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

松滋市

松滋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處於平原和丘陵結合地區,隸屬荊州市管轄。2010年,全市國土總面積223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92.3萬畝,共轄16個鄉鎮,23.5萬戶,人口91萬。東臨荊州,西連宜昌,南接武陵,北濱長江,華實蔽野,系焦柳鐵路與長江的交匯處,是一座集工業農業商貿旅遊於一體的新興城市。

基本信息

自然地理

松滋松滋

松滋地處巫山山系荊門分支余脈和武陵山系石門分支余脈向江漢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市域地形西高東低。以枝柳鐵路為界:其西為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呈四級階梯遞降;其東為丘陵平原,平原地勢則由北向南微傾,形成了山地—丘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徵,可概括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 37.7%;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西南山地較高區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區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間,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最高點在西部卸甲坪大嶺,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為廣闊的丘陵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間,丘岡綿延,寬谷低丘。平原湖區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寬廣,河渠縱橫,間有湖泊。最低點在南部王家大湖蘆葦場,海拔34.2米。

松滋地形複雜,高低懸殊,空間氣候差異較大。山區冬暖夏涼,江漢平原冬冷夏熱。西南山地垂直氣候差異明顯:山間盆地水熱條件為全縣最優,而山上的氣候則為松滋市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層存在。松滋市境中部和東部的光、熱、水資源充裕。

松滋地處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區內,四季氣候分明;春季冷暖多變,雨量遞增;夏季炎熱潮濕,雨量不均;冬季較長。市域多年平均氣溫14℃—16.9℃,最高氣溫為39.5℃,最低氣溫為-10.9℃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00—19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為100—106.4t千卡。全年無霜期為260天,年降水量為1050—1300毫米。相對濕度在74—83%之間,年均濕度為78%。主導風向為北風和東北風,冬春多寒潮和西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即梅雨季節南洋風),時有東南風。歷年均風速為2.4米/秒之間。

歷史沿革

松滋市松滋市街道

松滋古屬荊州戰國屬楚,秦屬南郡。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設縣,名高成。東漢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併入孱陵(今公安縣)。三國時屬吳,隸於孱陵,但設樂鄉督治。東晉鹹康3年(公元337年)廬江郡松滋肥(今安徽霍丘縣)流民避兵亂到此,僑置松滋縣,從此縣名延續到今。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松滋屬省直轄。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屬荊宜施鶴道。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屬之。四年,屬荊宜道。十六年,又屬省轄。二十一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磨盤洲,月底遷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車家沖,八月遷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遷新江口。

新中國成立後,屬湖北省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縣治新江口。1995年12月撤縣建設市。

行政區劃

新江口鎮

松滋市道路建設松滋市道路建設

鎮政府駐新江口,人口99049人,面積96平方千米。轄9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青峰山、和平、石板坡、歇金台、杏花村、謝家渡、長安、藍天、白雲、玉嶺、林園、同興橋、獅子咀、木天河、西流、望月、柘樹垸、太平橋、糖鋪子、張家畈、尖山、德勝、楊家沖。

南海鎮

鎮政府駐磨盤洲,人口60558人,面積17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磨盤洲、橫嶺、三垸、張家坪、年食坡、金雞寺、南海閘、趙家垸、百溪橋、夾巷、史家沖、祁福垸、黃泥灘、嚴興場、厙家咀、裴家場、五朝門、文家鋪、拉家渡、麻城當、劍峰、斷山口。

八寶鎮

鎮政府駐大路口,人口83290人,面積159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大路口、大興橋、龜咀、同太湖、保興垸、中洲、楊林湖、景星、馬蘭灣、南宮閘、民主閘、勝利、永久、白水淌、東方紅、大橋、北磯、永興場、絲線潮、三合垸、群星、紅旗。

涴市鎮

鎮政府駐涴市,人口60498人,面積19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涴市、紅星、月堤、南崗、同興、報德寺、大口、四興垸、復興場、魏家堤、溫家潮、紅花、采穴垸、楊家垴、丁家垴、雙潭、丙碼頭、紅光、新發橋。

老城鎮

鎮政府駐老城,人口57544人,面積11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老城、白龍埂、金閘、朱家埠、大堰頭、鳳凰崗、胡家崗、江心、一柱觀、新華、橫堤、文昌宮、蘆洲、碑亭、天星市、義興、木馬口、蘆尾。

陳店鎮

鎮政府駐陳店,人口39830人,面積15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陳家店、陳店、李橋、夾馬槽、石橋、茶鋪子、團山、桃嶺、全心、五溪堤、柏楊、天星觀。

王家橋鎮

鎮政府駐王家橋,人口46088人,面積159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王家橋、麻水、高家榜、楊樹河、花園橋、民主、龍王井、雙河、店子嶺、土橋、關洲、聯合、圍嶺、獨松樹、陶家沖、太陽紅、黃金堂、高河、簸箕岩、八眼泉、椏杈鋪、磚橋、中水橋。

斯家場鎮

鎮政府駐斯家場,人口27393人,面積95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寶竹、旗林、舞龍山、萬年橋、鞍子嶺、雞籠觀、趕子幽、小堰當、白鶴山、楊家溶、文家河、姜家嶺、青竹灣、黃家嶺。

楊林市鎮

鎮政府駐楊林市,人口44171人,面積12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楊林市、余公嶺、龍家峪、劉家坪、千工壋、天鵝、跑馬崗、大河北、石龍橋、盤古山、台山、黃石崗、向豐嶺。

紙廠河鎮

鎮政府駐紙廠河,人口43198人,面積106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紙廠河、紙金、陳家場、蔡家橋、裴家河、官堰坪、三崗、十字嶺、金雞山、城址山、大湖、萬福、紙廠河、大溝口。

街河市鎮

鎮政府街河市,人口43198人,面積81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街河市、平板橋、東升、茶市、白果樹、新生、曾家坡、牛長嶺、雷鷹坡、曙光、文公山、苦竹寺、高峰、新星、高陽。

洈水鎮

鎮政府駐西齋,人口82459人,面積277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民族街、大橋街、大岩咀、火車站、豹子嶺、蔣家沖、金坪、花園洲、金花壋、響水洞、楊家河、仙女洞、野鵝堰、龍王壋、汪家咀、石牌、青龍嘴、團山口、北閘、火連坪、雞鳴寺、王馬堰、薛家洞、後坪、麻砂灘、長河堰、南閘、九嶺崗、樟木溪。

劉家場鎮

鎮政府駐劉家場,人口84187人,面積267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柳林河、荊松、胡家台、河田坪、誥賜山、柳林沖、油榨口、水淹淌、官渡坪、桃豐、觀音淌、吳家包、張山堰、李家灣、沙溪坪、龍潭橋、方家坪、三堰淌、慶賀寺、水岩屋、三望坡、仙樓香、鄢家崗、鄭家鋪。

沙道觀鎮

鎮政府駐沙道觀,人口40116人,面積69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6個村委會:沙道觀、米積台、大興垸、泰山閘、邵家鋪、車路口、剅花湖、向家渡。

萬家鄉

鄉政府駐萬家壋,人口25445人,面積65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萬家壋、芭芒灘、腰店子、雷井口、同升、劉家河、新鋪子、翠林山、白鶴壋、鄧家鋪、新橋灣。

卸甲坪土家族鄉

鄉政府駐卸甲坪,人口14602人,面積104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卸甲坪、彭家溝、曲尺河、橫過山、黃林橋、天星堰、烏溪溝、楊樹坪。

方言特點

松滋市松滋市

有關學者指出,松滋洈水流域(通稱“南五場”)方言是松滋方言的代表。《洈水史話》一書中《漫話洈水流域方言》作者山海先生曾在文章中寫道:“洈水流域的方言是松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松滋的文化、社會發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是松滋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活化石;洈水流域的方言雖然基本上屬北方方言音系,但是與長江兩岸、湖南等地有明顯的區別,尤以“高八度”最具特色,是比較典型的松滋方言。

松滋方言雖然與國語較一致,但在聲母、韻母、聲調等方面仍有許多自身的特點。即在一縣之內,各地語音也不一致。民國本《松滋縣誌》記道:“松滋不百里,語言可分十四種,即治城(指老城)東西,於魚部之音已有開口、合口之不同,各鄉分歧更可知。”現擷錄新編《松滋縣誌》有關松滋方言記載,以說明松滋方言的獨特地域性。

語音

聲母方面:

z和zh、c和ch、s和sh不分,無捲舌音,皆讀z、c、s。如“師”、“施”讀如“思”(si),“桌”、“作”讀如“酌”

(zuo),“卒”、“竹”、“燭”讀如“足”(zu),“炒”讀如“草”(cao)。

n和l不分,皆讀n。如“里”讀如“你”(ni),“呂”讀如“女”(nü),“蠟”讀如“拿”(na),“類”讀如“內”(nei),“蘭”讀如“南”(nan)。

y聲母一律讀無聲母(零聲母)。如“惹”、“爾”讀e,“柔”讀ou,“讓”讀ang,“軟”讀uan。

松滋西北部沒有撮口呼,i和ü都念i。如“雨”念成“椅”(yi),“雲”念成“銀”(yin),“軍”念成“金”(jin),“女”念成(ni)。

韻母方面:

前鼻尾與後鼻尾一般不分,en與eng、in與ing等皆以n收尾(但an和ang並不混同)。如“能”、“楞”皆讀nen音,“增”、“爭”讀如“臻” (zen),“生”讀如“身”(sen)“京”讀如“津”(jin),“永”讀如“允”(yun),“榮”讀如“雲”(yun)。

聲調方面:

1932年出版的《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中關於松滋“全部保存古入聲字”之說,僅適合於縣南地區,縣北地區則不然。松滋語音有南北之分。邑人楊洪氏稱:“北音斂,南音侈。北鄉平與入相淆(時、十同音,疑、一同音,河、契約音,齊、七同音,類此者多),每字但得四音;南鄉於入聲字開口揚聲讀之,每字可得五音。”——此說較合松滋實情。

地方詞語

松滋方言甚多,用得多了,便成了特殊的辭彙。民國本《松滋縣誌》就已錄三百餘條。現選列最常用的近十條於下表,以備入鄉者問俗。以下列舉的這些,尤其是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方言辭彙,在充分表現松滋純樸的風土人情、社會變革以及文化傳承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松滋的特徵、特點和特色,但也應該看到,松滋方言作為一大傳承至今的寶貴文化財富,在當前全國各地大興開發、挖潛旅遊資源的今天,是利用它的最好。

資源

礦產資源

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有石油、煤、岩鹽、矽鐵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種,被譽為金松滋。2010年12月,在該市涴市鎮境內的荊州錦輝崗鉀1號井正式開鑽,這意味著松滋地下儲藏數千億噸的滷水正式進入開採階段。滷水可以用來製造鉀肥等精細化工產品,建成後年產值可達千億元。松滋欲藉此打造“中國鉀都”。

土地資源

平原82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7.7%;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經濟

數據

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億元,為2006年的2.4倍,五年年均增長19.1%(現價增幅,下同);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到22.1:39.6:38.3,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比2006年提高11.9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3億元,為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長20.9%;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142.5億元,為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長20.9%。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2011年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36億元,年均增長39.6%;上繳稅金達到5億元,年均增長25%。白雲邊、飛利浦等骨幹企業日益發展壯大,雙七水泥、三盟機械、金犀牛服飾、神舟紡織、麗源科技、湖北海興等一批企業迅速成長。白雲邊公司2010年實現的產能、銷售收入和上交稅金分別是2006年的2.8倍、5.6倍和4倍,2008年以來連續三年位居荊州市工業企業納稅第一。
2011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6億元,為2006年的6.1倍,年均增長43.5%。招商引資成績斐然。共引進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283個,到位資金79.3億元。

工業

“十一五”期間,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2.9%,比“十五”年均增幅提高25.3個百分點;產值年均增幅達到34.6%;銷售收入年均增幅達到39.5%;上繳稅金年均增幅達到26%。二產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0.1%增加到35.4%,提高5.3個百分點,工業比重逐年加大。工業總量日益增大。全市規模企業從2005年的56家增長到2010年的162家,淨增106家;
“十一五”末,以三盟機械為龍頭的機械製造業共有規模企業23家,銷售收入和稅收將達到6.8億元、1600萬元;以金犀牛服飾為龍頭的紡織服裝業共有規模企業7家,銷售收入和稅收將達到5.3億元、2200萬元。以麗源科技為代表的化工製造業發展迅猛,共有規模企業12家,銷售收入和稅收可達到6億元、530萬元。骨幹企業加速成長。2010年,全市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1家,比2005年增加8家;稅收過100萬元的工業企業達到18家,比2005年增加5家。全市擁有了飛利浦、三盟、龍海化工、金鬆化工、先行能源等5家省高新技術企業。“十一五”期間,政管理、商貿物流、生活居住、科技研發和教育培訓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新區,湖北省以港興城、以園興港的典型示範區。

社會

電力

松滋核電項目地處湖北省荊州、荊門、宜昌用電負荷中心,對於湖北彌補一次能源供應缺口,調整電源結構具有重要作用。相較其它內陸核電項目,松滋核電的選址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低,遷移人口相對較少,廠址近鄰長江有利於保障核電廠用水,具備建設核電廠的基礎條件。

地方特產

松滋魚糕

松滋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松滋魚糕

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松滋魚糕獨具松滋地方風味,早為荊楚名菜。它以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潔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點而著稱,且久傳不衰。相傳,北宋時,松滋魚糕即名滿荊楚,王公大臣宴請,為席上的頭道菜,當時名曰:“頭魚宴”。明清以來,魚糕製作己普及到民間,松滋各家喜慶之日,必備此菜。久而久之,此菜便成了別具地方風味的傳統佳肴。

松乳菇

松滋市鱖魚

松滋山地特產一種名菌——松乳菇,馳譽於湘鄂一帶,是珍饈佳肴的常用配料。松乳菇,俗稱雁來菌,因產於松林地,又名松菌。子實體一般為群生,常生春夏之交和秋末冬初,與馬尾松形成菌根關係。松滋的山區和丘陵,馬尾松林分布遼闊,氣候濕潤,適宜松乳菇生長,以長江南岸松滋口一帶的松林地產量最多,品質最好。年產10萬斤左右,一部分就地銷售,一部分製成罐頭,遠銷外地。松乳菇是營養豐富的食用菌,每百克中含粗蛋白 19.3克,脂肪6.8克,碳水化合物35.5克,纖維32.4克,還含有18種胺基酸和維生素。菇圓肉厚,質嫩味鮮,香氣濃郁,十分爽口。用來炒肉片,風味極佳,用以氽湯,其鮮無比,製成菌油,另有味道,葷炒素制兩皆相宜。此菇因系菌根菌,在人工培育下尚難形成子實體。松滋科學試驗站對松乳菇進行馴化培育研究,並分離製成了純菌,試驗結果的報告文章分別發表於上海《食用菌》和湖北《農業科學》雜誌上。

洈水鱖魚

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也稱鯀花魚,桂魚,俗稱“花鯽魚”。屬硬骨魚綱鱸形目鰭科魚類。體側扁形,背部隆起,最長可達60cm,呈青黃色,外表著生黑色斑紋。嘴大,下頜突出,魚鱗細小,圓形、生性兇猛,喜食魚蝦。洈水湖盛產此魚,肉質鮮嫩,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名貴味美的淡水食用魚,也是洈水風景區最受旅客歡迎的魚種。鱖魚製作的傳統佳肴甚多,白汁鱖魚為其一種,用鮮活鱖魚清蒸後,再加茄汁烹製而成的美味佳肴,潔白鮮美的魚體,間以紅椒絲、玉蘭片絲、甘豆等配料點綴外形清雅,味道鮮美,香氣濃郁。

菜品特點:洈水湖鱖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名貴味美的淡水食用魚,也是洈水最受遊客歡迎的魚種。

白龍潭雲霧茶

白龍潭雲霧茶是松滋天鵝茶場創製的優質名茶。該茶場地處松滋與枝城接壤的“天鵝抱蛋”處:天鑿白龍潭,地噴八眼泉,丘崗連綿,層巒疊嶂,雲霧繚繞,滿目蔥鬱,使人有“步入雲梯上青山,徐徐送客入九霄”之感!

早在唐宋時代,松滋曾產貢品茶“碧澗茶”。北宋樂史《太平囊宇記》載,“荊州產土茶,松滋出碧澗”。1977年, “天鵝抱蛋”的山崗開始興建茶園,開闢面積1270畝,命名為“天鵝茶場”。茶場在歷史名茶“碧澗茶”的基礎上,研製“雲霧茶”成功。1987年,精製一批茶葉以“白龍潭”為牌名盒裝(二兩裝)上市,俏銷一空。1989年,“白龍潭雲霧茶”載入《中國名茶》一書。1990年,榮獲國家農牧漁業部頒發的“炒青茶第一名”的榮譽證書。

茶場土質深厚肥沃,有機質豐富,陽光充裕,氣候適宜,加之山崗早晚均有霧氣繚繞,極利於優質茶葉生長,採茶也有考究,採摘嫩葉的最佳時間在日出、日落之前。尤其是只採摘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茶葉,需經攤放、殺青、搓揉、乾操等8道工序精心製作。具有葉嫩勻齊、秀峰緊曲、湯綠明亮、味甘清醇、氣香濃郁、回味悠長等特點,是奉獻給八方佳客的純天然飲品,地方特產,也是經水風景區管委會指定的旅遊專供品。該茶暢銷兩湖、閩粵、港台等地,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國。

新神洞茶

松滋市新神洞

新神洞茶屬炒青綠茶類,系新神洞果茶有限公司生產的湖北傳統名茶之一,常稱“新神洞毫峰茶”。松滋種茶歷史悠久,乃茶聖陸羽行舟三峽開發而植,曾為清乾隆間皇室貢品,改革開放後,經科學管理,精心研製,方使久負盛名的新神洞毫峰茶重新躋身茶苑。該茶葉小而嫩、緊而堅,有脆綠顯毫、小巧筆直之特性,乃經人工捻抒、精心製作之佳品。從園管、采葉加工、貯藏到包裝精益求精。園管求三無(即無雜草,無病蟲、無瘦苗),采葉把三關(即三采三不採,采一芽一葉,采三葉禮展,采色深葉壯,不採異色葉,不採雨水葉,不採過大葉),工藝分六序(殺青、捻揉、揉條、整形、灘涼、乾燥),貯藏冷充氮(採用真空充氮冷藏)。

新神洞毫峰茶曾多次榮獲省市優質獎,被指定為松滋市接待專用茶,並以其獨特的韻味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睬,有人曾以詩賀曰:外形緊結毫峰露,芳香持久梁前繞。湯色黃綠顯明亮,韻味鮮爽風骨傲。

旅遊景點

濱湖公園

濱湖公園距新神洞約一公里,位於風景區西部,占地300餘畝。投資約3000萬元,先後開發形成了“小西天”佛教文化區、自然遊覽區、民俗文化園和珍珠仙女井等自然、人文景觀。其中珍珠仙女井是濱湖公園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景觀。遊人立於井旁,大喊幾聲“珍珠姑娘”,井底會冒出無數珍珠般的氣泡,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登上“小西天”,可見人稱“皆大歡喜”的彌勒佛神像、十八羅漢、玉麒麟等深受遊人喜愛的景觀。

公園東端是民俗文化園,遊人在這裡會遇到一支熱鬧的 “豬八戒迎親”隊伍,領略“關公單刀赴會”、“張飛擂鼓”等三國文化景觀。

靈鷲寺

松滋市靈鷲寺

靈鷲寺建於晉朝,殿宇宏偉,共有六重,第一重為戲樓大院,第二重是韋陀四大天王殿,第三重是三尊佛殿,第四重為羅漢祖師殿,第五重為方丈禪房,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達10米),旁邊有財神殿、百子堂,後面有經堂數十間。常年香火旺盛,是江南一大寺院。傳說,晉朝有一位遊方和尚靈鷲,堅持40年為逃入武陵山的難民指點迷津,並耗盡終生化緣之錢物,其功德無量。後天下太平,原入山之人出山訪靈鷲和尚,從當地人口中得知他與世長辭,便廣捐財物,在埋葬他的前山,修建起一座大寺廟,取名“靈鷲寺”。60年代,修建洈水水庫時被毀,重建中的靈鷲寺位於清神路旁的降盜嶺上。

靈鷲寺是松滋最早的寺院,被譽為“楚南名剎”,於民國年間毀於戰火。1997年經市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批准,擇地40畝,按原貌復建。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贈額,著名佛道高人昌明法師題寫寺名。修復後的寺院三面環水,四周蒼松翠柏,大有靈山秀水之氣勢。寺院特有的寺宙古建,梵宇莊嚴,巍峨壯觀。寺內金碧輝煌,內涵深邃,佛像形神兼備。

顏將軍洞

顏將軍洞地下湖由地下湖水洞及旱洞組成,全長2168米,其中水洞長782米,旱洞長1386米。內分地下湖、將軍洞、通天峽三大景區。旱洞內“擎天玉柱”、“寶蓮神燈”、“玉龍盤山”、“飛仙幽谷”、“通天峽”等景觀凝聚了雄、奇、險、拙的陽剛之美;地下湖水景“銀河仙宮”、“龍宮勝景”、“雙鳥渡食”、“天山聖水”、“瑤池仙景”等景觀薈萃了幽、靜、清、雅的陰柔之美。陰陽和美,皆成奇觀,被譽為中國水旱雙游溶洞之冠。

顏將軍洞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歷史文化遺存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是科學家、藝術家、美學家永不衰竭的靈感源泉,是長江旅遊開發帶又一個獨具特色的遊覽勝地。

將軍岩溫泉

溫泉地處卸甲坪土家族民族鄉洈河流域,有泉眼數十口,其中將軍岩下250平方米內,八個泉眼的泉水噴射而,熱氣騰騰,人近泉邊,熱浪襲人,水溫達53度,水質純淨,水色湛藍。當地人們稱之為"神泉"。

將軍岩漂流

將軍岩處於洈水上游,此處峽谷幽深.洈河饒將軍岩飄逸而過,形成漂流黃金地帶,漂流全程長30公里,九曲十八彎,水流湍急,奇潭險灘,驚險刺激,是科學探險和挑戰自然的好地方。

殯葬習俗

松滋市松滋市

松滋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淨身亦稱“洗喪”。

換衣:給亡者換上乾淨衣褲鞋襪。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

開弔;將亡者抬上靈床,置於靈堂的白布帳幔之後。供桌上置燭台香盆和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的女眷一邊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平,內容多為敘述死者一生中所經魔磨難,聲調哀婉動人,淒切悲慟,稱“哭靈”。親友前來祭奠,進門前先放一掛爆竹,喪家亦燃放爆竹以示應答。弔客上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頭,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停靈時間以單數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開弔期間,有的延請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間還聘邀專門的民間藝人來唱“喪鼓”,其鼓詞多為民間神話故事。弔客所送“祭儀”多為布料,須寫好挽簽懸掛於靈堂兩側,稱為“掛祭帳”。

出殯: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稱為“起靈”,起靈時,孝子需將焚化紙錢的瓦罐擲碎在靈堂供桌之前,稱為“甩盆”。抬靈床多為八名精壯漢子,死者親屬須排除在外。出殯亦稱:“送葬”,有的請道士執桃木劍在前“開路”,孝子則披麻戴孝躬行於靈床(或靈柩)前引導,眾至親好友一路將其送至墓地。送葬佇列行進途中,有親友在道旁設香案“路祭”的,孝子須下跪答禮。

設靈與圓墳:亡者落葬後,家中應設靈位於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後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三年孝滿,遂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民間藝術

松滋說鼓子

松滋市松滋市

松滋說鼓子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現存資料考證,松滋說鼓子原名“說古書”,由元、明朝的“詞話”演變而來,並逐步形成一種民間說唱形式。清同治年間(1862年前後)開始在松滋境內的大岩咀、西齋、街河市、紙廠河一帶流行。鼓書說唱經過歷代藝人們的傳承和不斷改進,已經有了長足的變化,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曲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說唱乃至表演伴奏樂器作了進一步改革,韻白採用本地南面方言,說唱並重;音樂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調;伴奏除嗩吶外,還增加了管弦、彈撥樂器。使得演唱、音樂、擊鼓於一體,成為獨具風格的民間奇葩,深受民眾歡迎,在湘鄂邊界尤其是松滋境內廣為流傳。松滋說鼓子曲目豐富多彩,尉為壯觀。街談巷議、民間瑣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劇故事、神話演義、風花雪月、幽默笑話、人生疾苦等無所不包。“松滋說鼓子”是松滋的地方曲種,採用的是方言俚語,起初是以說為主,在末尾一句或兩句加上唱腔,並以松滋“南五場”的地方語言為基調,鄉音土調,幽默詼諧,通俗易懂。說古書在松滋已流傳上千年,古人由於文化生活貧乏,茶餘飯後聽“說古書”,可謂是一種精神依託,人們對這種聽書的習俗有一定的依存性。特別是鄉音土調使人備感親切,人們愛聽、愛學、愛唱,由此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人物

賀炳炎,1913年生,湖北松滋人,綽號“賀小龍”。鄒時炎,1933年3月生,湖北松滋人。

伍文定(生卒不詳),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

荊州市行政區劃

區縣街道鄉鎮
沙市區

解放路街道| 崇文街街道| 中山路街道| 勝利街街道| 朝陽路街道| 岑河鎮| 觀音壋鎮| 鑼場鎮 | 關沮鄉| 立新鄉| 聯合鄉

荊州區

西城街道 | 東城街道| 城南街道| 紀南鎮| 川店鎮| 馬山鎮| 八嶺山鎮| 李埠鎮| 彌市鎮| 郢城鎮| 太湖農場| 菱湖農場

洪湖市

新堤街道| 濱湖街道 | 螺山鎮| 烏林鎮| 龍口鎮| 燕窩鎮| 灘鎮| 峰口鎮| 曹市鎮 | 府場鎮| 戴家場鎮| 瞿家灣鎮| 沙口鎮 | 萬全鎮| 汊河鎮 | 黃家口鎮| 老灣回族鄉

松滋市

新江口鎮| 南海鎮| 八寶鎮 | 涴市鎮| 老城鎮| 陳店鎮 | 王家橋鎮 | 斯家場鎮| 楊林市鎮| 紙廠河鎮| 街河市鎮| 洈水鎮 | 劉家場鎮| 沙道觀鎮| 萬家鄉| 卸甲坪土家族鄉

石首市

繡林街道 | 筆架山街道 | 新廠鎮| 橫溝市鎮| 大垸鎮| 小河口鎮| 桃花山鎮| 調關鎮 | 東升鎮 | 高基廟鎮 | 南口鎮 | 高陵鎮 | 團山寺鎮 | 久合垸鄉| 天鵝洲經濟開發區

監利縣

容城鎮 | 朱河鎮 | 新溝鎮| 龔場鎮| 周老嘴鎮 | 黃歇口鎮| 汪橋鎮 | 程集鎮 | 分鹽鎮| 毛市鎮| 福田寺鎮| 上車灣鎮| 汴河鎮 | 尺八鎮| 白螺鎮 | 網市鎮| 三洲鎮| 橋市鎮 | 紅城鄉| 棋盤鄉| 柘木鄉| 大垸農場| 荒湖農場

江陵縣

資市鎮| 灘橋鎮| 熊河鎮 | 白馬寺鎮| 沙崗鎮| 普濟鎮 | 郝穴鎮 | 馬家寨鄉| 秦市鄉| 江北農場| 三湖管理區| 六合垸管理區

公安縣

斗湖堤鎮| 埠河鎮| 夾竹園鎮| 閘口鎮| 楊家廠鎮| 麻豪口鎮 | 藕池鎮 | 黃山頭鎮| 孟家溪鎮 | 南平鎮 | 章莊鋪鎮| 獅子口鎮 | 斑竹壋鎮| 毛家港鎮| 甘家廠鄉| 章田寺鄉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