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

海城市

海城市隸屬於遼寧省鞍山市,位於遼東半島腹地,瀋陽經濟區之中,北靠鋼都鞍山和省會瀋陽,南鄰港口城市營口、大連,東接煤鐵之城本溪及邊境城市丹東,西與油田新城盤錦隔河相望。全境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2013年),轄騰鰲新城、海西新城、牛莊新市鎮、析木新市鎮等兩城、兩市鎮,人口109.7萬人(2011年)。2011年,海城市地區生產總值700億元,海城市是中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海城市海城市
海城的歷史古老而久遠。從小孤山洞穴遺址的發掘證明,早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從析木石棚墓葬發現,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向前已有較大發展。自秦漢以來,先後於本境置遼隧、海城等16個州(衛)縣。海城的歷史古老而久遠。從小孤山洞穴遺址的發掘證明,早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從析木石棚墓葬發現,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向前已有較大發展。
海城戰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
漢時在縣境內置新昌(今甘泉鎮向陽寨)、遼隊(今西四鎮三岔河東岸)、安市(今八里鎮營城子)三縣。
三國時期魏占領北方,屬平州,後改幽州。
西晉時期,境內新昌、遼隊(隧)、安市三縣皆廢。
東晉十六國後燕光始四年(404年),開始被高句麗割據長達二百六十多年。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統一版圖,置安市州,屬安東都護府。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遼國,在境內置臨溟縣,為海州南海軍的治所,境內有仙鄉縣(渤海國永豐縣)、析木縣,為銅州治(渤海國的花山縣),均隸屬東京道遼陽府管轄。
1125年金滅遼,改海州為澄州,轄臨溟、析木二縣,受東京路管轄。
元滅金之後,1297年境內州縣俱廢,“置巡檢司鎮”,受遼陽路管轄。
明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轄。1653年隸屬遼陽府管轄。遼陽撤府,海城屬奉天府
海城之名源於海州,公元928年遼遷渤海南京南海府之民於此,置海州南海軍臨溟縣,金、元改澄州,明改海州衛,清順治十年(1653)改海城縣。1985年改為縣級市,屬鞍山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1954年,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海城縣歸遼寧省遼陽專署領導。
1959年改屬鞍山市。
1965年又轉屬遼南專屬(專署駐今蓋州市)。
1966年,“文革”期間,海城縣人民委員會(即縣政府)被撤銷,於1967年3月成立海城縣革命委員會,隸屬於營口市。
1973年隸屬於鞍山市。
1980年7月,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縣人民政府。
1985年1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海城縣,成立海城市(縣級市),隸屬於鞍山市

行政區劃

海城市海城市
轄鎮區:海州管理區、興海管理區響堂管理區、經濟開發區、東四管理區、東四方台溫泉管理區,孤山鎮、岔溝鎮接文鎮、析木鎮、馬風鎮、牌樓鎮、英落鎮、八里鎮、毛祁鎮、王石鎮、南台鎮、甘泉鎮、大屯鎮、西柳鎮、感王鎮、中小鎮、牛莊鎮、騰鰲鎮耿莊鎮、西四鎮、高坨鎮望台鎮溫香鎮
市人民政府(新址)駐海城經濟開發區。
海城有世界鎂都,滑石之鄉的美譽。
海州街道辦事處駐合力,人口14.05萬人,面積11.37平方千米,轄30個社區居委會:環北、友誼、燈塔、白楊、
北新、繁榮、幸福、南關、三義、福民、二中、曙光、旭東、黎明、藝新、玉皇山、新勝、群立、新東、田水、合力、新開、新力、新光、紅光、新民、雙栗、鎂東、鎂北、海滑。
興海街道辦事處駐鐵西,人口9.95萬人,面積19.32平方千米,轄13個社區居委會:建興、永強、永勝、鐵西、少管所、永安、站前、站北、安銘、光明、富強、西關、躍進;8個村委會:東尚、西尚、前教、後教、郭家、蘇家、團山子、鋼鐵。
響堂街道辦事處駐東響,人口3.7萬人,面積24.49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東響、西響、羅相、榆樹、荒嶺、張家、苗官、攔河、粟子、箭樓、小河、楊家。
東四街道辦事處駐東四,人口6.66萬人,面積100.92平方千米,轄34個村委會:驗軍、小河沿、小王、二道崗、大甲、冉家、三里、大河、白廟、大王、董家、小腰、後力、東四、哈達、大榆、二大堡、韓姜、東雙、紅旗、大二、前三台、東甘、一大堡、雙龍、水寨、三大堡、東頭、後三台、大甘河、安村、小甲、東三、二台子。
孤山鎮鎮政府駐孤山子,人口2.23萬人,面積203.63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孤山子、松坨子、瓦子溝、西羊峪、秦家堡、黑金寨、榆樹房、葉家崴、蟒溝、東腰屯、拉木房、鰲頭堡、西腰屯。
岔溝鎮鎮政府駐李房身,人口2.47萬人,面積140.97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岔溝、顧房身、膳馬峪、英守溝、李房身、劉家堡、胡家屯、柳樹溝、下粟園、韓家堡、紅旗嶺、板子屯、侯家堡、王家堡、葉家堡、黃家堡、上粟園、龐家店、海龍川。
接文鎮鎮政府駐接文,人口2.23萬人,面積170.67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接文、孫家坎、老牛寨、塔子溝、梨樓堡、宋家堡、東大嶺、大桃溝、花紅峪、奪獐峪、大梨溝、王家、石頭寨、三家堡、山咀、黑峪、對子峪。
析木鎮鎮政府駐析木,人口2.95萬人,面積140.28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析木、柳官、下甸、紅土嶺、黃金峪、東三家子、老達堡、蒲草峪、達道峪、十間房、下林、松樹、腰堡、羊角峪、缸窯嶺、張仙溝、打白虎、張仙峪、姑嫂石、龍鳳峪、珠現屯、上林、大同峪。
馬風鎮鎮政府駐馬風,人口3.4萬人,面積165.44平方千米,轄24個村委會:馬鳳、前馬、大房身、孟官、孔官、石安、材木、朱紅、腰嶺、王官、四道、三道、東陵、嶺夾、石門、陳馬、范馬、樓房、紅星、祝家、東馬圈、二道、大隈、楊馬。
牌樓鎮鎮政府駐西牌樓,人口3.99萬人,面積95.68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委會:富強;20個村委會:西牌樓、東牌樓、下房身、金家堡、廟溝、南溝、楊家甸、代家溝、東溝、大旺、黃堡、南炒鐵、北炒鐵、東炒鐵、毛柴溝、丁家溝、三角山、小堡、梨樹溝、宋家。
八里鎮鎮政府駐東八里,人口3.79萬人,面積93.18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樺子峪、響堂溝;24個村委會:東八里、西八里、鍾台、八寨、南腰、小新、營城子、羅堡、里峪、南二道、南三道、秀甲峪、大新、西甲、東甲、頭道、東三道、拉古、轉彎、高峪、范峪、東二道、樺峪、王家墳。
毛祁鎮鎮政府駐北毛祁,人口2.28萬人,面積64.68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南毛祁、北毛祁、小河、山後、丁八里、趙八里、劉八里、曲八里、商家台、二道溝、曹家堡、趙家溝、興隆屯、李家堡、付家溝、葫蘆峪、張家堡。
英落鎮鎮政府駐前英,人口4.06萬人,面積161.82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青山懷;27個村委會:後英、後窨、草廟、馬溝、李堡、鄔堡、石咀、金屯、松樹溝、牌坊、中腰屯、南雙廟、前窨、水泉、趙堡、王溝、馮溝、葦溝、石嶺、煙臺、佛爺、羅趙、五道、石柱、西洋、前英。
感王鎮鎮政府駐東感王,人口4.46萬人,面積93.18平方千米,轄29個村委會:東感王、西感王、祥水、鴨子廠、前樓、他山、後他山、前鄧、石城、西上夾、於官、馬圈、西糧、中糧、葉深、東廟、范家、後樓、前他山、朱家、後鄧、東上夾、下夾河、花園、東糧、前糧、西河、南石橋、西廟。
西柳鎮鎮政府駐西柳,人口7.76萬人,面積64.80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西柳、前柳、東柳、後古、北石、坯廠、龍台、大碼、二碼、河樹、老君、東古、前石、大道、中央堡、一碼、三碼、公懷、西古、蓋家。
中小鎮鎮政府駐中小,人口2.37萬人,面積51.62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中小、岳家、前小、東大、興隆、得勝、大四、齊沙、何沙、後三家、西大、高台、前四、關沙、鮑沙、前三家、朱家。
王石鎮鎮政府駐王石,人口4.02萬人,面積160.18平方千米,轄36個村委會:什司縣、碾盤溝、大台溝、朱葛嶺、安賢溝、小女寨、三棵梨樹、東茨溝、廟宇嶺、金坑、付家屯、上英、東腰、大溝、北溝、王石、代千、金家、東艾、前坎、英北、項梧、中溝、西腰、周石、大坎、長嶺、英南、尤梧、上溝、下溝、陳石、邦石、曹石、聞石、西艾。
南台鎮鎮政府駐南台,人口5.89萬人,面積93.62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新昌、樹林子;28個村委會:南台、向陽台、前五道、霍家二台、李梧屯、老爺廟、茨溝、周家爐、前柳河、王二官、後柳河、興隆寨、後駝龍、交界台、石頭山、煙臺崗、後五道、土河鋪、山城子、草場溝、東雙廟楊寨子、土城子、糧窩、前駝龍、福來屯、張胡台、二道河。
甘泉鎮鎮政府駐甘泉,人口2.42萬人,面積76.57平方千米,轄24個村委會:甘泉、三泉、鄔家窪、龍灣溝、興隆溝、玉白莊、黃家、於家溝、蘇馬台、鄧家台、雙台子、三家子、下甸子、向陽寨、三台溝、馬脖溝、蔡家堡、石橋子、管飯寺、寶石山、新立屯、雙廟子、楊相屯、英城子。
海城市海城市
大屯鎮鎮政府駐大屯,人口2.85萬人,面積89.50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新興、大頂子山;18個村委會:大屯、林家、河東、孟家、楊家窪、祥家、陳家、南白石、東白石、石牌路、英不落、羅家屯、南於溝、附馬營、西白石、腰屯、東房身、劍家溝。
騰鰲鎮鎮政府駐福安,人口8.9萬人,面積179.46平方千米,轄49個村委會:永安、保全、福安、壽安、黃土、周正、黃縣、將軍、金甲、雙台、馬架、東甘溝、貴興、費家、王鐵、前甘溝、西甘溝、東小甸、安家、學管、名甲、荒地、石橋、東新台子、西新台子、東開河城、西開河城、接官堡、南草溝、單家、吳家台、西小甸、於劉付、老牆頭、東四方台、後房、前房、西四方台、火石、西房、板橋、西荒、泥溝、周小、夏堡、一堵、鴨泡、東荒、於台。
耿莊鎮鎮政府駐北耿,人口4.08萬人,面積113.62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東耿、西耿、北耿、三道崗、古家、大甘谷、前甘谷、西古城、河北、秦家、薛家、灰菜、侯家屯、張先、大莫、山水、後甘、馬家屯、土台、袁家、劉家、丁家橋、崔莊。
牛莊鎮鎮政府駐路北,人口3.69萬人,面積49.88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路南、路北;18個村委會:東興、東園、隆泉、向陽、西園、西頭、里家、江家、雙當鋪、魏家、甘溝、西二、西三、西小、西關、東關、南關、北關。
西四鎮鎮政府駐西四,人口3.02萬人,面積92.83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西四、西新立、西響、後郭、北海、耿隆、太平、下坎、後剪、前剪、八家、前郭、南海、青台、劉家甸、東響、小李家。
望台鎮鎮政府駐望台,人口2.45萬人,面積75.20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望台、前望台、大路、意合、仙里、鐵嶺、趙坯、邢家、東小、官草、道沿、古樹、唐家、新河、子方、西望台、孟湖、西雙、高力、劉家台。
溫香鎮鎮政府駐達連,人口4.01萬人,面積139.84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達連、後公、東高、金坨、前坎、後湖、西高、新立、後雙、丁家、後坎、鐵石、郁坨、楊家房、前湖、套里、前公、二甲、前雙、宏家、三家、白嵩、淮子泡。
高坨鎮鎮政府駐高坨,人口1.98萬人,面積59.33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高坨、夾信、張房、小馬、桑樹、里口、上坎、李臥、三道、西湖、八面、王坨。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海城市海城市
海城市地貌複雜,全市有山地、丘陵、平原、窪地,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向南向西北傾斜。東部山區及丘陵地帶絕大部分海拔高度在60~500米之間,西部平原從海拔60米呈緩坡逐漸下傾至渾河、太子河平原。海城河上游諸支流呈樹枝狀發源於紅旗嶺、一棵樹嶺、唐帽山、海龍川山,諸山環抱海城河上游,形成接文、析木、馬風等河谷平原。西部平原由海城河、五道河沖積而成,山麓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多系丘陵漫崗。
境內東部,群山起伏,山巒疊翠。千山山脈,猶如一條巨龍伏臥在東大門,形成天然屏障。
唐帽山扼東西江河之孔道;唐王山當南北海陸之要衝,故古有“遼左重地”之稱,山脈的走向由東北向西南,群峰湧起之後,跌落數座孤山,互為觭角之勢,對峙可觀,市區就建在厝石山下。登高俯視,城廓盡收眼底;眺望營口港口,舟楫隱約可見;環顧四周,東依莽莽群山,中有坦蕩平原,西臨瀠洄遼水,好似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

氣候特點

全境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0.4℃,降雨量691.3毫米,處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發展工農業生產極為有利的自然條件。

水文狀況

沿河,諸流匯集,水域寬廣。太子河、渾河、大遼河,縱橫南北;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楊柳河,八里河橫貫東西。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為水稻栽培、水產品養殖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自然資源

群山,雄姿百態,千峰竟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查明,有鐵、硫化鐵、鉛鋅、鉬、鈾、煤、石油、天然氣、滑石、菱鎂等40餘種寶藏。其中蘊藏量最大的菱鎂礦占全球儲量的1/3,滑石儲量居世界之首。地熱溫泉和優質礦泉水資源馳名中外,而萬頃山坡,披綠掛紅,林果郁香,作為海城特產南果梨素有“梨中之王”美稱。
平原,曠野坦蕩,百里豐疆,盛產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多種農產品。每年生產糧食在70萬噸以上。尤以各種大棚鮮菜四季常青,聞名國內外。

地名由來

海城名稱的由來,據《滿洲地名考》沒有關資料記載,相傳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後因地質結構變遷,地殼上升,漸成陸地,設治之時,取名為海城。
另一個說法是,“海城”縣名源於“海州”。公元925年,遼滅渤海國,改渤海之地為東丹國。928年遼太宗詔徒東丹國民於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隨之西遷。人移,地名也隨之而移。這就是臨溟、海州的由來。清順治十年改“海州”為“海城”。

文物古蹟

海城市大悲古寺海城市大悲古寺
海城,是中國北方古城之一,境內古蹟、古物頗多。古蹟多達500多處,有秦置遼隧縣的三河堡(今西四馬圈子),漢置望平縣的析木城,唐置安市州的營城子,遼置臨溟的海城,明置遼海衛的牛莊等城址;有遼代金塔、鐵塔、金代銀塔;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棚;有唐建明修的三學寺和清建的關帝廟、太平橋等。古遺址有舊石器時代的小孤山洞穴,已發掘出哺乳動物化石、石器、耳飾,是考古罕見之物;古物有漢代的銅錘、清代的金器、雲版、光緒元寶等等。
析木石棚
石棚位於海城東南17公里的析木鎮姑嫂石村南山上,是由六塊打磨光滑的花崗石板組成。一塊鋪地,三塊為立壁,一塊做棚頂,一塊小石板為南門。棚頂的石板最大,長約6米,寬約5米,厚約0.5米,高約2.7米。其建築形狀很象一間小屋,故稱石棚。石棚分為上、下兩座,山上的為嫂石,山下的為姑石,故稱姑嫂石。相傳,古時候,當地住著一戶人家,姑嫂在一起生活。嫂子很賢惠也很勤勞,承擔了全部家務,小姑子卻好吃懶做,而且經常打罵虐待嫂子,時間久了,嫂子不堪忍受小姑子的辱罵和虐待,跑到山上化為石棚。小姑子追悔莫及,便在山下化為石棚。石棚規模宏偉壯觀,被稱為巨石文化,有的壁石或蓋石重達幾十噸,它的開採、搬運和架設,每一步都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種建築物,它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原始社會的狀態具有很重要的價值。遼寧省人民政府於1963年9月公布海城石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尚可喜陵園
尚可喜陵園系清代平南敬親王尚可喜的墓葬,位於海城市八里鎮小新村東南的文安山上。整個陵園由王陵、祖陵、陵門、陳列室等組成,外有圍牆。占地面積約11400平方米。
尚可喜,字元吉,號震陽。於1604年生於海城,卒於1676年。明代天啟三年(1623年)從軍,天聰八軍(1634年)舉義,棄明歸順後金。皇太極在盛召見了尚可喜,授尚為總兵官,第二年被封為智順王。1644年,尚可喜隨攝政王多爾袞入關。1645年揮師湖北,1646年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賜金冊、金印。1673年未,吳三桂於雲南起兵反清,耿精忠舉兵回響。吳三桂致書尚可喜,勸其反清。尚可喜將吳三桂的勸書反呈報給朝廷,以表中心。1675年,朝廷加封尚可喜為平南敬親王。1676年2月,尚可喜兒子尚之信參加了反清,尚可喜被軟禁,氣憤而終。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遺囑,歸葬海城。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轉戰數萬里,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海城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海城市內,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後經來海的山西商人捐資修繕,作為山西會館。前殿是懸山式建築,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有抱廈,有轉角、補間雙重昂五鋪作斗拱,昂嘴雕雲紋。青石鼓形柱礎,柱和橫額之間嵌木雕龍鳳雲板,施彩繪。後門有小卷棚,有轉角、補間單昂三鋪作斗拱,柱額之間嵌木雕花卉板。後門兩旁各開六角菱形小窗一個。
正脊磚雕游龍,脊中間插“穿天戟”三根,脊的兩端有大吻。斜脊磚雕跑獸。整個建築造型宏偉別致。前殿兩旁修建東西配房各五間,均為硬山式。後殿為硬山式建築,面闊五間,前有迴廊,梁枋之間嵌有燕尾木雕,施彩繪。山門為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中間開門。有轉角、補間單昂三鋪作斗拱。門上懸掛“關帝廟”牌匾。門外有大、小石獅各一對。山門兩旁建鍾、鼓二樓,均為歇山頂、磚木結構。有柱頭和補間三鋪作斗拱,施彩繪。東樓懸鐘,西樓置鼓。
三學寺
三學寺坐落於海城的西南部,始建於明代。整個建築由山門、前殿、中殿、後殿(藏經樓)、東西配房和禪堂等組成。建築面積為219.4平方米,占地面積大約5700平方米。明代寶征年間重修。其建築面積形式為歇山式殿頂,九脊。山門前刻有兩尊石獅,偉立山門兩側,顯的巍峨壯觀。近年來,由於該寺主持方丈對寺院不斷刷新,並有道士誦經,年香客遊人達1.8萬人次左右。每到農曆初一、十五兩日,香火教盛。三學寺在東北地區是唯一一家的佛學院。

歷史事件

海城市海城市
海城義和團運動
鴉片戰爭以後,以反對帝國主義為宗旨的義和團運動遍及全國,波及鞍山地區,鞍山城區、海城、台安、岫巖義和團運動興起,海城最為壯觀。而海城縣義和團運動最早興起於牛莊。1900年6月,以牛莊人齊鳳仙和西土台人張某為首,分別號稱“岳元帥 ”(岳飛)、“楊元帥(楊延昭)組織“神拳營”、“紅燈照”,一時間發展到三四百人,男練神拳,女練紅燈照,這時,海城全縣發展到千餘人。
農曆六月初十,當盛京(今瀋陽)教堂被義和團燒毀的訊息傳來時,牛莊義和團2O0餘人,在“岳元帥”帶領下、活捉和砍死作惡多端的法國傳教士大司澤,放火焚毀教堂,不久,義和團活動中心移到海城,拆毀了沙俄修築的中東鐵路、火燒海城車站。六月十九日(公曆7月15日),沙俄發兵進攻海城,義和團配合清軍還擊。迫敵潰退,義和團乘勝追擊到大石橋。後來,沙俄增兵,將海城義和團鎮壓,義和團勇士英勇就義。清政府卑躬屈膝,與洋人簽署了天主教案交涉案,重修牛莊天主教堂。並為法國傳教士大司澤立碑,成為中華民族一大恥辱。
一八四師海城起義
國民黨一八四師原屬雲南地方部隊,一向受蔣介石排斥。1946年4月被送到東北打內戰,駐守在鞍山、海城、大石橋、營口一帶,受到國民黨軍特監視、控制,官兵對此憤憤不平。一向具有愛國熱忱的師長潘朔端一面敷衍應付,一面留意觀察。尋找與民主聯軍接觸的機會。5月30日,蔣介石飛抵瀋陽親自督戰,向東北解放區大舉進攻。為牽制敵人北線的兵力,迫使其主力南調,東北民主聯軍奉命發動鞍海戰役,於25日收復鞍山,27日南下海城,28日發動攻勢。在關鍵時刻,潘朔端師長勇敢地選擇了棄暗投明的道路。5月30日早6時,起義隊伍在海城南門外集合,潘朔端作了關於起義的簡短動員講話後,一聲“出發”令下,起義軍直奔解放區析木城。下午,遼東軍區曾克林副司令員、莫文驊副政委等受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委託,親赴析木城,對起義官兵表示歡迎和慰勉。5月31日,潘朔端、鄭祖志馬逸飛魏瑛張文蔚等師團軍官及全體官兵聯名發出起義宣言並通電全國。6月6日,朱德總司令從延安給潘朔端和起義部隊發電賀勉。
日軍侵占海城
清光緒二十年,8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和朝鮮的中日甲午戰爭,日軍兵分兩路,左路從朝鮮新義州渡鴨綠江攻陷清軍虎山前哨,先後占領安東(今丹東)、岫巖、鳳凰城、草河口等許多遼東城鎮;右路從大連花園口登入,先後侵占金州、大連灣、旅順口、普蘭店、熊岳城、蓋平等地。日軍向北深入,於11月中旬確定了派第三師團攻占海城的作戰計畫。
12月9日,日軍第一軍三師團由日軍陸軍中將師團長桂太郎帶領,從岫巖出發分左右兩路向析木城進犯。右路軍經大偏嶺、王家堡子、中心台、潘家堡子進攻析木城東北;左路軍經小偏嶺、小孤山、二道河子,襲擊析木城之南。當時清軍豐升阿聶桂林兩軍分別在北路迎敵,馬金敘部隊防守析木城。12月11日10時,南路清軍在二道河子、龍鳳峪與來犯之敵展開激戰,將日軍少佐參謀擊成重傷。下午3時,日軍大部隊到達,清軍寡不敵眾,退出析木城。與此同時,清軍北路在潘家堡子也被擊敗。當晚,清軍退到海城縣城。12月10日,日軍侵占了析木城。12月13日,日軍大隊向海城發動進攻。
海城雖然是軍事交通重地,但清軍防守的兵力十分薄弱,除豐升阿、聶桂林兩部由析木城退回海城的兵力外,只有城東蕎麥山、城西亮甲山設兵防守。9時,日軍步兵在大炮火力支援下,對駐守蕎麥山清軍發起進攻,清軍以三門連射炮還擊,但因炮火不及,退入城中。日軍分兩路由南門、東門攻入城內。清軍豐升阿、聶桂林兩部無力抵抗,棄城向牛莊、遼陽退去。12月13日中午,日軍完全占領海城。
海城大地震1975年2月14日19時36分,在海城、營口一帶發生7.3級強烈地震。震中在北緯40°36',東經122°48',位於海城縣岔溝公社西南北廟子一帶,故稱海城地震。震源深度為16公里,震中烈度為9度強。
海城、營中一帶人民財產受到了很大損失。南部大連,北部鞍山市區、遼陽市,西部錦州市都受到波及。有感範圍,北至黑龍江海拉爾,南抵安徽淮河流域,西到陝西黃土高原,東達日本,方圓 2000餘公里。震前由於地震台、站作出了預報,縣、公社、大隊積極組織民眾預防,使災情降低到最低程度。
海城縣震災損失金額約4億元,死亡1020人,傷16933人。強烈地震發生後,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以及遼寧省委、遼寧省革委會、鞍山市委、鞍山市革委會立即發來了慰問電和慰問,鼓勵災區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戰勝困難,重建家園。2月9日,以華國鋒為團長,李素文、陳紹昆、呂正操、詹海英為副團長的中央慰問團到海城慰問,並撥款10265萬元和大量救災物資。中國人民解放軍和20多個省市派出醫療隊,大批人員大力支援抗震救災。
全縣人民發揚泰山壓頂腰不彎的精神,團結奮戰,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生活,迅速恢復生產 ,重建家園,當年獲得了工農業生產、重建家園雙豐收。如今海城舊貌換新顏,已成為關東第一縣,跨入了全國百強縣的行列。

歷史名人

海城市海城市
海城文化發達,人才輩出。海城遠在漢朝、大文學家管寧、邴原王烈等投遼東平州牧公孫度曾隱居海城,其軼聞迄今為人們所傳頌。南北朝的諫議大夫高道悅,唐朝的監察御史李璀、明朝的大司馬楊科波、總兵周顯時,清朝的平南王尚可喜、武勛王楊占利、直義公費英東等,均為海城官宦世家。民國時期有北洋軍閥首領張作霖,奉系將領汲金純、馮麟閣和愛國將軍張學良。當代的軍政要人有政協全國副主席呂正操、政協全國常委閻寶航、國家經委主任呂東和中央統戰部部長閻明復以及張學思、寧武、丁貴堂、盧廣績、陳一帆、王鐸、倪偉、常恩多王肇志、趙承金等;教育名流,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尤明哲、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龐有仁、西安工業大學教授白玉蘭、鄭建華、北京大學教授殷寶成、吉林大學教授於省吾、遼寧大學教授劉春生、遼寧師範大學教授錢希哲、閻恆凱、東北農學院教授龐士銓等;文化名人,有著名畫家趙敏孫恩同、馬天棋,書法學家徐熾姚哲成,戲劇作者王肯,民間詩人霍滿生等;科技專家喬奎多、董玉華等。
海城籍的革命烈士,有犧牲在南京雨花台的陳景星;損軀在承德地區,曾任抗日支隊副司令、聯合縣長的姚鐵民;殺敵(日本侵略者)、燒廠(日偽紡織廠)的尚吉文;戰鬥在國民黨息烽監獄裡的楊光、趙力耕;戰死在解放戰場上的戰鬥英雄孟慶印和死在國民常屠刀下的蓋縣縣長羅長維,他們的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跡,永垂青史。
然而,歷經滄桑的海城人民,解放前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生活極度貧困,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抗擊外敵的侵略、英雄的海城兒女,早在甲午之役,曾配合清軍血染析木、感王寨、牛莊、海城,組成了甲午最大的陸地戰場;為抗擊帝俄,在海城境內由牛莊率先興起了義和團、紅燈照,燒教堂、驅教士;“九·一八”事變後,以李純華、張海天、項青山為首的組成了抗日義勇軍,火燒了日軍海城大矢組兵站,鏖戰於海城火車站,三次攻打牛莊,使日軍聞風喪膽,惶惶不可終日,抗日烽火席捲整個遼南;解放戰爭時期,海城人民浴血奮戰,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1947年秋,贏了全境解放。

張作霖

張作霖(1875.3.19~1928.6.4),奉系軍閥首領,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於遼寧海城縣城西小窪村(今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家窩棚屯)。張作霖幼年家境貧寒,為人放豬,12歲時去私塾偷聽,被塾師楊景鎮發現後允其免費讀書。14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前往鎮安縣(今黑山縣)投奔外祖父。為謀生賣過包子,當過貨郎,學過木匠,後跟隨繼父學獸醫、相馬。
1894年因為父報仇殺人而流落至營口,適逢甲午戰爭爆發,便投入駐營口田莊台的毅軍,後因表現出眾,被提拔為毅軍統領宋慶的衛士,後升任伍長。甲午戰爭失敗後,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里,投身草莽。1902年被官府收編,任巡警馬隊幫帶、統帶,因剿匪有功升為洮南鎮守使。
武昌起義後,張作霖起兵勤王,任“奉天國民保全會”軍事部副部長,鎮壓革命軍,受到清廷破格升賞,出任“關外練兵大臣”,賞頂戴花翎,被派任掌管奉軍軍事大權的巡防營務處總辦,成為奉省地方最大的軍事首領。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被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年4月,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全總司令,宣布東北自治。1924年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直系軍閥,控制北洋政府。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4月,殺害了共產黨人李大釗等35名愛國進步人士。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年4月,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軍的攻擊下,奉軍全線崩潰。6月2日,張作霖聲言退出北京。由於他沒有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部要求(包括開礦、設廠、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1928年6月4月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這位亂世梟雄身受重傷,當日逝世,時年53歲。 

姚鐵民

姚鐵民原名姚廣凱,又名宋德。海城縣耿莊鄉北河沿村人,1898年生。鐵民自幼家貧,童年給地主家放豬,12歲入本村私塾,後入望台村國小堂讀書。畢業後,接替父輩繼續給地主扛活七年。他忍受不了凌辱和虐待,跑到奉天參加了奉軍(東北軍)。
1931年,“九 一八”事變,瀋陽被日本侵略軍占領,鐵民隨東北軍進關。“西安事變”發生後,他雖然身為憲兵職務,仍不忘家鄉父老在日寇鐵蹄下的苦難生活,便毅然離開了東北軍,投身到抗日救國的行列之中,不幸被捕。國民黨把他們這些愛國志士投入到北京第二監獄,後轉給日本侵略者
1937年,八路軍在平型關首戰告捷後,鐵民隨獄中三四百人,在我黨趙桐同志領導下暴動成功,從此,真正找到的抗日隊伍奔赴革命聖地——延安。
1938年春,冀東廣大農村醞釀舉行20萬人大暴動,為了配合這次大暴動,發展冀東抗日的大好形勢,鐵民奉命隨鄧華,宋時輪由延安到冀東開闢根據地。在開展敵後鬥爭時,組成了包森支隊,鐵民大顯身手。一天正遇日本侵略軍多人駐紮在一個三合院學校里,鐵民與包森支隊全體戰士一擁而入,活捉哨兵,用大刀殺了全部日軍,聲震熱南。不久他們與敵人巧妙周鏇,又於半壁山南俘敵50多人。
為了更好地開展游擊戰爭,包森與鐵民商量將隊伍化整為零。有一次他帶領連隊指導員等人,化裝進入佛爺來據點,在我軍和民兵配合下,打死敵人60多人;在巧取遵化縣時殲敵80多人,是當時有名的東莊大捷。
鐵民先後任包森支隊副官,第十三軍分區聯絡科長,長城工作團副團長等職,經常活動在興隆青龍等山區,轉戰於長城內外,組織和領導抗日軍民給日軍無數次打擊,大長了我軍抗日鬥志。
1940年3月,由冀東區委任命鐵民為遷(西)、遵(化)、興(隆)聯合縣縣長。當時遷遵聯合縣所轄二百餘村,表面為敵偽統治,實際上始終為我方掌握。鐵民相繼建立了縣區鄉各級武裝隊伍,搞得敵人坐臥不寧。
1943年2月5日,鐵民和區委書記張雲一道去興隆縣蘑菇峪一帶活動,遭敵人合圍,不幸被捕,關押在承德監獄。敵人得知鐵民身份,軟硬兼施,百般摧殘。當鐵民失去活動能力後,敵人還不死心,再次勸其投降說:“皇軍念你是滿洲人,只要你說句今後不抗日,寫份悔過書,就放你回家侍奉雙親。”鐵民憤怒地說:“日本侵略者是中國人民的死敵,只要我活著,就要抗日到底;即使我死了,我的後代與全國人民也要抗日到底,徹底消滅你們!”
在長達18個月的監獄生活中,鐵民始終沒有停止過黨的工作。他教育和鼓勵戰友們:“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堅持鬥爭!”1943年春,他組織同志越獄,因奸細告密未能成功。敵人感到對鐵民無計可施,於1944年4月30日將其押至承德水泉溝萬人坑,在刑場上,鐵民撐傷殘之軀,怒視敵人,在震憾人心的口號聲中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46歲。 

陳景星

陳景星字紹虞,化名劉列、陳大偉。1898年出生於海城新台子鄉西開河村陳家台。童年酷愛學習,天資聰明,於1926看考入奉天省立第三高中。在奉天讀書期間,正值國難當
海城市海城市
頭,內憂外患。《北伐宣言》和北伐戰爭激發了他強烈的革命救國思想。因而積極宣傳革命道里。揭露帝國主義久罪行並經常參加抵制洋貨等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活動。
1927年“四·一二”把革命政變,許多革命烈士遭殺害。景星情著憂國憂民的心情,組織了海城同鄉會,號如同學為中華民族之崛起抵禦外患而南身。
二十八年,景星回家過春節,曾寫了“世界大同”的條幅,內貼在自家門前。並勸說家人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東北易幟後,國民黨勢力潛入東北。目睹贓官們的貪污腐敗,景星大失所望,便同石璞以及同班同學鄭輔同等到南京去求學。1929年6月,景星、石璞考入南閔金陵大學。他們深感國民革命失敗了,需要新的革命。於是景星經常寫詩、編順口溜。石璞就出去唱,有一次他寫過這樣一支歌。“工農痛苦實在深,資本主義剝削,豪紳又欺凌;國民黨改組派,壓榨實在凶,打倒國民常、驅逐日、美、英……
三十年,春節前後,景星等在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張貼標語,揭露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同時參加了以魯迅為首的自由運動大同盟。4月5日,中共南京市委組織900多名學生支持“和記洋行”工人罷工的鬥爭。景星積極參加,帶頭高呼:“反對項國資本家壓迫工人”、“沒收帝國主義在華一切企業”等口號。
為了便於工作,景星一直住在“和記洋行”工人宿舍里,串邊工人兄弟擴大工農武裝國量。由於南京市委一交通員失密,1930年8月未的一天夜裡,特甸從金陵大學內捕走了石璞和“和記洋行”的陳景星。獄中,陳、石兩面人面對敵人的法西斯酷理,臨危不懼、義正詞嚴。9月4日凌晨,國民黨警察特務荷槍實彈。一批中華優秀兒女,高呼著革命口號,在雨花台從容就義。景星年僅32歲。

經濟概況

閱盡滄桑千年史,悠悠古城看今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海城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深化改革。1984年,海城市被遼寧省確定為綜合體制改革試點縣;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遼東半島對外開放區之一;1994年被國家體改委確定為全國縣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縣(市)之一;綜合體制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給海城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帶來空前發展。
鄉鎮企業不斷發展。依靠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海城市,近年來為適應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不斷加大力度,使鄉鎮企業產品上檔次、技術上水平、經營上規模、向高科技、外向型集團化方向發展。使鄉鎮企業整體水平不斷提高,穩站東北、華北、內蒙地區排頭。
招商引資成果顯著。海城市按照外資、外經、外貿“三外並進”和一二三產業“三產並舉”的總體思路,不斷在對外開放上作文章。全面提高項目建設水平,全面擴大出口創匯能力,全面改善投資環境。先後出台了18項優惠政策,由於各項環境寬鬆,吸引世界五大洲客商雲集海城投資,在引進外資、出口創匯、出口供貨均為遼寧省第一位。
產業化農業形成規模。海城市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經濟由生產型向市場型、數量型向質量型、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出現了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農業全面發展。由於注重最佳化農業內部結構、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增加農業投入、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快形象工程建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充分發揮農業示範區帶動和輻射作用,使全市以貿工農一體化為特徵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上新台階。
搞活大市場形成大拉動。海城現有全國最大的服裝市場之一的西柳服裝市場,全國最大的箱包市場之一的南台箱包市場,全國最大的南台雞蛋批發市場,全國最大的感王珠寶市場等各類專業、綜合市場近百處。圍繞市場辦企業,從業人員占全市勞動力的30%以上。有力地激活了地方經濟,出現了興一業、富一鄉,帶一片的大好局面。全市人均收入30%來自市場、財政收入30%來自市場。

加快工業市場化步伐。海城是東北地區城市工業發展最早,廠點最 多的城市之一。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同國際市場接軌,進一步最佳化企業結構、進一步增加投入上項目、進一步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創新意識,質量意識,名牌意識不斷提高,數十家企業的產品獲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工業經濟的運行質量與效益顯著提高,菱鎂、滑石、建材等一大批名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獨立鰲頭。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海城市的經濟不斷發展,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加,一些新的經濟成長點為推動全市經濟成長,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了全市交通、通訊、金融、保險等社會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全國百強縣綜合實力評比中,名列57位、財神縣第34位,在東北素有“第一縣”之稱。
如今,海城人民在中共海城市委、海城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堅定的貫徹黨中央深化改革、對外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實事求是的確定2010年遠景目標的同時、提出了“要面向21世紀,跟蹤國際水平,堅持走全開放、深開發、高科技、大市場”的發展道路和追趕東南沿海先進地區為發展目標。海城人民有信心在世紀之交將一個人心齊、民心順、社會穩、事業興的新海城帶入21世紀的偉大實踐中,再展英才,再立新功。使海城真正成為閃耀在遼東半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交通運輸

海城火車站海城火車站
境內鐵路公路網路交錯。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瀋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長大鐵路縱貫南北;溝海、海岫鐵路和大盤公路橫跨東西;中國聯航鞍山機場坐落在海城市的北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為海城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海城火車站位於遼寧省海城市內,郵政編碼114200。建於1903年。離岫巖站90公里,隸屬瀋陽鐵路局瀋陽鐵路分局管轄。現為二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櫃貨物發到;辦理整車貨物承運前保管。
海城市長途客運公司座落於遼寧省南部,風景秀麗的千山腳下,成立於1953年秋。海城長途客運公司主營運輸;兼營汽車修理,零部件銷售等項目,是我地區惟一的國有主體型旅客運輸企業,公司擁有大、中、小型客車184台,營運線路82條,與北京、天津、吉林等7個省互通班車,其中高級客車50台,年平均完成客運量536萬人次,迴轉量426535 萬公里。

文化藝術

海城高中海城高中
海城的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多彩。是在清順治年間,民間就有高蹺皮彩旱船獅子舞、龍舞等文藝活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海城高蹺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提高藝術品位,已經衝出全國,走向世界,先後到日本、美國、法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受到各國藝術家、各國人民的好評。

風景名勝

海城市海城市
著名的白雲山風景區峰奇嶺秀,百態雄姿,猶如仙境。三家堡自然保護區漫山遍野奇樹、奇花,景物奇特。與千山風景區遙相輝映,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白雲山風景區

白雲山風景區位於海城市東南部的孤山滿族自治鎮,距海城市區45公里,總面積23平方公里,2002年被評定為國家2A級旅遊區。全景區有山峰450個,海城境內的最高峰——海拔876米的唐帽山就座落在白雲山中。
白雲山是海城河的發源地之一,山內分布著大小河溝30多條。這裡林木繁茂,生長著華北植系兩大群落800多種植物。國家三類保護植物水曲柳、黃鳳梨、核桃楸遍布各個溝谷;果中之王獼猴桃、著名中藥五味子等珍貴植物比比皆是。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繁衍創造了有利的自然條件。據初步調查,白雲山森林公園內有植物900多種,其中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的植物就有20多種;野生動物300多種,屬國家、省級重點保護動物有40多種,如白鸛、戴勝、娃娃魚、中國林蛙紅腹錦雞等。人們在遊覽過程中可要瞪大了眼睛仔細地參觀遊覽喔,如果有緣的話,說不定就能看見這些難得一見的珍稀動物呢。
白雲山內自然景觀清新優美,有石山樹雲水霧、花雪洞等九處絕佳的景觀,還有當地淳樸的滿族風情和田園風光,在這兒旅遊,人們一定會感受大自然的真實美和民風民俗的田園情趣。大家看,山間分布著大量的古代建築,有唐帽山、城頂子山的唐代古城,明代的洪門寺、保全寺;清代的三官廟、岳王廟等。此外,這裡還是當年抗日聯軍和解放軍游擊隊的根據地之一,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和革命史跡。
白雲山還建有白雲山森林公園,它的面積是50.386平方公里,總規劃面積為76.96平方公里,分為五個景區,十二個景觀。森林公園內,獨特的地質結構使這裡山巒巍峨,奇峰突起,怪石林立,溝壑深切,岩石景觀多達百餘處。秀美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甚至可以說,它把黃山之秀、華山之險集於一身。在這裡,遊覽觀光、度假休閒設施十分完備,是一處融山、水、林、洞自然景觀與古人類遺址、民俗民風等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好去處。

湯崗子溫泉

遼寧堪稱溫泉之鄉。而鞍山湯崗子溫泉是全國四大康復中心之一。溫泉環境優雅,礦泉水清澈透明,除有消渴、解熱、健胃作用外,在醫療上也廣為套用。水內含有鉀、鎂、鈉、硫等化學元素,對慢性消化不良、吞酸、便秘、慢性肝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病均有療效。湯崗子礦泉水水質澄清透明,無雜質,口味分淡、甜兩種。淡味礦泉水與原汗相似,略有礦化氫味;甜味礦泉水含原汁水94.1%,還有少量果實酸、香精、砂糖,微甜而芳香。湯崗子溫泉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著名溫泉之一。據海城縣誌記載,唐代貞觀十八年溫泉即被發現。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至此並赴泉“坐湯”(沐浴)。遼、金時在此設湯池縣,古時稱溫泉為“湯”,縣以泉而得名。金太宗也曾來這裡“坐湯”。溫泉附近有明崇禎三年立的《奶奶廟碑》。而且此地當時不但是“名池”勝地,也是南北交通要衝。以溫泉治療、預防疾病,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明、清以來,在湯崗子溫泉上就建有房舍和洗浴設備,前來就浴者絡繹不絕。近代,沙俄、東北軍閥、日本侵略者曾先後霸占溫泉,在這裡修樓設館,以供其“清心延壽”之用。1945年後,溫泉受到國民黨的嚴重破壞。如今,湯崗村溫泉建設成全國著名的理療康復中心。 

三岔河濕地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代詩人描繪的美景,如今在海城三岔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可以盡收眼底。一望無際的蘆葦盪內水草豐茂,天上飛翔著白鷺、野鴨,地上跑著野兔、狐狸,站在濕地大壩上遠眺,極目處水天一色,許多不知名的鳥兒在葦叢間時起時落。一大群野鴨子見到我們這些“不速之客”,飛快地鑽進蘆葦盪,有的則一頭扎進水中不見了蹤影。不遠處,一塊灘涂地上的十幾隻白鷺或獨立水邊覓食,或拍打著翅膀輕歌曼舞。
海城三岔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渾河、大遼河、太子河三條河流的交匯處,面積5400公頃,以水域、草甸、灘涂、水稻田為主,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共有263種植物,578種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海狸、黑鸛大鴇、丹頂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這裡自由自在地棲息。

海城特產

南果梨

南果梨屬遼南特產,主產地為遼寧省的海城市。該梨以其色澤鮮艷、果肉細膩、爽口多汁、風味香濃而深受國內外友人讚譽,素有“梨中之王”美稱。是不可多得的能與新疆庫爾勒香梨、山西貢梨以及原產於日本的水晶梨等諸多梨中珍品相媲美的稀有梨種。南果梨屬秋子梨,故其採摘期在每年的九月初,此時果實一般縱徑為4.7~5.2厘米,橫徑為5.5~5.8厘米。平均單果重50~75克左右,最大單果重可達170克。剛採摘下的果實需經一至兩周時間的熟貯,方能把果實的色澤、口感、氣味充分顯露出來。而此時又正處於中國三大節日之一的中秋節前夕,市場前景廣闊。
南果梨對氣候、土壤、光照、緯度等諸多生長條件要求苛刻,而在海城市廣泛的土地上最符合其生長條件的就是國家農業部設立的優質南果梨生產基礎——大屯鎮。
大屯鎮,位於海城市最北部。總面積90.6平方公里,長大鐵路、哈大公路和湯析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該鎮是著名的南果梨之鄉,共有南果梨樹近百萬株,面積四萬餘畝,年產量為2000多萬公斤,全鎮約有2000戶農民從事南果梨生產。這裡生產的“英不落”牌南果梨遠近馳名,曾獲1994年北京亞運會名特產展銷銀獎、1996年遼寧省優質果鑒評會金獎。1998年大屯鎮被國家農業部定為優質南果梨生產基地。

感王韭菜

感王韭菜主要分布於海城感王鎮各村及附近的中小鎮等。因葉寬、白長、味辛香、肉質鮮嫩、營養豐富而聞名省內外。感王韭菜出於陝西漢中,而多用陝西漢中冬韭菜。1976年引入試用,適於溫室種植,普及面廣,並成為春節上市佳品。1989年,感王溫室韭菜發展到近萬畝。一般二年成根,可割三刀,畝產達2000公斤。

東北大米

海城市出產優質東北大米,米粒外觀整齊白亮,米質口感味濃純正。經國內外糧食主要機構檢驗認定,大米綜合指標“食味值”超過80%以上,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全市水稻面積25餘萬畝,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河地區,為我市生產優質東北大米的主要基地。主要品種為遼粳9、遼粳294、沈農606等優質水稻品種。年生產稻米20萬噸。生產優質東北大米15萬噸。主要銷售東北地區。海城東北大米生產基地內農戶種植水稻歷史悠久,農業灌溉主要以太子河水資源作為農業生產用水,近年來在發展優質米的同時,大力發展了稻田養蟹,成為遠近聞名的河蟹批發集散地。產米區與盤錦營口相接壤,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經濟發達。

海城美食

海城餡餅 
海城餡餅,溫水和面,選豬、牛肉為鴛鴦餡。取香料十餘種煮製,取汁喟餡培其味。蔬菜餡,隨季節變化,選豆牙、韭菜、黃瓜、青椒南瓜芹菜、白菜等配製,使餅餡葷素相配,濃淡相宜,高檔品還以魚翅、海叄、大蝦、干貝、雞肉調餡,其味道更是鮮美無比。餡餅成品形圓色黃,皮面脆韌,餡心嫩爽,鮮香四溢。配以蒜泥、辣椒油、芥茉糊等蘸食,更加味美適口。備有八寶粥佐之,清爽可口,風味別樣。
白皮酥
小白皮酥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傳入海城,延續至今。這種糕點外皮為水面油酥,內有餡心,屬於季節性生產品種。其特點:皮酥餡香,入口酥軟,層次分明,色澤潔白,花樣繁多。小白皮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皮料為麵粉,餡料用熟面、白糠、豆油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青紅絲、芝麻拌勻而成。酥料用麵粉、大油和成。用文火烘烤,底火稍大,上火要小,烤成白色,熟透出爐。被評為鞍山地區優質產品。
牛莊餡餅
起源之爭
關於牛莊餡餅的起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說牛莊餡餅起源於上個世紀20年代初的牛莊回民劉海春,另一種說法是牛莊餡餅是由牛莊人高曉山的父親高富臣首創,兩種說法在起源的時間上出入不大,均為20世紀初期。據說,劉海春的回族餡餅要早於高富臣的漢族餡餅幾年。
上個世紀初的牛莊已經是一個繁華的港口。據牛莊鎮志記載:鹹豐八年,英政府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牛莊成為國際商港。因其發達的商業,當時的牛莊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古鎮,在港口一帶的商業街上,各種商號林立,鼎盛時期達到幾百家店鋪經營各種商品。據84歲的老人高玉臣回憶,當時牛莊的集市上有各種各樣的小吃,他的父親高富臣在集市上賣各種麵食,生意紅火,後來發明了餡餅。
除了發達的商業和大量的客流為牛莊餡餅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外,1920年回族人馬德昌在海城成功地製作出了一種新的麵食—餡餅,並在海城開了一家名馳遐邇的“馬家館餡餅”。被認為是牛莊餡餅起源流派之一的劉海春正是從馬家館學成出徒回到牛莊的。
據今年已經72歲的劉慶豐回憶:“我父親從海城有名的馬家餡餅鋪出徒後,回牛莊開始在最繁華的街上賣餡餅,牛莊上了年紀的老人,沒有不知道我父親醉仙子的。當時街上只有我們一家賣餡餅,買我們家餡餅的人都得早晨起來排隊。”

風土人情

海城喇叭戲

海城喇叭戲,是以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以當地語言聲韻,民歌格調為基礎,吸收柳腔耍孩兒,義腔等外來腔和民歌、秧歌等融匯發展形成的民間喇叭戲聲腔,屬於柳子聲腔體系。
據1981年9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戲曲曲藝詞典》(183頁)(海城喇叭戲)條目刊載:流行於遼寧海城的喇叭戲,淵源於山西省雁門關外的民間小戲“耍孩兒”,清乾隆年間傳入海城牛莊時,被稱為柳腔喇叭戲。道光年間,牛莊的秧歌會也加以演唱,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有較大的變化,但大都是季節性演出。春節期間或廟會時演出尤多。主要唱腔有“咳咳腔”、“苦五孩”、“打棗調”、“娃子調”等一部分與二人轉曲調相同,傳統劇目以民間生活小戲為主。對喇叭戲的溯源,當然還有其它一些論證:有的說,大約於清乾隆年間,由山西商人經海路傳人牛莊的;有的說,其老家在山西與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帶;也有的說,是從雁北和圻縣專區一帶的民間小戲都能尋覓到它的淵源。
早在公元1662年至1890年之間,由於當時牛莊所處地理位置及經濟發展所致,外地劇種如秦腔、山西梆子、柯北梆子、皮簧、昆高留曲等,在前往遼陽、瀋陽各地彼出時,多在牛莊作短暫演出,有的長期停留,因此,海城喇叭戲便從這些劇種里借鑑吸收,加以融匯發展,豐富了自身。此後,不僅牛莊的喇叭戲更趨成熟.海城其它地區的喇叭戲也很活躍。這一代喇叭戲藝人,以“口傳身授”,“以師帶徒”的授藝方式培養了一批批藝人,他們將海城喇叭戲流傳於海城的平原、山區和沿河城鄉。
由於其劇目的通俗性、唱腔音樂的民眾性和可聽性及表演上的潑辣性、活潑性,與海城秧歌隊相結合,而流傳日趨廣泛。除流行於海城境內,並遍及遼南。東至丹東、新賓、通化、都河;北至鐵嶺、昌圖及吉林、黑龍江;西達遼中、黑山、錦州等地。
海城喇叭戲的傳統劇目,多為反映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三小戲”(即以小旦、小生、小丑為主的小戲),其中,部分的系根據當地民間傳說、故事編成的。如(茨兒山)或《大茨兒山》、神州會(亦名《張山趕會》)、《摔鏡架》(又名《王二姐思夫》)、《合缽》、《梁祝下山》、《雙拐》等。另一部分由取材於元明傳奇及其劇種,但又擷取其間與勞動人民生活有關的一折,如從“弋陽腔(也叫義腔)目蓮戲中的取其第十六折(王媽罵雞)改編的(王婆罵雞);從明代傳來“缽中蓮”里采其“補缸”一折,發展為(鋸大缸)(亦名“白草山”);從山西梆子《牧羊記》中取其《杏花春》一折,整理為《小放牛》,劇情具有情節簡單、詞語樸實、通俗易懂的特點,雅俗共賞,為當地人所喜聞樂見。
海城喇叭戲的角色,大致為生、旦、丑三行。因其劇目大多反映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故在上述三行中,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藝人除必備唱、做、念、打四種表演功夫和口、手、眼、身、步五種基本技術方法外,尚須練就蹺功和亮相兩種基本功。民間喇叭戲藝人均善踩高蹺,雖不要象高蹺藝人那樣在蹺上扭、浪、逗、耍翻、騰、跌、匍等特技,但也需要練出走、跑、站、擺、扭等過硬本領,由於海城喇叭戲表演特徵是動作的節奏性、舞蹈性極強,一舉一動鑼鼓節制,舉手投足以打擊樂相配合練就表現各種人物,各種姿態的亮相,實為海城喇叭戲表演的特殊功力。
建國後,海城喇叭戲的某些新編劇目,在舞台演出時,有專業人員進行舞美、化妝、燈光設計,運用影片、紗幕、穿幕、彩色燈光等諸種手段,虛實結合,突出劇情主題,使演出的表演情景交融,真實可信。但在蹺上流動演出時,則與早年傳統劇目演出的情形略同。

海城高蹺

海城高蹺,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由300多年的歷史。初為兩足落地,叫地秧歌;後在清鹹豐年間,變地秧歌為高蹺。經過民間藝人的長期探索,在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工作,通過高蹺藝人同專業文藝工作者共同琢磨提高,使海城高蹺走向了新的發展時期。它以既火爆,又嚴謹、細膩,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在遼南、東北乃至全國久負盛名,並以獨特的民族風格政府了國際藝壇,逐步走向了世界。

遼寧省城市2

遼寧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由於各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遼寧省的城市各有特色,我的老家就是遼寧,能做故鄉城市的詞條任務,我倍感驕傲。

遼寧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瀋陽市瀋河區 | 皇姑區 | 和平區 | 大東區 | 鐵西區 | 蘇家屯區 |東陵區 | 瀋北新區 | 于洪區| 新民市 | 法庫縣 | 遼中縣 | 康平縣
大連市西崗區 | 中山區 | 沙河口區 |甘井子區 | 旅順口區 | 金州區 |瓦房店市 | 普蘭店市 | 莊河市 | 長海縣
鞍山市鐵東區 | 鐵西區 | 立山區 | 千山區 |海城市 | 台安縣 |岫巖滿族自治縣
撫順市順城區 | 新撫區 | 東洲區 | 望花區 |撫順縣 | 清原滿族自治縣 | 新賓滿族自治縣
本溪市平山區 | 明山區 | 溪湖區 | 南芬區 | 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丹東市振興區 | 元寶區 | 振安區 | 東港市 | 鳳城市 | 寬甸滿族自治縣
錦州市太和區 | 古塔區 | 凌河區 | 凌海市 | 北鎮市 | 黑山縣 | 義縣
營口市站前區 | 西市區 | 鮁魚圈區 | 老邊區 | 大石橋市 | 蓋州市
阜新市海州區|新邱區 |太平區 | 清河門區 | 細河區 | 彰武縣 |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遼陽市白塔區 | 文聖區 | 宏偉區 | 太子河區 |弓長嶺區 | 燈塔市 | 遼陽縣
盤錦市雙台子區 | 興隆台區 | 盤山縣 | 大窪縣
鐵嶺市銀州區 | 清河區 | 調兵山市 | 開原市 | 鐵嶺縣 |昌圖縣 | 西豐縣
朝陽市雙塔區 | 龍城區 | 凌源市 |北票市 | 朝陽縣 |建平縣 |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葫蘆島市龍港區 | 南票區 |連山區 | 興城市 | 綏中縣 |建昌縣
(註:瀋陽市大連市為副省級城市。)(參見:遼寧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