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鎮

八寶鎮

八寶鎮位於文山州東北部,廣南縣東南部,距州府文山200千米,縣城83千米,東南靠富寧縣,西鄰南屏鎮,北接板蚌、楊柳井鄉,地處東經105。19'~105。36',北緯23。36'~23。54',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1100~1300之間,年平均氣溫17。C,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335天以上,年平均日照1865小時,國土面積609平方千米,國道323線、衡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廣南縣通往兩廣及沿海地區的南大門。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八寶鎮八寶鎮春耕
八寶鎮轄16個村委會,248個自然村,278個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彝、瑤、回、蒙古、傣、仡佬9個民族。年未總人口68930人,其中壯族人口37022人,占總人口的53.7%,少數民族人口54631人,占總人口的79.3%,農業人口66671人,占總人口的96.7%。八寶鎮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境內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國道323線和衡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廣南縣通往兩廣及沿海地區的南大門。八寶的氣候、土地、水資源條件優越,境內交通便利,以“三臘瀑布”為代表的壯鄉山水,田園風光,被譽為“高原壯鄉小桂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八寶山水勝桂林”的美稱,於1988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被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被評為文山州文明小城鎮和“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區”,2005年列為雲南省生態小城鎮和雲南省60個旅遊小城鎮之一。

八寶鎮按照縣委、政府提出的“一城三鎮”的發展戰略,抓住西部大開發、國家構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滇東南發展戰略、文山州經濟三角區及衡昆高速公路通車的歷史機遇,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強化工業意識,樹立旅遊品牌,大力發展通道經濟,把區位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增加人民民眾的收入。主要是抓好“1125”工程:即以旅遊業為龍頭,以旅遊小鎮為載體,建好工業片區及物流片區,做好優質米、蠶桑高峰牛仔豬核桃五大產業,實現四大目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社會和諧。

經濟發展

八寶鎮八寶鎮種植業
2007八寶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2726萬元,農村經濟純收入9227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8077萬元,糧食總產量24368噸,農民人均有糧339千克,財政收入2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66元。八寶鎮耕地面積56231畝,農作物播種面積147815畝,其中糧食103304畝,經濟作物面積24615畝,優質稻28770畝,蠶桑種植面積365畝,玉米31306畝,優質油菜20072畝。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有效。2007年共完成農田水利溝渠疏理20多公里,民眾投工投勞50多萬個。完成板幕、八甲、河野等村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修農作路4條3.5公里,農涵橋3座,溝渠8條17.2公里,改善灌溉面積5000畝,恢復灌溉面積500多畝。完成水利工程130件,其中管飲工程3件,零新歲修工程119件,水土保持及其它8件,累計投入勞動工日60.9萬個,完成土石方量48.7萬方。堅持走家庭經營和重點扶持相結合的路子,使八寶鎮畜牧業發展迅速,全年生豬存欄41529頭,肥豬出欄40316頭,大牲畜存欄34707頭,肉牛出欄6880頭,家禽存欄205988隻,出欄233048隻,肉類總產量3680噸。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八寶鎮人民繼承革命前輩的優良傳統,以建設小康鄉鎮為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觀,遵循“農業穩鎮、工業強鎮、科教興鎮、商貿活鎮”的發展思路,克難奮進、開拓創新,八寶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棉花水稻等主導產業連年喜獲豐收,林業水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名特優新品種和最佳化種養模式廣泛推廣,形成了萬畝優質油菜基地、萬畝優質水稻基地、萬畝湘蓮基地、3萬畝優質棉基地、3萬畝水產養殖基地、5萬畝林業基地等六大產業基地,發展了近20家大中型棉花、水稻、木材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建成了融各種排灌泵站、垸內涵閘、大小溝渠於一體的排灌自如、旱澇保收的農業抗災體系,修築了堤身基礎紮實、堤面暢通無阻、能抵禦百年一遇大洪水的防洪大堤。

八寶鎮70%的居民住上了樓房、擁有了3—5萬元的存款;80%的村修建了通村水泥路、牽通了自來水;90%的農戶看上了有線電視、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老洲嶺、神皇洲、合興等3個村為示範的文明新村建設正在八寶鎮深入開展。八寶鎮講學習、講文明、綠化、美化新風盛行,舞龍舞獅唱歌繪畫等文體活動廣泛開展,網路信息技術正逐步進入千家萬戶。鎮村幹部的服務意識不斷深化,民主意識不斷濃厚,辦事能力不斷提高,爭先意識不斷加強。境內商店林立,貨源充分,種類齊全,來往客商絡繹不絕。城區基礎設施完備,居民生活便利,街道衛生整潔,布局錯落有致,綠樹蜿蜒繞城,設施完備,如詩如畫的中華廣場和鎮中心廣場點綴其中,一批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村級小集鎮與中心城區緊相襯托,遙相輝映。八寶鎮鎮是一座美麗富饒、生機昂然的新城鎮,這裡物產豐饒、人民純樸、環境優良、政策優惠、市場活躍、勞動力充足。

基礎設施

地圖地圖

自2003年八寶被評為文山州文明小城鎮以來,按縣委提出的小城鎮化發展思路,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則,積極爭取資金投入,樹立經營城鎮理念,採用市場化運作手段,積極吸引外來資金、民間資金參與小城鎮建設,拓寬小城鎮建設的投資渠道,走“以鎮聚財、以鎮聚人、以人興鎮、滾動發展、良性互動”的路子,採取優勢資源開發、特色產品加工,培育支柱產業等措施,使農村農民向鎮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增強小城鎮使農村農民向鎮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增強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逐步形成產業發展、人口聚集、市場擴大的良好互動機制,以產業帶動小巧玲瓏城鎮化發展。努力打造中國八寶米之鄉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品牌,把八寶建成山水園林城鎮,加快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步伐,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和民間資本投資環境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參與管理和資源綜合開發,充分釋放小城鎮發展潛能,抓好鎮區綠化、美化、亮化,加強鎮區環境污染治理,改善衛生條件,提升鎮區品位。使八寶小城鎮形成以鎮帶市,以市帶農的城鎮格局,推動了八寶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使八寶小城鎮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得到穩步推進。

社會事業

八寶鎮八寶鎮鎮中心
八寶鎮文化廣播電視事業不斷興量繁榮,電視電話覆蓋率不斷提高,民眾業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各種民間文藝活動在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下,通過文化站的充分挖掘,失傳多年的民間文藝重現光彩。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郵政、通訊迅速發展,2007年共完成6個自然村拉電申報列項工作,有12個村委會已建好移動網站,覆蓋不斷擴大,安裝程空電話戶20多戶,體育事業健康發展。

八寶鎮深入宣傳發動、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增加農民收入。2007年通過政策扶持、政府引導、能人幫帶等多種渠道共輸出勞動力1980人,占任務數的107%。其中,輸出省外1900人,省內50人,縣內30人。有組織輸出301人,占任務數的103%。全年的勞務輸出產生的經濟收入達2000萬元。堅持“引得進,留得住,有發展”的招商引資方針,積極實施以項目促發展戰略,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創造寬鬆的投資環境,制定優惠政策,為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八寶工業園區初俱規模,年內共完成招商引資2000萬元。

八寶鎮加強整體聯動防範工程,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標本兼治”方針,及時查處矛盾糾紛,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組織,認真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年內共查處社會矛盾糾紛88件,成功調解65件,成功率為95.8%;刑事案件17起,偵破4起,破案率為23.5%;立治安案件16起,查處治安案件16件,查處率為100%;法庭受理各類案件62件,結案率為90.32%,其中刑事自訴案6件,民事案件56件。以整村推進和小康示範村建設為重點,打好扶貧攻堅戰,投入資金60萬元,狠抓麻布、乾壩子、甘蔗園協廠四個整村推進示範村建設,完成村內道路建設4條2450米,新增沼氣池12口,建成科技活動室4間,安裝廣播電視61戶。發放缺糧戶650戶2456人,發放救濟糧44860斤,發放救災款74600元,發放低保金165580元;棉被100床,寒衣200袋,為貧困民眾生產生活提供物質保障。

科教文衛

八寶鎮八寶鎮中學
八寶鎮鞏固“兩基”成果,狠抓“控輟保學”工作,紮實推進普九進程,強化師德師風,提高教學質量。2007年爭取資金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共籌集資金69.4萬元,改造學校危房1325平方米。八寶鎮國中入學3264人,適齡少年入學率99.22%;國小在校學生7544人,國中在校生3452人,高中在校學生976人,八寶鎮普九工作於2007年10月通過省人民政府評估驗收。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推進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抓好愛滋病和各類傳染病防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得到提高。狠抓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加大宣傳力度,2007年參合人數達到55155人,參合率達85%,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八寶鎮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新建成4個村級衛生室,實現16個村委會均有村衛生室的目標,解決邊遠山區民眾看病難的問題。

八寶鎮認真落實“獎、優、免、補”政策,認真執行計畫生育法規,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出生率為10‰,自然增長率為7.6‰,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已完成16戶,占任務數的19%,“三術”任務完成342例。認真落實保護耕地政策,整頓開發秩序,合理保護和開發礦產資源,嚴格用材林的砍伐審批手續、嚴禁亂砍亂伐、開荒等,加強對八寶沿河兩岸、公路沿線、庫區治理和石場的整治,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造林、退耕還林、護林防火取得較好成績,累計完成退耕還林21567畝、荒山造林200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91%,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平方公里。

民族風情

八寶壯族世代多依山傍水而居,有燦爛的稻作文化,培育出了聞名全國的八寶貢米。壯族人民尊崇先祖,崇拜自然,民風淳樸,禮儀周全。壯家兒女,能歌善舞,心靈手巧,所產壯錦、銀飾,工藝精良,價廉物美,深得顧客喜愛。壯族傳統節日和慶典活動項目多而獨特,跑馬節花街節河燈節新米節等場面熱烈,不勝枚舉,舞獅、耍龍、踩高蹺、花船戲蚌、放河燈令人耳目一新,趣味盎然。米花、粽粑、岜夯雞、酸辣鯰鰥魚、鴨子燜糯米飯等民族小吃,風味獨特。置身其中,定然陶醉於這濃郁、典雅的壯族文化氣息之中。

旅遊名勝

八寶素有“高原小桂林”之譽。百里平川之上,青巒疊嶂,秀水蜿蜒,飛瀑磅礴,流泉清冽。奇洞巧穴之中,曲徑通幽,怪石林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置身於這如詩如畫的山川田園風光之中,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更為可貴的是,八寶久遠的歷史和凝重的文化底蘊還為世人展示其獨特的文物古蹟(如余家岩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田房仙岩崖畫,八甲烽火台等)和石刻碑題(如“別有洞天”、“醒夢石”等)。“南北雙橋鎖鰲魚,東西二瀑掛垂簾,長虹臥波歸牧笛,漁舟晚唱春江月”,自然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足令遊客目不暇接,嘆為觀止。1988年,經雲南省政府批准,八寶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旅遊風景名勝區,共分為5個片區,45個景點。其中,國家一級景點3處,國家二級景點4處。尤以一河(八寶河)、兩瀑(三臘、戈豐瀑布)、三洞(湯納、牙方、三臘溶洞)、四奇(奇特的喊泉、奇異的風洞、奇怪的洞鳴、奇特的怪石)、五古(古崖畫、古人類遺址、古文字、古文物、古橋)最具旅遊觀光價值。

八寶壯族十三寨是雲南省最具特色的壯田園村落,有自己的一套建築工藝,多取木石為原料,擅長鉚榫和雕工。喜歡樓居,房屋名叫“乾欄”,其樓多為三層,四垂檐瓦,一般頂屋儲糧,中層住人,底層飼養牲畜,以三開間或五開間為一幢,還建有耳房、閣樓和抱廈組成一套,家家都有望樓和曬排。寨中多鋪石板,均有風景林,壯鄉多水,河道上建築的風雨橋玲瓏別致,形成環境幽雅、民族風情濃郁的壯鄉格調,為國內外遊客、環保專家、建築界所矚目。

黃岡荊州鄉鎮(一)

黃岡市和荊州市是湖北兩個重要的城市它們地大物博,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黃岡和荊州的一些鄉鎮吧~

荊州市行政區劃

區縣街道鄉鎮
沙市區

解放路街道| 崇文街街道| 中山路街道| 勝利街街道| 朝陽路街道| 岑河鎮| 觀音壋鎮| 鑼場鎮 | 關沮鄉| 立新鄉| 聯合鄉

荊州區

西城街道 | 東城街道| 城南街道| 紀南鎮| 川店鎮| 馬山鎮| 八嶺山鎮| 李埠鎮| 彌市鎮| 郢城鎮| 太湖農場| 菱湖農場

洪湖市

新堤街道| 濱湖街道 | 螺山鎮| 烏林鎮| 龍口鎮| 燕窩鎮| 灘鎮| 峰口鎮| 曹市鎮 | 府場鎮| 戴家場鎮| 瞿家灣鎮| 沙口鎮 | 萬全鎮| 汊河鎮 | 黃家口鎮| 老灣回族鄉

松滋市

新江口鎮| 南海鎮| 八寶鎮 | 涴市鎮| 老城鎮| 陳店鎮 | 王家橋鎮 | 斯家場鎮| 楊林市鎮| 紙廠河鎮| 街河市鎮| 洈水鎮 | 劉家場鎮| 沙道觀鎮| 萬家鄉| 卸甲坪土家族鄉

石首市

繡林街道 | 筆架山街道 | 新廠鎮| 橫溝市鎮| 大垸鎮| 小河口鎮| 桃花山鎮| 調關鎮 | 東升鎮 | 高基廟鎮 | 南口鎮 | 高陵鎮 | 團山寺鎮 | 久合垸鄉| 天鵝洲經濟開發區

監利縣

容城鎮 | 朱河鎮 | 新溝鎮| 龔場鎮| 周老嘴鎮 | 黃歇口鎮| 汪橋鎮 | 程集鎮 | 分鹽鎮| 毛市鎮| 福田寺鎮| 上車灣鎮| 汴河鎮 | 尺八鎮| 白螺鎮 | 網市鎮| 三洲鎮| 橋市鎮 | 紅城鄉| 棋盤鄉| 柘木鄉| 大垸農場| 荒湖農場

江陵縣

資市鎮| 灘橋鎮| 熊河鎮 | 白馬寺鎮| 沙崗鎮| 普濟鎮 | 郝穴鎮 | 馬家寨鄉| 秦市鄉| 江北農場| 三湖管理區| 六合垸管理區

公安縣

斗湖堤鎮| 埠河鎮| 夾竹園鎮| 閘口鎮| 楊家廠鎮| 麻豪口鎮 | 藕池鎮 | 黃山頭鎮| 孟家溪鎮 | 南平鎮 | 章莊鋪鎮| 獅子口鎮 | 斑竹壋鎮| 毛家港鎮| 甘家廠鄉| 章田寺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