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縣

延吉縣

延吉縣位於吉林省東部、長白山脈北麓,東經129°01′-129°48′,北緯42°50′-43°23′。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是全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76年從河南街道第九居委會中分出,為西九居,1981年改為第十二居,1982年3月劃歸建工街道,為第八居,1983年更名為長青居,1990年9月劃歸處守則街為長青居,以長白鄉名稱派生。2000年12月12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延吉市長白鄉、小營鄉,設立小營鎮,轄原長白鄉、小營鄉行政區域,鎮政府駐原小營鄉;撤銷延吉市興安鄉、煙集鄉,將興安、煙集兩鄉行政區域併入依蘭鎮,鎮政府駐原煙集鄉。

簡介

延吉市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是全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位於吉林省東部。東經

129°01′-129°48′,北緯42°50′-43°23′。東與圖們市長安鎮相鄰,西接安圖縣,南與龍井市東盛涌鄉接壤,北與敦化市、汪清縣毗鄰。總面積1350.24平方千米,其中城區40.66平方千米。全市人口42.04萬人(2006年),其中朝鮮族人口24.26萬人,非農業人口37.44萬人。郵編:133000代碼:222401區號:0433

自然地理

地理坐標處北緯42度50分至43度23分,東經129度01分至129度48分之間。由於地處高緯度地帶的山林盆地,故呈大陸性氣候特點。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漫長寒冷,屬中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攝氏5.8度,極端低氣溫攝氏-27.9度,全年無霜146期天,年平均降水量583毫米產,平均日照2294小時,結冰日平均達175天左右。

延吉市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開闊,中間平坦,呈馬蹄狀盆地。平均海拔高度150米。地勢北高面低,地形為丘陵狀起伏。境內河流皆圖們江支流,主要有布爾哈通河、煙集河和海蘭江。區內土質主要為灰棕壤土、水稻土、沖積土、草甸土和黑土等。

延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腹地,是“金三角”內中國方的一個支撐點。東直距中俄邊境僅60公里,直距日本海80公里;南直距中朝邊境中10餘公里,有著較好的通海條件。

名稱由來

延吉市土名煙集崗,又名南崗。“延吉”地名的起源說法不一。明為瑚葉吉朗等衛地,“葉吉”音轉為延吉;清代叫南崗(南荒二字的音轉),又名延吉,“延吉”滿語山羊之意;又說在開發初年,此地常常煙氣岡岡,霧氣籠罩,故稱煙集崗,延吉即煙集的音轉;延吉乃吉林的延長之意等。清後期又稱局子街,即官衙所在地之意。在民國時期,通常叫局子街,也叫延吉。

歷史

民國二年(1913 年)改延吉府為延吉縣,屬延吉道所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延吉縣直隸吉林省。偽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 月一日,成立間島省,延吉縣由吉林省劃歸間島省管轄,康德十年(1943 年)十月設定東滿總省,牡丹江區域、間島區域、東安區域 均置於東滿總省管下,延吉縣隸屬於間島區域。

一九四五年抗 戰勝利後,由延吉縣析置延吉市,吉林省政府 曾一度移住於此。

1945年11月20日,成立延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延吉縣政府,隸屬於延邊地區。1946年1月,延吉縣隸屬於吉遼省吉東分省。1946年7月,吉東分省撤銷,延吉縣劃歸新組建的吉東專區。1947年2月15日,將吉東專區劃出延吉等4個縣,組成延邊專區。9月25日。由吉敦、延邊兩個專區的8個縣重新組成吉東專區。1948年3月,將吉東專區改為延邊專區。1949年4月,延吉縣政府更名為延吉縣人民政府。1950年10月,延吉縣人民政府駐地從延吉市遷往龍井市(區級市)。

1952年9月3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成立,延吉縣歸延邊朝鮮族自治區管轄。1953年,將延吉市從延吉縣劃出,設立縣級延吉市。195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正式成立,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延吉市,延吉縣歸自治州管轄。1983年3月24日,因延吉縣與延吉市同名,延吉縣更名為龍井縣,縣人民政府駐六道溝,即龍井縣龍井鎮。

行政區劃

朝陽街道

(ChaoyangJiedao)代碼:200401001郵編:133000 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75579人。辦事處駐進學街文化胡同11號。轄文慶、文匯、文明、文新、文河、文化、向陽、南陽、嬌陽、安陽、春陽、旭陽、正陽13個社區。

沿革:本街區在日偽時期分為興隆區和朝陽區。1945年解放後,改為朝陽廂。1953年改為朝陽街公所。1955年改為第一辦事處。1956年改為延吉。

文慶社區[WenqinShequ]面積0.07平方千米,人口3929人。豐華居委會成立於1965年為第十二居委會。1983年更名為豐華居委會,豐功居委會1984年由豐盛、豐滿居委會中劃出,設立豐功居委會。2001年撤銷豐華、豐功居委會命名為文慶社區。

文匯社區[WenhuiShequ]面積0.168平方千米,人口4916人。文風居委會建於1965年,為第十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文風居委會。豐盛居委會1963年成立,為第八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豐盛居委會。豐滿居委會1965年成立,為第九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豐滿居委會。2001年撤銷文風、豐盛、豐滿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文匯社區。

文明社區[WenmingShequ]面積0.3平方千米,人口7133人。文藝居委會建於1965年為第十二居委會。1983年更名為文藝居委會。文明居委會建於1965年,為第十一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文明居委會。文勝居委會1984年由文風、文明居委會劃出,設立文勝居委會。豐茂居委會1984年帽文藝居委會劃出,設立豐茂居委會。2001年撤銷文藝、文明、文勝、豐茂四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文明社區。

文新社區[WenxingShequ]面積0.113平方千米,人口2312人。慶勝居委會1965年成立,為第三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慶勝居委會。文學居委會1965年成立,為第六居委會,1983年更名為文學居委會。2001年撤銷慶勝、文學兩個居委會,同文風居部分居民戶、文勝居部分居民戶、文學居部分居民戶、豐盛居部分居民戶合併設立文新社區。

文河社區[WenheShequ]面積0.333平方千米,人口5487人。豐美居委會1965年成立,為第二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豐美居委會。豐富居委會1984年由豐收、豐美居委會劃出,設立豐富居委會。豐收居委會1965年成立,為第一居委,1983年3月更名為豐收居委會。2001年撤銷豐收、豐美、豐富三個居委會,一個社區,設立文河社區。

文化社區[WenhuaShequ]面積0.107平方千米,人口6611人。文化居委會建於1965年,為第四居委會,1983年更名為文化居委會。文昌居委會建於1965年,為第五居委會,1983年由文化、文學居委會中劃出,設立文昌居委會。2001年撤銷文昌、文化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文化社區。

向陽社區[XiangyangShequ]面積0.258平方千米,人口7168人。1963年成立第五居委會,1986年3月更名為武陽居委會;1963年成立第六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向陽居委會;1987年由第六居中分設第九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景陽居委會;1990年從向陽居委會中分設建陽居委會;均以朝陽街名稱派生,以“陽”字作名尾而得名。2001年撤銷建陽、景陽、向陽、武陽四個居委會,合併設立向陽社區。

南陽社區[XiangyangShequ]面積0.157平方千米,人口8292人。以朝陽街名稱派生。2001年撤銷昇陽、雙陽、重陽、南陽四個居委會,合併設立南陽社區。

嬌陽社區[JiaoyangShequ]面積0.874平方千米,人口5211人。以朝陽街道名稱派生。2001年撤銷嬌陽、貴陽、喜陽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嬌陽社區。

安陽社區[AnyangShequ]面積0.11平方千米,人口4857人。以朝陽街道名稱派生。2001年撤銷安陽、丹陽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安陽社區。

春陽社區[ChunyangShequ]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3717人。以朝陽街道名稱派生,以陽字作名尾。2001年撤銷艷陽、春陽、明陽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春陽社區。

旭陽社區[XuyangShequ]面積0.45平方千米,人口5066人。2001年撤銷旭陽、東陽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旭陽社區。

正陽社區[ZhengyangShequ]面積0.359平方千米,人口2117人。2001年撤銷正陽居委會,設立正陽社區。

北山街道

(BeishanJiedao)代碼:222101003郵編:133000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51867人。辦事處駐新村路。轄丹延、丹山、丹明、丹英、丹虹、丹嶺、丹華、丹春、丹光9個社區。

沿革:1981年10月14日成立北山街道,包括原進學街道的14、15、16、17居和朝陽街道的……

丹延社區[DanyanShequ]人口8150人。2001年撤銷丹延、丹旺、丹安、丹平四個居委會,合併設立丹延社區。

丹山社區[DanshanShequ]人口4794人。2001撤銷丹山、丹新、丹軍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丹山社區。

丹明社區[DanmingShequ]人口5873人。2001年撤銷丹明、丹森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丹明社區。

丹英社區[DanyingShequ]人口4670人。2001年撤銷丹英、丹城、丹民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丹英社區。

丹虹社區[DanhongShequ]人口4097人。2001年撤銷丹虹、丹勝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丹虹社區。

丹嶺社區[DanlingShequ]人口6174人。2001年撤銷丹嶺、丹文、丹東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丹嶺社區。

丹華社區[DanhuaShequ]人口8754人。2001年撤銷丹華、丹波、丹民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丹華社區。

丹春社區[DanchunShequ]人口5554人。2001年撤銷丹松、丹林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丹春社區。

丹光社區[DanguangShequ]人口4728人。2001年撤銷丹光、丹春、丹桂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丹光社區。

新興街道

(XinxingJiedao)代碼:222401005郵編:133000面積4平方千米。人口48691人。辦事處駐參花街165號。轄民平、民安、民昌、民盛、民和、民泰、民富、民強8個社區。

沿革:新興之名,源於日偽時的新興區之名,因其含義健康,故沿用至今。1945年叫新興廂。1953年改名叫新興街公所。1953年改稱第三辦事處。1956年又改稱為新興街道。

民平社區[MinpingShequ]人口6840人。2000年撤銷荷花、興旺、慶豐、華美、華麗四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民平社區。

民安社區[MinanShequ]人口8639人。2000年撤銷民安、華新、明華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民安社區。

民昌社區[MinchangShequ]人口6433人。2000年撤銷丹金、丹鳳、康平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民昌社區。

民盛社區[MinshengShequ]人口6712人。2000年撤銷康民、康莊、康寧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民盛社區。

民和社區[MinheShequ]人口6200人。2000年撤銷康華、北寧、北安三個居委會,合併為民和社區。

民泰社區[MintaiShequ]人口2825人。2000年撤銷明輝、康樂兩個居委會,合併為民泰社區。

民富社區[MinfuShequ]人口1639人。2000年撤銷興華、興城兩個居委會,合併為民富社區。

民強社區[MinqiangShequ]人口4517人。2000年撤銷北大居委會,設立民強社區。

公園街道

(GongyuanJiedao)代碼:222401006郵編:133000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59791人。辦事處駐公園路96號。轄園建、園藝、園法、園校、園航、園紡、園城、園月、園新、園輝10個社區。

沿革:因轄區內市人民公園而得名。日偽時期本街區稱為公園區,1948年改為會園街,1962年稱為新興街道辦事處,1955年由新興街道辦……

園輝社區[YuanhuiShequ]人口6870人。2001年撤銷園輝、園華、園虹三個居委會,合併為園輝社區。

園新社區[YuanxinShequ]人口8963人。2001年撤銷園新、園織、園美、園彩四個居委會,合併為園新社區。

園月社區[YuanyueShequ]人口3640人。2001年撤銷園月居委會,設立園月社區。

園城社區[YuanchengShequ]人口3708人。2001年撤銷園城、園邊兩個居委會,合併為園城社區。

園校社區[YuanxiaoShequ]人口5187人。2001年撤銷園春、園林兩個居委會,合併為園校社區。

園藝社區[YuanyiShequ]人口3168人。2001年撤銷園藝、園軍兩個居委會,合併為軒社區。

園航社區[YuanhangShequ]人口3761人。2001年撤銷園香、園光兩個居委會,合併為園航社區。

園紡社區[YuanfangShequ]人口5970人。2001年撤銷園橋、園潔、園西、園池四個居委會,合併為園紡社區。

園法社區[YuanhuaShequ]人口3078人。2001年撤銷園法、園英、園華三個居委會,合併為園法社區。

園建社區[YuanjianShequ]人口5640人。2001年撤銷園建、園林、園鐵三個居委會,合併為園建社區。

河南街道

(He'nanJiedao)代碼:222401006?郵編:133000面積4平方千米。人口60618人。辦事處駐天池路20號。轄白豐、白新、白川、白梅、白菊、白玉、白樺、碧水、晨光、春光、白松11個社區。

沿革:清代及民國時期稱此地為南營。因此而得名。日偽時稱為河南區。1948年改為河南街。1953年成立河南街公所。1962年成立河南街道辦事處。

碧水社區[BishuiShequ]人口7707人。1984年由清水居委會中分出,設立碧水居委會。2001年撤銷碧水、泉水、河水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碧水社區。

白玉社區[BaiyuShequ]人口10123人。新水居委會1984年由春水居委會中分出,設立新水居委會。白玉居委會1981年由第一、二居委會中分出,為第十六居委會,後改名為第三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白玉居委會。2001年撤銷白玉、新水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白玉社區。

白樺社區[BaihuaShequ]人口4651人。白樺居委會,1962年8月成立,為第一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白樺居委會。白雲居委會,1962年8月成立,為第三居委會,後改為第八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白雲居委會。2001年撤銷白樺、白雲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白樺社區。

晨光社區[ChengguangShequ]人口6774人。晨光居委會1983年由風光居委會中分出,設立晨光居委會。2001年撤銷晨光、民光、白金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晨光社區。

春光社區[ChunguangShequ]人口8340人。1984年由風光居委會中分出,設立春光居委會。2001年撤銷春光、地質、前江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春光社區。

白松社區[BaishongShequ]人口8547人。1983年由白蘭居委會中分出,設立白松居委會。2001年撤銷白松、煙廠、白楊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白松社區。

白梅社區[BaimeiShequ]人口4544人。1983年由白玉居委會中分出,設立白梅居委會。2001年撤銷白梅、北昌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白梅社區。

白菊社區[BaijuShequ]人口7655人。1981年由第二居委會中分出,為第十八居委會,後改為第五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白菊居委會。2001年撤銷白菊、林管、新元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白菊社區。

白新社區[BaixinShequ]人口6392人。2001年撤銷白新、前河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白新社區。

白川社區[BaichuanShequ]人口9635人。2001年撤銷白川、白雪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白川社區。

白豐社區[BaifongShequ]人口1199人。2001年撤銷白豐居委會,設立白豐社區。

建工街道

(JiangongJiedao)代碼:222401009郵編:133000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50499人。辦事處駐光華路256號。轄長新、長海、長生、長林、長青、延春、延華、延青、延虹、延盛10社區。

沿革:因其轄區內有建工橋而得名。1982年3月10日,河南街道劃出一部分區域設立建工街道。

延春社區[YanchunShequ]面積0.3平方千米,人口8853人。1962年成立,為河南街道第四居委會,1982年3月劃歸建工街道,為第一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延春居委會。2001年撤銷延春、延興、延明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延春社區。

延青社區[YanqingShequ]面積0.26平方千米,人口6538人。1984年8月由延華居委會中分出,設立延青居委會。2001年撤銷延青、延豐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延青社區。

延華社區[YanhuaShequ]面積0.1平方千米,人口4479人。1962年成立,為河南街道第七居委會,1981年改為第八居委會,1982年3月劃歸為建工街道,為第四居委會,1983年3月更名為延華居委會。2001年撤銷延華、延水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延華社區。

延盛社區[YanshengShequ]面積0.5平方千米,人口4225人。1984年由延豐居委會中分出,設立延盛居委會。2001撤銷延盛居委會,設立延盛社區。

延虹社區[YanhongShequ]面積0.62平方千米,人口5705人。1976年由灑南街道東九居分為東居委,1981年改為第十一居,1982年3月劃歸建工街道為第七居,1983年3月更名為長虹居委會。2001年撤銷長虹、長福、長海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延虹社區。

長青社區[ChangqingShequ]面積0.24平方千米,人口3700人。1976年從河南街道第九居委會中分出,為西九居,1981年改為第十二居,1982年3月劃歸建工街道,為第八居,1983年更名為長青居,1990年9月劃歸處守則街為長青居,以長白鄉名稱派生。2001年撤銷長龍、長青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長青社區。

長林社區[ChanglinShequ]面積0.35平方千米,人口5820人。1984年由長壽居委會中分出,設立長林居委會,1990年9月從建工街道劃歸延南街道,以長字作名首而得名。2001年撤銷長南、長林、長江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長林社區。

長生社區[ChangshengShequ]面積0.35平方千米,人口7229人。1984年由長壽居委會中分出,設立長生居委會,1990年由建工街道劃歸延南街道,以長字作名首而得名。2001年撤銷長壽、長生、龍河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長生社區。

長海社區[ChanghaiShequ]人口5445人。1990年11月由龍光居委會中分出,設立龍海居委會,以龍字作名首而得名。2001年撤銷龍明、龍海兩個居委會,合併設立長海社區。

長新社區[ChangxingShequ]人口4125人。1984年從南翔居委會中分出,設立南新居委會,1990年由河南街道劃歸延南街道。2001年撤銷機場、南新、南翔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長新社區。

依蘭鎮

(YilanZheng)代碼:222401100郵編:133002面積588.59平方千米。人口27429人。鎮政府駐興農村。轄利民、龍淵、九龍、春興、古城、台岩、北大、興安、東興、平安、大成、興農。

沿革:依蘭鎮之名源於依蘭溝,依蘭系滿語三岔之意,該鎮是滿族的故鄉之一。此處清初列為禁山圍場,光緒初年開發,屬南崗招墾局志仁社管轄。1913年為延吉縣誌仁鄉依蘭溝屯。……

利民村[LiminCun]面積52.4平方千米,人口1878人。村駐地利民,因駐地而得名。解放前屬延吉縣煙集村。解放後屬延吉縣煙集區。1958年成立利民管理區,並劃歸延吉市興安公社。1964年改為利民大隊,劃歸延吉縣煙集公社。1982年劃歸延吉市煙集公社。1984年改為利民村。2002年與新岩村、石人村合併為利民村。

龍淵村[LongyuanCun]面積9.75平方千米,人口1220人。由駐地龍淵而得名。解放前屬延吉縣煙集村。解放後屬延吉縣煙集區。1958年成立龍淵管理區,並劃歸延吉市興安公社。1961年改為龍淵大隊。1964年劃歸延吉縣煙集公社。1984年改為龍淵村。

九龍村[JiulongCun]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1471人。光緒初年建屯,九龍坪屯落後面有九個向前伸出的山頭,象九條龍伸出的龍頭。由此得名九龍坪。村因駐地而得名。解放前先後屬尚仁社、志仁鄉、葦蘭村、春興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於春興區,1956年為依蘭鄉九龍村。1958年為依蘭人民公社九龍管理區。1961年改為九龍大隊。1983年10月改為九龍村。2002年與明興村、柳菜村合併為九龍村。

春興村[ChunxingCun]面積45.9平方千米,人口1329人。駐地西興屯。以原所轄春興村得名。解放前先後屬志仁社、志仁鄉、葦蘭村。解放後,1945年11月為春光區春興村。1956年為春興鄉春興村。1958年為依蘭人民公社春興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1983年10月改為春興村。2002年村屯撤併同春光村、西興村、新光村合併為春光村。

古城村[GuchengCun]面積17.3平方千米,人口920人。駐地古城因駐地而得名。解放前先後屬志仁鄉、志仁社、葦蘭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春興區。1956年為依蘭鄉古城村。1958年為依蘭鄉人民公社古城管理區。1961年改為古城大隊。1983年改為古城村。

台岩村[TaiyanCun]面積64.8平方千米,人口1749人。因村境內山上多岩石,岩石上面比較平坦,遠看象個台子,台岩村由此得名。解放前屬延吉縣煙集村。解放後屬延吉縣煙集區。1958年成立台岩管理區,並劃歸延吉市興安公社。1961年改為台岩大隊。1964年劃歸延吉縣煙集公社。1982年又劃歸延吉市煙集公社。1984年改為台岩村。

北大村[BeidaCun]面積4.51平方千米,人口1162人。駐地北大村,因駐地而得名。解放前歸延吉縣公署所轄。解放後,先後歸延吉縣,延吉市興安廂,興安鄉所轄。此地在日本侵占時偽日軍駐地,稱之為“北大營”。解放後建村。1958年稱北大大隊。1984年改為北大村。

興安村[XinganCun]面積5.08平方千米,人口2665人。建於1940年叫棲鶴屯,是因村東地形象降落的仙鶴而言。1958年人民公社時,為公社駐地,又是大隊駐地,因改成興安村。興安之含義是興旺、安寧、吉祥之意。解放前歸延吉縣公署所轄。解放後,先後歸延吉縣,延吉市興安鄉所轄。1958年建興安大隊。1984年改為興安村。

東興村[DongxingCun]面積10.5平方千米,人口1524人。駐地東興村。因駐地而得名。解放前屬延吉縣公署煙集鄉。解放後先後屬延吉縣延吉市興安村、鄉所轄。1958年建立東興大隊。1984年改為東興村。2002年與清茶村、東興農場合併為東興村。

平安村[PinganCun]面積4.23平方千米,人口1877人。駐地平安屯,因駐地而得名。清初此地為禁山圍場,光緒初期開發。解放前屬延吉縣煙集。解放後,屬延吉縣延吉區。1958年成立平安管理區,並劃歸延吉市興安公社。1961年改為平安大隊,1964年劃歸延吉縣煙集公社。1982年劃歸延吉市興安公社。1984年改為平安村。

大成村[DachengCun]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2154人。因駐地大成村而得名。建於1921年,原稱張文煥之地,其含義為大大形成之意。解放前屬延吉縣公署煙集鄉、村所轄,解放後屬大成村、興安鄉所轄。1958年公社化時,因駐地名稱而建大成大隊。1984年改為大成村。

興農村[XingnongCun]面積69.3平方千米,人口3226人。村駐地興農屯,因駐地而得名。解放前屬延吉縣煙集村興隆屯。解放後屬延吉縣煙集鄉。1955年成立興農初級社。1958年劃為延吉市興安公社,稱興農管理區。1961年改為興農大隊,1964年劃歸延吉縣煙集公社。1982年劃歸延吉市煙集公社。1984年改為興農村。2002年與南溪村、煙河村合併為興農村。

三道灣鎮

(SandaowanZheng)代碼:222401101郵編:133005面積555.69平方千米。人口9293人。鎮政府駐中心村。轄中心、五道、南張芝、北張芝、屯田、支邊、東溝、平崗、梨樹。

沿革:三道灣鎮因駐地三道灣而得名。廢除封禁舊制後,光緒年間屬南崗招墾局尚義社。1913年屬延吉縣尚義鄉,1936年屬太平村。1945年……

中心村[ZhongxingCun]面積107.2平方千米,人口1493人。因駐地在三道灣鎮的中部故而得名。解放後先後屬尚義社、尚義鄉、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太平區。1956年為三道鄉中心村。1958年為三道鄉人民公社三道管理區。1961年改為中心大隊。1982年改為三道大隊,1983年9月改為三道村,2002年鄉屯撤併時改為中心村。

五道村[WudaoCun]面積47.3平方千米,人口429人。駐地小五道,以駐地名稱主體得名。1965從三道大隊分出單建,得名五道大隊。1983年改為五道村。

南張芝村[NanzhangzhiCun]面積37.2平方千米,人口300人。駐地南張芝,因駐地得名。解放前,先後屬尚義社、尚義鄉、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於太平區。1956年為三道灣鄉南張芝村,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社南張芝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1983年9月改為南張芝村。

北張芝村[BeizhangzhiCun]面積12.6平方千米,人口421人。因駐地北張芝而得名。解放前,先後屬尚義社、尚義鄉、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太平區,1956年為三道鄉北張芝村,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社北張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1983年9月改為北張芝村。

屯田村[TuntianCun]面積17.6平方千米,人口420人。因駐地屯田而得名。解放前,先後屬尚義社、尚義鄉、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於太平區,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社屯田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1983年9月改為屯田村。

支邊村[ZhibianCun]面積114.8平方千米,人口924人。因駐地支邊而得名。1960年屬於縣辦林牧場,1963年為三道人民公社支邊大隊,1983年9月改為支邊村。

東溝村[DonggouCun]面積67.1平方千米,人口421人。因駐地名稱得名。解放前屬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太平區東溝鄉,1956年為三道鄉東溝村,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社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1983年9月改為東溝村。

平崗村[PinggangCun]面積45.5平方千米,人口404人。因駐地平崗而得名。解放前屬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為太平區平崗鄉,1956年為三道鄉平崗村,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主平崗管理區,1961年改為平崗大隊,1983年9月改為平崗村。

梨樹村[LishuCun]面積83.3平方千米,人口311人。因駐地名稱得名。解放前屬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為太平區平崗鄉梨樹屯。1956年為三道鄉平崗村梨樹屯,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社梨樹管理區,1961年改為梨樹大隊,1983年改為梨樹村。

小營鎮

(XiaoyingZheng)代碼:222401201?郵編:133000面積174.05平方千米。人口22668人。鎮政府駐長白路145號。轄仁坪、河龍、長東、東光、新農、東新、理化、光明、光進、吉興、民主、小營、五風、東山農場。

沿革:據說小營因駐過軍隊而得名。清代此地為禁山圍場,1887年此地駐有團練會,此為小營子之名的最早依據。……

仁坪村[RenpingCun]面積22.1平方千米,人口1752人。駐地杜?坪村,因駐地而得名。解放前屬延吉縣公署長白鄉長安村所轄。解放後先後屬延吉縣、延吉市長白村、鄉、公社,河南公社所轄。1958年成立管理區。1961年改為仁坪大隊。1984年改為仁坪村。2002年與新豐村、文化村合併為仁坪村。

河龍村[helongCun]面積7平方千米,人口1388人。駐地河龍。因駐地而得名。解放前屬延吉縣盤安鄉。解放後先後屬延吉縣長安公社延吉市長白公社所轄。1958年成立河龍管理區。1961年改為河龍大隊。1982年由龍井縣長安公社劃歸延吉市長白公社。1984年改為河龍村。

長東村[ChangdongCun]面積9.7平方千米,人口850人。因位於長白鄉以東故名長東村。1981年從東風大隊分出,成立長東大隊。1984年改為長東村。2002年與東風村合併為長東村。

東光村[DongguangCun]面積16.1平方千米,人口1037人。駐地東光村,因駐地而得名。解放前屬延吉縣長白鄉長安村所轄。解放後先後屬延吉縣、延吉市東光鄉、長白、河南公社所轄。1958年成立東光管理區。1961年改為東光大隊。1984年改為東光村。2002年與新光村合併為東光村。

新農村[XinnongCun]面積11.3平方千米,人口1065人。1958年成立新農管理區,故名。解放前屬延吉縣長白鄉長安村所轄。解放後先後屬延吉縣、延吉市東光鄉、長白、河南公社所轄。1958年成立新農管理區,1961年改為新農大隊,1984年改為新農村。2002年與東農村合併為新農村。

東新村[DongxinCun]面積11.7平方千米,人口1536人。駐地東新村,因駐地得名。解放前屬延吉縣長白鄉、長安村所轄。解放後先後屬延吉縣、延吉市、東光鄉、河南、長白公社所轄。1958年成立東新管理區。1961年改為東新大隊,1984年改為東新村。2002年與東明村合併為東新村。

理化村[LihuaCun]面積16.6平方千米,人口761人。駐地理化洞,因駐地得名。1977年從龍河大隊分出,成立理化大隊,1984年改為理化村。

光明村[GuangmingCun]面積23.5平方千米,人口1349人。1958年建光明大隊,含光亮,明朗之意。1958年建光明大隊,先後屬朝陽街道辦事處,小營鄉園藝、朝陽、小營人民公社所轄。1984年改為光明村。2002年與工農村、富陽村合併為光明村。

光進村[GuangjingCun]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673人。1956年合作化時期組織高級社定名為光進高級社“光進”乃是沿著光明大道前進之意。1958年建光進大隊,先後屬工農村、小營鄉,園藝、朝陽、小營人民公社所轄。1984年改為光進村。2002年與新興村合併為光進村。

吉興村[JixingCun]面積8.9平方千米,人口769人。因駐地吉興村而得名。解放前系日本軍隊的苗圃、奶牛場,解放後先後屬延吉縣、延吉市民主村、興安鄉、小營鄉,園藝、新興、人民公社所轄。1984年改為吉興村。2002年與公新村合併為吉興村。

民主村[MinzhuCun]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1169人。因駐民主村而得名。1890年前後開墾,1949年建村。解放前屬延吉縣公署朝陽鄉、焑集村所轄。解放後屬延吉縣、延吉市民主村、興安村、民主鄉、園藝、新興人民公社所轄。1958年建民主大隊。1984年改為民主村。2002年與民興村合併為民主村。

小營村[XiaoyingCun]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1000人。因駐地小營村而得名。解放前屬延吉縣公署盤安村所轄。解放後,先後屬延吉縣延吉市小營村、小營鄉、園藝、朝陽、小營人民公社所轄。1958年建小營大隊。1984年改為小營村。

五風村[wufongCun]人口643人。

區劃沿革

建置沿革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在局子街設延吉廳。宣統元年(1909),吉林東南路兵備道台公署移駐局子街,延吉廳升為延吉府。1912年改為延吉縣。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延吉劃歸吉合區行政委員會延邊地區管轄。為延邊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當時稱延吉街。11月9日,成立民主政府。11月20日,在延吉召開延邊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成立延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從延吉街遷往龍井。12月,延吉街隸屬於吉林省延邊地區延吉縣,為公署駐地,延吉縣政府駐地。

1946年1月,延吉街歸吉遼省吉東分省延吉縣管轄。8月,吉林省政府遷至延吉街。7月13日,吉東分省更名吉東專區。

1947年2月15日,劃出延吉等4個縣,恢復延邊專區,延吉街為延邊專區行署駐地,仍隸屬於延吉縣。1947年9月25日,重新組成吉東專區,轄延吉縣等8個縣,延吉仍隸屬於延吉縣。

1948年3月10日,吉林省政府從延吉街遷往吉林市。3月27日,吉東專區更名為延邊專區,延吉街劃歸延邊專區延吉縣管轄。吉林省政府從延吉街遷往吉林。

1948年7月,經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吉林省政府決定,設延吉市(區級市),隸屬於延吉縣。1949年,成立延吉市人民政府。1950年8月,延吉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延吉市遷至龍井市(區級)。

1952年9月3日,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自治州),延吉是自治區人民政府(後為自治州人民委員會)所在地。1953年5月,將延吉市從延吉縣劃出,設立縣級延吉市。

1956年4月,延吉市人民政府更名為延吉市人民委員會。1967年2月,延吉市人民委員會更名為延吉市人民武裝部生產指揮部。1968年8月,撤銷延吉市人民武裝部生產指揮部,成立延吉市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延吉市革命委員會,成立延吉市人民政府。

鄉級區劃沿革

1946年1月,延吉街歸延吉縣管轄。下轄進學鄉等12個鄉。

1949年,成立延吉市人民政府(區級)。1950年9月,延吉市轄14個街、14個村。政區名改用序數排列命名。

1953年5月4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將延吉市從延吉縣劃出,設立延吉市(縣級)。延吉市歸延邊朝鮮族自治區管轄。延吉市由原來的14個街和部分村合併,成立6個街公所、13個村。

1955年,撤銷6個街公所,成立5個街道辦事處,同時將13個村合併為3個鄉、1個村,並劃歸延吉縣。年底,又將這3個鄉、1個村劃歸延吉市。

1956年3月,延吉市市郊重新劃為5個鄉。

1956年4月,鄉、鎮政府也更名為人民委員會,5月,5個按序數排列的街道辦事處更名為朝陽、進學、新興、公園、河南街道辦事處。

1958年8月,設延吉市人民公社成立籌備委員會。10月,將延吉縣的煙集、依蘭兩個鄉劃歸延吉市。11月,延吉市成立4個公社,34個管理區,198個生產隊。

1960年3月.將延吉縣長安公社劃歸延吉市。4月,延吉市成立河南等3個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將興安人民公社劃分為興安、煙集2個公社。7月,將人民公社改為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2年9月,將3個城市公社中的農村部分劃出,成立小營、長白2個農村公社。

1965年4月,將新興街道辦事處劃分為公園、新興、光明3個街道辦事處,朝陽街道辦事處劃分朝陽、進學2個街道辦事處,河南街道辦事處不變。

1976年10月,將6個城市人民公社改為6個街道辦事處。

1979年12月,延吉市轄6個街道辦事處、3個公社,60個居民委員會、31個生產大隊,150個生產小隊。

1981年10月,增設北山、建工2個街道辦事處。

1982年12月,將延吉縣煙集人民公社、長安人民公社的河龍大隊劃歸延吉市。

1982年,公社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

1984年,將公園街道辦事處劃分為公園、延西2個街道辦事處。成立44個村民委員會。

1988年4月2日,將龍井縣依蘭鄉劃入延吉市。

1991年,將龍井市三道灣鄉和八道鄉的勞動、五鳳兩村劃歸延吉市管轄。

1992年11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延吉市三道灣鄉、依蘭鄉,設立三道灣鎮、依蘭鎮。

1995年12月,延吉市轄9個街道辦事處、2個鎮、4個鄉;184個居民委員會、64個村民委員會:進學街道、河南街道、建工街道、延南街道、新興街道、公園街道、延西街道、朝陽街道、北山街道、依蘭鎮、三道灣鎮、長白鄉、小營鄉、興安鄉、煙集鄉。

2000年,延吉市轄9個街道、2個鎮、4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432339人,其中:朝陽街道37990人、進學街道31725人、北山街道55182人、延南街道33287人、新興街道46303人、公園街道23103人、延西街道39389人、河南街道62893人、建工街道25763人、依蘭鎮3817人、三道灣鎮8055人、長白鄉20197人、小營鄉18416人、興安鄉17405人、煙集鄉8814人。

2000年12月12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延吉市長白鄉、小營鄉,設立小營鎮,轄原長白鄉、小營鄉行政區域,鎮政府駐原小營鄉;撤銷延吉市興安鄉、煙集鄉,將興安、煙集兩鄉行政區域併入依蘭鎮,鎮政府駐原煙集鄉。

2001年9月27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批10號)檔案,撤銷延吉市延西、延南兩個街道辦事處,將其分別劃入公園、建工街道辦事處;撤銷進學街道辦事處,將其一分為二,分別劃入朝陽、新興兩個街道辦事處。

2002年12月,延吉市轄6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總人口39.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8萬人。朝鮮族占人口總數的58.42%。

2003年底,延吉市轄6個街道、3個鎮:河南街道、建工街道、新興街道、公園街道、朝陽街道、北山街道、依蘭鎮、三道灣鎮、小營鎮。全市面積1350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39.89萬人。其中,朝鮮族人口23.25萬人;漢族人口15.75萬人。非農業人口34.83萬人;城區人口36,47萬人(統計數據來源:《吉林省年鑑2003》)。

區域調整

十五屆人民政府二十七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擴大城區行政區域的決定,吉林省民政廳於2006年6月23日做出相應批覆。2006年9月15日,延吉市政府正式決定:將地處延吉市城鄉結合部2個鎮的10個村、33個村民小組,分別劃歸城區6個街道管轄。調整前,延吉市城區面積只有25.38平方千米,城區人口密度高達14968人每平方千米。調整後,延吉市新城區面積達40.66平方千米,增加15.28平方千米。區域的調整範圍如下:

一、河南片(調整鐵路以北)

(一)東界線:從原城區界線清新南街向東至鐵路沿線,北至布爾哈通河南河堤,南至鐵路沿線,區域面積3.04平方千米。

(二)西界線:從原城區界線新園南街向西至新民街,南至長白山西路,北至布爾哈通河南河堤,區域面積1.64平方千米。

二、公園片調整西界線:從原城區界線園材街向西至新民街,南至布爾哈通河北河堤,北至山腳下,區域面積0.96平方千米。

三、河北片

(一)東界線:從原城區界線東進街向東至溪洞油庫的建成區,北至山腳下,南至人民路延伸段,區域面積3.79平方千米。從東進街以東至富新北街以西,南起布爾哈通河北河堤至海蘭路,區域面積0.28平方千米。

(二)東北界線:從原城區界線東至平野胡同(計畫延伸段),北至延北路(計畫延伸段),該區域面積1.34平方千米。

(三)北界限:從原城區界線延北路向北至興安路,煙集河以東至太平街和青楊街(計畫延伸段),該區域面積3.4平方千米。

四、河流流域面積布爾哈通河流域面積0.83平方千米。新園橋至新民橋段面積0.62平方千米;清新橋以西段0.21平方千米。

2006年統計全市人口42.04萬人,其中朝鮮族人口24.26萬人,漢族人口16.80萬人,非農業人口37.44萬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