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船[民間表演藝術形式]

旱船[民間表演藝術形式]
旱船[民間表演藝術形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旱船是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或慶祝等,陝西、山西、河北境內各地都廣為流行,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漢族民間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裝飾以紅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它裝飾物,把這隻或者十幾隻船裝飾得艷麗不凡。“旱船”,自然是陸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個人,有時也有雙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隻船的。乘船者所表現的多是姑娘、媳婦,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

基本信息

簡介

跑旱船跑旱船
跑旱船,跑時,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槳引船,在前頭帶路,做出各種各樣的划船動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這樣能使船身保持平穩的狀態前進,猶如在水面上漂動的船那樣,頗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乘船者不止一隻船,三、五成群,一線兒排開,與“船公”默契配合,時起時伏,隨著“波浪”鏇轉、顛簸,猶如是水上跑船時的生動畫卷。在表演中,一般是一個艄翁引多隻船前進,也有的是雙公劃一隻船前進,還有的是多船沒有“艄公”而由一隻船在前邊領頭前進。在前進中,要跑出各種平時訓練好的套路,起伏波動、生動活潑,吸引著看“紅火”和視節慶的人們。
近幾年來,跑旱船在原有基礎上又有發展。一些農村里,將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機車裝飾成“旱船”,也有的將腳踏車裝飾成“旱船”,由人駕車,結隊前進,在前進中跑出、表演出各種各樣的活動圖案,形成各種各樣的套路,也十分吸引觀眾。
跑“旱船”時,一股使用的伴奏樂器打擊樂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兩支噴吶伴奏、氣氛熱烈,情緒活躍,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和民族色彩。

典型代表

清徐旱船

清徐旱船清徐旱船
簡介旱船是山東清徐地面活動較為普遍的漢族民間文藝形式。因為它的表演技藝簡單,道具製作經濟,是一項群體表演形式的節目。據傳說旱船是根據水鄉漁民在水上用船打魚的生活情節,構思創意出來的。它的表演和道具人物都簡潔、明快、樸實,生活氣息濃厚,是民眾特別喜歡的一種民間文藝。

表演形式
旱船是由若干個旱船組織成一支表演隊伍,前面有一個老翁拿槳(划船的工具)划行領航,前行後退地表演。旱船隊的表演者是碎步隨領航人前進。領航人拿著漿,亮著划船姿態,弓步前行,他在左行右行和轉彎時還要作些亮相動作表演。船隊的表演路線全靠他指揮來行進。
製作旱船是用細竹竿綁成船型的架子,旱船的大小不等,隨人意而定。船形骨架的中間用竹竿綁個“井"字架,“井口”既是船艙的部位,也是表演者的部位,順著船艙的四角豎4根竹竿,為船艙的4個柱子,然後在上面綁制船艙的頂部。船艙的頂有平頂的,三角形頂的,較複雜的歇山頂式的瓦棱4出水的古建築造型。船的骨架綁好後,用彩綢布圍好各個部位。船頂用紅和黃的彩綢布裹好,船板用土黃色布繃面,船幫周圍用綠色彩綢布圍起,船艙內用一根紅布條拴在倉的兩邊沿,演出時,表演者將紅布條架在肩膀上,撐起旱船,兩手握住船倉的兩邊,表演時擺動旱船行進。
坐船姑娘(即表演者)的服飾是古典的漢族服飾,頭部將發盤起大搶頭插花即可,划船老翁是頭戴氈帽或草帽圈,身穿老生古裝,臉部淡彩掛白色長髯口(戲劇里用的鬍子)。
旱船的表演步伐簡單,但表演的形式不少,一般採用:“水溜溜”、“繞八字”、“蛇脫皮”、“跑圓場”、“二龍出水”、“雙進門”等10餘種。它的音樂伴奏,隨大隊的表演隊伍,一般是鑼鼓樂隊伴奏。

虹星橋旱船

虹星橋旱船虹星橋旱船
旱船歷史悠久,在唐代已經流行(見《太平廣記》)。不僅在民間表演,還經過改造成為宮廷舞蹈。據宋朝田況《儒林公議》上說,五代時前蜀皇帝王衍曾做蓬萊山,以綠羅畫水紋鋪在地上,上置蓮花,讓跳舞的人乘彩船在綠羅上轉動。宋朝時仿效這種方式,宮廷舞隊中有採蓮隊,跳舞的人身乘彩船,手執蓮花而舞,名稱叫做“採蓮隊舞“。與此同時,民間劃旱船也很盛行,不少記敘宋代風俗的著作,都寫到節日街頭民間舞隊中有劃旱船演出。

浙江省長興縣虹星橋鎮西南村旱船一般在喜慶節日中演出。當地農村有一個關於旱船形成的傳說:相傳農曆二月初二,正值王母娘娘生日,眾神仙扎了一條花旱船為她祝壽,之後,八大神仙之一張果老將此船借下凡間,由此形成了調旱船鬧新春、慶豐收的習俗。最早的調旱船表演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之後在徐文帝百歲誕辰時也曾表演過。到了唐朝,經濟文化一度繁榮,唐太宗曾邀本地旱船上京城調演,後來將軍程咬金百歲生日,也請旱船前去助興,之後代代流傳。1949年解放初期,當地旱船曾到安吉、安徽廣德等省內外多個地區表演,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時曾一度被禁演,20世紀80年代後始又恢復,在2001年長興縣鄉鎮文藝調演上,本地旱船表演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旱船多在喜慶節日中演出,表演人數有6-7人。演出時,一人立於旱船中,另一人手拿“連響”,相當於掌舵人員,其餘人在邊上敲鑼打鼓(伴奏樂器:板兒、鑼、鼓等),旱船便根據節奏的變化進行表演,一定時間後(大概幾分鐘)拿“連響”的表演者會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員也會在一定的時刻加入伴唱,但鑼鼓聲不停止。演員所唱曲調為花鼓調,其唱詞在早些年代都有傳統的唱本參考,內容多為古代傳說、神話等,近幾年來,唱詞內容多是歌頌祖國、歌頌改革開放以來的美好生活,歌唱語言都是河南方言。旱船下半部分是船形,上半部分有四根棍子,支撐起一個頂,形狀猶如轎頂,裝飾以紅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它裝飾物,把這隻或者十幾隻船裝飾得艷麗不凡。旱船的表演者為女性,演員腰上系有一根綢帶,用於吊住旱船兩邊的船舷,以便使旱船跟隨身體的擺動而舞動。女演員兩手握住前面兩根棍子,用於控制船動的幅度。整個旱船的調演跟著掌
舵人,主要有駕船、圓場步、碎步、橫步、自轉、正反葫蘆、晃船步、平碾步(轉船)等動作。整個表演繞“快、穩、漂、轉”的風格,極具特地域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