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

蠶桑

蠶桑,即養蠶與種桑。是古代農業的重要支柱。相傳是嫘祖(黃帝正妻)發明。蠶桑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文化,與稻田文化一起標誌著東亞農耕文明的成熟。而就漢文化的主體文化絲綢文化、瓷器文化則標誌著中原文明進入鼎盛階段。2008年6月7日,蠶桑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介紹

蠶絲是絲綢的基本原料,絲綢文化實際上就是蠶桑文化的高度發展成熟階段。種桑是專為供給養蠶的,而養蠶是專為製作絲綢的。中文裡對絲綢的描述有綾、、緞、帛、錦、、綺等多種概念,可見絲綢文化的高度發達。

發展

蠶桑農業的發展,使中原文明的紡織業領先於世界數千年,也促進了財富的增加、貧富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為中國當時的統治階級形成以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為標誌的服飾習俗奠定了基礎。同時對軟筆(毛筆)、刺繡、紙張的發明等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典故

蠶桑蠶桑
《詩經》里桑樹出沒的篇章很多,對於先秦農業時代的人類生活來說,桑樹已經是普通栽種的作物。桑的最早記述出現在甲骨文當中,人類開始創立文字,在乾枯獸骨和竹木平面上記錄自己的歷史,以保存和自然爭鬥的經驗,讓自己的智慧能夠開始有形的延續。他們從自然野蠶身上開始得到啟發,由蠶食桑,開始得到輕便柔韌的絲帛。
蠶母,在古代被尊為神母,而桑,在周商時,已經是宗廟祭祀的神木。等到先秦時期農桑遍野,文字記述中古樸粗糙的自然畫面,因為蠶桑飼養在農事裡的普及而變得柔和、華美。
“桑梓”作為家園的象徵,是中國文化獨有的特色。北方文學代表《詩經》中出現篇數最多的植物就是桑樹,南方文學代表《楚辭》中也提到桑樹,可見古代南北地區桑樹栽培十分普遍。
詩經·《氓》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漢·樂府·《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唐·李商隱·《無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宋·張俞·《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