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知識》

《人類的知識》

《人類的知識》是羅素最後一部專門哲學著作。羅素的後期哲學思想在本書中得到最系統的闡述。他想把本書寫成自己哲學見解的最後總結。羅素傳記作者伍德(Alan Wood)說過,這是羅素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也是哲學史上一個里程碑。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人類的知識人類的知識
《人類的知識(其範圍與限度)》中我曾試圖以我所能達到的最廣闊的眼界來研究一個很大的問題:既然人們和世界接觸的時間短暫,觀察事物又不免帶有個人偏見和局限性,那以人們又是怎樣得以獲知他們的全部知識的?相信我們的知識這種信念有一部分是幻覺嗎?如果不是,那么我們除了依靠感官之外,還必須知道些什麼?我在以前寫的一些書中談過這個問題的某些部分,所以我只好在較大的文章結構中重複我在別處已經考察過的某些問題的討論。但是我已經在不妨礙我的主題的條件下,對這類重複做了最大的壓縮。

編輯推薦

《人類的知識(其範圍與限度)》的主要目的在於考察個人經驗與科學知識整體之間的關係。我們一般都認為科學知識大體上是可以承認的。儘管懷疑主義在邏輯上無懈可擊,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講它地不能成立,因為每一種自稱想念懷疑主義的哲學都帶有輕率不真誠的成分。進一步說,如果懷疑主義想在理論上站得住,那它就必須否認一切從經驗到的事物中得出的推論;一種不徹底的懷疑主義,例如否認無人經驗過的物理事件的存在,或者那種承認在我的將來或記憶不到的過去有事件存在的唯我主義,都沒有邏輯上的合理根據,因為它必須承認那些導致它所否認的信息的推論原理。

目錄

著者序
引論
第一部分科學的世界
第一章個人的知識與社會的知識
第二章天文學的宇宙
第三章物理學的世界
第四章生物界的演化
第五章感覺和意願的生理學
第六章心理的科學
第二部分語言
第一章語言的用途
第二章實指的定義
第三章專有名稱
第四章自我中心的特稱詞
第五章推遲的反應:知識與信念
第六章句子
第七章觀念和信念的外界參照
第八章真理的基本形式
第九章邏輯字眼與虛妄
第十章普遍的知識
第十一章事實、信念、真理和知識
第三部分科學與知覺
引論
第一章事實的知識和定律的知識
第二章唯我主義
第三章常識的推理
第四章物理學與經驗
第五章經驗中的時間
第六章心理學的空間
第七章精神與物質
第四部分科學概念
第一章解釋
第二章最小量用語
第三章結構
第四章結構與最小量用語
第五章公共的時間和個人的時間
第六章古典物理學的空間
第七章時空
第八章個體化原理
第九章因果律
第十章時空與因果性
第五部分概然性
引言
第一章概估性的種類
第二章機率計算
第三章有限頻率的解釋
第四章米西斯——萊新巴哈的頻率說

序言

羅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散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著作很多,論述範圍極廣。他對數理邏輯、哲學以及政治和社會問題都提出過自己的一套新看法。他的散文簡潔明了、文筆流暢、富於風趣,贏得了廣大的讀者。有人就認為,自伏爾泰以來,還沒有一個西方文人享有他這樣大的聲譽和產生過這樣大的影響。

羅素對當代西方哲學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是分析哲學的奠基人,因為他第一次把分析方法引進了哲學研究領域。這種方法的套用引起了哲學的重大改變。除了他對英美哲學產生的影響外,歐洲大陸的哲學家如維特根施坦和卡爾納普等人也是在他的啟發下從事哲學研究的。從本世紀初的新實在論到三十年代的邏輯實證主義都和羅素的思想密切相關。但羅素從不完全同意或追隨任何哲學運動,而是往往帶有若干保留意見。例如他的立場是經驗主義的,但他並不認為一切可以接受的信念都能從純經驗的前提推導出來。又如他雖然強調哲學要使用分析的方法,卻不象有些人那樣為分析而分析,也不同意那種認為哲學就是分析的看法。

羅素的哲學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新實在論時期。十九世紀末,布拉德雷等黑格爾派絕對唯心主義者統治著當時的英國哲學。首先對黑格爾派進行反抗的就是羅素和摩爾。羅素用外在關係說反對布拉德雷的內在關係說,從而得出了實在論的結論:外界事物的存在並不依靠人的意識。這本來是很明顯的道理,但在當時卻起了重大的變革作用。他在這段時期的主要著作有《數學原理》(PrinciplesofMathematics,1903)和《哲學問題》(1912)。(2)邏輯構造主義時期。所謂構造主義就是“只要可能,就用由已知實體組成的構造來代替推導出未知實體的推論”。羅素在這一時期的工作有三個方面:(a)把數學還原為邏輯,這方面的著作有他和懷特海合寫的《數學原理》(PrincipiaMathematica,三卷,1910—13);(b)心的構成,這方面的著作有《心的分析》(1921);(c)物的構成,這方面的著作有《物的分析》(1927)。在《心的分析》和《物的分析》這兩本書中,羅素採用了詹姆士的中立一元論的立場,即認為心與物只是經驗的兩種不同形式。邏輯構造主義是就認識論講的,如果就本體論講就叫作邏輯原子主義。羅素認為常識世界中看來平常的和比較簡單的事物實際上都是極其複雜的、由原子事實構成的複合。世界就是由許多互相獨立的原子事實組成的總和。(3)後期發展。從四十年代起,羅素逐漸認識到經驗主義是不夠的,承認只有靠某些不依賴經驗的原則才能把經驗中得到的零碎知識串聯起來構成科學的世界。所以他開始研究從原子事實推導出科學知識所必需的各種推論原則。這段時期的著作有《意義與真理的探討》(1940)和《人類的知識:其範圍與限度》(1948)。

《人類的知識》是羅素最後一部專門哲學著作。羅素的後期哲學思想在本書中得到最系統的闡述。他想把本書寫成自己哲學見解的最後總結。羅素傳記作者伍德(Alanwood)說過,這是羅素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也是哲學史上一個里程碑。

既然經驗不足以構成科學知識,那么科學在經驗之外到底還需要什麼必要的東西?羅素的答案就是本書最後列舉的五個“公設”。其中第一個公設即“準永久性公設”是為了代替傳統的“實體”觀念而設立的。看來羅素再也不能隨便使用他所喜歡的奧康剃刀了。‘羅素在他的後期哲學中仍然是一個中立一元論者,認為世界的構成要素在性質上是一樣的,關於它們我們充其量只知道通過因果律推論出的結構。為什麼我們要承認《人類的知識》所列舉的五個公設?羅素提出三項理由:(1)如果不承認它們,我們就會走向唯我論;(2)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就不能相信科學的一般真理;(3)如果我們對於這些公設所抱的信念是錯誤的,人類就不會生存下來。他並不主張我們可以認識到這些假定為真。他的論點現在變得跟康德的立場一樣,即如果我們打算承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承認的那些關於未經驗到的事件的推論,我們就必須承認這些假定。另外,他認為物體只是知覺的外界原因,是經過推論才被我們認識到的,因此我們一點也不知道物體的固有性質。這一點又和康德的說法相近。

在羅素的整個哲學發展中,他一直在追求著確定性。他在晚年卻不得不承認確定性的獲得比他所希望的要困難得多。他在《人類的知識》最後一頁卻作出這個令人沮喪的結論:“全部人類知識都是不確定的、不精確的和不全面的。”但是儘可能接近確定性卻決定了他關於認識以及世界性質的想法。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一直從事把知識分析為不存在任何疑問的成分。即使他不得不承認進行超過直接與件範圍的推論無可避免,他還是把這類推論縮小到最小限度。

羅素曾是一個邏輯原子主義者,一直認為世界是由原子事實所構成。但是他在《人類的知識》一書中這一立場有了新的發展。表示一件原子事實的原子命題如“這是紅的”中的“這”字指的是某一特體(paLrticular)。特體曾被認為是具有各種性質的東西,即性質所依附的基礎。後來羅素相信並沒有經驗上的理由可以假定這樣一種東西存在。在感覺經驗中,人們覺察到許多性質和性質之間的相互關係,但卻覺察不到某種具有各種性質的東西。性質的負載者原來不過是表示原子事實的句子的主語。羅素的最後看法是,性質的主體只是由共現的性質集合組成的結構。按照這種看法,“東西”被“性質束”所代替,性質本身成了構成世界的最後特體。羅素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按照貝克萊的辦法,把常識中的事物當作性質的集合,而這些性質則由一種叫作“共現”的關係結合起來。

羅素的目的一直是替公認的信念找尋理由,不管這些信念屬於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常識當中哪一個領域。他的方法永遠是從堅實可靠、不容置疑的命題出發,並以此為基礎,用最少量的假定重建知識的大廈。使用這種方法的結果就是他通常採取分析的方式為信念提供合理根據,從而推動了當代哲學中的分析運動。在這一方面,以及在他剛健、優美的文體上,他都繼承了英國經驗主義的傳統,成為二十世紀這派哲學的代表人物。

試讀片斷

科學素以消除“此時”和“此地”為本身的目標。對於地球表面發生的某個事件,我們要指出它的經緯度和日期,藉以確定它在時空簇中的位置。我們已經發展了一種技術,它可以保證所有具有精密儀器的精確觀察者在經緯度和日期上會得出相同的數字。結果只要我們滿足於這些數字,不去深究它們的意義,那么這些數字就不會再有任何個人的因素。在我們人為地把格林威治的經度和赤道的緯度規定為零度之後,其它地方的經緯度也就隨著確定下來。但是什麼是“格林威治”?這類名詞原是不該在完整的宇宙概觀中出現的,它的定義並不是數學上的定義。如果想給“格林威治”下定義,最好的辦法是把一個人帶到格林威治,並對他說“這裡就是格林威治”。如果另外某個人已經確定了你所在的地方的經緯度,那么你就可以用格林威治相對於這個地方的經緯度來給格林威治下定義;舉例說,格林威治位於紐約以東多少度和以北多少度。但是這樣仍然逃避不開“此地”這個概念,“此地”在這裡指的是紐約而不是格林威治

此外,通過經緯度來給格林威治或紐約下定義本身就很荒謬。格林威治是個實有其地並且住有居民的地方,這裡有些建築在確定以格林威治的經度作起算點之前就已經有了。自然你可以對格林威治作一番描寫,可是你總會碰上具有同樣特點的其它城鎮。如果你要讓你的描寫一定指格林威治,唯一的辦法是說出它和另外某個地方的關係,比方說它在泰晤士河倫敦橋下游若干哩。可是這樣你又得給“倫敦橋”下定義。遲早你還是免不了要把某個地方定義為“此地”,而這卻是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定義,因為所說的那個地方並不是每個人所公認的“此地”。可能有一個逃避開這個結論的辦法;以後我們還要討論這個問題。但是顯而易見或輕而易舉的辦法是沒有的,除非找出一個辦法,否則所有經緯度的確定都會摻雜著“此地”這種主觀因素。這就是說,雖然不同的人給一個地方確定了相同的經緯度,他們對於他們所得出的數字到底還是沒有給予相同的定義。

我們相信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共同的世界是一個結構,這個結構一部分是科學的,一部分是先於科學的。我們知覺到的桌子是圓形或長方形,儘管畫家為了表現它們的外形,不得不把它們畫成橢圓或非長方形的四邊形。不管一個人離我們有二嘆還是十二尺,我們看他總是差不多同樣大小。除非我們注意到這些事實,我們很少覺察到經驗讓我們在解釋可感覺的形相上所做的校正。從一個在一張側面像上畫出兩隻眼睛的小孩子到一個談論電子和質子的物理學家,中間要經過一段很長的路程,可是在走這段路程時卻有個始終不變的目標:消除感覺的主觀性,而代之以對所有知覺者都相同的一種知識。感覺到的事物和人們認為是客觀的事物之間的差別逐漸擴大;小孩子畫的有兩隻眼睛的側面像和看到的還是很相近的,但是電子和質子和感覺世界之間卻只剩下一點點邏輯結構上的相似。然而電子質子有一種好處,就是它們可以不靠感官而實際存在,而我們的直接視覺材料,由於它們摻有主觀性因素,差不多可以肯定地說不是我們見到的物體的真實情況。

電子和質子的存在——假定相信它們的存在從科學上講是正確的——並不依靠它們是否被知覺到;相反,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它們在宇宙還沒有一個知覺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無數的年代。雖然它們的存在並不依靠知覺,但是我們還是依靠知覺才有理由相信它們的存在。幾十萬年以前。從一個廣漠遙遠的區域發射出多到讓人難以相信的光子,這些光子在宇宙中向四面八方流動。最後有很少數的光子擊中了一張雷射板,使感光板發生化學變化,這些變化使得感光板的有些部分在天文學家的觀察下呈現黑色而不是白色。對於一個渺小的但卻受過高等教育的有機體所發生的這點微小的效果,是我們相信有一塊大小和銀河差不多的星雲存在的唯一理由。認識的順序和因果的順序恰好相反。就認識的順序說,觀察黑自形狀的天文學家的短暫的主觀經驗發生在前,而那塊廣漠、遙遠和屬於很久以前的星雲出現在後。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