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鎮

高陵鎮

高陵鎮位於石首西南,原名茅草街鄉,1997年4月省政府批准撤鄉遷址建鎮,版土面積82平方公里,轄22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3.6萬人。高陵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明有賢相,史稱三楊”之一的明朝武英殿大學士楊溥、禮部尚書張璧誕生在此;另有後梁孝宣王墓、孝宣王公主墓和漢朝著名墳冢72處,是石首首批省政府命名的文物保護區。鎮委鎮政府大力實施“工業興鎮”戰略,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出現了興源紡織、乘風汽配、久隆新型建材、東風機電、月影、鑫月聖礦泉水和咱湖驕系列食品等私營企業,2006年,民營企業完成總產值2.36億元。

基本信息

鄉鎮概述

高陵鎮現貌高陵鎮現貌

高陵鎮是1997年撤鄉遷址建立的新鎮,版圖面積82平方公里,轄22個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3.5萬人。高陵鎮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湘鄂兩省三縣(市)(石首公安安鄉)的交界部位,距石首城區9公里,北通荊宜(207),南接岳陽(107、318),交通便利,是“明有賢相,史稱三楊”之一的明朝英武殿大學士楊溥的故地,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區。

基礎設施投資巨大,先後完成了紅旗渠、中心渠等大溝大渠的疏洗和沿江涵閘泵站的維修改造,電力增容5000KVA,完成了楊桐咀村土地整治,修通了 26.8KM的村級公路;城鎮建設日漸完善,建成中心鎮區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多人,硬化水泥路面75000平方米,城鎮日供水能力2000噸,供水普及率達100%,綠化覆蓋率達25%,形成了3條長3800米的主體街道和長20000米的18條支街,建成了公主路、楊溥路、宰相路雙邊四季綠化帶、居民門前彩磚通道、架設雙排路燈,建成宰相路仿古一條街;人居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居民安全飲水率達86%,通村公路率達到92.5%,9個村安裝了有線電視,農村信息通訊得到了迅猛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40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100元。

區位優勢

高陵鎮街道高陵鎮街道

高陵鎮在交通便利、環境優越、信息暢通、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等自由優勢的基礎上,三大戰略一起抓,以農民增收、結構調整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形成了以優質糧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魚禽套養等四大特色農業主體;以工業興鎮、招商引資為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了建築防水、農副產品加工、月影純水和造紙等四大系列的民營經濟體系;以統籌城鄉發展,活躍二、三產業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為實現工業強鎮、農業大鎮、商貿富鎮、明星城鎮四大城鎮目標而努力奮鬥。
盛產糧、棉、油、瓜果、蔬菜資源豐富。工業生產以建築防水和月影純水為龍頭,建起了系列化工企業,生產化工系列產品20多個。形成了以優質糧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魚禽套養等四大特色農業主體;以工業興鎮、招商引資為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了建築防水、農副產品加工、月影純水和造紙等四大系列的民營經濟體系。

交通條件

高陵鎮地處石首西南邊陲,距石首城區10公里,是湘鄂兩省,公安、石首、安鄉三縣(市)的結合部。東與本市南口鎮一橋之隔(管家鋪大橋),北隔安鄉河與公安縣藕池鎮為鄰,西北抵安鄉河與公安縣黃山頭鎮相望,南與湖南安鄉縣官當鎮和本市團山寺鎮接壤。被長江四口之一的藕池口支流和安鄉河環抱。1954年淤塞的栗林河由北向南縱貫該鎮境地12.5公里,形成了“三河夾兩垸”地域格局。管家鋪大橋、安鄉河大橋將高陵鎮、藕池鎮、南口鎮相連貫通,形成了三鎮鼎立,高陵居中的地理格局。高陵地形平坦,幅員遼闊。

農村建設

高陵鎮“三個機制”促示範村創建

石首市高陵鎮初級中學石首市高陵鎮初級中學

一是建立督導機制。為促進示範村創建工作,高陵鎮專門成立了示範村創建工作督導小組,重點督導崖前、高陵、王疃、馬格莊等6個村的創建情況,落實專人調度示範村創建活動進度,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指導面上的工作。目前,6個示範村的人均純收入全部達到6000元,新農合參保率超過90%,主要街道硬化率超過90%,自來水到戶率超過92%。
二是建立推進機制。根據各星級示範村的現狀,以創建標準為依據,通過採取“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的層層帶動方式,推進星級示範村建設再上新水平。今年以來,該鎮先後組織了5次由各村支部書記參加的觀摩活動,以點帶面,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全鎮初步形成了一般村莊爭創示範村、三星級村莊追趕四星級標準、四星級村莊力爭達到五星級標準的良好發展局面。
三是建立長效機制。高陵鎮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星級示範村創建的相關檔案,制定了一系列包村幹部和村主要幹部考核獎懲制度,規定因各種原因未通過市、區、鎮考評組考評的,取消該村一切評先樹優資格。對通過市、區、鎮考評組考評的村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和表彰,並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鄉鎮發展

石首市高陵鎮地圖石首市高陵鎮地圖

石首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會議以後,高陵鎮將這一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迅速組建工作專班,建立服務網路,採取得力措施,狠抓關鍵環節,出實招求實效,工作有力紮實,進展喜人。

建立健全工作網路。高陵鎮成立了由鎮委副書記張凡喜為組長,副鎮長龍飛、鎮社會事務辦公室主任田源芳為副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組員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組織和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田源芳兼任辦公室主任。各村也相應成立了由黨支部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分管民政、計生工作的副主任為直接責任人,全體支、村委成員參加的工作專班。

高陵鎮狠抓工作關鍵環節。一是創建一個基地。該鎮轉變工作思路,整合培訓資源,建立工作載體,在原教委辦公地點,成立了高陵鎮新型農民培訓學校,通過這一新生的“基地”把培訓辦到農民的家門口。二是開展兩個培訓。即引導性培訓和技能培訓。採取“企業訂單、農民選單、政府買單”的形式對農民進行免費培訓。一方面通過集中辦班、諮詢服務、印發資料以及利用廣播、電視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徑進行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求職技巧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引導農民樹立新的就業觀念,提高農民遵守法律法規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一方面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並積極組織農民參與市級培訓機構舉辦的培訓活動,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增強農民就業競爭力。三是把握三個重點。即零轉移農戶、特困農戶、欲外出打工無門路農戶。四是狠抓四個落實。人力落實:鎮村兩級組建工作專班24個124人;物力落實: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辦公室配備了電腦,並能上網查詢勞務相關信息;在政府便民服務中心設立了農民工服務視窗;工作經費落實:鎮工作專班經費實行實報實銷,同時鎮政府還拿出2萬元作為特困家庭外出務工的周轉金,幫助他們解決後顧之憂;任務落實:全鎮計畫全年完成轉移培訓任務800人。鎮委鎮政府明確提出,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作為全鎮四項重點工作之一,納入工作考評,任務層層分解到人,與鎮村幹部工資掛鈎,年終結硬賬。五是做實五個服務。廣泛宣傳外地用工信息、積極組織勞動力有序輸出、紮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解決特困農民外出務工的後顧之憂、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等服務。

進展順利初見成效。高陵鎮已基本完成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摸底工作,全鎮共有農村勞動力17862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7268人。高陵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已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共256人。

勞動保障

農業基地農業基地

高陵鎮為了進一步夯實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基礎,鎮委鎮政府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創建工作服務平台,高標準建設了勞動保障服務所。

鎮委書記、鎮長夏羚翔親自過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服務平台建設,主持黨委會議作出了加強鎮勞動保障服務所建設的決定。他們堅持一個平台、兩個保證、三個原則、五個有,全力建設高標準的勞動保障服務機構。一個平台,就是勞動保障服務平台。兩個保證,就是領導保證、資金保證。三個原則,分別是城鄉兼顧原則、經濟發展水平與承受能力相兼顧原則和政府主導、各方參與,權利與義務相對應原則。五個有是有獨立的辦公場所、有固定的工作班子、有健全的規章制度、有規定的辦公設施、有明確的工作目標。他們將勞動保障服務所遷移到新近裝修的鎮政府便民服務中心,加強了人員配備,配置了計算機等設備,達到了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工作六到位。

高陵鎮委鎮政府明確了勞動保障服務所的工作職責,其主要職責是:

一、對本鎮街道居委會和各村勞動力資源進行調查,為有求職要求的城鎮失業人員和有轉移要求的農村勞動力進行登記造冊、建檔立卡,隨時掌握全鎮勞動力資源狀況和從業狀況,協助市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建立勞動力資源信息庫。

二、搞好本鎮、村、街道居委會企業及轄區民營企業勞動用工的管理與服務工作。

三、負責促進本鎮就業的各項工作。收集、傳遞各類用人信息;為求職人員辦理求職登記,介紹用人信息。

四、組織本鎮有轉移願望的農村勞動力至培訓機構培訓。做好向非農產業轉移和進城務工人員培訓的組織、協調、服務工作。

五、協助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社會保障服務。

六、完成鎮政府和市勞動保障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教育文化

高陵鎮高陵鎮中學
石首市高陵鎮初級中學1969年創辦,始定名為“四新國小中學部”,1975年國小、中學分設,定名為“石首縣四新中學”(初、高中混辦、1981年撤高中),後因行政區劃更名,先後更名為石首市團山區茅草街初級中學、石首縣團山區中學、石首縣茅草街鄉初級中學,原址茅草街街道北端,是荊州市一所重點初級中學。1997年起使用現名,1998年,學校抓住災後重建機遇,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下,學校與晏家巷職業中學合併實現整體搬遷,遷址高陵崗開發區,屬於湖北省98災後重建項目學校。學校現有占地面積56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700平方米,擁有寬敞明亮的四層教學樓一幢,功能齊全的四層綜合樓一幢,舒適潔淨的四層學生公寓樓一幢,豪華氣派的多功能餐廳一幢,雄偉挺撥的六層教工宿舍樓一幢,400米的環形跑道,三個標準的水泥籃球場和水泥排球場、足球場、桌球台,單雙槓運動設施一應俱全,學校環境優美、布局合理,“三區”嚴格分設各類設施基本配套,擁有固定資產約一千二百萬元,文化建設品味高,育人環境氛圍好。學校現開設26個教學班,在籍學生2193人,教職工76人,其中專任教師71人,任命在職幹部9人,黨員16人,具有大學專科和專科以上學歷的66人,學歷合格率93%以上。荊州市骨幹教師2人,石首市骨幹教師5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2人。

民俗文化

勤儉樸實的民俗

石首市高陵鎮地圖石首市高陵鎮地圖

高陵人向來以勤勞節儉為榮,素以“早起三日當一工,”“富日子當窮日子過,”“正三年,反三年,縫了補了又三年”等諺語。尊老愛幼,以禮待人,亦為石首人傳統美德。清末民國時期,鄉村一般設有攤棚(轎式小木屋),遇生活不能自理的鰥寡孤獨,鄉民抬著串村走戶,輪流供食。新中國建立後,市、鄉、鎮均設有敬老院,村組設有“五保”,對鰥寡孤獨贍養照顧周到。言行講禮貌,如主客對話,答道:“吵鬧了”,“多謝”,“到我家走走”,主人答:“得罪了”,“慢走”,“請再來”。與陌生人對話,先得“請問您(liang)貴姓”,答:“不敢姓趙”。故有“石首禮行大,開口就是您(liang)家(ga)”之評。紅白喜事,親友鄰里互相幫忙,祝賀、禮尚往來。與人同行,小顧老,強扶弱。各姓均有族譜,明文立有族規家訓,提倡和表彰好人好事,懲治行惡不孝者。

春節 俗稱過年,農曆正月初一, 天將拂曉,全家老小,衣冠整潔,齊集廳堂,燒香點蠟,拜祖先,然後開大門,(謂“開財門”)焚香燭,鳴鞭炮,朝拜天地,謂之“出行”,隨之晚輩依次給長輩拜年,初二、初三,鄰里親友之間相互祝拜,俗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拜地方”之諺。初一至初三,家裡不得做新鮮飯菜,不得挑水掃地動針剪。初三“燒鬥神紙”。初一至初十五,舉行舞龍、舞獅、玩彩蓮船、蚌殼精、唱地花鼓、踩高蹺、小孩玩草把子龍等文娛活動,俗稱“玩春景”。過了十五,“玩春景”停止,開始農事,但草把子龍可玩到二月初二土地菩薩生日這天。

結婚 又稱完婚。結婚前,必辦三茶六禮:擇日請“吃肯飯”,求岳家肯嫁,然後每逢節氣,給岳家送禮;“報期”時(即把結婚日期報知岳家),給岳家大送酒肉;婚前一日“過禮”,將鐲飾、衣物、酒、肉、魚用“禮箱”抬至女家。是日,男女雙方均行“告祖禮”,男家吃“封盒酒”,女家吃“開盒酒”。 男家以9童男陪新郎,謂陪10弟兄,女家以9閏女陪新娘,謂陪10姊妹。大婚之日,男家抬花轎至女家迎娶新娘,花轎到,女方要“哭嫁”,母女哭訴離別之情。新娘依“離家不穿娘家衣,上轎不踏娘家地”之俗,徹底換上男家所製衣飾,由兄長背入花轎。現在一般用轎車接送,轎車接至男家。鼓樂鞭炮齊鳴。新娘入屋,不準踏門檻,不能見祖先神位,由“交親婆”牽入洞房。次日早晨,新郎新娘抬糖茶敬獻親友、親友須“丟茶錢”。婚後3日,新郎陪新娘回家探親,但不得住宿,謂“小回門”,蜜月後,新娘回娘家住1月,謂”大回門”。

生育 婦女生頭胎,產前娘家須送嬰兒衣衫、尿片及糖、蛋等。產後女婿以公雞(有的生男送母雞)、 紅蛋、白酒等回岳家報喜。產後三日,以紫蘇、艾葉溫水為嬰兒“洗三朝”,爾後岳家備衣物、搖籃及雞、蛋、糖、米等“送粥米”。嬰兒滿月,剃滿月頭,除胎髮,並請親朋好友吃滿月酒,此時產婦方可入鄰家門。嬰兒滿周歲,岳家及親友再以禮物相贈,操 “周歲慶”,並陳設書畫、筆硯、算盤、秤尺、 珍寶等,任小孩抓取,預卜將來職業。新中國建立後,實行新法接生和“五期”照顧,對獨生子女尤其優待。

喪事 舊時 ,老人彌留之際,家居圍坐“送終”。 死後燒落氣紙,為死者沐身更衣,以布帛裹遺體,移榻“小殮”。在老者心窩放一雞蛋,謂滿足死者心愿──填滿心胸。爾後將死者鋪草、帳圍、衣物焚於曠野。訴告親友,舉辦喪事,設靈堂、子孫守靈舉哀,請僧道為死者抄度,與遺體告別,將死者移入棺內謂“易簀”,而後掩棺“封殮”。親朋好友悼軸、輓聯、挽幛、鳴鞭炮、焚香紙“開弔”。主孝人披麻戴孝,手持訃棍祭拜。然後“出柩”,孝男孝女及親朋擁棺至墓地落葬,一路揚幡吹奏。中途,主孝人迎回靈牌,設靈位,置靈室,長夜燈火不滅,晚輩輪流守靈,三年內每食必“叫飯”。葬後三晚,孝子束草秸為火把,繞墳“煙告”。死後每隔七天,燒一次紙,延至“五七”或“七七”,名謂“燒七”。爾後一周年“小祥”, 二周年“大祥”,三周年壇祭,化靈室,另做木牌靈位供於神龕或祠內,名謂“升堂”。 新中國建立後,提倡厚養薄葬,以追悼會代替弔孝奏哀樂、致悼詞,追述死者生前事跡,勉勵後輩繼承遺志。1977年始,實行了殯葬改革,現在火葬已在城鄉普遍推行。

筵席 舊時主要用方桌,每桌8人,按禮俗論資排輩入席。婚嫁生壽,均吃10碗,但有豐薄之別。官戶為5魚5肉10海碗,平民為10品碗。一般是扣肉、酥肉、蒸肉、燜雞、全魚、魚塊、蛋卷、丸子、筍尖、蓮米等。但不管誰家筵席,必有三鮮頭菜(魚糕、肉丸子、刀口丸子拼成)否則為不敬,此俗一直延續至今。新中國建立後到70年代,基本沿襲舊俗,但菜花樣逐步更新,婚喪筵席無別。進入80年代,公私筵席更加講究,流行4冷或6冷8熱2湯或,12盤、16盤、多達24盤。講究色、香、味、形和營養,牛、狗、龜、新風鱉等肉視為珍餚。過去只飲糧食酒,後用麯酒、啤酒、香檳酒,今則用高級飲料和低度酒。

習俗禁忌

先秦時期楚人崇巫的習俗,經過了兩千年衍變和嬗替,積澱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內容。在民俗活動中,禁忌實際上是以消極迴避的方式實行自我抑制,其具體表現為:

軀體禁忌:“男人的頭,女人的腰,只許看,不許撈(發陰平音,意為摸) 。”成年男子的頭,不準隨意摸,否則即被為輕侮或蔑視;女子到了青春期以後,腰肢部分(含臀、胯)旁人隨意觸及即被視為褻瀆、羞辱。
發須禁忌:家中父母亡故,男性親屬在出“五七”之前,不得理髮刮須,以示追思亡親;不理容顏,表明孝心。
頭面禁忌:頭面是人的尊嚴所在,“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俗語謂打頭、打臉是最損人的舉動。
性別禁忌:婦女的衣物不準當街晾曬,尤其不準撐有女子衣褲的晾衣竿橫穿過道;女子的帖身衣物晾曬時還須儘量避人眼目。女人懷孕之後,忌參與其他人家的嫁娶慶典;婦女在月經期內,忌進寺、觀;女人忌參與建灶、上樑等活動。
用餐禁忌:用餐前,忌用筷子敲空碗,因為只有乞丐討食時才敲空碗;用餐後,忌將筷子橫擱碗上,因為只有給亡靈“叫飯”才將筷子這樣放。
語言禁忌:忌凶禍詞語,親人去世,不說“死”而說“去了”、“不在了”;棺材稱“壽材”、“壽木”;年節之際,忌說“見鬼”,門楣廳堂須貼“童言無忌”紅紙條,以防兒童“放快”。
社交禁忌:來客招待吃雞蛋,忌單數亦忌兩個,本地方言“二黃”為罵人語,故有此忌。客人落座後,忌抹桌、掃地、否則即有驅客之嫌。
鼠類禁忌:對老鼠敬之為“高高爹”,取其常在房樑上活動之意。老鼠機警、善齧,因擔心它咬毀衣物,故而敬若神明;再則民間迷信若老鼠棄家而去,此地必有水火之災,故以此稱為媚之。與此相應,農村也對黃鼠狼有所禁忌。
名姓禁忌:單丁家庭的男陔從小皆不慎重取名,常稱之為“狗兒”、“沙(母)牛”、“奶子”、“尿泡”等蔑視性小名,以防被鬼魅所侵。

名優特產

炸胡椒炸胡椒

炸胡椒

單看這個菜名,你肯定不敢吃。其實炸胡椒是用玉米辣椒(當地方言稱辣椒為胡椒)發酵後製成的,是當地的一道家常菜。

做的時候先把玉米磨成玉米茬子,洗淨控乾水後和著切碎的紅辣椒一起攪拌好,然後放在密閉的容器里進行發酵。炸胡椒發酵的時候是不能放水的,但是製成成品後的炸胡椒卻是晶瑩和潤,原因就是在發酵的過程中辣椒自身帶著的水分浸到玉米茬子裡,這樣做出來的炸胡椒帶有已經綜合在一起的酸辣味,很是適合人的口感。

帶著酸辣味,色澤金黃還點綴著一點點的紅艷,保康人把炸胡椒下到油鍋里配上五花肉翻炒,快出鍋的時候加入適量的食鹽就行了。炸胡椒本身就帶有中國菜當中講究的色和香,在炒的時候只要炒出味就行了,最後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不禁食指大動。

細細嚼來,炸胡椒的酸辣裡帶著玉米原始的香味,因為是玉米所以還有一種很有韌性的口感,和著五花肉嚼來,韌的是炸胡椒,香滑的是五花肉,風味的確不同一般。

荊州市行政區劃

區縣街道鄉鎮
沙市區

解放路街道| 崇文街街道| 中山路街道| 勝利街街道| 朝陽路街道| 岑河鎮| 觀音壋鎮| 鑼場鎮 | 關沮鄉| 立新鄉| 聯合鄉

荊州區

西城街道 | 東城街道| 城南街道| 紀南鎮| 川店鎮| 馬山鎮| 八嶺山鎮| 李埠鎮| 彌市鎮| 郢城鎮| 太湖農場| 菱湖農場

洪湖市

新堤街道| 濱湖街道 | 螺山鎮| 烏林鎮| 龍口鎮| 燕窩鎮| 灘鎮| 峰口鎮| 曹市鎮 | 府場鎮| 戴家場鎮| 瞿家灣鎮| 沙口鎮 | 萬全鎮| 汊河鎮 | 黃家口鎮| 老灣回族鄉

松滋市

新江口鎮| 南海鎮| 八寶鎮 | 涴市鎮| 老城鎮| 陳店鎮 | 王家橋鎮 | 斯家場鎮| 楊林市鎮| 紙廠河鎮| 街河市鎮| 洈水鎮 | 劉家場鎮| 沙道觀鎮| 萬家鄉| 卸甲坪土家族鄉

石首市

繡林街道 | 筆架山街道 | 新廠鎮| 橫溝市鎮| 大垸鎮| 小河口鎮| 桃花山鎮| 調關鎮 | 東升鎮 | 高基廟鎮 | 南口鎮 | 高陵鎮 | 團山寺鎮 | 久合垸鄉| 天鵝洲經濟開發區

監利縣

容城鎮 | 朱河鎮 | 新溝鎮| 龔場鎮| 周老嘴鎮 | 黃歇口鎮| 汪橋鎮 | 程集鎮 | 分鹽鎮| 毛市鎮| 福田寺鎮| 上車灣鎮| 汴河鎮 | 尺八鎮| 白螺鎮 | 網市鎮| 三洲鎮| 橋市鎮 | 紅城鄉| 棋盤鄉| 柘木鄉| 大垸農場| 荒湖農場

江陵縣

資市鎮| 灘橋鎮| 熊河鎮 | 白馬寺鎮| 沙崗鎮| 普濟鎮 | 郝穴鎮 | 馬家寨鄉| 秦市鄉| 江北農場| 三湖管理區| 六合垸管理區

公安縣

斗湖堤鎮| 埠河鎮| 夾竹園鎮| 閘口鎮| 楊家廠鎮| 麻豪口鎮 | 藕池鎮 | 黃山頭鎮| 孟家溪鎮 | 南平鎮 | 章莊鋪鎮| 獅子口鎮 | 斑竹壋鎮| 毛家港鎮| 甘家廠鄉| 章田寺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