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鄉[福建尤溪縣聯合鄉]

聯合鄉[福建尤溪縣聯合鄉]

聯合鄉是福建省尤溪縣唯一的革命老區鄉,位於尤溪縣北部,北緯26°17′~26°24′,東經118°08′~118°17′之間,北與南平市毗鄰,西部與東部分別與梅仙鎮、西濱鎮接壤。正在建設中的京福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全長13.6公里。2000年,全鄉土地總面積1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596畝,比1996年(下同)減少804畝,林地面積104068畝,比增14737畝,轄有12個村委會,173個村民小組(比增1個),5402戶(比增1533戶)21044人(比增1960人)。此外還有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雲南省尋甸縣聯合鄉。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聯合鄉銀杏
1986年以來,聯合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指導思想不動搖,聯合鄉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0年,聯合鄉完成工農業總產值7546萬元,比1986年增長8.8倍,其中工業產值2854萬元,增長12.7倍,農業產值4692萬元,增長7.4倍,完成鄉鎮企業產值11008萬元,增長24.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133元,比增2743元。

聯合鄉近15年來,始終堅持以穩糧增收為農業的指導思想,一手抓糧食生產,一手抓特色產業發展,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1986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630萬元,其中種植業357萬元,占總產值56%,糧食總產值達9268噸,畝產299公斤。1986年以後,逐步培育壯大茶葉、蔬菜、銀杏等主導產業,其中茶葉自1986年以來,以平均每年300畝的速度遞增,2000年,聯合鄉茶葉總面積達5833畝,並創辦了聯合鄉工夫茶廠、精製茶廠、福聯茶廠等加工企業,所開發的綠茶珠茶烏龍茶銀針茶等品種遠銷東南亞。銀杏是聯合鄉的特產,15年來,從原有的39棵百年老銀杏樹發展至2000年有1200畝,銀杏果、銀杏茶倍受市場青睞。聯合鄉是邊貿鄉鎮,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聯合鄉以南平、福州市場為依託,大面積發展創匯蔬菜種植,2000年,春、秋、冬三季全鄉共種植蔬菜3500畝。儘管農業多種經營呈現多元化發展,但糧食產量穩中有升,2000年,全鄉糧食總產量達11886噸,畝產365公斤,分別比1986年增加2618噸和66公斤。

聯合鄉銀杏茶
1990年以後,聯合鄉鄉鎮企業蓬勃發展,逐步成為聯合鄉經濟發展的支柱。到2000年,全鄉有大小企業81家,其中集體14家,私營19家,個體48家,從業人數880人。行業分布於造紙、水泥製品、水電、日用電瓷、文化印刷、五金製造、食品加工、紡織、石材加工、玻璃纖維等領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鄉村企業改革的深入,該鄉採取股份制合作、產權交易、租賃經營、拍賣轉讓等多種形式,撤併一批企業,如原鄉電力總站先改制為丹溪水電有限責任公司,後又採取轉讓股權的方式,轉讓給雍口電站,進一步盤活集體資產。招商引資取得初步進展,如引資創辦福聯茶廠聯豐紡織有限公司、榮達礦業有限公司,為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

基礎建設

聯合鄉聯合鄉
聯合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鄉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5年,中共聯合鄉黨委、鄉人民政府多方籌資300多萬元,鋪設吉木溪口至鄉政府12公里柏油路,揭開了為民辦實事的序幕。在1996~2000年五年間,尤其是1998年縣委主要領導掛包聯合鄉後,選派經濟實力強的縣直部門掛包全鄉12個村,在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聯合鄉籌措資金4500多萬元,實施88個基礎設施項目,在全縣率先實現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進行農網改造、村村通程控電話、村村通有線電視、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老區“五通”狀況發生顯著改善。聯合鄉是福建省16個地質災害重點地區之一,全鄉12個村有73個滑坡點,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此,中共聯合鄉黨委、鄉人民政府按照“區別情況、分類治理、先急後緩、分步實施”的原則,多方籌措資金1600多萬元,幫助滑坡體受災戶390戶1127人重建家園。並實施退耕還林、修建排洪溝、防滲水渠等措施,使滑坡體災民得到妥善安置,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有效控制。聯合鄉集鎮建設起點較低,總體水平不高,這些年來,該鄉大力進行集鎮擴容改造,集鎮面積3.5萬平方米,並進行道路硬化、街道綠化、夜景亮化等措施,集鎮建設初具規模。

社會事業

聯合鄉聯合鄉
這15年間,聯合鄉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農業科技知識得到廣泛普及和推廣,全鄉90%以上農民掌握了2~3項農業實用技術,農民素質普遍提高。“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五愛三德”已成為廣大民眾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健康向上、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農村教育事業健康發展,聯合鄉有1所中學、9所完小、1所幼稚園、14個學前班,在校生4057人,教職工206人,適齡兒童少年100%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教學條件顯著改善,師資力量明顯增強,素質教育全面推進,鞏固提高了“兩基”成果。農村文化和廣播電視事業全面進步,建有1個多功能文化站、12個村級閱覽室、圖書室,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廣泛發展。伏虎岩景區自然、人文資源得到開發,這些年來,累計投資200多萬元,復建石門殿文昌閣觀音殿,新建石門塔、攬勝亭、蘑菇亭等設施。其中摩崖石刻於1999年被縣人民政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虎岩已成為縣內外朝聖、休閒、旅遊的理想去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全面進步,全鄉有中心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所18個,計生服務所(室)12個,醫療保健體系健全。“三項基本國策”(土地、人口、環保)紮實推進,計畫生育得到有效貫徹執行,“三為主”(宣傳教育為主、村自管理為主、避孕絕育為主)方針和“三結合”(以發展農民經濟、以農民勤勞致富奔小康、以建立文明幸福家庭)工作全面落實,計畫生育整體水平逐步提高。

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

聯合鄉大安市聯合鄉
大安市轄區,位於吉林省西北部,面積150平方千米。人口15360人。鄉政府駐紅旗村。轄12個村,31個自然屯。1945年解放,建政時成立苗家圍子區政府,1946年苗家圍子大窪區合併為苗西區,1947年改為大賚……1961年撤區劃隊時,正式建聯合人民公社,1985年改為聯合鄉。大安市位於白城市東北部,東經123°09′-124°22′,北緯44°57′-45°46′。東與黑龍江省肇源縣隔嫩江相望,南與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乾安縣為鄰,西與洮南市通榆縣接壤,北與鎮賚縣洮兒河為界。南北長90千米,東西寬95千米,總面積4879平方千米。總人口42萬人(2004年)。全市轄5個街道、10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慧陽街道臨江街道長虹街道錦華街道安北街道月亮泡鎮安廣鎮豐收鎮新平安鎮、兩家子鎮、舍力鎮大崗子鎮叉乾鎮龍沼鎮太山鎮四棵樹鄉、聯合鄉、樂勝鄉大賚鄉、紅崗子鄉、燒鍋鎮鄉海坨鄉新艾里蒙古族鄉

雲南省尋甸縣聯合鄉

聯合鄉聯合鄉
聯合鄉地處東經120o43'——103o33',北緯25o20'——26o50'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6.7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4.2公里,位於尋甸縣西北部,東南部與尋甸縣鳳儀鄉,西部與尋甸縣倘甸鎮祿勸縣轉龍鎮,北與東川區法者鄉、新田鄉相鄰。距昆明165公里,距尋甸縣城127公里,是一個集高寒、邊遠、貧困為一體的典型少數民族雜居的山區鄉。國土面積169.5平方公里,山高坡陡,高差懸殊,地貌複雜,土壤以黃紅壤、紅壤為主。最高海拔3254m,最低海拔2210,平均海拔2732m,雲霧多,氣溫偏低,年平均氣溫12.7oC,無霜期23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341毫米。

聯合鄉轄8個村委會,91個自然村,100個村民小組。2005年末,聯合鄉總戶數3273戶,總人口12763人,其中:農業人口12397人,占總人口的97.1%;少數民族以彝族為主,共3093人,占總人口的24.2%;苗族3人,回族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72‰。聯合鄉有黨委一個,黨支部13個,共有黨員531人。其中女黨員64人,占黨員總數的12.05%;少數民族黨員114人,占黨員總數的21.47%;農村黨支部8個,黨小組63個,黨員428個,占黨員總數的80.6%;鄉直黨支部5個,黨員103人,占黨員總數的19.4%。全鄉村級兩委幹部25人,其中女幹部2人,少數民族幹部6人。有支委委員40人,村委委員40人。

聯合鄉現有耕地29693畝,其中旱地29524畝,人均耕地2.4畝,主要經濟作物有玉米小麥蕎子洋芋青稞等。至2005年末,全鄉生產總值達2265萬元,年均增長6.6%,人民人均純收入737元,年均增長10%。其中:農業總產值達858.2萬元,年均增長10%;非公有制經濟營業收入達127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8.2萬元。

聯合鄉聯合鄉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既快又好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科技進步、人才開發為動力,以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四個一”工程,即抓好一個產業(發展規模種植抓好馬鈴薯產業);建好一個市場(建好聯合鄉落水村委會落水村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建好一個機關(抓好機關綜合樓工程及幹部職工作風建設);開好一個礦(結合縣委、政府整合礦產資源開發的實施意見,抓好法安、三界礦產資源開發)。走好“五條路”一是結合農業鄉實際,走發展馬鈴薯、特色中藥材種植業的路子:二是培育特色產業,走發展壯大畜牧業的路子:三是開發與保護並重,走礦產資源開發的路子:四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走勞務輸出的路子:五是抓住農貿市場建成、礦產資源開發帶來流動人口增多的機遇,走發展以餐飲、住宿、洗車、娛樂為主的服務業的路子的工作思路,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實現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