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區

樊城區

樊城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的中心城區。樊城歷史悠久,因周宣王封仲山甫為樊城侯而得名,距今已有2800年歷史。樊城資源優勢突出。轄區總面積600平方公里,下轄2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擁有80萬人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東面和北面與襄陽區接壤,南面以漢江為界與襄城區接壤,西面與谷城、老河口接壤,是鄂、豫、川、陝的交通樞紐,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現已形成新華市場、白鶴市場等100多個各類專業批發市場,從業人員20萬之多,年成交額達數百億。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面積:600平方公里,占襄樊市城區總面積的40%。

樊城區樊城區

地理坐標:東徑110°-113°、北緯31°-32°。

人口:80萬,占城區人口的70%。
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回族、土家族蒙古族、滿族等28個少數民族。
地理:樊城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東西兩端相距30公里,南北兩端相距20公里,邊界線長70公里;樊城地貌類型多樣。西部是山區,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中部多為崗地平原,海拔一般在85米至140米之間;東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米至250米之間。

樊城區樊城區

氣候:樊城基本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年均氣溫在15℃-17℃之間,年均降水量580-91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1778小時,適宜農牧漁各業發展。
全區土地總面積6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3.1%;耕地面積20.5萬畝,山林草場20萬畝,沙洲灘涂地5萬畝,漁業養殖水面1萬畝,農業發展資源深厚。
樊城水能資源豐富,漢江流徑約50公里,年均入境江水388億立方米,另有水庫7座(牛首鎮4座,太平店鎮3座),水域面積4000多畝。

歷史沿革

樊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827年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於樊而得名,歷經數次變更。1984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地市合併後,

樊城區樊城區
設立襄樊市襄城區、樊東區、樊西區、郊區。國務院1995年10月22日批准(國函[1995]100號):(1)撤銷襄樊市襄城區、樊東區、樊西區、郊區。(2)設立襄樊市襄城區。(3)設立襄樊市樊城區,以原樊東區、樊西區和原郊區的米莊、團山、王寨、柿鋪4個鄉鎮的行政區域為樊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長虹路。

國務院2001年8月31日批准(國函[2001]93號):將米莊鎮劃歸襄陽區管轄,將原襄陽縣的牛首鎮、太平店鎮劃歸樊城區管轄。現轄2個鎮、8個街道,59個社區居委會、6個居委會、89個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樊城區轄10個街道、3個鎮。共有70個居委會、96個村委會。:屏襄門街道、米公街道、清河口街道王寨街道漢江街道中原街道定中門街道、柿鋪街道、七里河街道、紫貞街道、太平店鎮牛首鎮團山鎮

經濟概況

樊城經濟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現已成為襄樊的經濟中心和商貿中心。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24.3億元,一二三產業比重結構已調整為16.5:32.9:5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4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16億元,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業經濟平穩增長,蔬菜種植面積達8.5萬畝;工業經濟總量快速擴張,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51家,以化纖紡織、機械電氣、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三大支柱產業支撐作用明顯;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
樊城農業耕地面積20.5萬畝,宜林沙洲和山崗9萬多畝。氣候特徵為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溫度在15.1~15.9℃,全年無霜期225~250天。水利資源豐富,漢江流徑約50公里,年均入境江水388億立方米,另有水庫7座(牛首鎮4座,太平店鎮3座),水域面積4000多畝。農業生產格局主要以糧油、蔬菜、花卉林果、養殖為主。特別是進入“十五”以後,我區高標準規劃並啟動了“樊城萬畝花卉苗木大世界”的建設,目前開發面積已達3500畝,園區內長6.1公里的景觀大道即將完工。
區工業企業由於設備陳舊、技術含量低、產品結構單一,除紡織服裝類企業外,生產經營普遍不景氣。近兩年來,區委、區政府堅持以民營化改革為基本取向,大刀闊斧地推進企業改革,採取調整最佳化股本結構、買斷產權、動態股權、破產重組等多種形式,順利實現了瑞源公司等6家企業公轉民,長虹商場等12家企業破產,企業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工業企業運行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特別是輕紡優勢進一步顯現。目前,我區有紡織服裝類企業18家,有紗錠8萬錠,年產紗11700噸,織機1270台套,年產布2200萬米,縫紉設備370台套,年產服裝130萬件,產品大多出口,這是入世後區工業的優勢發展產業,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巨大。
樊城自古商賈雲集,素有“小漢口”之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商貿業發展更為強勁,截止目前,轄區商業企業達到825家,各類專業市場達到85家,其中年銷售額過10億元的市場1家(新華市場),過億元的市場9家,新華服裝、再爾電器、白鶴小商品、鄂西北物流中心、中南板材、正在建設中的萬畝花卉大世界等市場的規模和效益在鄂西北同類市場中均位居前列。2002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億元,占全市30%。三產業占全區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60%。近兩年來,新型商業業態發展迅猛,專業化、集團化尤為明顯,目前有各類專賣店500多家,連鎖超市60多家,從業人員約20萬人,2003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襄樊市30%,三產業占全區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60%以上。
樊城是一個城鄉結合的城區,二元經濟結構格局特徵明顯。樊城城鄉經濟的比重為8:2,城市經濟相對發達,農村經濟特色鮮明,鄉鎮企業比較發達,小城鎮建設起步早、發展快。太平店鎮是省、市規劃的重點鎮、中心鎮,是楚天明星鄉鎮,被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體制改革試點鄉鎮。王寨辦事處(原為王寨鄉)曾是全省十強鄉鎮,經濟實力較強。

主要產業

紡織化纖
紡織工業是樊城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樊城是全市乃至全省紡織產業最為密集之地。棉紡織產業做為樊城都市工業區的特色,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其產業特色越來越明顯,在經濟指標方面:2006年底,轄區註冊紡織企業已達120多家,資產總額達55億元,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5億元,利稅總額5.8億元,完成出口創匯6000萬美元,出口交貨值達20億元,全行業從業人員達5.2萬人,在全市10個縣(市)區中名列第一;在產能品牌方面;樊城區紡織產業的主導產品為紡紗、化纖、棉布和服裝,其中紡紗產量達10萬噸,棉布生產能力達2.5億米,化纖抽絲能力8萬噸,服裝2200萬件,培育了“金環牌”粘膠長絲、“福龍牌”、“虎頭牌”高支高密坯布、經緯牌化纖等一批知名產品。其中,中國著名商標3個,湖北省著名商標8個;在裝備方面:擁有棉紡紗錠65萬枚,另有在建紗錠26萬枚,各種型號布機1.7萬台。床單和毛巾織機500台,服裝專業設備5000多台(套),印染生產線11條,化纖專業設備3000多台(套),漿紗生產線15條,噴氣、劍桿織機和化纖專業設備均為90年代生產設備,處同行業先進水平;在用工方面:全行業從業人員約5.2萬人,其中高中級以上1.8萬人,大專以上6310人,技術管理人員2500人。2007年3月,樊城區被全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織造名城”。
機械電氣

樊城區樊城區

機械電氣產業在樊城一直作為創新力強的支柱產業,得到了優先發展。樊城電子電氣企業起點高,技術含量高,企業經營理念超前,企業文化突出,市場定位精確,系列產品在全省、特別是東南沿海和東北先進制造業基地市場占有率較高。
機械電氣產業具有附加值高、產業關聯度強、需求彈性大、對經濟成長帶動促進作用強、對一個區域經濟的貢獻度和引領高科技產業發展方向作用大等特點,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在產業規模方面,樊城轄區現有機械電氣工業企業102戶,在9個縣(市)區中名列第一(不含高新區),其中:市直以上37戶,區屬65戶,總資產15億元,年產值近13億元,實現利稅1億多元;在科技含量方面,樊城機械電氣企業產品科技含量、附加值較高,通過緊緊依靠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廣泛開展技術合作,加快產品結構調整,使企業規模不斷增大,湧現了萬州電氣、歐安電氣、海華照明、賽克斯電氣、海納公司等一大批實力企業,萬州電氣年產值已突破億元。目前,區內機械電氣主要產品——電機控制裝置系列的技術不斷更新,產業規模增長迅速,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50%以上(全市70%以上),不少產品或品種已成為在國內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知名產品,不少企業已成為“國家火炬計畫襄樊節能電子電氣與控制設備產業基地”中的核心力量。萬州電氣、歐安公司、海華公司等企業已形成了2個多億的年生產能力。
產品加工
樊城位於漢水中下游,氣候條件適宜,水土資源和品種資源豐富,是典型的秀丘綠崗和平原之地,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全區現有農業用地面積2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9.1萬畝,沙洲面積4.9萬畝,山林面積4萬畝)。材林總面積已達2.7萬畝,森林蓄積量75萬立方米,每年可砍伐林木5萬立方米。近年來,全區通過立足資源優勢,堅持引進龍頭企業,堅持走精品名牌發展戰略,農產品深加工業得到長足發展,目前已發展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24家,被省、市、區命名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年產值13.2億元,排名全市第一,初步形成了以妞妞、麥隆為骨幹的食品加工業,以賽亞、晶琦為骨幹的糧食加工業,以金城、金太信為骨幹的板材加工業和以聚龍山、亞傑美為骨幹的蔬菜深加工等四大農產品加工骨幹產業。

基礎建設

交通基礎

樊城區
樊城區
樊城區

樊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它西接渝陝,東連江漢,南通湘粵,北達宛洛,是鄂、、陝的交通樞紐,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的美譽。“一條漢江、二座機場、三條鐵路、四條高速”是樊城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的真實寫照。穿境而過的漢江屬三級航道,全年可通航500噸級駁船。市區內的港口年吞吐量在1500萬噸以上,並建有汽車滾裝專用碼頭;襄樊機場武當山機場位於漢十高速公路附近,分別距市區15公里和65公里,已開通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個航班;漢(武漢)丹(丹江口)、焦(焦作)柳(柳州)、襄(襄樊)渝(重慶)三條鐵路在襄樊交匯,是我國鐵路運輸八縱八橫網路中的樞紐之一;襄北鐵路編組站是13個特大型編組站之一;樊城是全省高速公路網中心之一,襄(襄樊)十(十堰)、襄(襄樊)荊(荊州)、孝(孝感)襄(襄樊)、樊(襄樊)魏(河南魏集)四條高速公路及316和207國道在市區縱橫交匯,並與京珠和武黃等全國高速公路網相連,實現了湖北省內“1—3小時交通圈”。
配套設施
襄樊地處華中電網西北部,電力供應充足,擁有裝機240萬千瓦的襄樊火力發電廠,已建和在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65萬千瓦,發電量63億千瓦小時,形成了以220千伏為樞紐,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10千伏為配網的現代化供電網路;漢江常年保持國家二類水質標準,可滿足任何一個特大城市的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區內建有自來水廠三座,日均供水量50萬噸;城市天然氣輸送工程已全面投產供氣,區內襄樊熱電廠年供熱量達120餘萬噸。
樊城科技資源豐富,轄區內有400多家中央、省、市級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擁有各類高中級人才1.4萬人。尤其以漢江機械廠、5713等為代表的三線軍工企業,聚集著一批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全區共有中國小、幼稚園160多所(高中3所,國中24所,國小、幼稚園133所),教職工5765人,在校學生10萬餘人,整體辦學能力在全省前列,連續七年中考綜合指數名列全市第一,有“學在樊城”之美譽;襄樊是全國重要通訊樞紐,區內電信網路規模和質量達到省內一流水平,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形成。國家5條一級幹線光纜和4個一級數字微波空中通道交匯於襄樊,GSM網、智慧型網、無線網際網路、信令網、同步網等網路支撐系統建設已初具規模。
樊城環境整潔,空氣清新,大氣環境質量穩定,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城區綠化率達40.83%,綠地率38.7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11平方米。通過加大治污和環保執法力度,加強生態建設,最佳化生態環境,城區面貌和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提升,先後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投資魅力城市”等。

特色小吃

黃酒

樊城區樊城區

襄樊黃酒色似乳汁,香氣好,味微酸甜,略帶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漿稀釋,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繼承了古老傳統的製作方法。黃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硫胺素核黃素,特別是碳水化合物尼克酸含量,每百克中分別達到78.9克和2.6克。黃酒因含有大量糖、氮浸出物,具有相當高的熱量,酒精度極低,故而一不傷肝,二不傷胃,而且又可加速體內血液循環,增強骨骼,還有舒筋活血和增進食慾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還可將其作為烹調菜餚的味料或解腥劑,以及醫藥上的輔料和藥引子。現為據說系諸葛亮妻子黃月英所創的"茅廬春"和樊城機坊街釀製的"一二三"黃酒最為上乘。
涼麵
襄樊人有句名諺:"冬至包面夏至涼麵"。"涼麵"也叫"麻汁面",為襄樊人夏季最喜愛的主食,因其製作簡便,吃起來清涼爽口,已成為襄樊的大眾化食品。據傳,唐代民間即食涼麵。杜甫有詩曰:"新面來近市……經齒冷於雪,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涼麵的吃法,《清稗類鈔》中記載:"率為白水所煮,將進面時,即有生疏數小蝶,陳於幾,曰面馬。意為前馬之導也,而和以調料而加於面。"所謂"面馬",也叫"菜馬"。有麻汁、食醋、蒜泥、黃瓜絲、胡羅卜菜末、香椿菜末、鹽水等。將煮好的麵條用冷水淘涼後,盛於碗中,澆上菜馬拌勻即成。可根據各人的口味自澆自拌,十分方便。
牛油麵
牛油麵是襄樊人最喜歡的早餐。牛油麵的特點是這一辣二麻三鮮,味道可口,回味悠長,久食不厭。很多襄樊人如果三兩天不吃牛油麵,感覺口中無味,食慾大減。牛油麵做法簡單:水開後將面下入鍋內,煮開後撈起,加香油涼拌。吃時,撮一把放入搭勺,伸進沸水中冒熱,然後加上熬好的牛油、辣子及其它佐料即可。吃牛油麵時,再喝一碗襄樊黃酒,愜意而舒服。
油茶
油茶是一種適宜於冬季夜晚的小吃。油茶製作方法簡單,但調味講究。先把麵粉溫火妙香,略呈黃色,後將羊油或牛油、胡椒、豆豉、蔥、姜、鹽等放入適量,加水煮成糊狀即可。吃時,放碎蒜苗、炒花生米(壓成小粒),真是香味四溢。睡前來一碗,可暖胃、潤肺、生熱。冬季,叫賣者身背好幾十斤重的大銅壺,走街串巷叫賣,所以人們戲稱它為"夜壺油茶"。
襄樊夾沙肉
樊城區襄樊夾沙肉

“夾沙肉”為湖北獨特風味的傳統甜菜。系選以豬肥膘肉做夾,用綠豆製成糖豆沙,蛋清、澱粉調糊氽炸而成。成菜色澤金黃,沙餡飽滿,宛如苗盞盞燈籠,外酥里嫩,落口消融,肥而不膩,是筵宴中最受食客歡迎的佳肴。
相傳三國時,徐庶劉備推薦諸葛亮下前,輔佐劉備打敗了曹仁,奪取了樊城。當樊城縣令劉泌設宴慶賀虎績時,劉備見一氣宇軒昂的英俊少年側站一旁,經問,乃知是劉泌之甥寇封。宴間,隨軍廚役上菜時,因不慎將肉塊遺落在地,寇封意隨手揀起,轉身丟入口中,事後劉備問及寇封:“見肉落地,不去灰沙,不責下人,即隨口吞食,是何意也。”寇封答曰:“身為將吏,應時時垂憐百姓,粒米片肉來之不易,棄之可惜;士座廚役,終日勞累,愛之有餘,偶有過失,安忍叱斥。”寇封的寬容大度和愛民之德,引起劉備的愛慕,遂收為義子,並改名劉封。此事傳至軍中上下,莫不為之感動。於是,軍廚們特地烹製一種名為“夾沙肉”的菜餚,送給劉封品食,以表對小主人的敬意。

旅遊資源

樊城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遺留了西周鄧國遺址、米公祠、山陝會館等底蘊豐厚的文化古蹟。近年來,在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推動下,轄區內又新添了諸葛亮廣場、明珠廣場、沿江大道等一大批新的都市觀光景點,樊城周邊景點,如谷城南河小三峽、南漳香水河、保康野花谷等生態自然景區。道教聖地武當山距樊城100餘公里,走襄十高速公路40分鐘即可到達。區內旅遊服務及接待設施擁有星級酒店17家,規模酒店45家,大型休閒娛樂場所50餘家。
襄樊古隆中

樊城區古隆中

AAAA級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以西15公里處,是諸葛亮隱居的地方。現在的古隆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文物風景區,總面積12平方公里,景區內群山環抱、松柏參天,景色頗為優美。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諸葛亮故居、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隆中形成文物風景旅遊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明代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建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古隆中的武侯祠,系明代重建,並在嘉靖,萬曆及清康熙時重修,乾隆時定名為“漢諸葛丞相武侯祠。武侯祠系四進三院的四合院建築,山門以高矗的仿木結構磚雕牌坊構成。祠內建築多採用木步架與硬山磚牆組合,屋脊多施雕飾格。祠前有石獅一對。
霸王墳古墓群
霸王墳古墓群位於老河口市區南約16.5公里處仙人渡安家崗村漢水東岸的岡地上。分布範圍約25萬平方米。1992年10月文物部門已發掘了其中的三座土坑豎穴木槨墓,出土有大量青銅器和珍貴的竹簡,時代為戰國中、晚期,屬典型的楚墓。墓地現仍存有四座較大的封土堆,底徑約20--40米,高約3--8米。其中位於南部的"雙冢子"較大,當地人俗稱"霸王墳"。周圍還有許多戰國時期的中小型楚墓。
楚皇城遺址楚
皇城遺址位於宜城城南7.5公里處鄭集鎮皇城村,城址年代上自春秋下至秦漢,是春秋戰國時期襄宜平原上規模最大的中心城市。疑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都城。城址面積2.2平方公里,略呈矩形。周有較完整的夯土城垣,東、西、南、北四邊分別長2000米、1500米、1840米、1080米。城垣底寬24--30米,殘高2--4米。四邊各有兩座城門,四角皆有烽火台。城內有紫金城、曬金城、跑馬堤、金銀冢、白龍池等古蹟。城外還有許多東周至秦漢的古墓葬和文化遺址。
鄧城遺址
鄧城遺址位於樊城北約6公里處團山鎮鄧城村。南近漢水,北接南陽盆地,地勢平坦,四周開闊,交通便利,戰略地位重要。鄧城是春秋時期鄧國的故都,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滅鄧,鄧城又為楚在漢北的要邑。城址近方形,夯土城牆,周長約3150米,現存一般高度為3--5米,東南角為最高點,高出地面約6米。城垣厚20--30米。東、西、南、北四面各設一座城門。城外護城河寬50米左右,現已改為水田。相傳城內偶有銅鏃、金粒可拾,城內有時殺雞還可取出金粒,故有"鄧城不賣活雞"之說。城北4公里左右有蔡坡、山灣、團山等多處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墓地,"鄧公乘鼎"和吳王夫差劍也分別出土于山灣和蔡坡墓地。
雕龍碑遺址
雕龍碑遺址位於棗陽市區東北約27.5公里處鹿頭鎮武莊村沙河北岸的台地上。遺址面積4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3米。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試掘,接著進行了四次正式發掘,發掘面積近150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不同形式或不同用途的房址、窯穴(或灰坑),以及成人土坑墓、嬰兒瓮棺葬等遺蹟。出土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2300餘件,據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距今5000--6000年,是一處典型的、保存完整的原始氏族聚落遺址。該遺址地處古代南北文化接壤地帶,有一些不同於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因素,如水旱農作物並種,類似日本和韓國民間"推拉式"屋門的房屋建築,與現今農村耕地用的鐵犁鏵極為相似的石犁鏵,相異於其他文化的嬰兒瓮棺葬和氏族成員墓地等等,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雕龍碑類型文化。

三步兩道橋遺址
三步兩道橋遺址位於樊城南約25公里處襄陽縣法龍鄉趙山村的岡地上。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50米,文化層厚1.5米左右。是一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既有屈家嶺文化遺物,也有石家河文化遺物。
余崗九冢古墓群余崗九冢古墓群位於樊城西北約15公里處竹條鎮九冢村。相傳鄧國一公主死後,為防被盜而在一夜間埋了9個冢子,故名九冢。余崗至九冢村一帶,歷史上曾有眾多的大型古墓封土堆,這些東周或漢魏古墓應與鄰近的鄧城古城址密切相關。多被逐漸夷平,僅存九冢村大型封土堆一座,坐落在張營國小院內,封土呈圓形,高約7米,底徑約50米。
玉印岩
玉印岩位於南漳縣城西南約110公里處巡檢鎮南條荊山的金鑲坪出口處。懸於古樹參天、綠蔭蔽日的高山一側,宛若屏障。屏下一天然石室,額上刻"玉印岩"3個大字。相傳楚國卞和得玉於此。石室高約12米,寬22米,深約15米。室內有三級天然台階,洞壁上尚有開鑿的佛龕痕跡。石室右壁有一方30厘米、深15厘米的石穴,相傳為卞和取璞之穴。岩頂上有一洞穴,曰龍洞,可容百人,古人常常避難於此。洞頂蒼松翠柏之中有一池泉,味頗甘冽,相傳卞和故宅在此,後人在這裡修有卞和廟,今已荒廢。玉印岩對面聳立著一座圓頂高山,山腰有一土台,名鳳凰台,相傳卞和常見一鳳凰落在台上,長鳴後飛入對面岩洞,落於右壁石上。卞和細觀此石,閃閃發光,悟之有寶,遂取石獻於楚王。玉印岩寄寓著千古流傳的"卞和獻玉"故事,故又名抱璞岩或抱玉岩。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