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中縣

綏中縣

綏中縣位於葫蘆島市的南部,瀕遼東灣。東隔六股河與興城市相望,南臨渤海,西與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接壤,北枕燕山余脈與建昌縣毗鄰。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點城市,遼寧省五點一線環渤海開發戰略起點城市。綏中縣是遼寧省省管縣制度的第一個試點縣,經濟和部分人事、行政事務以由遼寧省直轄,是省內省管縣制度推行力度最高的縣。綏中人才輩出,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就出自綏中。綏中縣現轄13個鎮,17個鄉。面積2764.9平方千米,總人口62萬人(2004年)。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綏中鎮北龍王山和鎮西破台子都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並出土彩陶罐耳部殘片和空心鬲足等文物。這些文物屬紅山文化,和黃河流域古文化遺址淵源相同。

綏中自古就是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在古代隸屬關係變化頻繁。

商,綏中地區屬孤竹國。

西周,屬幽州。

春秋,屬燕地幽州。

戰國,屬遼西郡。

秦,屬遼西郡。

西漢,屬遼西郡海陽縣。

東漢,屬遼東屬國昌遼縣。

魏,屬幽州昌黎郡。

西晉,屬州昌黎郡昌黎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是鮮卑族慕容氏所建。屬平州成周郡,後屬平州昌黎郡集寧縣。後燕和北燕,屬平州樂浪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時,屬營州昌黎郡廣興縣,北魏分裂後,屬東魏營州昌黎郡。

隋,屬柳城郡柳城縣。

唐,屬河北道營州,貞觀十年(636)在烏突汁達罕部落(今前衛附近)置威州,後改瑞州,又置來遠縣。

五代,916年改瑞州為來州,屬中京道大定府來州來賓縣和隰州海濱縣。

金,屬北京路瑞州(州治所在今前衛鎮)瑞安縣。

元,初屬遼陽行省北京路瑞州,後改屬大寧路瑞州。

明,實行衛所制。屬遼東都司轄下的廣寧前屯衛。

清,實行府、州、縣制。康熙二年(1663)屬奉天府康熙三年屬廣寧府,四年改屬錦州府。

光緒二十八年(1902)六月,清廷批准分縣設定。縣取名綏中,出於求安靖平。綏,即安撫綏靖;中,即縣治在中後所。“綏中”乃永遠安寧的中後所之意。

光緒二十八年(1902)分寧遠州六股河以西部分建綏中縣治所在中後所。

民國元年(1912),廢州、府制,實行省道制,綏中縣隸屬奉天省遼瀋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制,綏中縣直屬奉天省,次年奉天改稱遼寧。

民國23年(偽滿康德元年、1934)4月,本縣屬偽滿設立的錦州省。

民國32年(1943)春,中國共產黨組建凌青綏聯合縣辦事處,統轄本肢西北部抗日游擊根據地,屬冀熱遼邊區熱東十六專署。

民國34年(1945),“八一五”東北光復,八路軍收復綏中,9月10日成立綏中縣政府,屬冀熱遼邊區熱東十八專署。11月18日國民黨軍隊占領綏中,建立縣政府,隸屬遼寧省。

解放初,綏中縣隸屬遼西省。

1954年綏中縣人民政府改稱綏中縣人民委員會,隸屬遼寧省錦州市。

1956年11月改屬錦州專區。

1959年1月復屬錦州市。

1965年又屬錦州專區。

1968年4月22日,撤銷綏中縣人民委員會,成立綏中縣革命委員會,隸屬錦州市。

1980年6月,撤銷綏中縣革命委員會,復建綏中縣人民政府,仍屬錦州。

1989年6月12日,綏中縣改屬遼寧省錦西市。

1994年9月20日,錦西市更名為葫蘆島市,綏中縣隸屬於葫蘆島市。

2010年12月10日,綏中縣成為遼寧省省管縣制度的第一個試點縣。

人口民族

民族

漢族是縣內土著民族,人口最多。明、清時期又從山東等地遷來一批。明代遷來的漢人多為軍籍戶,他們從關內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開發了土地,發展了經濟。清王朝定鼎中原後,順治六年(1649)下詔招漢民到關外開墾。綏中與關內接壤,遷來的漢人便首先在此擇地落戶。1984年底,綏中縣漢族人口為363852人,占綏中縣人口總數的67%。1984年綏中縣滿族人口171161人,占總人口的32%。1984年綏中縣回族人口4812人,占總人口的0.9%。1984年,綏中縣蒙古族人口2313人,占總人口0.4%。1984年綏中縣有朝鮮族居民102人,華籍日本人4人。另外,在綏中縣長期居住的少數民族還有壯族維吾爾族彝族苗族錫伯族,合計40人。

人口

綏中縣自建縣以來,各時期人口均有統計。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綏中縣居民27511戶,人口118869人。民國18年(1929)居民31179戶,人口209431人,其中男111029人,女98402人。民國25年(偽滿康德3年、1936)居民49683戶,人口284227人,男151850人,女132377人。民國35年(1946)居民43664戶,人口253713人,男129562人,女124151人。1949年綏中縣總人口333919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綏中縣人口40684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綏中縣人口為542284人。

2009年末,綏中縣總戶數216637戶,總人口644768人,比上年增長5.5%,其中非農業人口為118745人,占總人口的18.4%;農業人口526023人,占總人口的81.6%。全年人口出生率為6.83%,人口死亡率為6.2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4%,計畫生育率為91.51%。

2010年末,綏中縣總戶數217236戶,總人口636514人,比上年減少12.8%,其中非農業人口為119649人,占總人口的18.8%;農業人口516865人,占總人口的81.2%。

行政區劃

綏中縣轄14個鎮、5個鄉、6個民族鄉:綏中鎮、寬幫鎮、大王廟鎮、萬家鎮、前所鎮、高嶺鎮、前衛鎮、荒地鎮、塔山屯鎮、高台鎮、王寶鎮、沙河鎮、小莊子鎮、西甸子鎮、西平坡滿族鄉、葛家滿族鄉、高甸子滿族鄉、范家滿族鄉、明水滿族鄉、秋子溝鄉、加碑岩鄉、永安堡鄉、李家堡鄉、網戶滿族鄉、城郊鄉。

綏中鎮鎮政府駐和平街西段,人口6.03萬人,面積17.0平方千米,轄12個社區居委會:和平街、興隆街、西山街、路南街、工人街、東大街、西關街、城內東街、城內西街、西大街、新興街、文化街。

沙河鎮鎮政府駐沙河東,人口3.89萬人,面積161.5平方千米,轄3個社區居委會:葉家、其餘二個名稱未定;22個村委會:沙河東、北李金、南山、前周、沙河西、馮萬、宋家溝、沙嶺楊、橫河東、項家、三台子、張胡嶺、馬家河、江家嶺、葉家墳、馬蹄溝、小官帽、營盤山、桃樹溝、狗河城子、葉大屯、板橋。

大王廟鎮鎮政府駐大王廟,人口3.20萬人,面積200.1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大王廟;26個村委會:黃家屯、山嘴子、雙龍溝、葉紅旗、紅廟子、高杖子、高家嶺、燒鍋杖子、孤山子、毛家溝、東溝、車道嶺、專杖子、大王廟、西雙山、慈愍庵、黃土坎、東雙山、石山溝、吳二溝、魏家屯、大黃羊溝、小黃羊溝、水泉溝、李金屯、砬子山。

前所鎮鎮政府駐前所,人口2.59萬人,面積70.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前所;11個村委會:東山、小松嶺、東楊家、韓家屯、洪家、大趙、大架子、何家、大柳、牛羊溝、前所。

寬邦鎮鎮政府駐寬邦村,人口2.49萬人,面積151.9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寬邦;16個村委會:寬邦、項屯、西台山、頭道河、窩棚溝、黑魚溝、大栗屯、勝利、楊樹溝、大房身、觀音溝、西邊、棒槌溝、西岔溝、東岔溝、大河西。

高台鎮鎮政府駐高台堡,人口2.81萬人,面積113.0平方千米,轄21個村委會:高台堡、馬路嶺、項木莊、蓮花池、老家、金屯、水口、窪甸、二道嶺、胡家、前朱嶺、腰古城寨、北趙、後古城寨、三道溝、盧屯、牛彥章、萬陳、穆家溝、黑水台、小三道溝。

萬家鎮鎮政府駐王家莊,人口2.26萬人,面積68.0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王家;15個村委會:王家莊、萬家、老軍屯、萬壽寺、周家、金絲、北邱窪、賀家屯、老戶、趙鄉、蘇家、新民、楊家、孟家、甘家。

西甸子鎮鎮政府駐西甸子村,人口2.31萬人,面積85.4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西甸子;17個村委會:西甸子、小李屯、大李屯、大石橋、涼水、戶尚屯、澇豆窪、蓮蓬窪、白廟子、東莊、馬圈子、安馬堡、北甸子、北楊家、水泉子、皇姑、羅三家。

高嶺鎮鎮政府駐高嶺村,人口2.65萬人,面積134.4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高嶺;18個村委會:高嶺、楊總、興隆店、四方台、上甸子、小蠣蝗、祝總、王崗台、陡坡台、賀家、老爺廟、杏樹屯、大松嶺、趙家屯、大蠣蝗、沙鍋子、高家窪、照山嘴。

前衛鎮鎮政府駐前衛,人口2.52萬人,面積125.8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興衛、永興;15個村委會:背蔭嶂、九門台、三山營子、選將、馮家屯、北大、黑台嶺、老邊、滿井、東山、長江、西大、東大、三道、古塔。

荒地鎮鎮政府駐東荒地,人口2.55萬人,面積85.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荒地,15個村委會:東荒地、楊保屯、郭家屯、孫相、拴科、西台屯、牛心屯、前馬屯、尚家、大鄭、東李、西李、桑園、西荒、榆林。

塔山屯鎮鎮政府駐塔山屯,人口2.24萬人,面積74.8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塔山;17個村委會:塔山屯、山角子、白龍灘、四方、東白、許家、大南鋪、梁家、丁家、香寶、大馮、大施寶、大鐘鼓、潘家、西王、張白谷、桃花。

小莊子鎮鎮政府駐小莊子,人口3.37萬人,面積85.7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小莊子、大漁場、鄢家屯、鹽鍋、海泉東、海泉西、鹽場、前永安寨、石官、寶倉、張安、打雀莊子、後永安寨、小李、孤家子、凌家、新庄子、大李金屯、彭家、團山子、葉大、馬家窪、二河口。

王寶鎮鎮政府駐王寶,人口1.85萬人,面積67.2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王寶村、北偏坡村、張呆子村、西潘村、西孫村、平房村、呂貢村、王漢村、婁家屯村。

加碑岩鄉鄉政府駐東梢,人口1.78萬人,面積225.7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王家店、於杖子、張杖子、南駱駝洞、窩嶺、三岔子、上房子、毛杖子、駱杖子、東梢、李大莊、舊關、黃土梁子、溝口、樓房、黃木杖子、王台。

永安堡鄉鄉政府駐大甸子,人口0.72萬人,面積222.4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大甸子、西溝、邊外、楊樹、花戶莊、石匣口、小山口、立根台、永安堡、獐狼銃、北河、塔子溝、張家房、車場溝。

城郊鄉鄉政府駐新興街二段,人口2.07萬人,面積12.9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城內東、西園、韓家窪、香坊、西關、東園子、興隆、肖家。

西平坡滿族鄉鄉政府駐西平坡,人口1.79萬人,面積110.3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西平坡、東平坡、黑水汀、七里溝、岳家店、大路溝、康家壕、爐砟溝、南平坡、沙金溝、葦子溝、土頭山、白楊溝、龍潭溝、上土頭山。

葛家滿族鄉鄉政府駐廣裕店,人口1.34萬人,面積106.1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廣裕店、小盤嶺、二道房子、木杴溝、平台子、黃土坡、葛家屯、鸚鵡溝、石棚溝、高立溝、陳家溝、新房子。

高甸子滿族鄉鄉政府駐高甸子,人口1.78萬人,面積113.0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高甸子、長嶺子、古城子、小獐子溝、大獐子溝、轉子溝、袁家屯、馬鞍山、朱仙屯、蘇蘭、馮家、陳蔭溝、狼洞子、東趙屯、西趙屯、劉把屯、糜子溝、順山堡。

范家滿族鄉鄉政府駐范家,人口1.55萬人,面積129.1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范家、條石溝、鮑莊子、薛家、朱家、小胡口、釣魚石、彎土牆、五台子、邱家、平川營、澇豆溝、弓箭溝、銀莊子。

明水滿族鄉鄉政府駐明水,人口1.35萬人,面積112.3平方千米,轄11個村委會:明水、下屯、東窪子、四間房、姚家、平河子、盤龍溝、張富溝、祝家溝、楊杖子、小楊樹溝。

秋子溝鄉鄉政府駐東山根,人口1.14萬人,面積77.6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東山根、腰嶺子、八家子、西山、譚杖子、大楊樹溝、時杖子、梁杖子。

網戶滿族鄉鄉政府駐朴家,人口2.05萬人,面積72.3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朴家、河東、陳家、侯家、柴家、馬山界、小前村、張監、孫家、西大甸子、大官帽、涼水河、新立、李哈、程家。

李家堡鄉鄉政府駐李家堡,人口2.50萬人,面積136.1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名稱未定;16個村委會:李家堡、大堡子、馬營子、北石門、常家溝、石牌坊、下荊、上荊、閻家嶺、邊門、老虎圈、婁家溝、鐵廠堡、秋皮溝、新堡子、張家場。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東北首家世界文化遺產—九門口水上長城東北首家世界文化遺產—九門口水上長城

綏中縣地形地勢受燕山山脈制約。山地屬燕山山脈的東延部分,形成5條山脈。這些山脈呈扇形延伸至京瀋鐵路沿線,構成全縣地形骨架。由於山脈多自西北部入境向東南延伸,使地勢開成西北高、東南低的特徵。

山地綏中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41%左右,包括:五指山山脈、砬子山山脈、大孤山山脈、三山山脈、高樓山山脈。

丘陵丘陵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38%,幾乎各鄉鎮均有分布。由於被河流切斷,彼此各不相連。按地區劃分,可分為西北部丘陵,溝谷向陽,光照充足,有利於果樹栽培,所產白梨聞名東北;東北部丘陵,溝谷較多,坡丘向陽,梨園遍布;南部丘陵,包括綏中縣南部和沿海鄉鎮,大台山和王鳳台果樹農場均坐落於此。

平原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1%。沿海平原是遼西走廊的西入口。在地區分布上可分六股河西岸平原、沿海平原與河谷平原。

盆地永安堡盆地是縣內唯一的盆地,範圍包括永安堡鄉和前衛鎮西北一角。北有三山山脈,西部和南部是高樓山脈,東部石河上游的大風口水庫是唯一的出口處。東西最長約22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6公里,略呈棱形,面積約250平方公里。

地質

綏中縣綏中縣

地層綏中縣地層由老至新分布如下:太古界,分布面積最大,岩性以混合花崗岩為主。元古界長城系,包括常州溝組、串嶺溝組、大紅峪組。中生界侏羅系,包括坤頭波羅組、白旗組、張家口組、義縣組、建昌組。新生界第四系,包括中下更新統殘坡積層、中上更新統沖洪積層、上更新統坡洪積層、全新統沖洪積層、全新統海積層。

侵入岩縣內中生代侵入岩發育良好,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北。包括聖宗廟-葛家屯岩體,屬侏羅世中期侵入岩。寬邦岩體,屬侏羅世中期侵入岩。龍門山岩體,屬侏羅-白堊世侵入岩。栗木溝岩體,屬侏羅-白堊世侵入岩。羊岩子岩體,屬侏羅-白堊世侵入岩。除上述侵入岩體外,尚有多種脈岩,種類繁多,分布零散,規模不大。

地質構造綏中縣所處大地構造半日位屬山海關台拱,是一個以上升運動為主的地區。沉積岩蓋層不發育,古老的結晶岩基底廣泛出露。縣內大小斷裂幾十條,多數分布在西北部。大的斷層有四條:明水斷野、紅廟子斷層、東松嶺子斷層、寧子溝斷層。

土壤

綏中縣綏中縣

棕壤綏中縣地處棕壤帶,棕壤分布十分廣泛。總面積179,118.5公頃。棕壤是在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根據形成的過程,又劃分為棕壤性土、棕壤和潮棕壤3個亞類。

草甸土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河漫灘、超河漫灘、沖積平原、沿海淤積平原和山間平地。總面積54,823公頃,占各類土壤總面積的23.34%。除近海沿岸和近灘的砂質草甸土外,其它均已懇為農田,是糧、棉、油的主要生產基地。

鹽土鹽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的小莊子至萬家的近海低洼地帶,可溶性含量在0.6%以上,面積166.63公頂,約占各類土壤總面積的0.07%。鹽土的形成過程就是土壤的鹽漬化過程。

沼澤土分布在低洼地區,主要集中在王寶、前衛等鄉鎮。面積374.3公頃,約占各類土壤總面積的0.15%。沼澤土母質為河相沉積物,歷年季節性節水時間較長。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前衛、網戶、明水、秋子溝等鄉鎮,面積419.5公頂,約占各類土壤面積的0.18%。水稻土在縣內分布較為零散,發育程度不高,處於初期階段。但在土耕條件下,基本改變了原來成土方向。

水文

水資源綏中縣水資源總量為7.9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22億立方米,地下水2.76億立方米。全縣蓄水工程有大小水庫33座,控制面積727平方公里,調節水量1.18億立方米,占地表水資源量的19%。引水工程26處,河流區間徑流量利用為0.23億立方米。機電井1,266眼(含方塘)開採地下水0.71億平方米。在狗河中游有4處溫泉:老虎河溫泉,海拔145米,主泉眼水溫32.5℃,湧水量約2.5噸/小時。下屯溫泉,海拔140米,水溫32℃;新莊溫泉,海拔120-130米,水溫21-25℃;湯口溫泉,海拔95米,水溫47℃。

河流綏中縣主要河流有六股河(與興城市界河)、寬邦河、黑水河、王寶河、石河、狗河、九江河、強流河、貓眼河等。

界河-六股河源頭在建昌縣谷杖子鄉西北的930高地。在八家子鎮沙河哨東南側與興城市三道溝鄉西側入境,成為綏中縣與興城市的界河。六股河流經本縣寬邦滿族鎮,匯合八家子河、寬邦河;經西平坡滿族鄉,匯合黑水河;又經高台鎮,匯合王寶河;最後經小莊子鎮後入海。西岸共經5個鄉鎮,匯合4條較大河流,徑流68公里,流域面積862.2平方公里。六股河是遼西地區四大水系之一。總長143.8公里。河寬最寬處800米,中下游平均寬600米,平時流水面寬95米,水深0.5米左右。年最大徑流量16.67億立方米(1969年),多年平均徑流量6.3億立方米。

縣內其它河流黑水河,六股河支流;寬邦河,六股河支流,又名二台子河;王寶河,俗稱王八河,後雅公稱今名。澇豆溝河,王寶河支流;朱仙屯河,王寶河支流;小莊子河,發源於小莊子鎮石官村東北0.5公里處。馬家河,發源於大台山南麓;長灘河,由馬家河、閻家嶺河、三台子河匯合而成。貓眼河,發源於雞架山北峰;葉家墳河,上游稱飲馬河;狗河,原名高兒河,演變溝兒河諧音稱狗河,是縣內第一大河。新開河,舊名涼水河,發源於網戶滿族鄉大官帽山泉眼。石河,原名石子溝,因多石子而得名。是縣內第二大河。小王寶河,石河支流;強流河,原名急水河。九江河,此河流經九門口,原稱九門河,後改名九江河。金絲河,原稱荊條河,發原於李家堡鄉上荊村。

氣候

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3,較高的山峰有平頂山(海拔925米),龍門山和三山,中部為起伏平緩的丘陵,東南為平原和低洼地。河流有六股河及其支流黑水河、王寶河。此外,還有九江河、狗河、石河、貓眼河等大小河流百條。一般都源短流急,季節性比較明顯。

綏中縣綏中縣

本縣處於南溫帶亞濕潤區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1℃。一月平均氣溫-8.3℃,最低氣溫-23.3℃,北部-24℃;七月平均氣溫24.3℃,最高氣溫36.7℃。年平均降水量645毫米,無霜期174天。

綏中縣呈“六山一水三分田”。東南部沿海平原是主要產糧區,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梁、小麥、水稻等。中部丘陵地帶適於花生、棉花等經濟作物生長。北部山區是水果重點產區,盛產蘋果、白梨,有梨果之鄉美譽,是國家優質水果基地縣。全縣現有果園65萬畝,果樹1600萬株,年產水果35萬噸,產值3.5億元。

綏中地區屬於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徵:四季分明,水熱同期,降水集中,日照充足,季風明顯。春季雖有冷空氣侵入,但強度弱,回暖較快;夏季西南季風盛行,雨量充沛,高溫潮濕,多雷多雹,伏天潮熱。秋季偏北季風開始增強,雨量驟減,氣溫速降;冬季偏北季風勢力很強,氣候乾冷,大地封凍。

綏中縣行政區劃圖綏中縣行政區劃圖

氣溫據1986到2000年記載,年平均氣溫為9.8℃;極端最高氣溫為38.1℃,歷史最高為39.8℃;極端最低氣溫-25.2℃,歷史最低為-26.3℃。

地溫年平均地面溫度為11.9℃,極端最高62.4℃(1993年),極端最低-34.6℃(1990年)。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為652.5毫米;年最多降水量為1998年908.5毫米,歷史最多為1959年1,087.6毫米;年最少降水量為1999年的295.2毫米,是歷史最少的一年。

蒸發年平均蒸發量為1,714.6毫米。

日照年均日照時數2,544.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7%。

氣壓年平無氣壓為1,015.1百帕,極端最高為1,046.8百帕(1994年),極端最低為984.0百帕。

風年平均風速2.8米/秒,最多風向為南風,大風日數比前期減少。

無霜期平均無霜期176天,最長196天(1990年),最短141天(1986年)。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綏中縣綏中縣

全縣土地總面積27.65萬公頃,人均占有0.45公頃,比全國人均0.96公頃少0.51公頃。地貌類型複雜,土壤類型多樣。山嶽面積11.34萬公頃,約占總面積的41%。丘陵面積10.51公頃,約占總面積的38%。平均面積5.81公頂,約占總面積的21%。

在全部土地資源中,耕地面積5.4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78%,人均0.09公頃。林地面積9.71萬公頂,占總面積的35.11%,人均0.15公頃,居葫蘆島第一位。牧草地面積15.83公頃,占總面積的0.10%。居民工礦點面積1.82萬公頂,占總面積的6.60%。交通用地0.4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0%。水域面積2.3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8.57%。未利用土地2.81萬公頃,占總面積10.16%。還有荒草地2.53萬公頃,沼澤地0.02萬公頃。

礦藏資源

綏中縣發現有色金屬礦30處,分布在12個鄉、鎮;黑色金屬礦14處,分布在8個鄉、鎮;黃鐵礦11處,分布在6個鄉、鎮;黃金礦11處,分布在5個鄉鎮;石灰石礦3處,分布在3個鄉、鎮;凝灰岩礦2處,分布在2個鄉;螢石礦和重晶礦5處,分布在4個鄉、鎮。另外還有煤礦2處,石油礦1處,石棉礦1處,礦1處,粘土礦9處,矽石、長石礦26處,草木炭礦90處,大理石和花崗岩礦若干處。

野生動植物

野生動物綏中縣在動物地理分布上處於華北、東北動物區系的延續交匯地區,屬遼西山地丘陵生物環境區。兩棲動物:共有9種,包括中國林蛙、花背蟾蜍等。爬行動物:共有21種。包括龜、棱皮龜等。哺乳動物:共有7目16科58種,常見的陸生動物有:狐、艾虎等。鳥:共有17目37科374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69種,省重點保護53種,省級有科研究價值的250種。保護鳥類主要有丹頂鶴、大天鵝、等;食鼠鳥類主要有紅隼、大狂、貓頭鷹等;食蟲鳥類主要有大杜鵑、夜鷹等;獵鳥類主要有豆雁、石雞等;觀賞類主要有翠鳥、金翅雀等。森林昆蟲:有226種,主要昆蟲約100種。

野生經濟植物

綏中縣有野生經濟植物997種,分屬119科,51屬。主要包括:纖維類、油脂類、澱粉類、鞣料類、芳草油類、藥用類、土農藥類、觀賞類。

經濟概況

綏中濱海經濟區內的香港合生創展—天戴河綏中濱海經濟區內的香港合生創展—天戴河

綏中縣是遼寧省五點一線環渤海經濟帶起點,正在建設中的遼寧東戴河新區是遼寧省五點一線戰略重點支持區域。全力打造“海岸中關村生態新城區”遼寧東戴河新區是遼寧沿海 經濟帶的起點,規劃面積160平方公里。是國家級數字產業基地、省級高新區。2008年3月28日,遼寧東戴河新區被省政府納入“五點一線”重點支持區域,享受各項優惠政策。2008年10月25日,陳政高省長把濱海經濟區建設方向定位為“海岸 中關村、生態新城區”,省委書記王珉主持建設東戴河新城。滕衛平副省長主持建設遼寧(萬家)數位技術產業基地。全力打造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集旅遊、休閒於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宜居新城。綏中濱海經濟區共分四個功能區域:西部的遼寧(萬家)數位技術產業基地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中部東戴河區重點發展文化、教育、商貿及行政辦公;東部高嶺工業園區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沿海地區重點發展濱海旅遊業。隨著《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綏中濱海經濟區以其諸多優勢成為環渤海區域最具投資潛力的熱土。

綏中海邊綏中海邊

截至2011年6月1日,綏中濱海經濟區共引進各類企業236家,預計總投資408.6億元,預計年產值588.9億元。開工建設企業105家,預計總投資130.2億元,預計年產值263.6億元。共有50家企業建成投產,預計總投資80億元,年產值預計實現157億元。

經省政府批准,葫蘆島綏中濱海經濟區正式更名為 遼寧東戴河新區。2011年,綏中濱海經濟區相繼成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國家級數位技術特色產業基地。下發的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大連莊河臨港經濟區等園區更名的批覆》(遼政 〔2012〕1號)檔案中,同意將葫蘆島綏中濱海經濟區更名為 遼寧東戴河新區。此舉對於推動綏中跨越發展以及把東戴河新區快速建設成為宜居、易業、怡游、逸生活的生態新城區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

糧食作物:綏中縣是農業大縣,種植業在國民經濟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綏中縣地處玉米種植地帶。1、玉米是本縣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區,山區各鄉鎮也有部分種植。2、高梁也是本縣播種面積較大的主栽作物,集中分布在山區、丘陵各鄉鎮。3、水旱稻的種植已在本縣普遍推廣,主要分布在前衛、王寶、網戶、塔山等鄉鎮。隨著種植業內部結構不斷調整,水稻的種植面積逐漸增加。4、春小麥是提高全縣地指數、利用率、產出率而大力擴種的糧食作物。從1998年開始在部分鄉鎮實施“3655”節水灌溉工程,加快發展以小麥為重點的經濟田。5、穀子是縣內傳統的栽培作物。主要種植在丘陵、山區土層較薄的坡耕地。散谷可用來加工小米,粘谷加工成麵粉,做粘豆包,倍受歡迎。6、薯類主要包括土豆和地瓜。主要集中種植在小莊子、王寶。隨著人產膳食觀念的改變,地瓜和土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7、大豆是含蛋白和高脂肪的作物。主要種植在平原地和土層較厚的坡耕地。

綏中經濟區內遼西最大的房地產:山海同灣綏中經濟區內遼西最大的房地產:山海同灣

經濟作物:經濟作物主要包括花生、棉花、麻類、芝麻、蘇子、雜豆等,小油料作物在本縣也有少量的種植。花生適合種植在沙壤土質上,是主要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在北部鄉鎮大面積種植,品種較多。

蔬菜生產:蔬菜生產特別是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已成為綏中縣五大生產支柱之一。2000年全縣擁有蔬菜面積10,000多公頃,形成了土豆、蘿蔔、韭菜、黃瓜、青椒、芸豆等專業生產基地,年產各種蔬菜45萬噸。由於不斷推廣新技術,栽培方式由傳統栽培型向科技效益型轉化;品種結構由常規品種型向名、特、優、稀型發展;銷售渠道由自產自銷向產供銷一條龍延伸。又先後引進了花椰菜、荷蘭花、西芹等名、特、稀蔬菜品種,豐富了人民的菜籃子。

水果生產:1986年,綏中縣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首批蘋果商品化生產基地縣。縣委、縣政府頒發《關於加速發展果品生產的決定》,掀起了發展果樹的高潮。僅87年一年就發展673萬株。到1999年,全縣果園面積36,666公頃,果樹1,228.1萬株。包括蘋果、梨、桃、李子、杏、山楂、葡萄等。水果貯藏有兩上途徑:一是農民建土窖自產自貯或附加收貯,這是主體。到1999年,全縣有農戶貯藏窖3,502座,貯藏能力5萬噸。二是恆澷加貯藏。鼐外貿公司5,000噸水果恆溫庫、果蠶局所屬400噸水果恆溫貯藏庫等。

畜牧業:畜牧經濟是綏中縣農村經濟的五大支柱之一。1999、2000年,縣鄉政府加大畜牧業的領導力度,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整內部產業結構,狠抓基地和示範區建設。1999年肉蛋奶產量7,593.3萬公斤,畜牧總產值實現48,927萬元。2000年畜牧業發展掀起新的高潮,縣畜牧局重點抓了5個二元雜交母豬基地建設和肉雞生產基地建設,並初成規模。前衛鎮三道村成為肉雞示範小區,年出欄肉雞90萬隻。

林業:1999年底,全縣林業用地157,536.1公頃,其中有林地129,520.2公頃,森林復蓋率為50.8%。森林活立木總蓄積168萬立方米。2000年,全縣完成植樹造林1,789.3公頂。其中用材林492.2公頂;防護林198.9公頃;經濟林514.3公頂;薪炭林583.9公頃。境內森林資源分布有以下特點:1、區域分布明顯;2、生物資源多樣性,物種繁多;3、森林防護體系較薄弱,資源結構不盡合理。到2000年,全縣人工造林合格面積達43,375.61公頃,平均每年造林2,891.71公頃。

漁業:綏中縣海岸線長達75公里,海域廣闊,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大風口、龍屯等30多座水庫,淡水養殖也發展很快。近海有海洋生物3大類共501種,其中浮游生物160種;底棲生物189種,游泳生物152種。

沿海魚類有40多種,貝類20餘種,蝦類10多種、海藻20多種及蟹類等。海水養殖以灘涂養殖、淺海浮筏養殖為主要手段。灘涂養殖有蛤仔、文蛤和四角蛤蜊、縊蟶、沙蠶。淺海浮筏養殖主要有海灣扇貝及牡蠣。縣內有漁船800多條,總動力1.2萬馬力,港口達19個,比較大的有綏中港、止錨灣港、二河口港等。

淡水養殖面積1,466.7公頃,大風口、龍屯兩大水庫宜漁面積就達933.3公頃。養殖品種以鯉魚、草魚、鰱魚、鯽魚為主。2000年,兩大水庫網箱養魚達240箱,其中羅非魚18箱。平均箱產量達到4,000多公斤,成為淡水產品的主導項目。縣內明水和范家有溫泉資源,發展淡水高溫養殖品種得天獨厚。正在對外招商,引進新品種魚進行養殖。

工業

綏中境內礦藏資源豐富,有許多礦藏急待開發。有色金屬礦工30處,黑色金屬礦14處黃鐵礦物質11處,黃金礦11處,石灰石礦3處,凝灰岩礦2處,瑩石礦和重晶石礦5處,煤礦2處,石油礦1處,石棉礦1處,磷礦1處,粘土礦9處,矽石、長石礦26處,草木灰礦90處,鹽灘193處。全縣28個鄉鎮都有礦藏,總計206個礦點。境內九條大中小河流的下游及沿海灘涂,天然形成砂場,僅河沙藏量達3億立方米,河流石場資源甚多,河流石場貯量2000多萬立方米。多年來大量砂石銷往天津、上海、瀋陽、大慶等城市。日本客商曾多次來綏洽談,砂石建材已成為綏中的重要外銷品。

綏中工業發展較晚,基礎較差。解放前只有幾家農工兼顧、設備簡陋、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手工作坊。全縣巳發展紡織、製革、縫紉、造紙、印刷、糧油食品加工、冶金、建築材料、化學、機械製造等工業廠家,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76億元,比上年增長23.1%,有20餘種產品被評為省級、部級、國家級優質產品。綏中電機廠是電子工業部定點單位;綏中特釀酒被譽為“小茅台”,是省優產品;以綏中白梨為原料的紅梅罐頭,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部優產品;山楂罐頭是省優質產品;綏中水果資源豐富,水果加工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鄉鎮企業迅速興起,正在蓬勃發展。高嶺燈具廠被譽為鄉辦企業之花,其產品在全國各大城市都設有專櫃,部分產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區。“八五”期間,經國務院批准,國家在綏中縣前所、萬家沿海一帶建造一座國內單機容量和裝機容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該工程的總建設規模為每小時發電量360萬千瓦,分兩期建設,第一期為三爐二機,即三台750噸鍋爐,兩台80萬千瓦小時的發電機組,總容量為160萬千瓦小時;第二期再上兩台100萬千瓦小時的發電機組。總投資預計64億元。

旅遊業

綏中依山傍海,擁有純天然浴場,天然細沙沙灘,乾淨的海水,宜人的氣候,淳樸的鄉情,因此每至五月十月期間,吸引了大量的各地遊客來此旅遊,品嘗海鮮,綠色作物。較為有名的有電廠海濱,止錨灣浴場,洪家浴場,楊家浴場,海水乾淨,免費的停車場,為廣大旅客提供的方便,海邊旅遊住宿,農家院漁家院也隨之興起,林海將近有千餘家經濟旅店,形成了綏中電廠附近一道特色的風景,也因此帶動了綏中的經濟發展。

歷史名人

支鳳瑞

支鳳瑞,綏中縣南平坡村人。1889年生,農民。

1932年初,日軍侵占本縣,南平坡成立民會,支鳳瑞被推舉為民會練長。日本侵略軍經常利用民會刺探抗日義勇軍的情況。支鳳瑞表面上應付,內心裡十分憤恨,尋找機會對付日本侵略軍。1932年5月的一天,鄭桂林率領第四十八路抗日義勇軍駐紮在新庄子屯。日本陸軍翻譯官土居本善次郎聞訊帶兩名便衣特務騎馬來到南平坡警察七分局,命令民會站崗放哨,監視義勇軍的動向。支鳳瑞看到消滅日本兵的時機已到,便帶領民會的支鳳榮、劉桂林等3人,攜槍來到督察分局大門口等候土居本。天黑以後,土居本喝得醉醺醺的,帶著1名警察由七分局裡出來,支鳳瑞迎上前說:“我們幾個人在這等著哪,有事嗎?”土居本帶著支鳳瑞幾人到村東頭查看崗哨。支鳳瑞一邊走一邊暗示夥伴準備。剛到屯邊,支鳳瑞從後面將土居本死死抱住,劉桂林對準土居本就是一槍,這個日軍的翻譯官當場斃命。支鳳瑞帶著繳獲的“自來德”手槍,連夜趕到新庄子,投奔了鄭桂林。鄭桂林委任支鳳瑞為第四十八路義勇軍獨立團團長。

1933年春,第四十八路抗日義勇軍退進關內,支鳳瑞回到家鄉南平坡村。1936年秋季,南平坡村漢奸李星樵將支鳳瑞出賣。日本兵抓走支鳳瑞,嚴刑拷打,追問共同行動的夥伴。支鳳瑞矢口不招。不久,他被由綏中押往錦州監獄,最後在瓦房店被日本特務殺害。

鄭桂林

鄭桂林,原名鄭國興,字香庭,報號“天狗”。祖籍遼寧省建昌縣藥王廟鄭家溝村。清末全家逃荒到吉林省雙陽縣。1889年,鄭桂林降生在雙陽縣二道灣子村。民國初年,鄭家一遷密山縣,再遷牡丹江。祖父鄭德喜,父親鄭連芳都沒讀過書,兩輩人勤勞耕作,節衣縮食,全力支持鄭桂林求學。

鄭桂林讀完國小,以優異成績考入吉林省立師範學校,課餘常讀《國事悲》、《英雄淚》等進步書刊,立志教育救國。1919年考入北京私立朝陽大學。1921年回鄉,應聘到牡丹江設治局任秘書。其間,鄭與張駿坊等人一起創辦了牡丹江第一所國小,他任校董,經常對師生演講,傳播愛國主義思想。

1923年,鄭桂林認為教育救國,對外侮頻仍、瓜分在即的時局遠水不解近渴。於是投筆從戎,入吉林軍李振堂部任軍法處少尉副官。1928年考入東北講武堂步兵科。1930年6月畢業,分配到東北軍第六旅第八團任上尉副官。翌年,參加了平定石友三叛亂之役,被提升為第十三旅第六三七團作戰參謀、少校副官等職。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官兵執行蔣介石的命令退進關內。鄭桂林聯契約志,去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請戰,鄭被任命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四十八路軍司令。1932年1月,鄭桂林率100多名骨幹力量出關,首先來到綏中北部山區,宣傳抗日,組建義勇軍。從此,鄭桂林自號“鄭天狗”,取“天狗吃日”之意,以表示抗日到底的決心。l月底,鄭桂林在大王廟二道溝召集民眾開會,動員民眾參加義勇軍。他在會上說:“日本鬼子占領了東北,向滅亡我們中國,讓我們當亡國奴。國破家亡,子子孫孫都得當奴隸。我們中國人多,不要怕他,我們都起來抗日,東北是可以得救的。咱們十個人頂他一個人還不行嗎?就看咱們心齊不齊。當今之計,只有靠我們自己。我們拿起槍來,團結一心,一定能打走鬼子。”他的激情演說,感動得在場民眾都流出了熱淚。

鄭桂林為集聚抗日力量,奔走於綏中、青龍、興城、建昌、錦西之間,先後多次召集當地有影響的人士開會,號召有血性的中國人組織起來抗日。同時教育爭取幫會成員和土匪也參加抗日行列。在他的號召下,成百上千的人趕來參加,連退到關內的一些原東北軍警也攜械投奔鄭桂林領導的義勇軍。

他領導的義勇軍曾多次對敵戰鬥。

1932年3月19日晚,鄭桂林率部2000餘人,分四路進攻綏中縣城。從午夜激戰到拂曉,擊斃日軍20餘人,繳槍20支。首戰告捷,士氣大振。

同年5月11日,鄭桂林率部再次進攻綏中縣城和火車站的日軍。行進至城西馬家河子時,鄭司令命部下隱蔽前進,接近敵人後,把手榴彈投入日軍營內。睡夢中的日軍遭此一擊,立刻大亂。此役共殲敵30多名,俘17人,炸毀坦克一一輛,摧毀了杜屯鐵路橋,破壞了六股河大橋。

4月中旬和5月9日,鄭桂林率領的第四十八路義勇軍於鮑莊子、條石溝兩次與“進剿”的日偽軍激戰,迫使敵人由四方台撤回綏中。

1932年7月8日,鄭桂林派人包圍大王廟偽警察所,槍斃了偽警察所長蔡恩堂 (化南),俘偽警20餘人 (逃走4名),繳槍23支。

鄭桂林和他領導的四十八路義勇軍威振遼西,《京報》、《申報》、《大公報》等10多家報刊競相發表第四十八路義勇軍抗日戰績。

1933年初,蔣介石下令解散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召第四十八路抗日義勇軍進關。鄭桂林被迫率部12000餘人退至關內,以圖再起。途中英勇地投入了聞名全國的長城保衛戰,從2月初打到4月,連續作戰多次。2月3日在大茅山口一帶與日軍展開丁激戰;14日又向九門口外盤據永安堡、李家堡的日軍進攻;15—17日阻擊了向鄭部進犯的日偽軍;20日又參加了保衛冷口、喜峰口戰役。尤其是3月30日在石門寨一帶與日偽步騎炮聯合兵種3000多人展開肉搏戰,更為激烈。據4月26日《新天津報》載:“東北救國軍,仍有萬餘人連日在邊城一帶〔戰鬥〕頗為驍勇。”之後,鄭部所剩7000餘人於4月16日被國民黨騎兵第二軍軍長何柱國改編為暫編第一師,鄭任師長。6月11日,何應飲令鄭桂林部移駐天津馬廠整編,以“裁弱留強”為名,把一個師縮編為一個旅轄三個團和一個教導隊,余者一律遣散。

當時有人編造謠言,誣衊義勇軍。鄭桂林極為憤怒,除在報上發表《鄭桂林啟事》予以駁斥外,又於7月15日在天津招待新聞記者,發表長篇演說。他說:“我對外抗戰,決不畏死;對內捍衛祖國,盡我天職。”7月20日晚,鄭桂林毅然組織了馬廠起義。先令特務連暗中離開駐地。隨後,鄭藉口追剿“嘩軍”,率全軍開出馬廠,去張家口參加了吉鴻昌領導的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又同吉鴻昌、方振武、湯玉麟聯合組成抗日討賊軍,繼續抗日。

9月,察綏抗日討賊軍在日偽軍和國民黨軍隊夾擊下失敗。鄭桂林只帶幾名隨員去北平、天津,多方奔走,聯絡舊部,準備再次出關抗日。11月9日,鄭桂林在天津法租界找吉鴻昌時,被國民黨憲兵第三團蔣孝先的特務秘密逮捕。11月20日,國民黨當局以“反蔣”、“圖謀不軌”等罪名,將鄭秘密殺害於北平琉璃廠。鄭桂林就義時,年僅44歲。

楊利偉

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貫:遼寧省綏中縣

楊利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大學文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現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副主任。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4年後畢業。

1996年,楊利偉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由於航天員大隊隸屬總裝,在當時改為陸軍。

2003年7月,楊利偉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審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時為中校軍銜。

2003年10月15日台北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3年10月15日後,晉升上校軍銜。

2004年春節前後,晉升大校軍銜。

2004年12月9日,楊利偉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理學博士學位。小行星21064是以楊利偉來命名的。

2005年,楊利偉出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副主任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王作藩

王作藩出生於遼寧省綏中縣永安堡鄉小山口村。

1930年2月進入東北講武堂,畢業後歷任東北軍116師,119師的見習參謀,通訊排長,付營長。

1937年10月隨呂正操部加入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王作藩同志參加革命後,歷任冀中人民自衛軍通訊營副營長、晉察冀軍區軍政大學區隊長、第四軍分區9大隊參謀長、游擊支隊支隊長、五團副團長、分區參謀長、分區付司令、遼寧保全司令部副參謀長、保全縱隊司令部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通緝地區警備司令部司令員、遼寧軍區參謀長、遼東軍區副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副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司令部計畫處處長、運輸處處長、東北軍區軍事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兼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運輸部部長、遼寧軍區副司令員、總後勤部檢察局局長、解放軍後勤學院訓練部副部長、解放軍獸醫大學副校長、正軍職顧問等職。1983年12月離職休養。

王作藩同志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王作藩同志於2003年6月15日在長春逝世,

旅遊景點

九門口長城

綏中縣綏中縣

九門口長城坐落在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台子村境內,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 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繼續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綏中縣綏中縣

九門口,古稱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間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將徐達主持修建薊鎮長城。修築長城後,一片石關被九門口關代替,成為關內外交通的重要門戶。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與吳三桂所引清兵曾在這裡展開著名的“一片石之戰”。1922—1924年,直奉兩系軍閥在此進行拼殺。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也曾浴血激戰九門河谷。古今戰場軼事使九門口長城更加著 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江河上的過河橋獨具特色,在百米寬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條石包砌起8個梭形橋墩,形成9個水門,城橋上部是高峻的城牆,亦如其他長城牆體。

九門口長城過河城橋下的寬闊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塊鋪成,石與石間用鐵腰咬合,形成規整的石鋪河床,望去猶如一片石,所以九門口長城又被稱為“一片石關”。

據文獻記載,九門口長城始建於北齊(公元479-502年),現存的九門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其後又進行多次修復。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鐵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軍事防禦情況和軍士駐守長城的生活。據當地文物部門研究人員介紹,九門口長城擁有一個嚴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在歷史上素有“京東首關”之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李自成就是在這裡與吳三桂決戰時,遭遇清兵夾擊而敗北的。

九門口長城,因其城橋下有九個瀉水城門而得名,水勢自西向東直入渤海,氣勢磅礴、壯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因而享有“水上長城”的美譽,200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東北地區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小河口長城

小河口長城坐落在綏中縣永安堡鄉西溝村一帶雄險陡峭的燕山山脈上,是冀遼兩省的分界線。這段長城大約8.9公里長,約有31座敵樓、18座戰台、14座烽火台。據史料記載,小河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已有近700年的歷史。

前衛斜塔

前衛斜塔,古稱瑞州歪塔,坐落在綏中縣西南27公里處前衛鎮內。此塔建於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斜塔高10米左右,塔身為青磚砌成,實心單項,分三級呈八角形。斜塔雖經千年風雨的腐蝕,但塔身上的磚雕圖案花紋仍清晰可見,此塔雖不高聳入雲,但昂首望去,飛檐凌空,卻也雄偉壯觀。

義大利比薩斜塔是世界聞名的斜度最大的斜塔,其斜度為5.3度,然而前衛斜塔的傾斜度為12度。塔尖移位1.7米,斜而不墜,歪而不倒。塔身從何時傾斜無從查考,但對斜塔的加固,曾有過記載。《綏中縣誌》記載:“其尖歪而不墜,後經羽士以磚石其基愈固”。“斜塔不倒”是前衛一寶,一九七六年雖經強烈地震,斜塔不但未倒,也未出現裂痕。

妙峰寺雙塔

妙峰寺雙塔位於綏中縣永安堡鄉塔子溝村,建於遼乾統年間。兩塔之間相距50米,西塔高約24米,東塔高約10米,結構、雕刻基本相同。塔身雕刻精細,形態端莊,形象生動,姿態各異。周圍景致極為秀麗,山巒起伏,叢綠滴翠,桑柏如織。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止錨灣碣石

碣石位於綏中縣城西56公里處的止錨灣海濱,距山海關15公里,長10公里。這裡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海水清澈見底,水淺波輕,海灘寬闊平緩,白沙細膩無泥,海中無礁石。海濱浴場的海底坡緩,距岸邊百米之外海水僅齊胸深。止錨灣東側的海域淺水區,海底坡度更緩,水拂腳面,極適於兒童遊玩。

在距岸邊200餘米的海面之中, 聳立著三塊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約20餘米. 民間傳說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處.每逢落大潮, 從岸邊到礁石隱約現出一條巨石鋪就的海中棧 道,可直達礁石腳下。在姜女墳的東西兩側海岸,各有一峭壁伸向海面,東側叫紅石砬子,西側叫黑石砬子(又稱黑山頭),象兩條巨龍靜臥在海中,構成似"二龍戲珠"(海中礁石)的獨特景觀。經過考古發現證明,姜女墳就是當年秦始皇、漢武帝、魏武帝"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碣石,紅石砬子、黑石砬子和碣石正對的石碑地都發現了秦漢皇帝巨大的行宮遺址。

地方特產

綏中草編

綏中縣草編業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早在300年前,人們就利用秫秸編織草帽,花樣有四趟紋、三朵花、萬字花,其工藝精湛,價廉適用,是城鄉居民慣用的遮曬、遮雨的生活用具。此外,還用蒲草編草墊、蒲包和扇子等物。

隨著編制技術的不斷提高,原料的廣泛套用,1982年11月綏中縣小莊子滿族鄉由山東省黃縣引進了以玉米皮(果穗外皮)為原料的草編技術新工藝。以玉米皮為原料的草編有三種形式:平編、扣編和辮編。工藝精細新穎,美觀大方。編織各式汽車靠墊、摺疊椅墊、圓桌墊、沙發墊、茶几墊、手提包、錢包、紙簍、門帘、地毯、首飾盒、各類筐籃等產品達多個花色品種。有77個樣品參加了廣州商品交易會,14個品種進入國際市場,外商爭相訂貨,為國家換取歡樂外匯。

綏中草編,原料資源豐富,成本低,一畝地玉米,可出玉米皮30公斤,能編30套汽車靠墊,一套定價4元,可增加收入120元。小莊子滿族鄉草編製品自1983年1月開始出口,首次銷往日本400套、200件,收入2760萬元,到1985年6月份全鄉草編生產純收入70,000多元。

綏中白梨

白梨是綏中特產,栽培的歷史悠久,產量較高,品質優良,馳名全國。綏中的白梨原產於燕山山系。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山東、河北居民遷入,在西北山區落戶。後來山區人口增多,栽培的梨樹也多起來,又零星栽培發展成大面積的果園,現在綏中西北秋子溝一帶仍有300年以上的老齡梨樹。

綏中白梨特異品種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自然條件,一個是人工創造。綏中的地貌構成是“六山一水三分田”,西北多山,土質疏鬆,排水通氣良好,氣溫雨量適宜,是白梨生長的優越客觀條件。綏中的勞動人民長期從事梨果栽培,不斷地改良、選優,逐漸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質的優良果種。

綏中白梨的果實多為長圓形或接近圓形,萼窪小,果梗細長,果色金黃,有蠟質光澤,平均單果重125克,最大果重可達250克,果皮薄,果肉厚,果核小,肉質細,酥脆多汁,甘甜爽口。果實含多種營養成分,除生食外還可製成果乾、罐頭、釀造果酒、果醋,據資料記載白梨還具有生津、止渴、潤肺、寬腸、強心、利尿等醫療作用。

解放後,白梨發展很快,1949年全縣有白梨樹20萬株,年產白梨580萬斤。經過多年發展,綏中西北山區和中部丘陵地帶有17個鄉盛產白梨,據1983年統計,全縣有白梨樹80多萬株。占地5萬多畝,年產白梨3萬多噸,產量居全省首位。綏中白梨在國內銷往20多個省、市、自治區,還遠銷國外,每年外銷量達6000噸到12000噸。深受消費者歡迎,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1994年,在發展水果生產中,注重狠抓提高水果品質和果園標準。白梨高搞優良品系選育。全縣280個村級標準果園中,有31個果園分別被評為省級和市級先進標準園。以蘋果、白梨、酸性果為主的果品基地已經形成。1997年,綏中白梨、金花梨等4個品種參加全國第四屆農業博覽會,被認定為國家優質果品。還被國家確定為水果標準化生產示範縣、水果產業化生產示範縣。

綏中獼猴桃

獼猴桃是綏中西北部山區野生的蔓性落葉果樹的果實,是土特產中的名貴產品。

獼猴桃在綏中俗稱藤棗子,經科研部門堅定為軟獼猴桃,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適於鮮食和加工。1978年秋子溝公社果脯廠開始試製獼猴桃果脯。1981年,明水公社利用獼猴桃釀酒,兩年生產獼猴桃酒60噸,投入市場供人們印用,深受歡迎。大王廟鄉罐頭廠還利用獼猴桃製成一種飲料,銷往大連、北京等地,縣果酒廠也生產出獼猴桃小香檳酒,成為消費者爭相購買的熱門貨。

獼猴桃不僅營養豐富,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它含有多種人體不能合成的胺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C含量特高,是柑橘的5-10倍,還含有維生素B,素有“果王”之稱。它性甘寒,有止渴、清熱、理氣、強心、生津解煩、散淤止血等功用,對治療消化不良、嘔吐、燒傷等病症效果顯著,中藥研究中,又發現其對治癌的麻風病也有一定療效。

獼猴桃全身是寶,它的葉型獨特,可綠化園林,花和果實,可提取香精,它的根經焦煮後製成的浸出液,具有殺蟲作用,它的枝條中的纖維、皮層是印染、造紙、化工和建築工業原料,它的葉子和花是很好的豬飼料。綏中獼猴桃的主要產區有永安堡、李家堡、加碑岩、秋子溝、王家店、明水、范家、大王廟等8個鄉鎮,年產50萬斤。

遼寧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瀋陽市瀋河區 | 皇姑區 | 和平區 | 大東區 | 鐵西區 | 蘇家屯區 |東陵區 | 瀋北新區 | 于洪區| 新民市 | 法庫縣 | 遼中縣 | 康平縣
大連市西崗區 | 中山區 | 沙河口區 |甘井子區 | 旅順口區 | 金州區 |瓦房店市 | 普蘭店市 | 莊河市 | 長海縣
鞍山市鐵東區 | 鐵西區 | 立山區 | 千山區 |海城市 | 台安縣 |岫巖滿族自治縣
撫順市順城區 | 新撫區 | 東洲區 | 望花區 |撫順縣 | 清原滿族自治縣 | 新賓滿族自治縣
本溪市平山區 | 明山區 | 溪湖區 | 南芬區 | 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丹東市振興區 | 元寶區 | 振安區 | 東港市 | 鳳城市 | 寬甸滿族自治縣
錦州市太和區 | 古塔區 | 凌河區 | 凌海市 | 北鎮市 | 黑山縣 | 義縣
營口市站前區 | 西市區 | 鮁魚圈區 | 老邊區 | 大石橋市 | 蓋州市
阜新市海州區|新邱區 |太平區 | 清河門區 | 細河區 | 彰武縣 |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遼陽市白塔區 | 文聖區 | 宏偉區 | 太子河區 |弓長嶺區 | 燈塔市 | 遼陽縣
盤錦市雙台子區 | 興隆台區 | 盤山縣 | 大窪縣
鐵嶺市銀州區 | 清河區 | 調兵山市 | 開原市 | 鐵嶺縣 |昌圖縣 | 西豐縣
朝陽市雙塔區 | 龍城區 | 凌源市 |北票市 | 朝陽縣 |建平縣 |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葫蘆島市龍港區 | 南票區 |連山區 | 興城市 | 綏中縣 |建昌縣
(註:瀋陽市大連市為副省級城市。)(參見:遼寧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