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河區

細河區

細河區,遼寧省阜新市轄區,位於遼寧省西部,環繞阜新市周圍,四鄰均與阜新縣接壤,東南距瀋陽170公里,西南距錦州111公里。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望。截至2009年,細河區總面積126.46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4.66平方公里,總人口19.7萬人,其中城區人口15.7萬人,農村人口4萬人;非農業人口17.8萬人,農業人口1.9萬人。轄4個街道1個鎮。2013年,細河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5億元,年均增長3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4億元,年均增長5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年均增長4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00元,分別年均增長18.8%和23%。

基本信息

區域簡介

細河區位於遼寧省西部,環繞阜新市周圍,四鄰均與

細河區細河區
阜新縣接壤,東南距瀋陽170公里,西南距錦州111公里。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望,交通非常便利,通訊快捷。由於地處東經121度32分理20秒至121度53分10秒,北緯41度54分30秒至42分7分10秒之間。細河區屬於城市郊區,全區總土地面積360平方公里,人口16萬,其中農村人口6.9萬,農村勞動力2.75萬人,各類專業人才2700人。全區有耕地面積12.8萬畝,土地資源豐富,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發展前景廣闊。現有果樹面積1.4萬畝,水澆地面積4.45萬畝,稻麥面積1.54萬畝,經濟作物0.15萬畝,水面0.14萬畝,保護地面積1.35萬畝,其中高科技園區1處面積200畝,元蔥等高效作物示範區9處。食用菌生產發展迅速,有集中連片600畝364個溫室年產量為1800噸的香菇生產基地和日生產能力為1萬柱的香菇菌種場,目前又上了香菇深加工設備對香菇進行深加工,並與日本客商達成了長期產品供貨協定,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細河區總面積126平方千米。總人口16萬人(2004年)。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25號,郵編:123000。行政區劃代碼:210911。區號:0418。拼音:Xihe Qu。

自然地理

氣候特點
屬於北溫帶半乾旱和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寒暑宜人。最高氣溫39.5℃,最低氣溫是-28.4℃,無霜期154天。
水文狀況

細河區細河區
細河在清代乾隆年間蒙古名稱為錫日塔拉河,漢名馬鞍河。義州(縣)以下始名細河,日偽統治時期阜新市區段稱細河。上游稱伊嗎圖河,亦稱“絲河”。遼寧省水文總站自20世紀50年代初至今在歷年頒發的《水文年鑑》中伊嗎圖河以下通稱“西河”,阜新市區段稱細河。1970年7月遼寧省測繪管理處與阜新市聯合編制《阜新地圖(1:13萬)》及1979年11月遼寧省第二測繪大隊編制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地圖(1:14萬)》,市區以下通稱細河,伊嗎圖河單獨存在。伊嗎圖河與細河匯流處以上的河道長度分別為74.6公里和72.8公里,控制面積分別為728平方公里與828平方公里。細河控制的面積較大,寬度相差不多,是以河名採用細河。細河是大凌河下游左側最大支流。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他本扎蘭鄉東北東駱駝山(清初名摩該波羅山)北坡牌樓營子村附近。經阜新市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梁鄉、伊嗎圖鄉、臥鳳溝鄉以及清河門區的蔡家屯入義縣,在復興堡進入大凌河,全長113公里,總i流域面積2932平方公里,比降0.002一0.001。上游他本扎蘭鄉楊家荒村以上超過0.0059,河寬160—300米。
自然資源
細河區境內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煤儲量1700萬噸,天然大理石1億立方米以上,煤矸石13億噸,粉煤灰1200萬噸還有麥飯石、石灰石、礦泉水、黃金等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

歷史沿革

2000年,細河區轄2個街道、5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5770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西苑街道 13787 人,北苑街道 19861人, 華東鎮 12241 人,韓家店鎮 21392人, 四合鎮 35967人, 長營子鎮 29180人, 水泉鎮 21725人, 沙海虛擬鎮 3553人。


2002年3月4日遼政[2002]60號檔案批覆:撤銷華東鎮、四合鎮,合併設立四合鎮;撤銷長營子蒙古族鎮,設立長營子鎮。
2002年4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33號)調整阜新市部分行政區劃:(1)將細河區的韓家店鎮和西苑街道的王營礦居委會劃歸海州區管轄,水泉鎮劃歸太平區管轄,長營子鎮劃歸新邱區管轄。(2)將海州區的東苑街道,新興街道的遼工大、新榮、怡靜園三個居委會,和平街道的花園、民族中學東風園丁5個居委會,西山街道的興工、西環、育新、電工、丹陽、新建、四合、四保、局北、煤校10個居委會劃歸細河區管轄。2002年,實際調整情況:

(1)將細河區韓家店鎮整建制劃歸海州區。將細河區水泉鎮整建制劃歸太平區。將細河區長營子鎮整建制劃歸新邱區。將細河區西苑街道王營礦社區劃歸海州區平安西部街道

(2)將海州區以中華路和四合路中間線為界劃分,中華路東起東出口,西至與四合路交叉路口以北,及四台路與中華路交叉路口至與四台鎮交界路段以東北共18個社區劃歸細河區。

(3)撤銷華東鎮,設華東街道辦事處,實行遼寧阜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與細河區雙重管理,以園區管委會為主體制。

(4)西苑街道辦事處實行阜新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與細河區雙重管理,以開發區管委會為主體制;將細河區沙海管委會成建制劃歸阜新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行政區劃

細河區轄6個街道、1個鎮

:西苑街道、北苑街道、東苑街道、學苑街道中苑街道、華東街道、四合鎮

西苑街道辦事處駐中華路115-2-5號,人口2.31萬人,面積9.4平方千米,轄4個社區居委會:尹城、沙海、開發、育民。

北苑街道辦事處駐興工路29號,人口2.51萬人,面積3.32平方千米,轄6個社區居委會:園北、園東、園中、園西、安居、興工。

東苑街道辦事處駐工業街44-3號,人口2.49萬人,面積1.87平方千米,轄7個社區居委會:春草、柳蔭、牡丹、新榮、東風、開拓、愛民。

學苑街道人口3.03萬人,面積2.28平方千米,轄6個社區居委會:建安、中學、民族、花園、怡靜園、東風。

華東街道辦事處駐華東,人口1.29萬人,面積21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新園;2個村委會:八家子、華東。

中苑街道人口4.05萬人,面積1.79平方千米,轄8個社區居委會:電工、局北、新建、丹陽、育新、西環、四合、四保。

四合鎮鎮政府駐鞏家窪子,人口3.28萬人,面積86.8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鞏家窪子;12個村委會:六家子、九營子、河東、黃家溝、太平溝、東窪子、下窪子、拉拉屯、河西、鞏家窪子、鹼巴拉荒、新地。

農業

1959年建區時,全區農副業總產值805萬元,人均收入83元。“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左傾”路線的干擾和破壞,全區農副業總產值低而不穩,1976年,全區農副業總產值1382萬元,人均收入67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區人民政府帶領全區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到1988年,全區農副業總產值完成2388.7萬元。細河區農作物中以高粱、玉米、穀子和大豆為主,平均年播種面積10萬畝左右。自建區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幾十年沿著老習慣的種田方法,品種單一,種植技術老話,經營管理不善,糧食產量增長幅度不大。1976年統計,高粱、玉米、穀子和大豆播種面積72653畝,總產量606.95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形成了一靠黨的政策,二靠科學種田,三靠投入的生產建設高潮。lO年來,在農作物種植上進行一系列改革,如選擇優良品種,高粱有錦雜75和遼雜l號、玉米丹玉13、大豆川錦18。穀子有朝谷3—1,畝產比原來的老品種增產15—20%。實行配方施肥,合理密植,防治病蟲害,機械播種,農田基本建設等都有新的發展,1988年,全區糧豆總產量達1455.4萬公斤。依據細河區的自然條件和為城市服務的客觀需要,30年來細河區注重發展水果生產。1988年果樹栽培總面積達5605畝,總株數102970株,水果總產量66.5萬公斤。果樹有梨、蘋果、葡萄、山楂、雜果等主栽品種,但品種多而不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果園實行承包責任制,調動果農的生產積極性,加強科學栽培和管理,從外地引進高產質優的新品種。1984年,全區栽培葡萄37254株,分布在38個村屯、971戶,其中栽植百株以上的有29戶出現2個栽培葡萄專業村,這一年是全區歷史上栽培葡萄最多的一年。到1985年,這些葡萄樹陸續結果。1988年,平均每株產果20多公斤,當年葡萄總產量40萬公斤,刨產值40多萬元。根據細河區自然資源和為城市服務的特點,大力發展畜牧業,為城市人口提供肉蛋奶產品。建區30年來畜牧業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建區初期,依靠當地老品種,粗放式經營,生產能力較低,全區只有大牲畜5635頭,豬存欄11420頭,羊存欄7379隻。以後,抓畜、禽品種改良,畜牧業逐步得到發展。如:引進美國的杜洛克,丹麥的長白、克米、蘇白內江等豬的優良品種;禽類有日本的岩谷、美國的尼克、星雜578、星雜288、巴布考克B一300等品種;牛有荷蘭黑白花,西門塔爾乳肉兼用型;還引進美利奴羊、東北細毛羊。1976年,全區有牛2227頭,豬49695頭,羊6452隻,禽64647隻。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富民政策調動了農民養殖的積極性,為細河區發展畜牧業的高峰期。1988年全區湧現出畜牧專業戶434個,有畜牧科技人員38名,其中高級獸醫師1名,中級獸醫師、畜牧師16名,助理畜牧獸醫師7名,技術員14名。區有獸醫站、動物檢所、畜牧技術推廣站、獸藥供應站。各鄉(鎮)有畜牧獸醫站,村有獸醫。1988年全區有大牲畜7056頭,豬72515頭,羊14486隻,家禽,251549隻。為城市提供肉310.8萬公斤,鮮蛋77.1萬公斤,鮮奶29.9萬公斤。

細河區於1958年有2個公社購進13台拖拉機。30年來全區農機經營形式經歷了社營、國營、國營與社隊經營並存各階段。進入80年代以後,以戶營為主體。1988年,全區農村擁有汽車、拖拉機2336台,其中有各種型號的拖拉機1968台、汽車368台。還有與拖拉機配套的農具163台,拖拉機總作業量604.24萬標準畝。機械化播種2200標準畝,農機經營收入.1434.37萬元。

蔬菜生產是細河區農副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960年,全區菜田面積為50430畝,商品菜總量14829.7萬公斤,平均每人占有菜田一分一厘,日消費水平o.81公斤(指細河區供給量)。到1965年,菜田面積23600畝,萊上市量7189.5萬公斤,日消費水平0.395公斤。

“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左傾”路線的影響,菜田面積年均降到2.6萬畝,人均占有菜地5厘2,年均商品萊總量6201萬公斤,日消費水平0.34公斤,遠遠滿足不了城市消費者的需要。其中1968年蔬菜上市量為4938萬公斤,是歷史上最低的年份,城市蔬菜日消費水平只有O.3l公斤,市民吃菜憑票供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實行科學種菜,調動了廣大菜農的生產積極性。1985年蔬菜生產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區蔬菜總產量達9644.5萬公斤。春夏菜和秋菜生產量分別超過歷史最高年的15%和29%。蔬菜總收入達1200萬元。1988年蔬菜總產量7884.3萬公斤。細河區建區3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蔬菜生產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對增產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傳統式的育苗採用陽畦的方法,到了70年代初改為玻璃溫室育苗,70年代末無土育苗,無土育苗方法先進,深受菜農歡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細河區陸續從外地引進“秋雜二號”、“新五號”白菜;大袍”蘿蔔;“漢中冬”、“嘉興白根”韭菜等新品種。對老品種紫燈泡茄子進行提純扶壯,成為全區的主栽品種。細河區繁育蔬菜,從20世紀60年代少 量的土溫室發展到70年代的塑膠大棚及地麵塑料覆蓋,1988年全區有塑膠日光溫室100畝,地膜覆蓋面積達1950畝,不僅增加了市場鮮萊的供應,而且增加了菜農的經濟 收入。對蔬菜病蟲害防治方法不斷改進。建區幾十年來,由使用單一高殘毒為主的“六六六”、“滴滴涕”等化學農藥,過渡到高效低毒的新農藥。通過科學使用化學藥劑,把蔬菜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域值以下。蔬菜栽培技術不斷改進。變一年兩茬栽培為一年多茬次和四季均可栽培,變秋萊品種單一為秋菜品種多樣化,變春種夏收或夏種秋收為一年四季均可生產,黃瓜芹菜番茄菜花甘蘭青椒等可作秋菜種植。1974年,細河區成立國營苗圃,經營面積150畝。同時.各鄉、村相繼建立3個集體所有制苗圃和專業隊,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又發展了個體育苗專業戶24個,育苗面積287.3畝。1979年成立了國營細河區林場,經營面積10萬畝。1981年進行森林資源調查,全區森林面積達到77665畝,森林覆蓋率達13.7%。1987年實施了農(萊)防護林建設,同年列入“三北”造林重點地區。1981年全區飛機播種造林2萬畝,到1985年造林面積達70288畝,並出現了林業專業戶、林業重點戶以及聯合承包造林。徐慶才承包萬畝荒山造林取得成績,在1988年被國務院“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和林業部授予林業勞動模範稱號。全區林地分布在3個區域:近郊平地防護用材林區,林地面積21454畝,覆蓋率lo.8%;中部丘陵用材經濟林區,林地面積18081畝,覆蓋率9.2%;遠部低山水土保持經濟林區,林地面積38130畝,覆蓋率22·2%。1981年到1988年,全區森林病蟲害防治面積為3萬畝。森林防火工作制度嚴明,措施得當,損失較小。細河區水利建設30年來共有三次較大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建區開始的1959年;第二次是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掀起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11987年7月1日開始.遼寧省人民政府舉辦“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為細河區連續5年農田基本建設拉開序幕,這是建區以來農田基本建設掀起的第三次高潮。1959年以來全區共建成小型水庫4座,總庫容叢72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500畝;墉壩2l座,蓄水41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500畝;截潛攔河引水工程5處,有效灌溉面積4800畝;提水灌溉站13處,裝機300千瓦,有效灌溉面積4100畝#機電井430眼。有效灌溉面積2.18萬畝。還建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積8.03萬畝,種草3800畝。修築河道堤防工程10.55公里.保護耕地面積4000畝,保護人口37512人。1959年至1988年,全區共完成省以上投資892.38萬元,區自籌198.8萬元,鄉村自籌764.72萬元。細河區水產養殖業起步較晚,人工養魚始於1960年。當年在四合水庫投放魚種53萬尾。進行粗放養魚,產量甚微。70年代初期有部分村屯利用當地自然坑塘養魚,處於“白水養魚靠天收”的局面。1974年,區建立了1個國營漁種場,2個社隊漁場,家魚孵化獲得成功。鰱魚鱅魚草魚開始自繁自育。養殖水面由60年代的520畝發展到70年代的1019畝,平均年產商品魚6.5噸。1979年,區建立了水產技術推廣站,由於政策順應民心,養魚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擴大了水面,改進養殖技術,年產商品魚13.7噸,比70年代增產l倍。1986年,利用城鎮污水養殖肥水性魚類取得一定效益。1988年,全區有養漁場19個。其中,國營漁種場1個,集體漁種場9個,家庭養魚9戶。養殖水面1100畝,年產商品魚50噸。

工業

細河區細河區
1956年細河區實行了手工業台作化。首先由耿玉生等成立了區屬第一戶鐵木生產合作社(今鑄造廠),在1958年“大躍進”中,區鐵木生產合作社下放給韓家店人民公社,鐵鍋年產量3.1萬口。1961年中共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4年韓家店鐵木生產合作社上交市手工業管理局。1970年,又下放到細河區,成為區屬企業,當年該廠實現利潤15.2萬元。1964年成立區建築工程隊(今區建築公司),1969年以後相繼創辦了潛水泵廠、鍋爐修造廠、採石場、鍋爐水暖安裝公司等區辦企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細河區工業進入整頓、改革、發展、壯大的新階段,1981年,成立集體企業聯合社,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民主選舉廠長,充分發揮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建立理事會、監事會,實行幹部職務崗位津貼制度,開展經濟技術協作,開展橫向聯合。1987年,區營企業全面推行租賃制,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中層幹部實行聘任制,推行浮動工資、承包工資、計件工資及部分檔案工資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股份制試點。到1988年,區營工業企業有15戶。即:鍋爐廠、水泵廠、農機修造廠、鑄造廠、碳素廠壓力容器廠、壓鑄件廠、礦岩棉廠針織廠採石場、建築公司、鍋爐安裝公司、企業供銷公司、副食品公司、裝修公司。其中全民企業1戶(農機修造廠),集體企業14戶,共有職工1902人。其中.全民職工210人,全區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213萬元,利潤97.8萬元,銷售收入1227萬元.上繳稅金62.4萬元。1985年細河區成立外經辦公室,1988年7月改名為細河區對外經濟委員會。4年來共接待6個國家和地區的18個團組,洽談舉辦中外合資企業,引進技術設備,開展“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和外貿出口等業務。共引進新技術、新工藝273項,引進、招聘各類人才453人,開發新產品92種,新增產值4800萬元,新增利稅1230萬元。細河區工業企業先後與21所大專院校、84個大、中企業,48個大、中城市,18個科研院(所)掛鈎,開展全方位的橫向經濟聯合與技術協作。細河區鄉(鎮)村企業始於1958年,先後興建3個農機廠,共有職工200多人,實現產值100萬元,主要生產鏵子、鋤頭、菜刀等鐵木工具,兼修拖拉機。農機廠原隸屬市管,20世紀70年代初下放給細河區的農村人民公社管理,為鄉村企業發展奠定了基礎。1978年以後,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鄉(鎮)、村企業得到迅速發展。1983年全區鄉(鎮)村企業170戶,從業人員6485人。其中,鄉(鎮)企業47戶,從業人員3696人;村辦企業123戶,從業人員2789人,年創產值1028萬元。1985年以來,在“廣招天下人,大力興辦鄉(鎮)村企業”的原則下,全區共招聘138人。其中,工程師22人,助理工程師14人,其它專業技術人員102人,“五大”畢業生88人。全區鄉(鎮)村企業發展到3007戶,其中鄉(鎮)辦企業43戶,村辦企業387戶,個體和聯辦企業2577戶,從業人員達15086人。1985年實現產值5717萬元,總收入6360萬元,利潤1182萬元,上繳稅金334萬元,有固定資產達3485萬元,流動資金810萬元。1986年,全區實行橫向經濟聯合,以招聘、諮詢、技術協作、技術轉讓等形式與外省、市和本省市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大中企業共120多個單位開展經濟聯合。湧現出創百萬元工業企業5戶。年創百萬元產值的村20個。1988年全區鄉(鎮)村企業總產值16469萬元,總收入19274萬元,利稅4884萬元。鄉(鎮)村企業主要產品有煤、磚、瓦、沙、石等及其製品。1988年有小煤礦18家,採石場14家,采沙場3家,制磚廠26家,白灰廠1家。其經營方式為租賃制、承包制和股份制。鄉(鎮)村企業先後有20個產品通過市級鑑定。其中,獲省鄉(鎮)企業優質產品獎的有:水泉鄉戶部營子飲料廠生產的阜歡牌汽酒、阜歡牌香檳、阜歡牌汽水和細河區文教用品廠生產的磁性寫字板(磁性寫字板又獲市科技開發獎)。達到市三級計量企業2戶,即區文教用品廠和南營子鋼窗廠。阜新市和阜新礦務局系統的廠、礦,地址設在細河區的有19戶,這些廠礦為細河區工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扶持和帶動作用。

商業

細河區細河區
解放前,細河區沒有商業網點,農民買生活必需品要到鄰近集市。解放初期,在人口綢密的大村興辦起小型的供銷合作社,資金由農民籌集,當時只能經營糧食、少量的生活日用品和簡單的生產資料,到1954年建起lo個小供銷合作社,經1955年整頓,合併為四合、韓家店、長營子、水泉4個供銷合作社。1959年成立細河區供銷社。30多年來,區供銷社系統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方針的指引下,溝通城鄉物資交流,不斷發展壯大。1987年3月,區成立供銷經理部。到1988年,區聯社機關編制14人,設有財會科、業務科、勞資科和辦公室。成立4個批發部、17戶農副產品(廢品)收購站、3戶飯店、5戶商辦工業、4戶基層供銷社、37個零售網點,全系統有職工495人。全年商品購進總值1671萬元,銷售總值1989萬元,庫存商品515.5萬元,利潤負5.3萬元,自有資金160.7萬元,社員股金5.9萬元,經營商品達2800餘種。其中,生活資料中的電視機銷售520台;生產資料中的化肥24357噸,農藥1209噸。細河區從1972年開始在四合、韓家店建立以銷售農副產品為主的集貿市場,由於“文化大革命”推行“左傾”路線,市場貿易活動冷冷清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集市貿易又獲得新生。1984年又開設了長營子牲畜和綜合貿易市場,1988年集市貿易成交額達540萬元,促進了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全區第三產業迅猛發展,由1980年86戶發展到1988年的3667戶,從業人員8166人,比1980年增加將近45倍,上繳個體工商管理費26.40萬元。

1987年,在區物資站的基礎上成立物資綜合公司。公司有職工46人,公司下設金屬木材、金屬回收分公司和四合、勝利門市部,固定資產總值19.2萬元。1988年實現銷售額為348.1萬元,是1985年169萬元的2.3倍,利潤1.07萬元,稅金。1.57萬元。細河區外貿委自1985年成立至今,4年來與6個國家和地區的48位客商洽談貿易,共協進協出各類物資的!金額達7.2萬元,引進資金426.3萬元。

1983年冬,區糧食局變原來的單純管理體制為管理與經營相結合的新體制,同時建立了4個糧食購銷站及其所屬的6個糧食供應站、糧油議價公司、飼料公司、綜合商店和車隊,初步形成購、銷以及調、存較為完整的管理與經營體系。

1961年至1988年間;全區糧油購銷共完成國家徵購糧28067噸,糧食返銷量222140噸。從1984年至1988年,國家糧食商業總經營量為105464.噸,全面完成糧食購、銷、調、存的任務,保證了全區菜農的糧食供應。

財政·金融 新中國成立後,財政管理體制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對預算收支範圍的劃分進行多次調整,1971年阜新市對細河區實行“收支大包乾”體制。到1985年,為適應城市經濟改革的需要,市對細河區實行“劃分收支,核定基數,增長留用,自求平衡,一定5年不變”的體制。同年建立鄉一級財政,實行“核定收支,超收按比例分成,支出包乾,結餘留用,一年一定”的體制。在國家預算收支範圍的劃分上,給鄉其它工商稅、契稅、其它收入3個科目。對工商所得稅,在鄉範圍內的村以下單位繳納的歸鄉政府。對農業稅,區不參與分成,全部留鄉安排,1987年,中央級稅種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收入範圍,市對細河區的財政收支範圍進行調整,由原來的超收上繳改為固定比例遞增上解,同年將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下放給區。

三稅下放後,財政收支大幅度增長,區財政支出從1986至1988年連續3年出現赤字。
1961年,全區實行6個稅種,全年收入稅額48.4萬元。30年來隨著農副業的發展,稅收金額逐漸增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貿工農的發展出現新形勢。稅收工作進入新階段,1988年全區實行19個稅種,全年收入稅金143.4萬元。
1988年,農業銀行細河區辦事處各項存款額為人民幣586.24萬元;各項儲蓄357.40萬元;各項信貸款564.83萬元。

人民生活

細河區細河區
細河區建區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有明顯的提高,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發生深刻的變化。農民人均收入,1959年為83元,1979年為94元,20年間提高13%,1988年上升到716元,比1959年提高8.6倍多,與1979年相比,不到10年間提高7.9倍。職工生活,建區以來逐年有所改善,特別是1985年理順工資後,職工普遍增加了收入,加之雙職工、多職工戶的不斷增多,職工生活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經濟現狀

細河區細河區
當前細河區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工業經濟、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有較大幅度增長,招商引資工作和項目建設工作開局良好。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科技貢獻率成倍增加,1993年9月,細河區被國家科委首批批准為“全國星火技術密集區”,目前在全國只有127個這樣的星火技術密集區,全省只有11個。2004年初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全國科技進步縣(區)”,2004年又積極開展爭創“全國科技工作試點縣(區)”的活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促進了細河區農業、工業及經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被國家科委批准列為“全國星火技術密集區”後,科技工作又有了長足的進步,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都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新的管理辦法,湧現出了一批規模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不斷,科技成果得以廣泛套用,高新技術產品開發活躍。2003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23814萬元,工業增加值實現3536萬元,規模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2407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1851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達1.1萬元/人,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通過ISO系列認證比例達到100%。設施農業發展迅猛,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逐步加強,農村農業結構趨於合理,到目前為止,全區已發展3個農業發展園區,七個養殖小區,已建有食用菌養殖、花卉栽培、山葡萄園、速生楊種植、畜牧飼養等五大類生產基地,形成了以鮮細蔬菜、食用菌、花卉產業化生產為主,以畜禽飼養、林果種植基地化發展為輔的產業格局。現擁有保護地總面積3800畝,其中:用於蔬菜、花卉種植和食用菌生產的冷棚已達535棟,食用菌年生產能力2000餘噸,生豬和禽的年存欄分別達到17420頭和17萬隻,有林地總面積21000畝。2002年,3.6萬畝耕地全部通過國家環境檢測,為建設綠色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基礎。特別是阜新市被國務院列為轉型試點城市後,細河區家業示範區建設步伐加快,形成了綜合農業園區、食用菌園區、花卉園區、養殖園區等。細河區農業生產正走向以食用菌、花卉、優質棚菜為主的設施農業產業結構。

交通運輸

細河區交通便利,有國、省幹線公路過境,3

細河區細河區
個城市出口和阜錦高速公路兩個出口均在轄區境內。細河區就近火車站——阜新火車站。 阜新火車站新站舍包括售票大廳、候車大廳、行包房、辦公樓等4部分。其中候車大廳面積達到2000餘平方米,較原有站舍擴大1倍以上。
細河區在1984年以前,除幾個鄉村靠近國級、省級、市級公路外,其餘絕大部分鄉村要靠土路運輸。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細河區人民政府在1984年發動全區民眾自己動手,修建一條61公里的環城公路,被列為1984年阜新市的16件大事之一。1986年修通邊遠山區高山子村8公里的扶貧路。全區共有縣級公路54公里,鄉級公路62公里,村級公路37公里;修建中小橋(包括混合式漫水橋)24座,計1218延長米;修各種涵洞49個,長570米。1984年以來修建各級公路總投入人工23萬個工日,投入各種車輛3.1萬個台班,總動用土石方90萬立方米,區鄉級公路總投資573萬元。

投資環境

細河區細河區
阜新處於東北區和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地帶,與環渤海的黃金海岸山水相依。經濟發展與這一區域的北京、天津、瀋陽、大連、錦州等有較強的互補關係。阜新經濟既以這些地區為廣闊的市場,又以這些城市為視窗走向國內外市場。同時由於阜新的礦產、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又是這些地方依託和發展的重要夥伴。阜新經濟的發展還可以輻射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參與東北亞地區的邊境貿易。隨著環渤海地區的加速發展、遼西外向型經濟的加速開發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阜新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地利”優勢。
阜新的供電、供熱、供水、供氣得天獨厚,能源充足,又有新的水源開發,四季實行全日制供水。阜新交通暢達,鐵路線可直達北京天津瀋陽大連,通往全國各地。高等級公路至省會瀋陽170公里,至錦州港148公里。阜新至北京全部是高速公路,從阜新到北京只需5個小時,可謂“千里京城一日還”。到出海口僅50分鐘,使阜新成為了名符其實的沿海城市。阜沈高速公路將在“十五”期間建成,又將進一步拉近與遼寧中部城市的距離。瀋陽桃仙機場,為阜新創造了便捷的空中通道。海上可通過大連、錦州、營口港出行。
阜新廣袤的地域蘊藏著豐富的煤炭、黃金、矽沙、草炭大理石石灰石麥飯石瑪瑙石煤層氣、地熱、油頁岩、石油等資源。境內排山樓金礦是全國一流的大型現代化金礦。已經建成的十家子瑪瑙市場和阜新瑪瑙精品城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遊客和珠寶客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阜新已成為集電子、化工、食品、紡織、建材、機械、輕工、醫藥等多門類於一體的新興工業城市。阜新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高科技農業園區已經形成規模,為阜新與國內外合作提供了巨大載體。廣闊的土地、草場,充足的糧食,發達的畜牧業都是合作的有利條件。
阜新有很好的對外開放基礎,一批骨幹企業和重點產品已形成優勢。產品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阜新投資的客商都得到了很好的回報。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08年,細河區實現就業再就業12320人,完成年計畫的308%。城鄉勞務輸出4800人次。開辦各類專業培訓班67個。養老保險擴面4793人,完成市計畫的340%;征繳養老保險金4504萬元,完成市計畫的49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726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9510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0699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63人,累計發放低保金3229萬元。發放臨時救助款35.8萬元。
2013年,細河區累計實現就業再就業54602人次。失業保險參保11353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7708人,養老保險參保16386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17568人,累計發放保障金1.9億元。
教育事業
2013年,細河區共有教育機構174家,新建校舍1萬平方米。教師進修學校綜合樓、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市民健身中心落成投入使用。城區學校實現塑膠操場全覆蓋。細河區在遼西北三市率先達到“雙高”水平,被評為“遼寧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先進區”和“省學前教育示範區”。
文化事業
2013年,細河區《細河放歌》詩集成功出版發行,被授予“中華詩詞之鄉”榮譽稱號。朱月蘭剪紙被認定為“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風景名勝

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
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始建於1940年4月,是日偽統治時期埋葬死難礦工及抗暴青工的墓地,是日本侵略者殘害礦工所犯滔天罪行的鐵證。因此,它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和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遼寧省國防教育基地、阜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瑞應寺
瑞應寺,蒙古族人稱“葛根蘇木”,俗稱佛喇嘛寺。位於遼寧省阜新蒙古自治縣佛寺鎮佛寺村。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規模。道光年間,寺院達到鼎盛時期。康熙帝賜名題字,贈刻有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瑞應寺匾額,並稱瑞應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為“大清東部蒙古老佛爺”。瑞應寺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寧區劃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遼寧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瀋陽市瀋河區 | 皇姑區 | 和平區 | 大東區 | 鐵西區 | 蘇家屯區 |東陵區 | 瀋北新區 | 于洪區| 新民市 | 法庫縣 | 遼中縣 | 康平縣
大連市西崗區 | 中山區 | 沙河口區 |甘井子區 | 旅順口區 | 金州區 |瓦房店市 | 普蘭店市 | 莊河市 | 長海縣
鞍山市鐵東區 | 鐵西區 | 立山區 | 千山區 |海城市 | 台安縣 |岫巖滿族自治縣
撫順市順城區 | 新撫區 | 東洲區 | 望花區 |撫順縣 | 清原滿族自治縣 | 新賓滿族自治縣
本溪市平山區 | 明山區 | 溪湖區 | 南芬區 | 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丹東市振興區 | 元寶區 | 振安區 | 東港市 | 鳳城市 | 寬甸滿族自治縣
錦州市太和區 | 古塔區 | 凌河區 | 凌海市 | 北鎮市 | 黑山縣 | 義縣
營口市站前區 | 西市區 | 鮁魚圈區 | 老邊區 | 大石橋市 | 蓋州市
阜新市海州區|新邱區 |太平區 | 清河門區 | 細河區 | 彰武縣 |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遼陽市白塔區 | 文聖區 | 宏偉區 | 太子河區 |弓長嶺區 | 燈塔市 | 遼陽縣
盤錦市雙台子區 | 興隆台區 | 盤山縣 | 大窪縣
鐵嶺市銀州區 | 清河區 | 調兵山市 | 開原市 | 鐵嶺縣 |昌圖縣 | 西豐縣
朝陽市雙塔區 | 龍城區 | 凌源市 |北票市 | 朝陽縣 |建平縣 |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葫蘆島市龍港區 | 南票區 |連山區 | 興城市 | 綏中縣 |建昌縣
(註:瀋陽市大連市為副省級城市。)(參見:遼寧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