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和自然之鏡》

《哲學和自然之鏡》

《哲學和自然之鏡》是(美國)理查·羅蒂編著的作品,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1987年12月出版。作者以為哲學界和文學理論界讀者提供背景分析。羅蒂思想涉及當代西方哲學認識論,文藝理論,以及中美哲學交流歷史。以當代“杜威”自期的羅蒂思想繼續引起中國讀者興趣是非常自然的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哲學和自然之鏡》是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家理察·羅蒂的一部主要著作。作者在本書中集中提出了一種綜合性的和批判性的哲學立場,以豐富的材料評述了歐美許多大哲學家的思想觀點,尖銳地批判了傳統的唯理主義,唯科學主義和唯哲學主義,並展望一種無主導性哲學的“後哲學文化”。這本書不僅從哲學和文化的若干方面對哲學思想潮及其後果進行全面檢討,也對西方兩千年來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進行系統反思。本書眼界開闊,觀點鮮明,持論頗為激進,出版後獲得美國學界乃至全世界學術界廣泛關注。

圖書目錄

中文本作者再版序
中譯本作者序
原序
導論
第一編我們的鏡式本質
第一章 心的發明
1.心理現象的標準
2.功能性、現象性和非物質性
3.各種各樣的心身問題
4.作為普遍項把握者的心
5.獨立於身體去存在的能力
6.二元論和“心素”
第二章 無心的人
1.對跖人(TheAntipodeans)
2.現象性質
3.不可改變性與純感覺
4.行為主義
5.關於對其它心的懷疑論
6.不含心身同一性的唯物主義
7.認識論和“心的哲學”
第二編映現
第三章 “知識論”的觀念
1.認識論和哲學的自我形象
2.洛克在說明與證明之間的混淆
3.康德在述謂和綜合之間的混淆
4.作為需要“基礎”的知識
第四章 特殊表象
1.必然真理,特殊表象和分析哲學
2.認識論的行為主義
3.前語言的認識
4.“‘觀念’的觀念”
5.認識論的行為主義、心理行為主義和語言
第五章 認識論和經驗心理學
1.對心理學的懷疑
2.認識論的非自然性
3.作為真正說明的心理學狀態
4.作為表象的心理狀態
第六章 認識論和語言哲學
1.純的和不純的語言哲學
2.我們的祖輩在談論什麼
3.唯心主義
4.指稱
5.無鏡子的真理
6.真理、善和相對主義
第三編哲學
第七章 從認識論到解釋學
1.公度性和談話
2.庫恩和不可公度
3.作為符合和一致的客觀性
4.精神和自然
第八章 無鏡的哲學
1.解釋學和教化
2.系統哲學和教化哲學
3.教化、相對主義和客觀真理
4.教化和自然主義
5.在人類談話中的哲學
中譯本附錄
答六位批評者
解構和迴避——論德希達
協同性還是客觀性?
非還原的物理主義
索引

作者簡介

理查.羅蒂(1931_2007),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家、思想家。

《哲學和自然之鏡》是理查-羅蒂迄今為止發表過的唯一一部系統性專著,其後發表的六七本書都只是論文結集。大約在本書中譯本出版前後,羅蒂在其寫作策略上作了重要改變,放棄了已宣布在進行中的有關海德格的專著寫作(後來代之以一部主題大體相近的論文集),自此以後他就採取了以論文為單元的寫作方式。實際上,羅蒂的新著大多是由一篇篇講演稿編輯而成,這樣他就把講演,寫作和出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寫作策略上的轉變,是與其自1982年以來在美國文化學術界採取的新哲學實踐策略一致的。一方面,羅蒂自此永遠脫離了哲學系而投入了一般文化評論和文學理論等在美更能發揮影響力的領域,另一方面他在哲學系之外仍然占據了針對主流哲學繼續進行批評的有力位置。(目前羅蒂在任教的史坦福大學比較文學系中的身份是:文學理論教授和哲學教授)其效果也是雙向的:既在美國和世界人文學術各領域內提升了他作為美國代表性哲學家和思想家的聲譽,又積極參與了推動美國人文學術理論新潮的活動。目前羅蒂幾乎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首席代表,也是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主要理論家之一。在某種意義上,羅蒂今日已享有了美國數一數二思想家的地位。應該指出,自杜威以後沒有任何其他美國哲學家能夠再擁有這樣的身份。(今日法國對於譯介羅蒂比譯介杜威更為積極可為其證)五十年代以來活躍在美國的“思想家”大多來自德法兩國。羅蒂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美國的這一文化空白。所謂思想家畢竟還須來自哲學界,而當代美國成就卓著的哲學家們卻又過於專門化和技術化了。反之,羅蒂卻能把歐陸後現代主義理論與本土實用主義哲學相結合以形成一股得以影響大西洋兩岸思想潮流的聲勢。當代美國重要文學批評家海羅德-布魯姆甚至盛讚羅蒂為“今日世界上最令人感興趣的一位哲學家”。羅蒂自訪問中國(1985)和本書在中國初版(1987)以來國際影響的日益增長,當然也是與後冷戰時代西方社會文化的特殊境況密切相關的,對此我們無法在這裡討論了。
羅蒂接受的哲學訓練是分析哲學和實用主義,卻因後來轉向現代歐陸哲學而離開了以分析哲學為主的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然而實際上他對現代歐陸哲學的關注是相當有選擇性的,並未深入某些重要領域,如德國胡賽爾意識現象學(這是把握二十世紀前半葉德國哲學主流思想的關鍵部分)和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這是把握戰後法國學術思想的關鍵部分)。前者最終相通於主體、意識和意志等問題,後者最終相通於意義和價值問題。(本來羅蒂所關心的社會文化問題最終都與這些領域中的問題相關)。因此在他的心目中,今日世界上專業哲學理論的主流就是美國分析哲學,以至於他對後者的批評主要是針對與其有聯繫的西方古典形上學和現代邏輯經驗論傳統的。他並據此批評立場來檢討整個西方哲學史,企圖否定古往今來一切朝向知識真理(主、客觀實在及其意義)追求的認識論研究方向。這樣,羅蒂思想從一開始就把兩件事混合在一起了:特殊知識理論主張(一些西方哲學流派)和一般知識理論問題(這還涉及到其它學科和其它文化傳統中的認識論問題)。他認為二者都涉及一個根本的認識論“偏見”,即真理問題。這樣他也就大大簡化了人類的求知情境,僅僅根據個人所把握的一時一地知識狀況做出了普遍化結論,以至於被不少批評者稱作“極端相對主義者”。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極端相對主義立場卻能使其在後現代主義為主導的當代美國文化理論界大受歡迎;他對當前西方重要思想家著作的批評性讀解更引起美國讀者普遍的興趣。結果,正是宏通的批評家羅蒂,而非是專業化的美國哲學家們,才能為青年人文知識分子提供一種精神引導。把美國傳統實用主義與歐陸後現代主義理論結合在一起的這一新策略形象,使羅蒂成為“今日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當代哲學家”(<紐約時報>語)。在美國,他通過實用主義讀解(在其選擇範圍內的)歐陸思想;在歐洲,他通過後現代主義思想來讀解(在其選擇範圍內的)美國實用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羅蒂通過否定各種普遍性真理觀來堅持一種反真理觀的普遍性立場。
在思想界趨於消沉的西方後冷戰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羅蒂努力為美國校園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應當說,作為學術思想批評家的羅蒂仍然是比作為社會文化問題處方者的羅蒂更為人所稱道。最近幾年來,羅蒂越來越關心政治和社會道德問題,卻反對對這類問題採取傳統知識理性主義的態度,而其本人在這方面的建言也並非具有實踐的意義。羅蒂一方面把“哲學修辭家”德希達尊奉為尼采之後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應放棄求知的幻想,於是這就不免相當於主張以主觀“話語現實”取代客觀社會現實來作為人們思考的對象。羅蒂在其近著<哲學論文集:真理和進步>(1998)一書導言中的第一句話竟然就是:“不存在真理”。他習慣於把一些傳統哲學字詞,如真理,理性,現實,知識等等,看作字詞與概念合一的固定思想單位,從而導致不少偏頗性論斷。注意哲學語言問題的羅蒂應該想到,許多傳統學術用語(由於其傳統的實用性、直觀性和自然性)已不宜於再充作現代精密思維的工具了。因此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化地用一套傳統語言去取代另一套傳統語言,以投合現行學術市場的“需求”,而應設法相對於已大大改變了的社會現實和極大改變了的學術現實去重新設定我們的思維和語言工具。這不正是我們在自然科學發展史上所看到過的趨向嗎?我們有什麼理由要在社會科學中拒絕在自然科學中已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呢?但是羅蒂從來也沒有興趣思考這類符號學的和語義學的問題,更不會認識到人文學科制度本身改造的必要性,這不反而表明哲學家羅蒂本人受到了西方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本身的限制了嗎?羅蒂和德希達共同具有的自相矛盾的傾向是,既要“顛覆”傳統哲學學科,又要在學界現實思想運作中藉助於傳統哲學學科。德希達須要哲學基地來反對“人文科學”和“跨學科方法論”;羅蒂須要用一套哲學術語來替代另一套哲學術語。他們兩人都和我們一樣不滿於哲學和人文科學的現狀,卻都反對追求哲學和人文科學重建的理性主義目標。譯者對羅蒂批評西方哲學教條主義的精闢論斷一向十分欣賞,卻對其因忽略其它學科理論化進展而致反對人文學術科學化的態度難以苟同。但是毫無疑問,羅蒂思想,特別是本書,應被看作是我們考察和研究今日西方人文思想方向的重要資料之一。

相關評論

目前在西方哲學教授中流行著兩種哲學概念。按照第一種哲學概念,存在著由亞里士多德、笛卡兒和康德之類哲人千百年來討論著的哲學問題;哲學家們必定會繼續努力討論這些問題,並試圖加以解決。按照第二種哲學概念,那些重要的和富於原創性的哲學家們的成就是治療性的:他們思考事物的新方式在於對那些曾經困擾過前人的的問題予以解消,而非予以解決。
那些堅持哲學概念在於“解決問題”的人,把哲學看作一系列在進行中的研究計畫,承擔者是受過高深訓練的專業人士。這些人士,例如說,研究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問題,研究人類行為原則上的不可預測性(例如通過微觀神經學的觀察)如何以及是否可與人類自由地選擇較優行為並拒絕較劣行為的觀念協調一致。另一些人士則研究意識性質的問題,這種傾向為稱作“蛇神”(zombies)的巫士所欠缺,他們看起來像正常人類一樣能說會道和具有理性,但卻不具有“內部空間”,對於什麼是紅顏色,什麼是痛苦的感覺等等均無直接意識。
那些把哲學主要看作是治療性活動的人士特別認為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問題早已為休謨所澄清。休謨說過,預測和性質歸屬是兩種不可能互相妨礙的人類活動;在我們被神經層事件所決定的行為和我們是負責任的社會成員一事之間並非互不相容;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應為壞行為受罰,為好行為受賞。而且他們通常認為“意識性質”一類問題是虛妄不實的。在他們看來,既然蛇神巫士和人類之間的區別絕不可能在行為層上獲得反映,就人類實踐而言,這種區別也就並無意義。他們把“看見紅色究竟是什麼樣子”之類的觀念視為虛妄;這類問題無論在常識中還是在科學中均不起作用,它們只不過是用來使哲學教授有事可為而已。
本書即為對待哲學的第二種態度--治療性態度的一個例證。其主要角色——杜威、維特根施坦和海德格——都是一些企圖通過解消哲學問題以使哲學非職業化的思想家,而哲學教授們卻自以為在從事著對此類問題的研究。他們三人都對把哲學視為準科學性的學科(如化學、古典語言學)持懷疑態度。他們每人的研究都與企圖通過消解那樣一類概念框架以改變思想環境的作法有關,在此類框架內,先前的哲學家們設定著自以為有待解決的問題。他們希望改變哲學教授的自我形象,並希望哲學家們把自己看作文化的批評家,而非看作明確問題的解答者。
《哲學和自然之鏡》並未提出原創性觀念,而是企圖將這三位哲人(以及重要性稍遜一籌的人物,如美國哲學家奎因塞拉斯等)說過的一些問題匯集起來,並指出他們的研究所蘊涵的教益。這本書曾被廣泛地讀解為一部“反哲學”之作,因為它曾宣稱哲學已然過時,並已被人們處理完畢。此書曾經遭到廣泛批評,其原因在於,正如一位批評家所說的,“哲學永遠掩埋其從業者”。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