得有用信息的可能性越少。(5)我們的社會正注重於教育的形式甚於教育的內容,人們的創造欲和探索精神正被博士論文之類的架子工程所磨滅。(6)國家管理機器的產生,是與原子能的發現,同等可怕或更可怕。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