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區

西塞山區

西塞山區,隸屬於湖北省黃石市,位於長江中游南岸,黃石市東部。東與陽新縣湋源口鎮交界;西與下陸區南湖鄉為鄰;南與大冶市四棵鄉、汪仁鎮相連;北與浠水、蘄春隔江相望;西北與黃石港區勝陽港接壤。全境東西長22.9公里,南北寬9.945公里。截至2012年,西塞山區總面積112.39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49.95平方公里,城郊62.44平方公里,全區人口為25.8萬人。截至2013年,西塞山區先後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城區”、“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概況

西塞山區在唐虞之世屬三苗,夏、商屬荊州之域,周為楚國鄂王封地,春秋戰國屬楚。解放後,行政區劃幾經調整,1979年黃思灣區、陳家灣區、石灰窯區合併為石灰窯區,同年底西塞山公社劃入,1994年底大冶市河口鎮劃入石灰窯區,2001年12月根據國家民政部《關於湖北省黃石市石灰窯區更名為西塞山區的批覆》(民發2001]301號)、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01]272號和湖北省黃石市人民政府黃政文[2001]78號檔案,更名為西塞山區。

西塞山區西塞山區
西塞山區位於黃荊山北麓,黃石市東部。東起河口鎮牯牛洲,與陽新縣韋源口鎮交界,西止澄月街辦白塔岩,與下陸區和團城山開發區為鄰,南依黃荊山,與大冶市汪仁鎮相連,北與黃岡市的浠水縣、蘄春縣隔江相望,西北與黃石港接壤。全境東西長22.9公里,南北寬9.945公里。總面積112.39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49.95平方公里,城郊62.44平方公里;人口25.8萬人,其中城市人口22.3萬人,農村人口3.5萬人。區轄河口鎮和西塞、黃思灣、臨江、八泉、陳家灣、澄月6個街道辦事處,16個行政村,40個社區。

2007年,轄區生產總值完成86.4億元,比上年增長17.1%,總量居全市城區第一,人均4762美元,列全市第一。轄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0.16億元,增長14%,其中,轄區和區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和24.2%。全區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1家,同比增加1家,稅收過1000萬元的企業6家,同比增加2家。財政收入3.02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35億元,分別增長37.52%、34.92%,增幅繼續走在全市前列,全市財源建設現場會在我區召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58億元,增長13%。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1元,增長17.74%。二是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全社

西塞山區磁湖南岸

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16億元,增長21%。全區引進100萬元以上內資項目77個,實際到資18.26億元,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51個,實際到資17.71億元。“三個三”以上項目13個,凱富棉紡織、汽車鋼板彈簧、鍛壓數控工具機、華威輸送機、振華無害化鉻處理等6個工業項目竣工投產,中商八卦嘴購物廣場、錦湖壹號、楓葉紅美食休閒廣場等4個商業項目建成開業。預計全年“三個三”以上項目的數量、質量繼續走在全市前列。三是農村經濟穩步發展。150萬元的各類惠農政策資金全部發放到農民手中。農業產業化取得實質性進展,蘆筍菊苣、高產紅薯線包菇白苓菇等特色農產品成功種植,水產、生豬、苗木花卉、湘蓮等基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民人均純收入4296元,增長11%。四是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62億元,增長15%;申請專利158件,增長41.07%,5項新技術新產品通過國家級鑑定,申請專利、新技術套用均居全市第一。鍛壓數控工具機、雙峰電纜等10個產品獲得國家、省名牌。被國家科技部首次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五是對外開放又有新突破。預計完成外貿出口2.5億美元,增長24.2%。實際引進外資1182萬美元,增幅全市第一,總量第二。

黃石大道天西段、沿湖路、湖濱東路、湖濱中路、磁湖東路、環湖路等主幹道全面改造、維修,與主幹道配套的李家坊隧道、立交橋投入使用,藝校路、太子灣路、棗子山路、中窯灣路、新建路、澄月路、黃廠街路等一批次幹道得到得到拓寬新建,總投資近3億元的河西路、大棋路、黃廠街二期建設全線開工。實施了財富廣場、金谷名都、中央華府等24處舊城改造。外灘公園、火車站廣場、陳家灣廣場以及一批社區公園相繼建成,新增綠地面積4.4萬平方米,綠化率達32.9%。12處小區成為市級以上優秀住宅小區。先後榮獲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區、全國計畫生育法制建設先進單位、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全省和諧社區示範區、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區、全省平安城區、全市安全生產、消防、城市管理、信訪、財源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西塞神舟會被列入國務院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目錄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共有25.8萬人。西塞山區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自然環境

西塞山區地處幕阜山北側,為幕阜山向長江河床沖積平原,過渡地帶,轄地內多低山。境內較大的山有東方山、黃荊山、雲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為陽新境內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嶺,海撥860米,次高峰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處為陽新境內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撥8.7米。市區形狀呈“入”字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風光綺麗的磁湖鑲嵌市區中心。有東方山西塞山飛雲洞等旅遊景點。磁湖面積8平方公里,是聞名的風景旅遊勝地。市區城市建設用地一般在海撥18-50米之間。地質條件較好,地耐力一般較高,除個別軟土層低於10t/m2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間。地下水含量豐富,工程地質性質良好。

西塞山區西塞山區
長江自北向東流過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灣,下迄陽新縣天馬嶺,全長76.87公里,市境內主要水系有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全湖水系、還有海口湖、磁湖、青山湖、三山湖、花馬湖、葛湖、荊山源、上巢湖等水系。最大的水係為陽新境內的富水水系,富水河發源於通山,由西向東,注入長江,全長196公里,流域面積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內陽新長81公里。流域面積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里,保全湖水系570平方公里。境內岩溶地貌發育,溶洞眾多,很多具有旅遊開發價值。全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間盆地。崗地坡度一般較為平緩,沿江一帶標高較低。

地處中緯度,太陽輻射季節性差別大,遠離海洋,陸面多為礦山群,春夏季下墊面粗糙且增濕快,對流強,加之受東亞季風環流影響,其氣候特徵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能豐富,雨量充沛,為典型的亞熱帶東亞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7℃。最熱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無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時,占全年月日可照射時數的31℅-63℅。境內多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為每秒2.17米。全境氣候溫和、濕潤,冬寒期短,水熱條件優越,有利農作物生長。但由於大氣環流、地形、季節變換,氣候各要素年際、年內變化較大,因而倒春寒、大暴雨、強風、伏秋連旱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

歷史沿革

西塞山區臨江外灘
唐虞之世,市地屬二苗。夏、商時,市地屬荊州之域。西周時稱鄂,為鄂侯領地。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粵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春秋戰國屬楚、秦。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東及江南置江夏郡,從此鄂縣南移屬江夏,江夏郡統有鄂、下雉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羡、潯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魏黃初四年(223年),孫權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羡、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併,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潯陽。安帝義熙八年(412年),下雉縣併入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梁置西陵縣於此,後廢。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末,南方九國興起,市地在吳國境內。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採礦、開爐冶煉。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五代十國時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梁唐時屬吳、晉、漢、後周北宋初時局南唐。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縣。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

民國16年(1927年),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大冶縣;1938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27年(1938年)大冶淪陷,日軍在大冶建立偽政權,盜稱“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並在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建置“石黃示範區”,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至毛鋪等地。民國31年(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14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後建立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於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民國37年(1948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併為石黃鎮,隸屬於大冶縣。

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設定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轄黃石市。黃石港由黃石市管轄。1979年黃思灣區、陳家灣區、石灰窯區合併為石灰窯區,同年底西塞山公社劃入,1994年底大冶市河口鎮劃入石灰窯區。

2001年,根據國家民政部2001年10月12日《關於湖北省黃石市石灰窯區更名為西塞山區的批覆》(民發[2001]301號)、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01]272號和湖北省黃石市人民政府黃政文[2001]78號檔案精神,石灰窯區更名為西塞山區,12月16日正式掛牌。

2000年,石灰窯區轄5個街道、1個鎮、2個鄉。總人口244035人。2004年底,西塞山區轄6個街道、1個鎮。39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湖北地名網);40個社區、16個村委會,1608個居民小組、103個村民小組(黃石政府網)。

經濟發展

西塞山區西塞山區
西塞山區是黃石市的中心城區之一,區內礦產資源豐富,礦產冶煉歷史悠久。目前區內擁有新冶鋼、鍛壓工具機廠、華新黃石分公司、十五冶金建設公司、美島服裝公司等30多家國家省市重點大型企業及500多家民營企業,已形成醫藥、化工、機械、冶煉、輕工、建材六大支柱產業,年工業產值近50億元,占整個黃石市工業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強。3000多個商業網點遍布城鄉,上窯商貿區已成為輻射鄂東、贛北、皖南的小商品集散地。

歷史上,西塞山區以盛產石灰而著名。到了近代,清光緒15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西塞山區修建了“湖北鐵政局大冶鐵礦運道處修理廠”,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大冶鐵廠、華新水泥廠、富源煤礦,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轄區內商賈雲集,後因日軍入侵而逐漸蕭條。

新中國成立後,西塞山區獲得新生。除大冶鋼廠等企業外,國家在轄區內投資興建了湖北紅旗水泥廠湖北水泥機械廠黃石鍛壓工具機廠等一大批國有中型企業。六十年代,區集體工業在“三就四為”方針指導下開始起步,先後開辦了煉油廠(檸檬酸廠前身)、無機鹽廠、紅光機械廠、電石廠、銀粉廠等十多家企業,檸檬酸、電石等產品填補了省、市產品空白。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西塞山區經濟出現了蓬勃生機,轄區經濟逐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業為主幹,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區屬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街道、鄉鎮工業發展迅猛。到2000年,區屬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6678萬元,是1979年的68.4倍,年均增長32.6%;其中街道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5683萬元,占區屬工業總產值的24.1%,是1979年的1121倍;鄉鎮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4927萬元,占區屬工業總產值的51.5%,是1979年的286倍。此外,校辦工業、民福工業、商辦工業、農口工業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

進入新世紀,區屬工業根據國家的總體部署,按市場經濟規則,不斷推進企業改革。特別是“十六”以來,區屬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轄區民營經濟得到突破性發展。2006年全區實現地方生產總值76.1億元,同比增長14.4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22.8億元,同比增長8.58%;轄區財政收入可突破8億元,比2005年增加4億元,居全市城區第一,列縣(市)區第二;完成出口20128萬美元,同比增長47.34%,占全市出口總量的50.55%,列全省城區第二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89億元,同比增長55.43%。區統口徑2006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32.3億元,同比增長14.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5.3億元,同比增長17.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7億元,同比增長90.76%;實現財政收入2.19億元,同比增長30%,絕對額比上年增長5000萬元,增量是全市城區最高。轄區有民營企業1368家,其中工業企業474家,批發零售578家,住宿餐飲企業48家,服務企業90家,房地產企業11家,建築業企業2家,交通運輸業8家,其他160家。轄區民營單位從業人員65000人。轄區工業已形成冶金、機械、建材、醫藥生化、紡織服裝、煤炭採掘等七大支柱產業。區域經濟發展已形成工業發展為主導,商貿及三產業同時快速發展的城區發展格局。

產業結構

1、冶金產業:西塞山區冶金產業集群有大、小企業近9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9家,從業人數1.2萬人,年實現工業產值近100億元,占黃石工業總產值近四分之一。集群骨幹企業為湖北新冶鋼公司、賽福摩擦材料有限公司、從原冶鋼集團分離出來為新冶鋼服務、配套的企業中石機電公司、東方特種耐火材料公司、中宇粉末、鑫強工貿、新鑫鋼渣等企業,以及利用冶鋼人才、技術輻射形成的生茂特殊鋼廠、中宏鋼鐵廠、西塞鍛造企業集群、河口澄月地區鍛造企業集群等近80多家小型鍛造企業。目前正在建設的項目有汽車鋼板彈簧公司、新冶鋼公司460項目、及小型鍛鋼企業擴規改造項目。

西塞山區西塞山區
2、電力行業:西塞山區電力行業企業有湖北西塞山發電有限公司一家中外合作經營公司,總裝機容量660MW,於2004年投產,2006年實現產值14.8267億元,實現利稅2.99億元。

3、機械行業:西塞山區機械產業集群有大、小企業8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家。骨幹企業有湖北三環鍛壓工具機有限公司、黃風風動機械有限公司,以及澄月石料山地區機械加工企業群。從業人數4300人,年實現工業產值8.5億元。主導產品有大型數控鍛壓工具機、各種類型風動馬達、其它各類通用機械加工產品,以及即將投產的大型水泥機械產品、輸送機械產品。

4、建材行業:西塞山區建材產業有大、小企業3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骨幹企業有華新黃石分公司、東大洋商品混凝土公司、華新混凝土公司、七星華譽混凝土公司,以及西塞、河口地區碎石廠。從業人數2400人,年實現工業產值12.5億元。主導產品為水泥及成品水泥混凝土,以及碎石石料。

5、紡織、服裝行業:西塞山區紡織服裝產業有大、小企業1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骨幹企業有湖北美島服裝有限公司、華耀紡織公司、威爾斯公司、凱富棉紡織公司。從業人數4200人,年實現工業產值5.6億元。主導產品為高檔女式服裝、精梳紗、各式服裝。

6、醫藥、生化行業:西塞山區醫藥、生化產業大、小企業2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家。骨幹企業有興華生化有限責任公司、振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黃石皂素有限責任公司。從業人數2100人,年實現工業產值5.5億元。主導產品為激素原料藥中間體、檸檬酸及檸檬酸鹽、鉻鹽系列產品。

7、採掘行業:黃石市工礦集團公司為原黃石礦務局改制後成立的民營公司,現有在冊職工1800人,在區有袁倉、東井、胡家灣三個礦井,年產煤炭20萬噸。

城市建設

近五年來,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取得了進步,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提升和改觀,綠色城區建設加速。

西塞山區頤陽小區陳家灣廣場
一是城市空間布局不斷最佳化。西塞山分區規劃、河西工業區規劃、磁湖南岸規劃等一批分區規劃和土地、舊城改造等專項規劃編制相繼完成。組團式推進舊城改造,河西工業區開發建設正在推進。

二是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黃石大道天西段、沿湖路、湖濱東路、湖濱中路、磁湖東路、環湖路等主幹道全面改造、維修,與主幹道配套的李家坊隧道立交橋投入使用,藝校路、太子灣路、棗子山路、中窯灣路、新建路、澄月路、黃廠街路等一批次幹道得到拓寬新建。在河西地區,山南鐵路、西塞西路、河西大道正在興建之中,大棋路已完成征地的前期工作。基本實現“村村通”。投入2400萬元,搬遷拆除了轄區長江乾堤內外500米禁腳規劃紅線內的企業和建築物,最佳化了城市沿江景觀。投入2000多萬元實施了二門以上居民生活用水“轉改直”工程。改造社區背街小巷面積15萬平方米,轄區主幹道天然氣管道鋪設全面完成,排漬(澇)泵站進一步改造完善。

三是人居環境逐年改善。實施了財富廣場、金谷名都、中央地王華府等20處舊城改造,拆遷50萬平方米,開發150萬平方米。外灘公園、火車站廣場、陳家灣廣場以及一批社區公園相繼建成,新增綠地面積4.4萬平方米,綠化率達到32.9%,黃荊山已被列入省級生態公園。新建、改造公廁28所。先後有20家企事業單位成為省市衛生單位和達標單位,22家企事業單位成為園林式、花園式單位,12處小區成為市級以上優秀住宅小區。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加大環境監督管理和污染控制力度,關停了黃荊山沿線13個開山塘口,查處83家違法排污企業。累計拆除違法建築1.98萬平方米。

戰略要地

由於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難攻,並由綿延起伏的黃荊山作依託,成為扼守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歷史上在此出戰事一百作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孫策為報殺父之仇和向西擴張的需要,發兵攻黃祖,在西塞山激戰獲勝,再攻夏口亦勝。整個戰役獲黃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全艘,財物山積。西塞山成為孫氏轄地。孫策死後,黃祖又經常侵擾西塞山,孫權也三次征伐黃祖,使西塞山狼煙不斷。吳人設定“鐵鎖橫江”重點把守。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冬,晉傾舉國之兵分道伐吳,晉將軍王睿、唐彬浮江東下,激戰西塞山後東下建業,“受皓之降”。三國分立局面終結。

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農民領袖徐壽輝設重兵紮寨西塞山,後被卜顏鐵木兒摧毀。明末李自成取南京途中“兵敗富池口”,後取西塞山轉戰鄂南。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洪秀全率太平軍棄武昌東下,在西塞山、道仕袱戰勝清將向榮的追兵,東進南京建都。第二年太平軍西征,第三年太平軍與清軍爭奪武漢均在西塞山展開惡戰。一九三八年十月八日,國民黨七十四、八十二、九十三等師,在西塞山與日寇混戰五晝夜,重創日軍。這是發生在西塞山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此外,晉末劉裕攻桓玄,南朝宋時蕭道成戰沈攸之,唐朝唐曹王皋復淮西等均在西塞山留下過血風腥雨。

旅遊資源

西塞山風景區位於城區東部長江南岸,規劃總面積0.495平方公里,區內以西塞山險峻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紛陳的勝跡為實物主體,以道仕袱古黃石城多經滄桑的變遷史和年代久遠的古詩詞為重要文化內涵集合而成。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景點眾多。

西塞山區西塞山區
西塞山:又名道仕袱磯、磯頭山,海拔176.5米長周18.5公里,歷史上就以其吳頭楚尾的地理位置和險峻的地形集古戰場和風景名勝與一身。從東漢末年到新中國成立前,發生在西塞山的戰爭達一百多次,文人雅士觀賞西塞山晨曦暮色述志言情而吟詩填詞近百篇,並在懸崖陡壁上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市園林部門從1985年5月起,在西塞山著手進行遊覽小道、長廊、上觀亭、桃花亭、沿江鐵鏈護欄和桃花古洞古鉤魚台的維修建設,景點不斷得到開發利用。

桃花古洞:在西塞山北側臨江的陡壁間,洞高約3米,上圓下方,形如廟門,入內2米處被鐘乳石封閉,傳說是唐代詩人張忠和隱居釣魚時休息或避雨躲風的地方。洞門刻有“桃花古洞”四個字。1985年,去古洞必經之險道“一線峽”被拓寬,並安裝了90米長的鐵鏈護欄,以保障遊客安全。洞下是古釣魚台。

摩崖石刻:山體東北懸崖之中,曾有不少石刻,如“飛來船”、“鰲魚石”、“虎豹關”、“蛟龍窟”、“雲林得意”、“震標仟仞”以及“鍾崖”、“佛掌”等等,有些已隨歲月褪去。在西塞山臨江面的一塊4米多高的碑石上,刻有每字見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個大字,為明朝進士朱其昌手書。由此東移則有明進士吳國倫的“龍蟠虎踞”摩崖石刻。在桃花洞兩側石壁眾多石刻中,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寫的“西塞山”三個大字,鐫刻在洞左側江崖壁上,每字見方5米,甚為壯觀。

西塞山鐵樁:在桃花洞右側的磯頭上有一鐵樁,高8.2厘米、寬3厘米、厚一厘米,鐵樁中間有槽,旁邊還有一鍥。傳說是吳王孫皓鐵鎖橫江的遺蹟。

龍窟寺:在西塞山東邊山下,是唐代遺址。1986年已部分修復。相傳寺內曾栽有一棵明朝留下來的牡丹花,該地一賈姓人家丫頭逆主人之意助一窮秀才赴京趕考後屈死,功成名就後的秀才尋恩到此,丫頭借牡丹花以表清白,使牡丹花變成潔白芳香、艷色迷人,二戰期間該花被日本人搶走。

北望亭:仿古建築,位於西塞山北峰山巔,此處可俯視江濤奔騰東去,江北散花洲和策湖碧綠萬傾。亭正門“北望亭”三字為樊稼生題寫。亭北面有對聯,上聯:騁懷今古千秋事;下聯:放眼乾坤萬里心。南面亦有對聯,上聯:形勝在吳頭楚尾;下聯:風流於古往今來。該亭於1998年4月16日開工建設,同年10月28日竣工,總建築面積為167平方米,亭高9.647米。總投資40萬元。

西塞山牌樓:仿古建築,位於西塞山西面山腰,1986年6月動工興建,1988年12月竣工,總投資12.3萬元。牌樓上“西塞山”三個大字由中國書法協會主席舒同題寫。全長1.7公里的西塞山專用公路從牌樓下穿門盤山而上,直達山頂。從1962年起,市人民政府就有計畫地組織市民到西塞山上義務植樹,現山上遍布、桃樹等樹種。春曖時節,桃花洞四周桃花盛開,與江濤浪花相映,景色誘人。

道仕袱:道仕袱在西塞山腳下東側,這裡在歷史上先後設定過京都、西陵縣、土復鎮、楚雄鎮、道仕袱鎮、市和黃石城等。在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這裡曾是繁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鎮。公元1935年8月中秋夜,日軍猛攻西塞險隘,使道仕袱這個千年古鎮變成了一片廢墟,古鎮雄貌現已蹤影全無。

西塞山區西塞山區
古錢窖:儘管道仕袱的古鎮雄貌現已蕩然無存,但在此處的六次古錢窖發現,卻能證明其古代的繁華。第一次,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發現一金窖及一墓葬的隨葬物品。第二次,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發現一錢窖,方中丈余皆滿,錢貫鐵線已朽。第三次,清乾隆甲子(公元1744年)春,發現一錢窖,坎土長二三里,挖掘時間長達數月。第四次,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發現一窖銅錢,被日寇用船滿載而去。第五次,1955年5月,大冶鋼廠水利工程指揮部在西塞山下取土時,發現一銀窖,出土銀292錠,共重133.38公斤。第六次,1967年11月15日,維修西塞山下江堤時,發現宋代錢窖,掘出方孔銅錢串近30萬斤。以上六次發現均在西塞山東,官至宋朝衛國公的呂文德故宅附近。前四次發現僅有文獻資料可查,後兩次發現則有大量實物為證。最後一次罕見的發現時值文革期間,發掘的實物除文物部門留有千餘斤外,所餘部分被運到武漢冶煉廠銷毀,實為一大憾事。據長年居住在道仕袱的村民傳說,西塞山麓埋藏有九個錢窖,按此傳說尚有三窖仍埋在地下。

古墓葬:解放後,在西塞附近,曾多次發現古代墓葬。1955年,在道仕袱取土修築江堤時,發現八座漢代磚室墓。出土文物有鑿金片、五銖錢、貨泉、銅鏡、鐵刀、四耳壺等。1982年3月,發現兩座魏晉時期的磚室墓葬,一號墓出土青瓷碗等16件;二號墓曾被盜掘,僅存瓷碟一件。1983年9月,發現元代墓葬一座。墓內發現印有“西方淨土”、“西方極樂”字樣的“制錢”,反映死者信奉佛教。解放後在西塞山附近一共發現從東漢至明代的墓葬40多座。因保護不周,存者極少。

行政區劃

2000年,石灰窯區轄5個街道、1個鎮、2個鄉,總人口24.4萬人。
2004年底,西塞山區轄6個街道、1個鎮,40個社區、16個村委會,1608個居民小組、103個村民小組。2012年大部制改革後,轄一個省級開發區和21個社區、15個行政村。

城市榮譽

截至2013年,西塞山區先後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城區”、“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區”、“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省創建和諧社區先進城區”、“全省雙擁模範區”、“全省平安城區”、“全省綜合治理先進城區”等榮譽稱號

中國城市4

了解中國的城市,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領略自然風光,感受地方文化。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