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區

沙市區

沙市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全區南北最寬相距26千米,東西最長相距29.7千米,總面積492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37.77平方千米),總人口540633人(2004年末)。沙市歷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的人文歷史。沙市自古就是“三楚名鎮”,有歷經20個楚王、長達411年的楚都紀南古城,有位居全國十大博物館之列的荊州博物館,還有唐代建築玄妙觀、開元觀、太暉觀等大量人文景觀。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荊州沙市區地圖荊州沙市區地圖

沙市區是湖北省荊州市的一個行政區,國土面積492平方公里,人口61.04萬,有漢、回、滿、蒙、苗、朝鮮、壯、土家、維吾爾等28個民族;地處長江荊江段北岸,全境跨東經112°13′~112°31′,北緯30°12′~30°25′,市區沿長江自西向東呈帶狀分布,地勢平坦,西南高,東北低,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9℃~16.6℃;為長江中游良港。荊州市城區工業、商業、交通、郵政、電信、金融的主體分布在沙市區,是荊州市人流、物流和信息的中心。

早在五六千年前,沙市就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有“大溪文化”、“龍山文化”遺存,沙市的先民據此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沙市曾是楚國都城郢的外港,初稱“津”,意即長江渡口。至唐代,始稱沙頭市,簡稱沙市,意為古長江與沮漳河、夏水之間三角洲頂端的市鎮,是著名的魚米市場。明中後期,沙市商業、手工業漸趨發達。《廣陽雜記》稱:“沙市明末極盛,列巷九十九條,每行占一巷,舟車輻輳,繁盛甲宇內。”號稱 “三楚名鎮”,已成為當時長江沿岸著名的商業和手工業城市、全國十二大商業都會之一。鹹豐年間,沙市為湖北中西部貨物和糧、鹽總匯,全國十餘省、市的商人在沙市組織的行會有十五六個之多。

地理概況

沙市區南北最寬相距26公里,東西最長相距29.7 公里。沙市是長江古河灘,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30至36米間。沙市處於江河湖網之中:北臨長湖,最高水位 33.29米;南靠長江,最高水位45.22米。沙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6.1℃,年無霜期長達230-270天,年降雨量一般在958-1325毫米之間,平均相對濕度為80%。沙市一直是長江中游工商名城,川 湘 鄂 豫經濟紐帶。她依託江漢平原,經濟腹地廣闊,市場輻射面廣,商品集散量大,物暢其流,商家雲集。沙市地處湖北省經濟“大三角”(武漢黃石--襄樊十堰--宜昌三峽)主軸線的中心點,在全國對外開放由沿海、沿邊向沿江及中西部推進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格局中,具有北下南上承東啟西的地緣區位優勢

歷史沿革

沙市街道沙市街道

沙市發端於先秦。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221年)名為津、江津(長江渡口)、夏首等稱謂,屬於荊州南國楚郢領域。秦漢時期(公元前221~8年),沙市名曰津鄉,由荊州臨江郡,郢縣管轄。魏晉南北期(公元220~581年),沙市稱江津,為梁元帝(552年)梁都的外港,隸屬於荊州南郡江陵縣管轄。隋代(581~618年),沙市仍名曰江津,屬於荊州總管的江陵縣。

唐朝(618~907年),初見沙頭、沙頭市、沙市等稱謂,屬於山南東道南郡江陵府疆域,系荊州的外港。五代十國(907~960年),南平國王高季興置沙頭鎮,屬於南平國(又稱荊南國)荊州江陵縣所管。宋代(960~1279年),設監鎮,築沙市城,名為沙市鎮,隸屬於荊湖北路,荊南府江陵縣管轄

元代(1279~1369年),錄事司和江陵縣治設於沙市,名曰沙市司,屬於山南江北道,中興路江陵縣所管。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置湖廣分省於沙市,設荊南行署於沙市三清觀。

明朝(1368~1644年),名曰沙市鎮,屬湖廣省荊州府江陵縣所管。明朝初期,沙市設巡檢司,荊南行署仍設於沙市三清觀、江陵縣治亦立於沙市。

清朝(1644~1911年),稱沙市鎮、沙市司、沙市汛(汛為清朝建政鄉制),荊州通判廳移駐沙市,設定沙市巡橋司署等行政機構。沙市由湖北布政司,荊州府江陵縣管轄。

民國初期(1912年),稱沙市、沙市鎮、沙市汛,先後隸屬於荊南道、湖北省第四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江陵縣管理。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汛團制,改為江陵縣第二區,市區內置有博愛、和平、民權、建設四鎮。民國21年(1932年),沙市屬於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江陵縣,鎮內實行保、甲制度。日偽時期(1940~1945年),沙市屬於江陵一區,市區內設定博愛、和平、建設、民權4個鎮。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沙市光復後,市內分設復興(後改為民族)、民權、建設(後改為民生)3個鎮。屬於江陵縣第二區管轄,湖北省第四行政專員公署、江陵縣政府遷駐沙市。
1949年4月,為迎接沙市解放,在隨縣雙河組建了中共沙市市委,著手進城前的準備工作。5月底,在荊門十里舖大余家灣成立市委機關。7月15日,沙市解放。7月17日,沙市市委、沙市人民政府進城,同時宣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沙市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對沙市實行軍事管制。
1950年5月底,沙市廢除保甲制度,各街道建立居民小組代表會。8月10日~9月5日,全市開展戶口申報工作。共申報戶口20660戶,83579人(不包括郊區農村戶口)。同時,結合民主建政,全市建立居民小組137個。
1951年10月,全市街道開展民主建政。1952年2月17日結束。全市建立48個居民委員會。
1953年2月,沙市市政府決定,在市區設立5個區公所,28個居委會。6月30日24時,全國開展第一次人口普查。沙市共有22108戶(1953年),87967人(1953年)。其中,郊區有816戶(1953年),3422人(1953年)。
1955年11月11日,沙市市人委決定將市區4個區公所改為7個街道辦事處(民主街、勝利街、梅台巷、中山橫街、崇文街、解放路、通衢街道辦事處),並將全市28個居委會劃分為46個居委會(水上區和太師淵鄉的建制未變)。
1962年11月28日,荊州專署將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個大隊、荊江公社1個大隊和機械農場3個分場劃歸江陵縣。
1975年1月17日,江陵縣的立新、楊場兩個人民公社和周黃人民公社的竺橋、宿駕兩個生產隊劃歸沙市。3月18日,江陵黃潭堤和楊二月堤一段(450米)交沙市段管理,長湖庫堤雷家壋至沙橋門的東堤(1813米)、關沮口至塍子頭(1550米)交沙市管理。
1980年4月6日,沙市市革委會將全市60個居民委員會劃分為80個。5月12日,將5個城市人民公社改名為街道辦事處。
1985年9月10日江陵縣的1鄉(鑼場鄉)13村(鑼場鄉的8個村、郢東鄉的4個村和岑河鄉的1個村),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1.4萬餘劃歸沙市。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沙市區北京路。(2)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鑼場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路。

歷史人文

民族宗教

沙市區境內居住著漢、回、土、滿等27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聚居區主要在解放路街道辦事處轄區的迎喜街、純正街、三岔路一帶。

自漢代佛教傳入沙市後,伊斯蘭教(元代)、天主教、基督教(清代)相繼傳入沙市,加上南朝以前就存在的道教,至2004年,沙市地域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種宗教。千餘年間,宗教活動時興時衰,其活動場所時建時毀,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員也時多時少。1978年後,宗教活動場所逐步恢復,信教民眾過上正常宗教生活。2004年,全區有宗教活動場所74處,信教民眾3萬多人。

基督教

同治七年(1868年),美國聖公會教士來沙市布道。光緒十二年(1886年),瑞典行道會在大賽巷建教堂。民國初年,美國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福音路德會、真耶穌教會陸續在沙市布道。其時,沙市已有基督教5個教派,他們各自修建和租賃房舍辦教堂、國小、醫院(診所)等。1946年,沙市信仰基督教和受洗禮的教徒約600人。1951年,基督教開始實行“自治、自養、自傳”。1959年,5個教派聯合組成沙市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文革”時期,基督教被迫停止活動。1983年聖誕節重新復堂,復堂時只有35人參加禮拜。

1997年,沙市地域有基督教活動場所2處,一處在沙市中山路東段,一處在岑河鎮,共有教職人員6人,信教民眾2900多人。2004年,基督教活動場所仍然為2處,位於岑河鎮的基督教堂屬沙市區管理,參加活動者主要是所在地附近的信教民眾,約1400餘人。2000年開始,基督教在太岳北路荊沙村修建新堂。2004年,新教堂舉行獻堂慶典。

天主教

康熙二年(1663年),天主教開始在沙市發展信徒。雍乾時期禁教會,天主教徒星散。同治九年(1870年),天主教在洪家巷建天主堂,並在市區辦西醫診所,建中國小、幼稚園、孤兒院、育嬰堂。至民國37年(1948年),沙市有天主教徒2000多人,天主教設修會和修院,修會傳教,修院培訓。第一、二任會長是美國教會派遣的美國人。
建國初期,沙市有天主教徒1500人左右。1954年成立天主教沙市愛國委員會。文革時期,天主教活動中斷,1982年開始恢復教會活動。

1995年,天主教會開始在臨江路修建新教堂。2001年,成立天主教沙市教區,轄公安、松滋、石首、仙桃、天門、潛江等9個縣市區的分教區。教徒們一般在四大占禮日(聖誕節、復活節、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參加教區活動,約700~800人,參加主日彌撒者300人左右,平日彌撒一般在20~30人。

伊斯蘭教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伊斯蘭教傳入沙市。清雍正八年(1730年),從沔陽、南京遷來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民眾。民國14年(1925年),又從河南南陽遷來一批穆斯林民眾。沙市的伊斯蘭教信徒分別於明天順四年(1460年)和民國14年(1925年)籌資修建了新沙路清真寺和迎喜街清真寺。前者稱下寺,後者稱上寺。信仰伊斯蘭教除回族民眾外,還有居住在本地的維吾爾族、蒙族信眾。穆斯林民眾聚居地主要在解放街辦轄區的迎喜街、純正街和三岔路一帶。

建國後,沙市地域的伊斯蘭教信徒分別在上、下寺做禮拜。1958年,上寺被挪作它用,沙市穆斯林活動全部集中在下寺舉行, “文革”時期被迫停止,直到1981年恢復活動。每逢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牲節、聖記)和“主麻日”,伊斯蘭教信眾都相約到清真寺聚禮。1983年,穆斯林推舉產生沙市市清真寺管理委員會。管委會成員負責管理寺內財產、日常事務及地方回民事業發展,均系義務服務。1995年於上寺原址修建具有阿拉伯風格的新清真寺,下寺改為商業用房。至2004年,沙市區域僅有伊斯蘭教活動場所1處,即位於迎喜街的沙市清真寺。

道 教

道教在沙市地域傳播和活動場所的修建最早見於南朝劉孝綽之《江津寄劉之遴》。由宋至清代,漸建三清觀、江瀆觀、馬王廟、靈官廟、靈官殿、江瀆廟、元帝廟等。道教廟宇以市區內規模較大,市郊鄉村處較小,均為道士管理。民國時期,沙市成立道士協進會。道士一般經營法事,為民眾辦喪事或祈福禳災。1951年2月,沙市境內有2所道觀。1966年,沙市道教基本停止活動,道士們則參加生產勞動。1978年後,道教逐漸恢復活動,一些過去的道士又重新住進道觀,置備衣箱、經箱、法器,應百姓邀請上門布壇、行法事。 2004年,沙市區域共有道教活動場所4處,其中觀音壋鎮3處,勝利街辦轄區1處。經相關部門登記頒證的道士4人。其中,60歲以上2人,35歲~39歲2人。

佛 教

東漢年間,佛教傳入沙市,至唐時香火極盛。1951年2月,沙市境內有18所寺廟, 63名僧人,31名尼姑,50名男居士,243名女居士。1956年成立佛教協會。“文革”中,章華寺等佛教活動場所遭毀,寺廟被占,僧尼星散。“文革”後,寬蓮出任章華寺方丈。沙市地域的佛教活動步入正常軌道

1994年建區後,章華寺、菩提寺、靜心寺、白廟寺、觀音庵、觀音寺、廣東嶽寺等7處佛教寺廟劃歸荊州市管理,其餘為沙市區管理和鄉、鎮自管。1997年全區境內有佛教活動場所16處,教職人員80名,信教民眾22 000餘人。1996年開始寺院登記。2003年全區有佛教活動場所66處。其中,岑河鎮22處,觀音壋鎮19處,鑼場鎮6處,關沮鄉11處,立新鄉4處,勝利街辦2處,解放街辦1處,中山街辦1處。由區、鄉、鎮管理的59處活動場所中,經相關部門登記頒證的佛教教職人員27人。其中,男18人,女9人;年齡60歲以上15人,35~59歲8人,34歲以下4人;擔任寺廟住持26人,當家師1人;大專文化(福建神哲學院畢業)1人。全區佛教信眾近3萬人。

人口民族

沙市區企業沙市區企業

人口構成

性別構成 1995~2004年,沙市區戶籍人口男女性別比一直處於較低水平,最高沒有超過101.24/100,最低只有99.30/100。

各轄區人口密度

1995~2004年,全區人口密度保持在1079~1135人/平方公里之間,變化不大。而城區與鄉鎮相比,人口密度相差較大。城區人口密度最高達到27 870.91人/平方公里(中山街辦,2004年),而鄉鎮人口密度大大低於城區,最低只有262.65人/平方公里(岑河鎮,2004年),二者相差106倍。

人口分布

各轄區人口分布 沙市區是荊州市的中心城區,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區5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其人口數量基本占全區人口數的70%~80%。街道辦事處中,以解放路和朝陽路兩個辦事處轄區人口較多。鄉鎮中,岑河和觀音壋人口之和是其他三個鄉鎮人口總數的兩倍多。

人口規模

1995年末,沙市區總人口531 206人,總戶數168 561戶。1995~2004年,人口逐年增長。至2004年12月,全區總人口555 192人,總戶數174 885戶。2004年比1995年增加23 986人,6324戶,增加幅度分別為4.52%和3.75%。全區戶均人口十年基本變化不大。

民 族

沙市區域居住的漢、回、土、滿、藏、蒙古、苗、壯等民族中,漢族人口占98.5%。2000年11月1日零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共有各民族27個,人口542 084人。其中,漢族533 881人,占總人口98.50%;少數民族26個,8203人,占總人口1.50%。少數民族人口中,千人以上民族3個,即回族2671人,土家族2419人,滿族1942人,千人以上民族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85.72%;百人以上,千人以下民族4個,即藏族483人,蒙古族207人,苗族187人,壯族136人,以上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12.35%;百人以下民族19個,即侗族37人,瑤族19人,布依族17人,白族14人,維吾爾族11人,畲族11人,仡佬族11人,彝族10人,朝鮮族7人,土家族5人,達斡爾族3人,黎族3人,納西族3人,羌族2人,哈尼族1人,傈僳族1人,水族1人,鄂倫春族1人,景頗族1人。

行政區劃

沙市吊汽包沙市吊汽包

(一)行政變更

1994年10月22日設立沙市區之初,轄朝陽、解放、崇文、中山、勝利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鑼場4個鄉。同年12月3日,原江陵縣所轄的岑河鎮、觀音壋鎮及岑河農場劃歸沙市區管理。12月19日,沙市農場從沙市區劃歸市農場管理局管理。12月23日,沙市區轄的聯合鄉劃歸玉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1995年3月20日,市政府下文將岑河農場劃歸市農業局管理。5月19日市政府又下文將岑河農場劃歸沙市區管理。6月12日, 沙市區正式接管原江陵縣種畜場、農科所,將種畜場劃歸區農牧局管理,將農科所併入岑河農場。2000年7月26日,岑河農場(西湖管理區)劃歸市農業局管理。2003年12月,鋼管廠社區居委會劃歸玉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
(二)邊界

1996年,沙市區成立勘界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啟動勘界工作。2001年完成與相鄰縣、市、區的踏界、核界、勘定及資料歸檔工作。勘界確定沙市區與周邊界線為:

沙市—荊州線

沙市、荊州線涉及雙方5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邊界線由北向南從沙洋、沙市、荊州三縣區邊界線交會點起,到沙市、荊州、公安三區、縣邊界線交會點止,全長 25.3公里。界線北端基本上以長湖和太湖港渠中心線為界,南端多屬市區。兩個交會點之間的邊界線上埋有界樁。

沙市—潛江線

沙市、潛江兩地行政區域界線屬傳統習慣線,雙方共涉及4個鄉鎮。邊界線由北向南從沙洋、沙市、潛江三縣、區市邊界線交會點起,到沙市、江陵、潛江三區、縣、市邊界線交會點止。界線基本上以中乾渠中心線和農田為界,全長16.5公里,界線穿過宜黃高速公路。由於界線短,兩交會點之間邊界線上沒有埋設界樁。

沙市—公安線

沙市、公安兩地邊界線共涉及雙方7個鄉、鎮、街道事處。邊界線由北向南從沙市、荊州、公安三縣區邊界線交會點起,到沙市、江陵、公安三縣區邊界線交會點止,全長12.55公里。邊界線以長江航道中心線為界,兩交會點之間邊界線上沒有埋設界樁。

沙市—江陵線

沙市、江陵兩地邊界線共涉及5個鄉鎮。邊界線由西向東從沙市、江陵、公安三區、縣邊界線交會點起,到沙市、江陵、潛江三區、縣、市邊界線止,全長43.5公里。因界線不長,在兩交會點之間邊界線上沒有埋設界樁。

沙洋—沙市線

沙洋、沙市兩區邊界線屬傳統習慣線,雙方共涉及4個鎮。邊界線由西向東,從沙洋、沙市、荊州三區邊界線交會點起,到沙洋、沙市、潛江三區、市邊界線交會點止,全長20.9公里。由於邊界線距離較短,兩個三交點之間沒有設立界樁,實地埋設界樁4個。

基礎設施

交通設施(航空)

荊州市沙市區順達工具機配件荊州市沙市區順達工具機配件

(一)機場

沙市機場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由航空公司執行管理的機場之一。1997年7月1日,南方航空公司決定將中國民航第十五飛行大隊成建制劃歸南航湖北分公司管理。1998年4月17日更名為南航湖北分公司荊州基地。機場位於荊州市沙市區東北方向(東經112°16′45″,北緯30°19′24″),距市中心3.7公里。跑道方向013°—193°,長1800米、寬45米水泥質地。占地1 500畝,使用面積935 448.1平方米。可起降“運七”、“安24”、“肖特360”、“波音737”等機種。2000年7月4日開放使用。機場有長1600米、寬30米、厚25厘米混凝土跑道;長107米、寬15米、厚25厘米聯絡道;長60米、寬30米停機坪和面積2189平方米候機室、航管樓;4230平方米停車場;217.5平方米南遠台以及沙市機場簡易導航進近燈光系統和通訊導航設施。1997年因受機場規模、航線安排、價格、政策諸方面影響,客貨運輸滑坡,經營每年虧損千萬元,沙市機場於2002年5月停航。

(二)飛機

1994年,沙市機場有“運五”飛機4架。1998年使用“肖特360”型飛機,為專業飛行使用。在沙市機場過站機型中,主要有波音737—300型和波音737—500型。1994年12月31日,南方航空公司決定從1995年1月1日起,停止沙市機場肖特360飛機飛行。從此,民航第十五飛行大隊不再執管飛機,只提供過站和過渡航班服務。
(三)航空營運

航線 1994~2002年沙市機場先後開闢的航線有:沙市~宜昌、沙市~廣州、沙市~武漢、沙市~南京、沙市~上海、沙市~常州、沙市~深圳、沙市~北京、沙市~黃山、沙市~汕頭、沙市~桂林、沙市~海口、南陽~沙市~桂林(往返)、沙市~武漢~黃山(往返)、沙市~宜昌~長沙~廣州(往返)、沙市~武漢~常州(往返)、沙市~武漢~南京~南通(往返)。

1996年開闢沙市~深圳汕頭航線。1997年11月27日,宜昌青年旅行包機公司租用中國民航飛行學院Y7-100型飛機,以沙市為基地,開闢了沙市~武漢、常州、恩施、重慶航線。 2002年5月,因沙市航班停飛,南航荊州基地開通荊州至三峽機場的航班直通車,免費將旅客送達三峽機場,班車時間為每天早上一班,周三、六、日下午各一班,至2004年底運送旅客2000人次。 主要航班客運票價 1995年,沙市~廣州票價830元,沙市~海口票價1310元,沙市~武漢票價280元。2000年,沙市~廣州票價950元,沙市~海口票價1350元,沙市~武漢票價280元。

交通設施(鐵路)

(一)車站

2004年荊州地方鐵路設有三個貨運營業站:荊州站、沙市站沙市南站。沙市站、沙市南站位於沙市轄區內。
沙市站位於荊州開發區三灣路尾。設計年貨物吞吐量200萬噸,貨場總面積15 000平方米。貨場內設4股貨物線,有效長度795米,並設有危險品貨物作業區。貨場內有118平方米倉庫2棟,在沙市貨場東南面連線沙市貨櫃中轉站,貨場面積5000平方米。沙市南站位於荊州市鹽卡港東面。設計年貨物吞吐量60萬噸,站內鋪設有效長度為459米的煤炭專用線,貨場1000平方米,年吞吐量25~35萬噸。西南面與鹽卡港有3條專用線連線

(二)貨物運輸

荊沙鐵路自1994年8月接管自主運營後,荊州市近300家大小企業的產品及原料通過荊沙鐵路進出。運輸的貨物有煤炭、化工、糧食、礦建、農副產品等24個品類,包括整車和貨櫃兩類運輸。1998年,荊沙線位於沙市鹽卡港區東面的沙市南站建成並與鹽卡專用鐵路貫通,形成水鐵聯運的格局。

(三)機車車輛

荊州地方鐵路機車配屬情況為:1994~2001年每年均為運用機車3輛,段備機車1輛;2002年和2003年運用機車4輛,段備機車1輛;2004年運用機車3輛,段備機車2輛。機車型號全為“建設”。

荊州地方鐵路車輛配屬情況為:1994~1995年配屬C30型1輛,作為路用,已報廢。1996年配屬C50型1輛作為路用;2000年配屬S11型5,作為列車,現均在使用。

交通設施(水路)

(一)港口
沙市港區地處長江中游荊江河段北岸,荊州城區港口東段,東距上海1600公里,西離重慶800公里。沙市港是長江流域30個大型港口之一,是荊州市第一大港。1995年初,沙市長江幹線港口分為12個港區。1998年鹽卡新港區竣工,沙市港長江幹線分為沙市老港區和鹽卡新港區。港口岸線長度11.8公里。2001年12月,荊州市制定《荊州城區港口總體規劃》,長江幹線按照泊位性質分為6個港區,長湖、內河通航里程80多公里。內荊河(關沮港區)有8處鄉鎮渡口。其中,長湖關沮港區1個。至2004年,沙市港共有港埠經營企業64家。其中,交通專業企業14家;各類碼頭67座,泊位92個;年綜合通航能力691萬噸。2004年港口從業人員2780人。

港口倉儲 1994~2003年,荊州港務局倉儲面積22 126平方米,倉儲容量0.9萬噸。共有13個倉庫,4號庫為糧食專用倉庫,15、16號庫為水泥專用倉庫,其餘為件雜貨倉庫。2004年鹽卡新港區新建物流倉庫,新增倉庫8個,編號為鹽卡1~8庫。其中,1~7號庫為件雜貨倉庫,8號庫為外貿倉庫。另外還有虹雲市場倉庫位於谷碼頭35號,倉庫面積1116平方米。政濤水運實業有限公司倉庫面積5000平方米,容量4000噸。
(二)港口建設

港口規劃 2001年12月3日,市政府同意實施《荊州市城區港口規劃》。規劃將荊州城區港口岸線規劃為9段。其中,第三段新河口港區荊州長江大橋下50米至第九段木沉淵鹽卡水陸聯運港區,為沙市港區利用規劃岸線,全長11.8公里。

(三)港口生產和經營

港口沙石經營 1994~2004年,沙市港共建成12條皮帶機作業線,提高港口吞吐能力近200萬噸,為沙石料的裝卸和運輸提供了條件。其間,沙市港沙石料經營戶快速增加,2004年有34家。

港口裝卸作業 2003年通過沙市區港航管理處年審的港口裝卸作業經營戶有18家。其中,11家兼沙石料經營,生產方式為皮帶機輸送,以裝卸沙石料為主;7家是專業裝卸作業隊,生產方式為皮帶機輸送和人工挑運相結合。裝卸貨物主要是煤炭、糧食和件雜。

港口水上加油經營 1994年以前,港區內僅有長航和荊江輪船公司兩個內部加油站。1994年10月,荊實站碼頭第一個設定面向社會的經營性加油站後,沙市港沿線相繼發展到8個加油站。其中,有3個已在港口管理部門申領《港埠經營許可證》。另外,5個加油站主要為所屬單位和系統運輸船舶加油,部分對外服務,屬半經營性加油站。
港口專業企業

湖北荊通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12月,由市裝卸運輸總公司與市聯運總公司、市交通機械廠聯合組建。下設7個分公司,港機廠、虹雲乾鮮果品批發部等10個分支機構和職工醫院。公司註冊資金4030萬元,資產7200萬元,年經營收入3000萬元,職工1051人。

荊州港第一港埠公司 1995年12月成立,隸屬於荊州港務集團公司,國有企業。公司下設四個分公司,固定資產3800萬元。有裝卸作業碼頭10座,年設計吞吐量能力180萬噸。庫場總面積10萬平方米,可同時滿足各類貨物分堆存放的要求。公司有各類裝卸設備15台(套)。其中,起重設備10台,最大起重量15噸;皮帶機作業線5條。2004年進行3號港區改造。

荊州港鹽卡港埠公司 1995年7月成立,隸屬荊州港務集團公司,國有企業。主要經營貨櫃裝卸運輸、港口裝卸、堆存、機械出租、倉儲、碼頭原油、石油裝卸作業等業務(詳見本卷“鹽卡新港區建設工程”)。
(四)航道

長江主航道荊江段 沙市長江航道分屬長江水域太平口水道和瓦口子水道,上起故沮漳河航道里程481.5公里處,下止木沉淵航道里程468公里處,航道全長13.5公里。水道航道技術等級為1~(3)航道,船舶通航噸級為3000噸。 沙市長江幹道河面最寬處位於荊州長江大橋下50米,約2200米;最窄處位於三八灘尾,約900米。共設水上航標8座、岸標2座、塔形岸標1座。1956~1998年年徑流量平均值為3925億立方米,歷年最小值3206億立方米(1972年),歷年最大值4752億立方米(1998年)。

(五)客運

航線 1995年沙市港靠泊船舶航線有8條航線,1996年有9條航線,1997年減至5條航線。2001~2003年,僅保存渝申、渝漢、渝寧3條主航線。2004年除涉外旅遊船在港靠泊外,其他普通客輪全部停航。

交通設施(公路)

1995~2004年,沙市區逐步形成了初具規模、結構基本合理的公路網路,域內有1條高速公路、2條國道、1條省道,6條縣道、222條鄉村道路。2004年全區各等級公里總里程1090.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2公里、國道35.2公里、省道16.69公里、縣道95.25公里、鄉村道916公里。公路橋樑有荊州長江大橋及其他2座大橋、15座中小橋。 2004年全區擁有營運客車598輛。其中,大型203輛、中型286輛、小型客車31輛、臥鋪78輛。汽車客運站9個,客運線路158條,通達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日發班次1580多個,年客運量379萬人次,旅客周轉量39 876萬人/公里。營運貨車3049輛,總運力11 843噸,年貨運量384萬噸,貨物周轉量53 360萬噸/公里。還有貨運交易所35家,汽車綜合性能A級檢測站1家,維修業戶71家。

沙市區水上運輸包括長江幹線和內荊河支線兩部分。境內長江港口岸線全長11.8公里,區域內有各類碼頭67座,泊位92個,年綜合通航能力691萬噸。投資12 109.75萬元,1998年5月竣工開港的沙市鹽卡新港區,為全市最大型綜合港區。建有1500噸級駁船通用雜貨泊位2個及散貨裝船泊位1個,最大靠泊能力3000噸級江海貨輪,年吞吐能力100萬噸。內荊河支線長湖航線通航里程86餘公里。2004年全區擁有各類船舶68艘,總運力38 163載重噸。 荊州市地方鐵路管理局自1994年8月接管主營後,至2002年工程建設投入3950萬元,用於修建下河線(鋼管廠至沙市火車南站)、鹽卡專用線等。1994~2004年完成2000萬元的大中修工程。沙市區境內設沙市站、沙市南站2個貨運營業站。2004年鐵路運輸已輻射到江漢平原300多家企業,運輸的貨物涉及煤炭、化工、糧食、礦建、農副產品等24個類品。 1994~1996年沙市航空運輸開闢至北京、上海、廣州等9條航線。航空運輸進入黃金階段,1996年旅客年吞吐量增至64 501人次,貨物的吞吐量高達825噸。1997年航空運輸開始滑坡,到2001年旅客吞吐量僅為14 960人次,貨物吞吐量也降至304.4噸,導致沙市航空運輸處於虧損狀態。2002年5月,沙市機場停航。

供氣供熱設施

(一)供氣

沙市熱電廠熱電工程項目沙市熱電廠熱電工程項目

液化石油氣 2004年,沙市城區有液化氣儲罐10處,儲氣總容積1714噸,年供氣量8400噸,年供應瓶裝液化石油氣8萬戶。液化石油氣成為市民主要生活燃料之一。

管道煤氣 1981年,原沙市市開始使用煤氣,1991年11月,沙市市煤氣公司成立,向社會供應管道煤氣。1999年,沙市煤氣公司移交市建委管理,並加入沙隆達集團,經過資產重組成立荊州市燃氣總公司。至2004年9月,由於設備老化和天然氣東輸,全部停止供應管道煤氣。12月,用戶置換使用天然氣。1999~2004年,管道煤氣供氣總量5249萬噸。

天然氣 2001年7月,四川石油管理局川東開發公司重慶賢達實業有限公司、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公司、市投資公司和市城南熱電公司組成荊州市天然氣發展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4月,天然氣輸配工程開始建設,工程總投資2.4億元。該項目設計年輸氣能力1.61億噸/年,高壓管長度24.2公里,供應包括城市居民生活、公共建築及工業生活鍋爐、天然氣汽車和空調自然機組用戶。2004年敷設高壓主管道41.2公里,安裝閥門85台,敷設中壓支管道及庭院管道4.8公里,建設門站、配氣站各一座以及天然氣調度指揮中心。同時進行管道煤氣轉換天然氣改造,共敷設低壓管道19.4公里,戶內管道改造8000戶,安裝閥門37台。12月,天然氣工程正式開始供氣,近1萬管道煤氣用戶首批置換使用天然氣
(二)集中供熱

1966年4月7日,原沙市城區開始集中供熱,熱源由沙市熱電廠提供。供熱對象主要是企業。1994年年供熱量308萬吉焦,用戶38家。2004年底,供熱用戶減少到21家,年供熱量254.7萬吉焦。

供電設施

(一)電網建設

1995年10月,供電分局投資123萬元對中心城區10千伏線路進行改造,沙市區所有10千伏主幹線全部更換成240平方毫米鋼芯鋁絞線和絕緣架空線。 1997年1月28日,投資3500萬元興建110千伏柳垸變電站。主變容量31 500千伏安,110千伏電源2迴路,由沙市熱電廠和周家嶺變電站引入,10千伏出線12迴路。至此,沙市區以沙市熱電廠和周家嶺變電站為電源點,形成西有西區變電站、中有航空路變電站、東有柳垸變電站的高壓單環骨幹網路。同年,投資175萬元,對35千伏觀音壋變電站進行增容改造,新增8000千伏安有載調壓變壓器1台。 1999年1月8日實現110千伏變壓電站無人值班運行。1999年9月底,沙市供電分局共完成129個公用配變台區的整改,對114個配變台進行增容,對141個台區加裝電容補償裝置。同時對城區10千伏配網負荷進行了較大調整,減少線路交叉迂迴,縮小供電半徑。

(二)城網改造

1999~2003年,投資17 467萬元,進行沙市城區電網改造,完成110千伏西航線改造工程,放線5.8千米;完成110千伏航空路變電站主變增容和35千伏觀音壋主變更換,航空路變電站更換10千伏開關5台;完成西區、航空路、周家嶺、柳垸路、南湖、岑河、觀音壋、便河等變電站10千伏配網改造工程以及熱電廠負荷外移工程,共10個審批項目:更新及新裝柱上真空開關138台,新增及更換配電變壓器442台,安裝並投運10千伏環網箱12座、10千伏開關站3座,新增環網箱、開關站出線47條,完成岑河新、老變電站10千伏線路交割,新增及改造配電台區672個,改造及新架380伏低壓導線3047千米,敷設380伏低壓電纜10.64千米。新增無功補償14 358千伏。“四分”工程(分區、分線、分壓、分台區)總計改造低壓台區506個、二進四出環網箱4個、、二進二出環網箱5個、柱上環網開關10台。

(三)農網改造

2001年12月對關沮、立新、鑼場、聯合、觀音壋、岑河6個鄉(鎮)進行農電體制改革。實行電量、電價、電費公開;銷售、抄表、收費、服務到戶;電價、發票、抄表、核算、考核統一的管理模式。2002年1月9日,沙市供電公司成立開發區、鑼場、立新、關沮、岑河、觀音壋6個農村供電營業所。2002年7月招聘首批農村電工107人。同年,沙市供電分局開始對農村實行一戶一表改造工程,全區67 654用電農戶均實現 “四到戶”管理。2002年12月10日,對已抄表到戶的農戶實行城鄉生活用電同網同價。2002年6月,農網改造正式啟動,2003年6月底竣工投入運行。農網改造投入資金3098萬元,新增10千伏線路210.69千米,改造10千伏線路228.3千米,新增配電台區220個,改造配電台區101個,新增配電變壓器220台,總容量20 100千伏安。新增380伏低壓線路2007.11千米、220伏低壓線路314.14千米,改造380伏低壓線路172.37千米、220伏低壓線路29.4千米。

(四)一戶一表工程

2000~2003年,供電分局投資1280萬元,分6批對沙市區特困企業職工供電進行一戶一表工程改造,改造79個配電台區,總容量25 655千伏安,改造戶數14 241戶。

供水設施

(一)水廠建設

沙市城區有中區、西區、東區三座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46.5萬噸。3座自來水廠之間直線距離均約為4公里,形成枝環結合、以環為主的供水管網,生產調度集中,相互調節供水。

中區水廠 現臨江水廠(位於臨江路66號),占地面積0.14萬平方米。1994年後,自來水公司累計投資75.5萬元更新改造設備,對淨水過程中的加藥、消毒工藝進行改進,1998年對淨化構築物及供水泵房進行加固,對水池防護頂棚進行修復,對電機水泵、反應池、配電設備等進行全面維修、維護。水廠有取、送水泵及排污沖洗機組6組,總功率280.5千瓦;電力變壓器1台,總容量為315千伏安。主要承擔舊城區供水任務。供水能力1.5萬噸/日。

西區水廠 現南湖水廠(位於馬王廟北側),占地5.15萬平方米,1960年始建,1966年初投入生產。1981年7月分兩期擴建改造,1986年4月建成投產,供水能力達到10萬噸/日。1989年投資218.5萬元,進行5萬噸/日擴建工程。2004年有取、送水泵及排污沖洗機組15組,總功率2127千瓦;電力變壓器4台,總容量3230千伏安。供水能力15萬噸/日。

東區水廠 現柳林水廠(位於柳林洲東部),占地面積7.48萬平方米。1992年投資268萬元,進行5萬噸/日技改投資項目;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相繼擴建15萬噸/日工程,至1994年6月末,實際完成投資5542萬元。至此,供水能力達到30萬噸/日,總投資6955萬元。5月8日,總造價46萬元的長46米,高10米,寬14米的鋼質取水泵船下水投產。2004年末,東區水廠取、送水泵及排污沖洗機組15組,總功率3 715千瓦;電力變壓器6台,總容量6600千伏安。
(二)供水管道

1991年末,原沙市市城區供水管道總長度達382.43公里。1992年7月,原沙市市向世界銀行貸款,擴建東區水廠和進行配套城市供水管道工程,當年開工,1996年7月完工。共敷設三灣北路、燎原路、江津東路等13條供水管道,長15.42公里。2004年6月,對荊州、沙市兩區域的供水管網進行擴通,還對中山路、東方大道、荊沙路、十號公路等道路供水管道進行擴建、改建,總投資987萬元。其中,貸款500萬元,自籌資金487萬元。至2004年,沙市城區供水管道總長度544.49公里。其中,新建DN75mm以上供水管網93.68公里。供水管道總長度比1994年增長1.33倍。
(三)供水管理

三個水廠均從長江取水。西區水廠(南湖水廠)取水點受到上游寬宏紙業公司排放廢水的污染;中區水廠(臨江水廠)取水點上游處有臨江路排污口、輪船碼頭和水上餐廳對取水造成影響;東區水廠(柳林水廠)取水點受上游帥倫造紙廠排放廢水的污染。至2004年底,三個水廠上下游均無衛生防護地帶。1992年建立城市供水中心微機調度系統,設立水質檢測中心。此後,主要根據源水濁度變化,適時進行水質監測,並建立水源污染緊急預案,檢測32項指標,有定點抽樣檢測點27個。管網水檢測余氯、大腸菌群、細菌總數、渾濁度四項指標水質綜合合格率達99.9%,優於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還設有5個高層加壓站,每天視水壓情況加壓,水壓平均合格率99.2%。
(四)用水管理

荊沙合併初,沙市城區日用水量高峰期時達35萬噸以上。為了進一步搞好節約用水工作,市節約用水辦公室對沙市城區80.87%的工業用水單位實行計畫管理,計畫供水用戶由原來412戶擴大到761戶,計畫用水量占沙市城區總用量的48%,並幫助沙市城區33家企業用水大戶制定完善管水制度和節水技改措施。同時對沙市城區取消生活用水包乾制,實現一戶一表。沙市城區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由1994年的30%增加到2004年的54%;沙市城區循環用水量達4057萬噸。1995~2004年,共節約工業用水3000萬噸,平均每天節約生產用水0.82萬噸。2004年節約工業用水300萬噸。市民用水逐步實行一戶一表,沙市城區生活用水量逐年下降。 2004年沙市城區年供水量3941.73萬噸。其中,生活用水1647.42萬噸,占年售水量的41.7%;生產用水(含商業、經營、市政等用水)2294.31萬噸,占年售水量的58.3%。城市用水普及率100%,供水人口52.89萬人。 在沙市城區主要街道和居民區裝有公共消防栓425座,市區公共綠化、水沖式廁所和環衛用水裝置242處。消防、環衛、綠化等市政公共用水均未收費。

經濟概況

沙市章華寺-中國佛學沙市章華寺-中國佛學

沙市作為百年商埠口岸城市,商貿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沙市區先後推出“退二進三”、“退城進郊”等舉措,推動民營商業資本向規模型、支柱型企業發展。1997年至1998年,重點建設各類專業市場, 2000年,開始實施對國有和集體商貿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14家公有商業企業有13家實現民營化改制。2001年以來,著力引進外埠商業資本,武商沙市量販店、新世界購物廣場、大潤發超市等大型商場和超市,吉瑞珠寶有限公司、晶崴大酒店紛紛入駐沙市投產營運,兩湖平原物流交易中心、沃爾瑪美佳華、金石商貿城等項目建設正順利推進;連鎖經營、倉儲超市、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逐漸成為沙市商貿主流形式。建有建材、家具、家電、日用批發、汽摩配件、水產養殖、水果批發等專業市場38個,藍特商貿城(原為藍星商貿城,2003年改此名)為中南地區最大的建材專業市場,對外貿易企業由建區時期的空白髮展到12家,外貿出口達到3010萬美元。據統計:沙市區現有工商個體戶數2.97萬戶,從業人員99628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7億元,其中批發零售貿易總額業43.78億元。

風景名勝

萬壽寶塔

萬壽寶塔是第七代遼王朱憲節奉嫡母毛太妃之命,於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為嘉靖皇帝祈壽而建,它依江傍水,自然風光得天獨厚。塔高七成,八角形,高達40餘米,塔身高出荊江大堤堤面20餘米,塔身外牆現還存漢玉佛像87尊,石牌102塊。登塔遠眺,南觀滔滔江水,北澉新城風光,東看旭日東升,西望三國古城。園內建有接待廳,怡壽軒、壽苑、九龍壁、長廊、望江亭、觀音閣、迎賓樓等建築。在萬餘株銀杏、臘梅、雪松、水杉、石榴、桂花等奇花異木的裝點下更是古韻悠遠,引人駐足。素有“萬里長江第一磯”之稱的觀音磯,伸入江中二百多米,始建於南宋年間,頂承江流,保護江堤,化解荊江危險。觀音磯還留下1998年長江歷史最高的水位線和1954年荊江分洪水位線的歷史刻痕。1998年夏,長江全線迎戰8次洪峰後,觀音磯旁修建“98抗洪紀念亭”這裡成了抗洪鬥爭勝利的紀念地。萬壽園已成為集文物古蹟、長江防洪史跡為一體的特殊園林景點。

江瀆宮

江瀆宮位於沙市區江漢南路東側,這裡曾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居和寫作詠讀的地方。其不朽名著《天問》就是在這裡問世的。江瀆宮內的“天問閣”因此而得名。 屈原,名平,出生郢都貴族家庭。楚懷王時任大臣左徒,因其富國強兵、聯齊制秦的政治主張遭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反對讒毀,被貶為僅管楚國三大王族內部事務的“三閭大夫”,後又相繼兩次遭黜流放漢北和江南。因憂傷國事,發憤而作《離騷》,開創楚辭先河,在我國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他流放江南後,當得知秦將白起“撥郢”,國之將亡時,他懷著滿腔的哀怨和憤懣,以身殉國投汨羅江而逝。

屈原出生楚地,在楚國擔負要職近20年,他那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情操和曠世巨著,對我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54年國際文聯理事會將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人們世世代代的懷念他,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祭祀他。楚地的人們更是尊崇有加,荊州古城附近曾先後建有四處三閭祠,江瀆宮便是其中之一。南宋嘉定六年重建江瀆宮時,殿內立有《重修江瀆宮記》石碑一塊,碑文中有“此宮相傳為三閭大夫故宅”的記述。1991年再度重修江瀆宮,主建築為三層閣樓式建築,天問閣紅牆綠瓦,氣勢恢宏。天問閣內底層立有三閭大夫塑像,其兩側的楹聯援引葉劍英元帥的詩句“行廉志潔泥無滓,一讀騷經一肅然”。這貼切的寫照,體現了人們對這位歷史文化巨人的由衷讚美之情。

關廟與春秋閣

荊州關廟春秋閣,都是因關羽鎮守荊州後的紀念性建築。 關廟位於古城南門內,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原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山西解州關祠、湖北當陽關陵並列為全國三大關公紀念聖地。荊州關廟後毀於侵華日軍的戰火。1985年國家旅遊局等部門撥款在原址重建,曾改稱關公紀念館。重建的儀門懸掛有清乾隆御錫的“澤安南紀”匾額。儀門後院內,兩側立有石碑,正面為重建關廟碑文,背面為隱喻關羽氣節的竹葉詩,正殿基本維持原關廟風貌,門首上方為清同治皇帝御賜匾額“威震華夏”。殿中塑有關羽夜讀春秋和關平、周昌侍立兩旁的塑像,上方懸掛清雍正御賜的“乾坤正氣”匾額。正殿後的庭院內有兩株參天古銀杏樹,為元末明初所植。另有清代碑刻一塊。後院為三義殿,塑有劉備、關羽、張飛三結義坐式像。

春秋閣原位於荊州城東郊金龍寺,建於清嘉慶年間,1931年重建於現沙市中山公園內東北隅。閣內供奉關羽拜讀《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閣。閣宇建在高大厚實的台階之上,面闊三間,分上下兩層,上為閣、下為室。正面置有橫向石梯兩道,由此入閣。整座閣宇建築精巧,三面環水,綠樹掩映,似瑤台瓊閣。該閣現為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文星樓

文星樓位於沙市區民主街沿江大道南側,緊傍荊江大堤,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星樓始建於康熙年間,位於荊江大堤內側。清代中期,遷建於現址。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建。文星樓為亭閣式建築,磚木結構,高約15米,樓四周成正方形,邊長約10米,閣門上刻“文星樓”三字,樓後有“同治甲子年夏季月重立”的題刻,樓下正殿有奎星神像。整座建築精巧玲瓏風格別具。文星樓是科舉時代莘莘學子們祈求神靈保舉和如願之後叩謝神恩的場所。傳說上天主宰文道的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舊時讀書人為求科舉仕途順暢亨通,每年春秋兩季應考之前,必來此虔誠拜謁奎星,祈求保佑;有幸及第者,亦必再來叩奎星的在天之靈。

荊江分洪紀念亭

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有毛澤東題詞: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的勝利。周恩來題詞:要使江河對人民有利,紀念亭上有荊江分洪工程軍民功勳人物、勞動模範人名碑刻。

本地特產

魚糕丸子糕丸

荊州魚米鄉,荊州食俗重魚,無魚不成席,無魚不成禮儀。 荊州人食魚歷史悠久,漢代已有“飯稻羹魚”,魚在荊州人的手中神奇地變化出各種美味佳肴。“紅米煮白魚”是古人的生活,現在是因魚設菜,因魚下料,一道道名美、色美、味美的魚餚,使人美不勝收

龍鳳配

它以黃鱔仔雞為原料,經過煮、鹵、炸、溜等多種烹飪方法烹製而成,是荊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傳說三國時期,劉備招親以假成真,他偕夫人自東吳返回荊州,諸葛亮為他們擺席接風,席上擺出的第一道菜就是荊州廚師特製的“龍鳳配”。只見一條大黃鱔被做成龍形,蜿蜒於盤中,鱗甲片片,腳踏祥雲,昂首張口,翹角垂須呈飛騰之狀;雞形如鳳立於龍旁,引頸展翅,羽毛絢麗,頭冠殷紅似翩翩起舞。劉備一見,心中大喜,讚不絕口,從此“龍鳳配”一菜也就聲名遠揚。

魚糕丸子

魚糕丸子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傳說魚糕的製作起源於楚國,在楚都紀南城有一酒店,專做各種魚菜佐酒。夏日的一天,店主買魚多了一些,偏偏這天生意清淡,到晚上還剩不少魚。眼看魚已離刺將要腐爛,店主急中生智,索性把魚刺全部剔除將魚肉剁碎成茸,摻進幾個雞蛋,加上一些豆粉,又倒點白酒除腥,然後做成糕放在蒸籠里熟。第二天把魚糕切成塊裝碗蒸熱,澆上調料擺案出售,結果大受歡迎。後來魚糕越做越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藥等製成肉丸。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最後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雜燴丸子”。

皮條鱔魚

荊州城有座“聚珍園”餐館,聚珍園的“皮條鱔魚”是一道傳統名菜,鱔魚是食療佳品,《名醫別錄》將鱔魚列為上品,說它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

冬瓜鱉裙羹

它是用肥大的雄鱉裙邊和嫩冬瓜,加雞湯、調料燜煮,清燉而成。據《江陵縣誌》記載,北宋時,宋仁宗召見荊州人張景,問他江陵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張景回答說:“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可見,“冬瓜鱉裙羹”在宋代就聞名於世了。

沙市甜獨蒜頭
沙市甜獨蒜頭,又叫荊州甜獨蒜頭,圓滾滾的,不分瓣,一顆是一個整體。吃起來醇甜香脆,是開胃的佳品。含有豐富的蒜辣素、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微量的氮酸。蒜辣素具有抑制和殺滅傷寒桿菌、葡萄球菌、化膿性桿菌的作用,氮酸能開胃健脾。

教育

高校

荊州理工職業學院(原沙市大學)地處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座落在人文薈萃的古城荊州。學院創辦於1983年,以理工科為主,兼有經濟、管理、文學、藝術等專業,是全國最早成立的高等職業院校之一;辦學歷史悠久、學風優良,是莘莘學子的求學樂園。2010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學院由“沙市職業大學”更名為“荊州理工職業學院”。

長江大學是2003年4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範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併組建而成,是湖北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學科門類較全的綜合性大學,為湖北省重點建設的骨幹高校。也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

中學

湖北省沙市中學
湖北省沙市中學(原沙市三中)創辦於1941年11月,多年來學校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不斷弘揚以“上善若水”為核心的習坎精神,贏得了諸多榮譽:1953年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中學,以後一直是湖北省重點中學;1960年光榮出席全國第一次勞動模範和先進集體表彰大會(群英會);1979年,又光榮出席第二次群英會並榮獲“國

湖北省沙市中學
務院嘉獎令”;1983年被授予“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集體”稱號;1986年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7次被授予“湖北省文明單位”稱號;1993年4月作為全省第一所中學,被湖北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湖北省普通中學示範學校”稱號;2001年被授予“湖北省科研示範學校”稱號,並被湖北省教育廳評為“教育科研五十強”學校;2002年被教育部確認為全國中國小“名校六百家”之一。2007年被第29屆奧委會和國家教育部聯合命名為“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2007年5月當選為“中國百強中學”;2007年,還作為全國前20強中唯一在地級市辦學的中學榮登“中國中學聯考狀元”榜。

沙市實驗中學
荊州市沙市實驗中學位於荊州市沙市區朝陽路19號,始建於1973年,原名為沙市第十中學,1988年被市教育主管部門確定為“五四”學制國中四年制改革實驗先行試點學校,1991年被省教育主管部門命名為“湖北省教育改革實驗國中”,1995年更名為沙市實驗中學。學校現有33個教學班,全校學生2135人,教職工116人,學歷合格率98%,其中研究生學歷3人,本科學歷90人,高級教師66人,共產黨員40人、有16人被評為市骨幹教師,35人分別被評為區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明星教師。

人物

夢鴿,女,湖北荊州人,總政歌舞團著名歌唱家、全國青聯常委、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青聯委員,國資委特邀青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民族聲樂碩士。
沙市女孩袁泉11歲時便已離開親人獨自遠涉千里學習進修,在學校的時候,性格內向的袁泉同樣出類拔萃,1996年袁泉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與章子怡,梅婷,秦海璐,曾黎,胡靜,劉燁成為同班同學。
曾黎,中國內地女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6級本科畢業,與章子怡、梅婷、袁泉、秦海璐、胡靜、張彤、李馨雨並稱中戲“八大金釵”。中戲畢業後進入全總文工團,先後在《煙雨紅顏》、《東西奇遇結良緣》、《江山為重》、《男才女貌》、《歸途如虹》、《理髮師》等多部影視劇中出演重要角色。
余洪元(1875~1937)漢劇表演藝術家。原名金寶,字丹圃。荊州沙市人。自小常隨父出入梨園,業餘"串角"。後投"三生"劉慶堂學藝,又拜荊沙漢劇"荊河派"前輩、名末胡雙喜為師,技藝漸精。
周莉,1975年出生於湖北荊州,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中國電影家學會會員和上海電影家協會會員。

荊州市行政區劃

區縣街道鄉鎮
沙市區

解放路街道| 崇文街街道| 中山路街道| 勝利街街道| 朝陽路街道| 岑河鎮| 觀音壋鎮| 鑼場鎮 | 關沮鄉| 立新鄉| 聯合鄉

荊州區

西城街道 | 東城街道| 城南街道| 紀南鎮| 川店鎮| 馬山鎮| 八嶺山鎮| 李埠鎮| 彌市鎮| 郢城鎮| 太湖農場| 菱湖農場

洪湖市

新堤街道| 濱湖街道 | 螺山鎮| 烏林鎮| 龍口鎮| 燕窩鎮| 灘鎮| 峰口鎮| 曹市鎮 | 府場鎮| 戴家場鎮| 瞿家灣鎮| 沙口鎮 | 萬全鎮| 汊河鎮 | 黃家口鎮| 老灣回族鄉

松滋市

新江口鎮| 南海鎮| 八寶鎮 | 涴市鎮| 老城鎮| 陳店鎮 | 王家橋鎮 | 斯家場鎮| 楊林市鎮| 紙廠河鎮| 街河市鎮| 洈水鎮 | 劉家場鎮| 沙道觀鎮| 萬家鄉| 卸甲坪土家族鄉

石首市

繡林街道 | 筆架山街道 | 新廠鎮| 橫溝市鎮| 大垸鎮| 小河口鎮| 桃花山鎮| 調關鎮 | 東升鎮 | 高基廟鎮 | 南口鎮 | 高陵鎮 | 團山寺鎮 | 久合垸鄉| 天鵝洲經濟開發區

監利縣

容城鎮 | 朱河鎮 | 新溝鎮| 龔場鎮| 周老嘴鎮 | 黃歇口鎮| 汪橋鎮 | 程集鎮 | 分鹽鎮| 毛市鎮| 福田寺鎮| 上車灣鎮| 汴河鎮 | 尺八鎮| 白螺鎮 | 網市鎮| 三洲鎮| 橋市鎮 | 紅城鄉| 棋盤鄉| 柘木鄉| 大垸農場| 荒湖農場

江陵縣

資市鎮| 灘橋鎮| 熊河鎮 | 白馬寺鎮| 沙崗鎮| 普濟鎮 | 郝穴鎮 | 馬家寨鄉| 秦市鄉| 江北農場| 三湖管理區| 六合垸管理區

公安縣

斗湖堤鎮| 埠河鎮| 夾竹園鎮| 閘口鎮| 楊家廠鎮| 麻豪口鎮 | 藕池鎮 | 黃山頭鎮| 孟家溪鎮 | 南平鎮 | 章莊鋪鎮| 獅子口鎮 | 斑竹壋鎮| 毛家港鎮| 甘家廠鄉| 章田寺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