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縣

建始縣

建始縣位於鄂西南山區北部,隸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臨近長江幹流,長江支流清江穿境而過,東連巴東縣,以野三河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陽河為界;南鄰鶴峯縣,以長河、茶寮河為界;北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連;西北與重慶市奉節、巫山兩縣接壤。建始縣轄長梁、茅田、龍坪、三里、4個鄉和業州、紅岩、高坪、景陽、官店、花坪6個鎮;2011年建始縣總戶數148676戶,總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鎮人口7.48萬人,農業人口43.29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業州鎮。建始縣版圖形似蘑菇,南北長89公里,東西最寬64.5公里,最窄處12.5公里,總面積2666.55平方公里。全縣最高點北部太平峰海拔2090.1米,最低點東南部野三口(野三河匯入清江處)海拔213米,平均海拔1152米。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建始縣地圖建始縣地圖

建始縣域古屬巴子國地。

三國吳景帝孫休永安三年(260)置縣,隸屬荊州;

西晉太康五年(285)省後復置,屬建平郡,仍隸屬荊州;

北周建德三年(574)改置業州;

隋大業初年(605)廢州置縣,屬清江郡;義寧二年(618)復置業州;

唐貞觀八年(634)再廢州,以縣屬施州;

宋屬夔州路總管府;

元仍屬夔州路;

元末明初,明玉珍及子明升以四川為主,建立農民政權夏(1362-1371),建始隨屬。

明洪武四年(1371)屬湖廣都司施州衛,二十三年(1390),撥衛入楚,縣屬夔州府;

清初屬夔州府,乾隆元年(1736)至宣統三年(1911)屬施州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存縣,直屬湖北省;民國22年(1933)賀龍領導的工農紅軍曾在官店口建立革命根據地,並先後成立鄉、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5年(1936)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至1949年11月4日;

1949年11月5日全境解放,建始縣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專署轄。

自然環境

建始縣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山地氣候,夏季多偏南風,冬季多偏北風,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立體氣候特徵十分顯著。

縣境地處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

建始縣建始縣

跨大巴山脈南緣分枝末端與武陵山脈分枝余脈結合部,經受地殼運動次數較多,地殼斷陷和抬升顯著。地貌形態以褶皺為主,屬構造、侵蝕、溶融等體系的結合,山體走向NE至SE向,與構造線走向基本一致。南北兩端以構造作用為主,有強烈的侵蝕切割作用,有古老的高原和平緩起伏的崗巒,基岩為碳酸鹽類的山巒,峰頂渾圓,山脊輪廓緩和,山坡以階梯狀坡形出露較多;基岩為砂頁類岩的山巒,山峰尖棱,山脊陡峭。中部山地地表切割深度達200至500米,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化學風化旺盛,地貌特點是峰頂渾圓,沖槽、溶洞、盲谷、伏流、岩溶窪地隨處可見。西南部馬水河流域石英砂岩與頁岩地段為紅層構造盆地。

清江橫穿縣境,把縣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清江以南屬於武陵山脈,清江以北屬於巫山山脈。巫山山脈從建始縣北部與重慶市奉節、巫山兩縣交界地帶入境,繞伸東南,構成縣境山脈主幹,再分成數支,呈北東——南西走向伸展至清江北岸;武陵山脈系雲貴高原余脈東延部分,由東南——西北走向,沿縣境與恩施市、鶴峯縣交界地帶延展至清江

建始縣建始縣

以南。縣境北部,最高點為太平峰,海拔2090.1米,系全縣最高點,最低點為長梁鄉細沙村水井槽,海拔287米;南部的最高點為建始縣與鶴峯縣交界處的鷹嘴崖,海拔2079.1米,最低點為野三口,海拔213米;全縣最高點與最低點海拔高程相差1877.1米。

縣境地貌形態主要有岩溶地貌和構造地貌兩種,主要組合形態有:

1.峰叢坡狀高台原:海拔1700至200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①縣境北部、西北部龍坪鄉長嶺崗至茅田鄉張大頂,長梁鄉黃岩至肖家坪、天鵝池,高岩子林場至太平峰、大營包、南嶺、中梁子、團木埡一線;②縣境東南部劉家包村磨盤寨至熊母村、永興坪、藥山坡、十字路、枇杷坦、原嶺、橫樑子、照京坪、七里荒一線和竹園村雙茶至銅錢壩、竹園壩、魚精壩、中嶺一線。北部高台原為長江水系與清江水系分水嶺,台面由北向南下降至天生峽谷和建始盆地北緣,檯面上渾圓形峰巒連綿,肖家坪、天鵝池、橫槽、九葉灣等處的坦、槽、沼澤地與溶洞縱橫其間,表層堆集0.5至5米的第四系黃色亞粘土。南部高台原東向豬耳河、茶寮河緩降,西向伍家河峽谷斜下,台面渾圓,丘峰連綿,間有永興坪、枇杷坦、照京坪、戰場壩、長槽、銅錢壩、竹園壩、魚精壩等谷地穿插其間,還有熊母村三岔坪、十字路一帶沼澤、濕地與溶洞分布其間。

2.溶丘壟脊槽地:

建始縣建始縣

海拔800至1300米,分布在業州鎮以東,三里壩、河水坪、蟠龍村一線,從涼風埡至槐樹坦、大河坡、南里渡、墳前坡一帶。溶丘呈壟脊狀,由眾多的丘巒組合,成線排列,波狀平緩,展布方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從客坊村雀兒籠到一碗水,海拔高度由1300米呈階梯形下降到1000米左右;再由一碗水西南,以40至50度坡度降到800米左右,而沿西北、東南兩側進入馬水河河谷地帶,此帶溶丘岩石裸露,間有岩溶槽地、碗狀窪地、落水洞等;槽底有0.5至1.5米厚第四系亞粘土,地下水露頭少,地表缺水嚴重。

3、峰叢槽谷:海拔高度一般500至1000米,主要分布在火龍中以姜家坪至龍潭坪、望坪至青里壩、小茅田至太和街、槐樹坦至棉花壩、紅岩寺至麻扎坪、花坪長槽至新溪、田家壩至石馬壩一帶較為典型。組合特徵以峰叢槽谷和溶丘窪地為主,槽谷延伸長達2至10千米,寬500至1000米,開闊平坦,四周大多有分支的槽坦相連。底部堆積有第四系灰黃色亞粘土層,是縣境基本農田組成部分。槽谷低凹處常有岩溶泉、落水洞、天坑等,有的還有大型暗河,為地下水排泄孔道,如望坪的龍溝、響水寨,花坪的大溪木、田家壩的響水孔一帶。槽谷地帶常因排水管道不暢而在久雨之後易發生澇災。

4.岩溶峽谷:分布在景陽河及其支流馬水河、太陽河、野三河、伍家河等水系的乾、支流的石灰岩河谷,多呈“v”型、“∪”型,谷壁陡峭,有劈山岩溶裂隙、孤柱、溶芽屹立岸坡,並伴有溶洞、暗河出口等岩溶形態。全縣岩溶峽谷縱橫交錯,長度在5000米以上的有閘木水峽、汪家寨峽、茶園河峽、冷水河峽、碼紙峽、東龍河峽、野三河峽、景陽河峽、伍家河峽、青龍河峽等,其中野三河峽谷長達32.5千米,為境內峽谷長度之最;峽谷深度均在150米以上,其中景陽河、青龍河峽谷均深達500米左右。

5.岩溶窪地:在海拔600至2000米的各級層面上均有分布,尤以海拔1000至1500米的各級層面分布最為廣泛。常與峰叢共生,峰叢、槽谷、窪地三者常互連為伴,窪地底部大多呈碟狀、碗狀、鍋底狀,窪地與毗鄰峰叢埡口的比高為20至80米,地下水多以垂直排泄為主。該類地貌縣境北部以長梁鄉的肖家坪、天鵝池、大坪,龍坪鄉的龍潭坪、五嶽廟、楂樹坪、伍家坦,茅田鄉的太和、大茅田、把戲沱,業州鎮的小埡門、大埡門;中部以紅岩鎮的塗坪,高坪鄉的石埡子,花坪鄉的窯場、唐家坪、冷竹坪、龍王坦、落水坪、埡圍坪、朱家大坪、田家坪;南部以景陽鎮的粟谷壩、挖葛坦,官店鎮的戰場壩、白果壩、乍京坪、枇杷坦、三岔坪等地較為典型。

6、溶洞:一般在海拔450至500米、1000米、1300至1500米、1600米處成排出現。其中:450至500米的密集溶洞群以景陽鎮葛藤坡,官店鎮車營和陳子山,花坪鄉石馬壩、後塘、田家壩,高坪鎮麻扎坪、桑園壩,業州鎮的七里坪、石鼓門、杜家壩、岩風洞一帶最為典型;1000米以上的密集溶洞群以高坪鎮的石埡、小水田,紅岩鎮的蒿壩、落水洞,三里鄉的擦擦坡、楊柳林,長梁鄉的孔雀洞、石洞、盛空壩、黑岩頭村等地最為典型;1300至1500米的密集溶洞群以業州鎮的青岩村、蘇坪、寨坡,高坪鎮的響水寨、紅珠河,茅田鄉的耍操門、後坡,花坪鄉的埡圍坪、龍王坦、小石門等地最為典型;1600米以上的密集溶洞群以業州鎮的蘇坪、西漂灣等地最為典型。此外,縣境內海拔1815米以上的張大頂、1920米的老龍洞,太平峰中部1980米處也有密集溶洞群出現。

7.溶峰叢:縣境各個不同的海拔高程均有分布,以海拔1000至2000米地帶為最多,以龍潭坪鄉長嶺崗至茅田鄉封竹一線,茅田鄉雪岩頂、夢花嶺至諸家埡一線,三里鄉中坦坪至汪家寨一線,長梁鄉天鵝池至磺廠坪一線,業州鎮九股山至團木埡一線比較典型,其中尤其以茅田鄉張大頂具有代表性。

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山地氣候,夏季多偏南風,冬季多偏北風,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立體氣候特徵十分顯著。低山區四季分明,氣候溫暖,年均無霜期260天,年均氣溫15.5℃;二高山地帶,氣候溫涼,年均無霜期233天,年均氣溫13.1℃;高山地帶冬長夏短,春、秋無明顯區別,氣候冷涼濕潤,年均無霜期203天,年均氣溫11.7℃;老高山地帶冬長半年左右,春連夏無秋,氣候寒冷,風雪凌大,常有濃霧籠罩。受地形地貌、太陽輻射強度、土壤濕度、植被密度、風力大小等因素影響,縣境內還具有谷地氣候、凸地氣候、坡地暖帶等多種小氣候特徵。在光、熱、水的配合上,突出表現為春末夏初的雨熱同步和秋冬季的溫光互補特點。

縣境年日照時數分布隨海拔高度增高呈拋物線形,低山多,二高山少,高山又多。全年日照時數,只占可照時數(日照百分率)的30%左右,低山地帶1400小時左右,平均每天3.8小時;二高山地帶1300小時左右,平均每天3.6小時;高山地帶1500小時,平均每天4.1小時。從季節上分,夏季最多,占全年40%,冬季最少,只占全年13.5%。太陽輻射量為湖北省最低值,也屬全國閉合低值區的一部分,年輻射總量在100千卡/平方厘米以下,年振幅6至7千卡/平方厘米,小於湖北省平均值(9千卡/平方厘米)。夏季最高值為10至12千卡/平方厘米?月,入秋後迅速減少,冬季最低值為4至5千卡/平方厘米?月。空間輻射量分布是二高山小於低山,高山大於低山,總輻射量平均為低山92千卡/平方厘米,二高山88.1千卡/平方厘米,高山95千卡/平方厘米。

縣境氣溫各地均以1月最冷,7月最熱,並有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快的特點。4至10月1500米以下地帶,各月平均氣溫均在10℃以上。1月平均氣溫:低山4.1℃,二高山1.9℃,高山-0.4℃;7月平均氣溫:低山26.3℃,二高山24.0℃,高山21.5℃。極端最高氣溫:低山39.9℃,二高山35.4℃,高山29.0℃,均出現在8月;極端最低氣溫:低山-15.2℃(出現在1977年1月30日,為百年所罕見),二高山-15.4℃,高山-17.2℃,年極端最低氣溫低山一般出現在1月,二高山和高山一般出現在2月。

氣溫垂直遞減率,海拔800米以下為0.67℃/100米;海拔800至1200米為0.33至0.49℃/100米,全年平均為0.4℃/1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為0.69℃/100米。

氣溫日較差:夏季大、冬季小,夏季比冬季大2.0℃;低山比高山大,夏季,低山比二高山、二高山比高山均要高1℃左右,冬季則只高0.5℃左右。

縣境初霜期,二高山比低山早半個月左右,高山比低山早1個月左右;終霜日,二高山比低山遲半月左右,高山比低山遲近1個月。因地形複雜,受小氣候影響,在起伏山地頂部、坡地中上部和山谷下部,無霜期比同高度平坦開闊地要長10至25天;寬闊深谷,封閉深谷底部與山坡下部、山區盆地、潮濕窪地等處,無霜期比同高度的平坦寬闊地短15至30天。

縣境內年均降水量1400至2000毫米左右,隨地域、時間變化而異。以地域分:縣境北部年均降水量為1400至2000毫米,東部屬少雨區,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中部、南部年均降水量1300至1500毫米;以時間分:3至11月,各月平均降水日均在15天左右,5月降水日最多,達18天左右,12月至次年2月,月降水日在10天左右;春季降水量約400毫米左右,夏季降水量450至700毫米,秋季降水量300至400毫米,冬季降水量一般在100毫米左右;7月雨量最多,年均達240毫米,極端最大月降水量504毫米(1969年7月);1月雨量最少,約20至30毫米左右。

降水強度:縣境日降雨量達50毫米以上的,從3月到6月均有,尤以5月至9月發生次數最多,縣城業州鎮5月至9月日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次數占全年總數的82%以上。從全縣範圍看,日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以縣境西北部為最多,平均每年5次以上,暴雨中心業州鎮磺廠坪一帶平均每年7至8次;縣境南部日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較少,平均每年3至4次。全縣日最大降雨量為236.3毫米。出現在1972年6月26日,地點:磺廠坪。據典型調查,縣城業州鎮年均降雨量為1416.4毫米,大約6至7年出現一次雨量由少——多——少的周期性變化。

縣境相對濕度隨海拔高度和季節變化各異,相對濕度基本上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低山地帶年均相對濕度為80%,二高山地帶年均相對濕度為82%,高山地帶年均相對濕度為85%。相對而言,低山地帶,冬季的相對濕度大於春、夏、秋季;二高山和高山地帶,下半年的相對濕度大於上半年。

全境分為6個各具特點的區域性氣候區:

1.馬水河流域溫暖區:縣境西部、中部的低山與丘陵地帶,大部分在海拔500至800米之間,包括縣城、業州鎮的七里、杜家、客坊、羅家、貓坪,長梁鄉的白雲、廣龍、三寶,三里鄉的槐坦、河水坪、三里壩、蟠龍等村。該區內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4.2至16.2℃,相對濕度80%;7月最熱,平均溫度24.9至26.9℃,1月最冷,平均氣溫2.7至4.7℃;年最高氣溫一般年份37至39℃,個別年份39至40℃,年最低氣溫一般年份-5至7℃,極個別年份達-15.2℃;年降雨量1200至1500毫米;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大於等於80%的保證率的平均初日在3月下旬至4月初,平均終日在11月上旬,其間活動積溫4200至4950℃;平均初霜日出現在11月下旬,平均終霜日出現在3月10日前後,日照百分率32%。該區範圍內適宜種植水稻、玉米、麥、薯類農作物,經濟作物適宜發展油菜、油茶、茶葉、白肋煙、小木漆、油桐、水果等。林業適宜營造杉、馬尾松、烏桕、椿、白楊、水杉、泡桐、梧桐等。主要氣候災害有伏旱、寒潮、春季低溫、連陰雨、暴雨、大風。

2.西北溫涼區:縣境西北部,大部份在海拔1400米以上,少部份在1200米左右,包括業州鎮的楊泗、代陳、寨坡、龍門、當陽、杉木,長梁鄉的盛竹、茶園、黃岩、鞍石、鍾塘、榨茨等村的大部或全部地方。該區內氣候溫涼、濕潤,年平均氣溫7.9至10.6℃,相對濕度85%;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18.3至23℃,基本無夏季,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2至1。0℃;年最高氣溫29至34℃,年最低氣溫-15至18℃;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大於等於80%的保證率的平均初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其間活動積溫2000至3000℃;平均初霜日出現在10月下旬,平均終霜日出現在4月上旬,無霜期200天左右;年均日照時數1500小時左右,年日照百分率35%。該區內氣候寒冷,雨水多,濕度大,山大人稀,坡多田少,宜林面積占總面積65%,適宜大量發展油松、黑松、柳杉、落葉松、大木漆、大葉楊、馬褂木、迎春花、樺木等林木,和厚朴、黃柏、黨參、當歸、紅花、玄參、絞股蘭等藥材。主要氣候災害有暴雨、寒潮、秋風、冰凌等。

3.東北溫涼區:縣境東北部,具有高原山地特徵,海拔大部為1400至1600米,包括龍潭坪鄉的玉蘭、花椒園、小埡、光河、下棋棚、楂樹坪、龍潭坪、柳林,茅田鄉的封竹、太河、子母、茅田,高坪鎮的青花、三里鄉的中坦等村。該區內氣候冷涼濕潤,年平均氣溫9.4至10.9℃,相對濕度8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9.9至21.5℃,基本無夏季,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8至0.4℃;年最高氣溫30至32℃,年最低氣溫-12至16℃;年平均降雨量1400至1700毫米;日平均穩定通過10℃的大於等於80%的保證率的平均初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終日在10月上旬至中旬,其間活動積溫2500至3000℃;平均初霜日出現在10月下旬,終霜日出現在4月上旬,無霜期21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1500小時左右,年日照百分率35%。該區內寒冷、雨多、濕重、熱量差,宜林面積占區內總面積67.3%,以發展油松、黑松、柳杉、落葉松、大葉楊、樺樹等用材林,經濟樹種以發展大木漆、厚朴、黃柏、杜仲、大杜鵑等為宜,藥材可發展黃連、天麻、黨參、當歸、絞股蘭、大黃等。主要氣候災害有秋風、寒潮、冰凌、冰雹、大雨、暴雨。

4.中部溫和區:縣境中部,海拔大部分在1200米左右,包括花坪鄉的唐坪、金盆、田家壩、黃木、周塘、石馬、關口、後塘,紅岩寺鎮及其所屬的涼水、落水洞,高坪鎮的望坪、乾溝、土嶺、石埡、向午、小水田、東莊、河落等村。該區內氣候溫和濕潤,冬長夏短,年均氣溫11.7至12.9℃,最熱7月,平均氣溫22.2至23.5℃,最冷1月,平均氣溫0.3至1.4℃;年最高氣溫34至36℃,年最低氣溫-10至15℃;年均降水量1300至1500毫米;年均相對濕度82%;日平均穩定通過10℃的大於等於80%保證率平均初日在4月中旬,平均終日在10月下旬,其間活動積溫3300至3700℃;平均初霜日出現在11月中旬,平均終霜日出現在3月中旬,無霜期220至230天;年日照時數1300小時左右,日照百分率30%左右。該區內氣候適合玉米生長要求,土地肥沃,是縣內旱糧和菸葉生產基地;山林面積較大,占全縣林業用地約17%,宜發展馬尾松、杉木、柏、柳杉、櫟、白楊、樺木、泡桐等用材林和柑橘、獼猴桃等經濟林木;藥材可發展丹皮、貝母、黃連、芍藥、金銀花等。主要氣候災害有秋風、寒潮、冰雹、大風、暴雨等。

5.清江台地溫暖區:

建始縣建始縣

縣境東南部清江沿岸,海拔大部分在400至1000米左右,包括景陽鎮的鳳凰、景陽、大里、楠木、革塘、尹家、高遼、挖葛、硝洞、青龍等村。該區內氣候溫和,小氣候特徵是坡地暖帶明顯。年均氣溫15.0至17.0℃,最熱7月,平均氣溫25.6至27.6℃,最冷1月,平均氣溫3.4至4℃;年最高氣溫38至40℃,年最低氣溫-4至6℃;年均降雨量1200至1300毫米;年均相對濕度78%;日平均穩定通過10℃的大於等於80%保證率的平均初日在3月下旬,平均終日在11月中旬,其間活動積溫4500至5100℃;平均初霜日出現在12月上旬,終霜日出現在3月上旬,無霜期270天左右,冬無嚴寒;年日照時數1500小時左右,年日照百分率32%。該區內適宜發展柑橘、梨子、核桃、板栗、柿子、葡萄、油桐、烏桕、小木漆等特產林木,聞名全湖北省的建始白花泡桐最先在該區內被發現,該區是縣內白肋煙主產之一。主要氣候災害有伏旱、冰雹、暴雨、大風等。

6.東南溫涼區:縣境東南端,海拔在1300至1800米左右,包括官店鎮及其所屬的戰場、銅錢、竹園、魚精、大莊、原嶺、熊母、照京、摩峰、車營、紅沙、劉家堡等村。該區內氣候溫涼、濕潤,基本無夏季。年均氣溫7.2至11.7℃,最熱7月,平均氣溫18.0至22.0℃,最冷1月,平均氣溫-3.9至0.3℃;年最高氣溫28至32℃,最低氣溫-15至17℃;年均降雨量1300至1600毫米;年均相對濕度85%;日平均穩定通過10℃的大於等於80%保證率的平均初日在5月上旬至中旬,平均終日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間活動積溫2000至3000℃;平均初霜日出現在10下旬,平均終霜日出現在4月上旬,無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1500小時左右,年日照百分率35%。該區內以高山為主,宜林面積占總面積50%以上,適宜發展馬尾松、油松、櫟、杉、漆等樹種,藥材可發展黨參、當歸、貝母、玄參、大黃、黃柏、迎春花等;區內300公頃以上的草場占全縣55%,有發展畜牧業的優勢。主要氣候災害有寒潮、冰凌、大風、暴雨、秋風、冰雹。

行政區劃

1984年,全縣設9區(貓坪、長梁、茅田、龍坪、高坪、三里、花坪、景陽、官店)2鎮(業州、紅岩),100個鄉、7個鄉級鎮。

1992年,將茅田區所轄天生等9個鄉從茅田區分離出來單獨設天生區(1994年改為天生鎮),共設10區2鎮,100個鄉、7個鄉級鎮。

1996年實行區鄉行政區劃體制改革,撤銷原12個區(鎮),建立7鄉(長梁、茅田、龍坪、高坪、三里、花坪、景陽)4鎮(業州、紅岩、天生、官店),將原貓坪區與業州鎮合併,仍然稱業州鎮;原區轄鄉鎮改為管理區,全縣設78個管理區。

1997年,高坪、景陽兩區改稱鎮。

2001年3月,天生鎮併入長梁鄉,全縣設5鄉(長梁、茅田、龍坪、三里、花坪)5鎮(業州、紅岩、高坪、景陽、官店),撤銷78個管理區,將管理區改為辦事處、片或工作組。全縣設407個行政村,3590個村民小組。

2003年,縣人民政府行文批准對業州鎮、官店鎮、龍坪鄉、三里鄉的行政村進行部分調整後,全縣設368個村(居)民委員會,3614個村民小組。2005年建始縣轄長梁、茅田、龍坪、三里、花坪5個鄉和業州、紅岩、高坪、景陽、官店5個鎮,共有368個村(社區居民委員會),361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48676戶,總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鎮人口7.48萬人,農業人口43.29萬人。

序號 鄉鎮名稱 面積 序號 鄉鎮名稱 面積
01 業州鎮 372,64平方公里 02 高坪鎮
03 紅岩寺鎮 86平方公里 04 景陽鎮 164平方公里
05 官店鎮 372,06平方公里 06 花坪鄉 421平方公里
07 長梁鄉 420平方公里 08 茅田鄉 220平方公里
09 龍坪鄉 225平方公里 10 三里鄉 170,7平方公里
資料來源於官網

人口民族

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有漢、土家、苗、回、滿、蒙古、侗、畲、白、彝、維吾爾、朝鮮、壯、藏、瑤族等15個民族,其中:漢族325174人,占總人口的63.7%,少數民族人口185381人,占總人口的36.3%。

2005年,建始縣總戶數148676戶,總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鎮人口7.48萬人,農業人口43.29萬人。

2010年,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建始縣總人口為411936人。

2011年,總人口507672人。家庭戶人口為40163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08人。

資源概況

建始有眾多的資源,其中許多資源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縣境內硒資源出露面積近480平方公里,是國內連片面積最大、平均硒水平含量最高的富硒生物圈,土壤平均硒水平含量17.7ppm,有“富硒王國”之稱;是全國優質白肋煙出口基地縣,白肋煙常年種植面積 在6500公頃左右,年產優質白肋煙10000噸以上,有“菸草王國”之美譽;是全省的魔芋大縣,全縣60%的耕地和40%的可開墾荒地適宜種植魔芋,全縣魔芋種植面積達8萬畝,已形成芋角、魔芋精粉加工生產線。

全縣已發現的有開採價值的礦藏有煤、

建始縣建始縣

硫、鐵、硒、鉛、鋅、鈾、石灰石、陶土、矽石、耐火土、鋁土、紫色砂岩、大理石、東湖砂岩、石英砂岩、五花岩、磷石、石膏等20種,占全縣已發現礦產109種的19%;占全州60種的31%,開發前景可觀。建始是全國141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優質無煙煤儲量1.98億噸,占湖北總儲量的32%;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日本落葉松生產、科研基地縣,人工營造日本落葉松用材林達20萬畝,建成了中國南方最大的日本落葉松種子園和基因庫,森林復蓋率達69.2%;是清江流域山羊重點產區和中國南方草場試驗示範基地,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山羊飼養基地,目前山羊飼養量已超過20萬隻;是首批農村初級電氣化試點縣,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4條,總長853.65公里。其中主要河流有清江景陽河段、野三河、馬水河、太陽河、東龍河、閘木水河、刀龍河、伍家河、豬耳河等10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條。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24.2萬千瓦,可開發量9萬千瓦。截止2001年底,全縣共建中型水庫兩座,小(Ⅰ)型水庫5座,小(Ⅱ)型水庫8座,堰塘1334口,人畜飲水池5183口,蓄水9500立方米,修建渠道281條,長354.6公里,灌溉農田4萬畝,年發電2億度,解決農村飲水困難22.01萬人,治理水土流失1048平方公里,年減少水土流失量201萬噸。

現有耕地面積為37.49千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6%,人均占有耕地1.1畝,旱地占耕地面積88%。全縣建設用地面積為9107.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3.4%,可利用的土地面積252937公頃,現有待開發土地資源99579.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37.3%,宜林、宜牧面積較大,可供發展林、牧、特生產。

政治體制

建始縣委書記 譚志國
建始縣長 向紅林
建始縣人大主任 汪本國
建始縣政協席 秦章秋

經濟概況

綜述

工業園區成新城工業園區成新城

2011年,建始縣生產總值達到45.33億元,是2006年的2.6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2億元,比2006年增

加1.66億元,年均增長18.3%;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050元、3700元,比2006年分別增加4656元、1877元,年均分別增長10.3%、15.2%;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45億元,比2006年增加9.14億元,年均增長19.6%;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2.5億元,是上一個五年的5.3倍。

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06年的47.2∶17.4∶35.4調整為2011年的31.5∶30∶38.5。農業經濟穩步發展。糧食生產連續增產增收,被確定為全國產糧大縣,2011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25萬噸,較2006年增長12%;菸葉、魔芋、畜牧、林果、中藥材、商品蔬菜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基本形成,各類板塊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畜牧業持續發展,被確定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培植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家;累計註冊農產品商標155件,創建農產品知名品牌11個,“三品一標”認證達到38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88家。工業經濟不斷壯大。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達到77家,預計2011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億元,年均增長34.3%,其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達到24家,實現工業增加值6.03億元。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到23家。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先後開發了野三河、雲霧靈山等旅遊景區,累計完成投資2.75億元。2011年,預計接待遊客6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億元。同時,交通運輸、郵政、通信、物流、餐飲、商貿等服務業得到長足發展。

農業

建始縣是中國優質白肋煙出口基地縣,白肋煙常年種植面積在6500公頃左右,年產優質白肋煙10000噸以上,其產品陸續銷往美國、法國、日本、中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菸草王國”之美譽;是全省的魔芋大縣,全縣60%的耕地和40%的可開墾荒地適宜種植魔芋,全縣魔芋種植面積達8萬畝,已形成芋角、魔芋精粉加工生產線,產品銷往香港、日本、東南亞等地區;還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日本落葉松生產、科研基地縣。同時還是全國首批農村初級電氣化試點縣。

2010年,建始縣共啟動建設1個新農村示範鄉鎮、2個新農村示範片、32個新農村示範村;五年共完成生態家園沼氣池建設5萬口,解決農村16.5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 全縣100%行政村通公路、80%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縣糧食年產量穩定在22萬噸以上,菸葉產量突破25萬擔,生豬飼養量超過百萬頭,魔芋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工業用材林基地達到45萬畝,藥材基地達到12.5萬畝;獲省著名商標2件、州知名商標9件。

工業

2010年,建始縣按照“科學定位、特色立園、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將園區總體規劃為“一園三區”(建始工業園、廣潤片區、小埡門片區、下壩片區),總面積1100公頃。到2010年,共招商入園企業22家。在培植鐵礦、電力、煤炭、電子、富硒食品、建材六大工業支柱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工業結構性調整和產業最佳化升級,形成了資源型、特色型、輸入型等三大工業體系的工業經濟發展格局。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8.2億元,較“十五”期末增長3.7倍,年均增長36.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8億元,是“十五”期末的4倍,年均增長32.2%。

旅遊

2010年,建始縣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著力把生態文化旅遊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確立了“人類起源地·自然探秘區”的旅遊形象定位。編制了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野三河景區、“建始直立人”遺址保護開發等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已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規劃。

貿易

2010年,建始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7億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長18.3%。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平台作用,不斷完善招商引資政策,改善投資環境,搶抓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機遇,外貿主體不斷壯大。獲得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達13家,年出口超過100萬美元的企業3家,超過5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2家。“十一五”時期,全縣外貿出口累計完成4223萬美元,是“十五”時期的17倍;招商引資(內資)累計完成25.9億元,是“十五”時期的5.4倍;直接利用外資累計完成674萬美元,是“十五”時期的4.4倍。

社會事業

綜述

構建了縣、鄉鎮、村三級城鎮發展體系,城鎮化率達到27.23%。啟動了小埡門片區和紅土坪片區開發,實施了廣潤河綜合治理,完成了朝陽大道、民族風情街、沿河北路、火車站進站大道和站前廣場建設,城區主幹道黑色化工程基本竣工,業州廣場、世紀新城等城區改造工程加快實施;移民遷建工作平穩推進,景陽集鎮整體遷建基本完成,全縣共完成移民搬遷安置4580人;實施了1鄉4片131個村的新農村示範建設和254個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完成扶貧搬遷3713戶、特色民居改造2000戶。實施農村通暢工程1618公里、通達工程750公里,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3336公里,比2006年淨增1929公里,增長137%。農村水利設施得到改善,解決了16.53萬農村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完成了紅岩110千伏、高坪220千伏輸變電站建設,實現了建始電網與華中大網直通。

交通

至2010年底,建始縣通車裡程達2704.2公里,比"十五"期末淨增1297.27公里,增長92.2%。其中農村公路2510.4公里,占93%,比“十五”期末淨增665.9公里,增長36.1%;等級公路總里程達2128.2公里,比重為78.7%,比“十五”期末淨增1268.2公里,增長18.2%。隨著滬渝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的建成通車,形成了以“五橫兩縱”(五橫:209國道、318國道、滬渝高速公路、宜萬鐵路、清江航道;兩縱:天二公路、高巫公路)為主樞紐、縣鄉公路為輻射、“路站運一體”為基點、通村公路為末梢的較為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全縣410個行政村(含社區)中有318個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油路),通暢率達78%,建始縣營運客車達到473輛,其中:中高級客車97輛(占客車總數的20%),營運貨車達到1448輛,同比分別增長67.7%、73.6%。共有客運站9個,客運企業9個、農村客運候車亭98個、招呼站276個、汽車維修企業28個、駕培中心2個、車輛技術檢測站1個、貨運企業9個。開通客運班線52條,其中:已在155個行政村開通農村客運班線31條。符合通車條件的鄉村客運復蓋率達100%。

宗教

建始縣內各族民眾沒有一致的宗教信仰,1949年以前,道教、佛教、天主教在縣內都有一定的市場。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大力破除封建迷信,對廣大民眾進行唯物主義教育,絕大部分封建迷信活動基本上銷聲匿跡,亦無人信奉道教、佛教、天主教。

主要產業

1、菸草產業

是優質白肋煙出口基地縣。菸葉在縣是無可替代的主要財源,在五大支柱產業中仍居首要位置。建始縣有近50年的白肋煙種植歷史,1986年被評國全國白肋煙出口備貨基地。近幾年來,建始白肋煙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畝左右,年收購菸葉15萬擔左右,烤菸種植面積穩定在2.3萬畝,收購菸葉5萬擔。

2、畜牧產業

畜牧業是縣農民脫貧致富的基礎性產業。近幾年來,畜牧部門積極開展牲豬、山羊品改,隨著牲豬“四化”“三優”項目的全面實施和山羊“一推三改”技術的廣泛套用,我縣畜牧業得到了全面發展,產業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全縣除牲豬飼養量穩定在100萬頭基礎上外,山羊、家禽、大牲畜較都有增長,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並湧現了一大批的種、養、銷大戶,專業養殖村正不斷擴大。

3、魔芋產業

是魔芋種植大縣,境內60%耕地適宜種植魔芋,全縣60%的耕地近30萬畝土地適宜種植。近幾年,根據“北畜南芋”的總體布局,高坪、紅岩、花坪、景陽、官店五鄉鎮魔芋種植面積達到了全縣的70%,官店鎮已突破兩萬畝。2002年全縣種植魔芋8萬畝,可產商品芋10萬噸,產值1.4億元。萬畝以上的鄉鎮兩個(官店、花坪),近60個專業村,2畝以上的專業戶近萬家。隨著魔芋種植面積的不斷增長,加工企業也隨之發展壯大,產生了“農泰”、“金源行”、“樊達”、“寶華”、“金璐”等魔芋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加工能力達到了1000噸以上,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

4、藥材產業

建始縣建始縣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道地藥材資源極為豐富,有“華中天然藥庫”之稱,是恩施州道地藥材主產區,以發現藥用植物186科、654屬、1100多種。目前,藥材主要在二高山、高山規模種植。骨幹品種有湖北貝母、丹皮、黃連、玄參、黨參、大黃、天麻、紫油厚朴等。目前全縣草本藥材面積8萬畝,產值1個億。

5、林果產業

全縣結合國家長防林工程及“天保”工程,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40萬畝(其中:日本落葉松20萬畝,杉木10萬畝,馬尾松和黃山松10萬畝);規模種植與庭院種植相結合發展高效經濟林35萬畝(主要品種有杜仲、黃柏、厚朴、銀杏、薄殼核桃、板栗、生漆等),其中基地面積14.4萬畝,庭院種植折合面積21.6萬畝。另外全縣還有小水果面積2.5畝,形成規模的品種有柑桔、桃、獼猴桃、關口葡萄、柿。小水果尤以獼猴桃最具發展潛力,目前主要集中在花坪鄉。

民俗風情

【民族構成】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未見民族情況記載;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有漢、土家、苗、回、滿、蒙古、侗、畲、白、彝、維吾爾、朝鮮、壯、藏、瑤族等15個民族,其中:漢族325174人,占總人口的63.7%。

14個少數民族都沒有聚居區,散居在約占全縣總面積60—70%的區域內,但間有大分散、小集中區域。漢族主要居住在低山地區,土家族主要居住在二高山和高山地帶。縣內的土家族人姓氏主要有向氏、黃氏、田氏、冉氏、譚氏;苗族人姓氏主要有白氏、楊氏、龍氏等;回族人姓氏主要以馬氏、李氏為主;蒙古族人姓氏主要有金氏、余氏等。

【宗教信仰】道教源流之一的巫覡之風和多神崇拜在縣內流傳較早,影響頗深,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土家族的先人巴人就在建始境內活動,巴人以巴務相(廩君)為自己的先人,以白虎為圖騰,尊崇、敬畏日、月、水、火、土、山、川,並奉之以為神。土家族人因循舊例,以廩君為族神,頂禮膜拜日、月、水、火、土、山、川諸神,並相信人與鬼可以相互交通。凡是土家人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方,一般都建有“向王廟”,供奉向王神,常有人去燒香禮拜,祈財、求子,或祈求免禍禳災。春、秋“社日”必祭土地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過“小年”時必祭灶神,以求來年豐衣足食;正月十五“趕毛九”,祝願一年之中家中不失火,一家人平平安安;七月“月半節”,必燒“冥袱”以供列祖列先“享用”,並請先人“回家”共渡佳節。若遇日(月)蝕,從官府到百姓都要鳴鑼擊鼓,防止“天狗吃日(月)”。凡遇天災人禍,縣內民眾多請道士“做齋打醮”,驅鬼除災,若有人患重病,還要“還相公願”,殺牛祭祀向王,或“還儺願”,驅鬼禳災。婚喪嫁娶要擇黃道吉日,建房、築墓要卜吉地,送老人“上山”要做齋、“開路”,甚至丟失了東西也要請人推算能否找到等,所有這些活動一般都要請道士參加並請其指導。

據清同治版《建始縣誌》載:同治年間(1826——1874)全縣有宮、觀40餘所,其中以朝陽觀、石柱觀、三寶觀、雲霧觀、下壩觀等較為著名。道觀中,有供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四御的三清觀、玉皇閣等,有供奉四方神的玄武廟及二十八宿的魁星閣、文昌宮等,有供奉自然神的雷神廟、火神廟、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有昭彰英雄的關帝廟、三義宮等,還有財神廟、藥王廟、康王廟、牛王廟、二郎廟等。有的道觀中佛、道兼祀,如朝陽觀又叫天池寺,住過和尚,也住過道士,甚至還住過尼姑,寺、觀、庵合一。建始縣的道士多屬“正一”派,有道士近百人,一般都有妻子兒女,吃葷腥,穿戴普通,除定期去觀中打坐念經以外,也在外替人“消災解厄”,為窮家小戶四處募化。懂醫術的道士也給人行醫治病。

佛教於唐代(公元618——907)傳入建始。民國24年(1935)全縣有寺廟220座,僧尼424人;民國26年,寺廟減少到188座,僧尼減少到91人。寺廟較著名的有:位於龍坪鄉申酉坪岔口子、始建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對佛寺,位於高坪鄉石門河、始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石門佛寺,此外還有普恩寺、永興寺、天池寺、興隆寺、飛仙寺、觀音庵、開元寺、下壩寺、冬瓜寺、白雲寺、府行寺等。一般大寺廟有和尚10餘人,還有部分山產、田產,小寺廟無和尚只受香火。住廟僧尼每天鳴鐘、擊鼓、集中念經,並為信佛民眾誦經做“法事”,有的出門化緣。大部分寺廟香火不盛,年久失修,殘破圮廢,至民國末年已所存無幾。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後,寺廟香火日漸衰敗,和尚、尼姑紛紛還俗,佛事活動停止。

清光緒十九年(1893)以前,巴東細沙河天主堂在建始縣龍潭坪的玉蘭、南界一帶傳教,成立教會,但無教堂。是年,該天主堂神甫胡志興(荊州人)將天主教傳入建始景陽鄉,並在該鄉設立教堂1座。三十四年(1908),天主教傳入高店子,並在麻扎坪設立教堂1座。此後,天主教逐漸向花坪、官店、城關等地滲透,發展信徒,陸續建立起教會組織,並在縣城內西街、官店、高坪的望坪等地各建有教堂1座,均稱“天主堂”,除望坪以外,其餘幾處都有神甫常駐。1949年末,信奉天主教的達660戶1976人。新中國成立後,天主教在縣內絕跡。原天主教堂房屋除景陽的尚存外,其餘的均不再存在。

【生產習俗】

建始縣建始縣

1949年以前,建始縣是個純粹的農業縣,生產條件惡劣,耕作方式落後,“苞谷根從石罅尋,石田戴土土如金”,“菽麥沿山聊布種,藝麻方可望三成”(清道光八年建始縣訓導周鯤化《業州竹枝詞》。

祭青苗土地縣內農民為求苗稼健壯,每年農曆3月3日殺雄雞祭祀青苗土地:殺死雄雞後將雞血灑在紙上,再將塗過雞血的紙掛在樹枝上或竹竿上插在田間,或將塗過雞血的紙張在地上焚燒掉。

打薅草鑼鼓中耕時節,為搶時間,縣內農村有互相“轉工”(即先請人幫忙,然後自己再去“還工”給別人幫忙)鋤草的習慣。屆時,主人往往請一幫鑼鼓師傅在田邊地頭打鑼鼓、唱山歌,以助興鼓勁,謂之“打薅草鑼鼓”。薅草鑼鼓一般由鼓、鑼、勾鑼、鈸、嗩吶等樂器組成,長梁鄉石板山、三寶觀,業州鎮肖家包、柴林山一帶還配有胡琴和簫,稱為“絲弦薅草鑼鼓”。打薅草鑼鼓時,伴有高腔或平腔山歌,聲樂並茂,優雅悅耳。

整栽秧酒產水稻的地方,一般請人“轉工”插秧。屆時,主人要置備酒、肉“整酒”,以款待客人。早、晚餐通常吃飯,中餐往往吃糯米湯圓(謂之“栽秧砣”。栽秧砣較一般湯圓要大一些。客人可放開肚皮吃,且認為吃得越多越能預示年景好)。

帶徒縣內九佬十八匠大都帶徒跟師學藝,期限一般為2—3年,只供食宿不付工資。學徒期滿後要謝師。謝師過後,徒弟可自立門戶,也可繼續在師傅店中工作,由師傅包吃、住,並可領取一定報酬。

祭魯班凡較大的土木工程,如建房、修橋等,破土動工之前或修房立高架升梁時,工匠們為祈望施工安全順利,必先由掌墨師燒香蠟、紙錢祭祀魯班,然後才會開工。(此習俗在喪葬工送老人上山啟程前也舉行,稱為“祭槓”。)

【生活習俗】居家縣境居民住宅多依山面水,座東朝西,或座西朝東、座北朝南、“四維向”(即非正東、正南、正西、正北),忌座南朝北,有“北風掃堂,家敗人亡”的俗諺。民國以前,城鎮或鄉村的豪紳大戶的住宅一般是石基高牆,正房一般為兩層木質樓房,內有條石天井(少數巨宅有幾個甚至於數十個天井)、木質廂房、花園,髹漆、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大四合院,四合院之間有封火牆,前有門樓;其他人戶有三間以上正屋、兩頭為吊腳樓廂房的“撮箕口”型房屋、有三間以上正屋,一頭為吊腳樓廂房的“鑰匙頭”型房屋、有並列三五間的單頭屋,還有的赤貧農戶以岩洞棲身。從建築材料上看,有純木結構房屋,有石木結構、磚木結構、土木結構屋。吊腳樓一般是廂房,地勢比正房低3米左右,吊腳樓下做豬牛欄或堆放雜物,樓上是居室。廂房一般為乾欄式木質建築物,有一側或兩側相互連通的陽台或外置木質走廊,裝有雕花欄桿。房子多蓋布瓦,家貧的則蓋杉樹皮、木瓦、石板或茅草。還有鰥寡孤獨或討米叫化之人住的“狗爪棚”,以三根木棍作支架,上復茅草以避寒暑,農村中戲稱之為“千根柱頭落地”。農房有三間以上正房的,一般中間是堂屋,作為祭祀祖先和迎接賓客的處所,兩邊分別為灶屋(廚房)和火坑屋。火坑屋也叫火鋪堂,是取暖、煮茶的地方,其中三分之二的面積鋪有木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積為地面,鋪地板的地面比土地面約高20—30厘米。木地板靠近土地面的一側設有約1.5米見方的火坑燒火,火坑上方懸掛一個木架、一個鐵質或木質的可調節高矮的帶鉤子的三腳架(俗稱“梭鉤”),用於燒水或煮飯,木架上可熏臘肉、玉米等。山區多雨,濕度較大,吊腳樓既可防潮,又可防止毒蛇為害,而且不需占用平地,還可以少平整地基,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境內菜餚獨具地方特色,大體可分為酸、辣、乾、鹹四類。家家戶戶都愛用辣椒、大蒜、蘿蔔、包菜等泡製酸菜,曬乾辣椒,用辣椒做各種鹹菜,辣椒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佐料;冬天殺豬後,把大部分豬肉熏製成土臘肉以備慢慢食用;豆類食品花樣繁多,有豆腐、腐乳、合渣、豆豉、乾豆腐、豆芽、血豆腐(豆腐中拌豬血做成);用鮮魔芋磨製成的魔芋豆腐。

傳統小吃有桃片糕、薯片、糍粑、米花糖、苞米花、乾鮮果等。縣內傳統飲料有苞谷酒、綠茶。

【禮儀習俗】縣內把老人亡故稱為“白喜”,是一種特殊的“喜慶”,也用一種特殊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即跳喪。跳喪又叫打喪鼓、撒葉兒嗬、鬧靈歌、撒憂禍、鬧夜等,是運用藝術手段以樂的形式表達哀的內容的一種特殊的民眾性舞蹈,盛行於全縣。表演者多為男性;一般只能在大夜時在亡者的靈堂內外表演,邊跳邊唱。跳喪時以鼓、堂鑼、馬鑼、鈸伴舞,舞姿古樸、粗獷。演唱的歌曲因具體地域不同而有差異,演唱形式有高腔、平腔之分;演唱的曲目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熱鬧一晚歇》、《正月二十一》等。由於流行的地域不同,縣內的跳喪舞有高樁(站著跳)和矮樁(蹲著跳)之分,有2人舞、3人舞和群舞3種形式,有4種各不相同的風格,其中高坪鎮箱子井的《鬧靈歌》1957年曾赴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報演出,並多次參加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業餘文藝匯演。

建房縣內傳統房屋都是木質平房,多為一層,三開間或五開間,樓上擱雜物。開工前要祭魯班。屋架立起來後,要“擋水”,親朋好友前往祝賀,並敲鑼打鼓去送“梁樹”(作成堂屋主梁的杉木,一般中間要加以彩繪,送時披紅掛彩)、幫忙上樑、釘椽、蓋瓦。主人家要整酒款待。上樑時,由掌墨師主持升梁、上樑儀式:在屋樑兩端吊兩隻斗,各裝一對糍粑和若干小米粑粑和硬幣。屋樑安放妥當後,上樑師傅念祝詞,然後用繩子放下糍粑(俗稱“主粑”),由房主人夫婦一邊一人雙手接下;上樑師傅再向地上拋撒米粑粑和硬幣(稱“撒梁粑粑”),由小孩兒或大人搶撿粑粑和硬幣以討得封贈的吉利語;接下來是“甩髮錘”即把釘錘丟下來,上樑師傅問“前面有人嗎?”應答“有人”,再問“後面有人嗎?”也應答“有人”,問答被理解為是一語雙關的。

【歲時習俗】

嫁毛蟲農曆四月初八,農家在這天“嫁毛蟲”:在兩張紅紙條上書“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到山中去,永世不還家”,呈十字交叉狀貼在自家牆壁上,據說可減輕蟲害。

牛王節農曆四月十八是牛王節,這天禁止使牛,並要給牛吃精糧以祝壽。

磨刀節農曆五月十三為“磨刀節”,據說是關羽赴東吳單刀赴會的紀念日。農村有一句俚語說:“你不給我磨刀雨,我不給你曬龍袍”,即是說五月十三若這天下雨,那么六月初六便會出太陽,反之,若這天是晴天,六月初六就會下雨。若這天下雨,年成會好。

曬龍袍農曆六月初六,據說土家族歷史上有一位王爺為維護本民族權益在這天血戰身亡,血染戰袍,後人在這天曬衣物以示對他的紀念。據說在這天曬過後,衣物不生蟲。

風景名勝

巨猿洞

建始縣建始縣

巨猿洞位於高坪鎮麻扎坪村境內,俗稱龍骨洞。1968年—197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在洞內發掘出步氏巨猿牙化石5枚、南方古猿化石3枚,及其伴生動物龜類、靈長類、食肉類、長鼻類、奇蹄類、

嚙齒類化石24種。1970年,該洞被封存。該洞是迄今已知的世界巨猿產地緯度最高的地方(北緯30°39′)。1992年12月16日,被列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2000年—2001年,中國科學院為實施國家科學技術部關於“古人類起源及其環境研究”課題,先後再次在該洞組織發掘,發掘出巨猿牙化石10枚、古人牙化石3枚,第三紀古生物化石共50多個種屬。經考古專家鑑定,該種古人類生活於距今180—200萬年前,被命名為“建始人”。

石柱觀

建始縣建始縣

石柱觀位於高坪鎮望坪一片300多公頃的平疇中央的一座柱狀石灰岩孤峰頂端,古稱蟠龍山朝真觀,民間以狀名峰、以峰名觀,俗稱石柱觀。該觀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後多次翻修,1992年12月16日,

被湖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由省撥款修葺。石峰高51米,柱基周長223米,呈三足鼎立狀,足與足之間有石洞相通;從山腳到山頂有238級蜿蜒石階,供遊人和朝覲者上下。峰頂廟宇主要由大殿、中廳組成,分別為六棱形四層亭閣和單脊歇山式廳房,均為土木結構。峰身上下植被茂密,蹬道兩側古木森森,濃蔭蔽日;有石碑12塊,分別記載自明、清以降石柱觀興廢史。峰前有一潭,潭水長年不涸,相傳潭底遺有一隻金盆,滿月時隱約可見,俗稱“金盆偃月”,為縣內古“八景”之一。

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

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含花坪、景陽、高坪、紅岩寺等鄉(鎮)的部分村,面積1582.33平方公里。1953年後,先後出土劍齒虎、貘、野豬、鹿、牛、馬、羊、象等動物骨骼化石 ;1971年後,在洞群中發現巨猿牙齒化石19枚,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認定:“建始巨猿牙的形態與特徵與廣西柳城巨猿沒有種的區別”。1986年11月5日,湖北省人民委員會確定建始縣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通洞

石通洞位於業州鎮西南角鳳冠山麓峭壁下。洞內西北部較平坦寬敞,穹窿如舍,最寬處約30米,總面積約2200平方米,形同大廳。洞口崖檐飛泉常年不斷,淅淅瀝瀝飄落入洞前圓形小潭,即古縣誌中所稱“石洞飛泉”,夏天登臨,令人頓覺神清氣爽。洞中東南部地勢略高,進洞後可見一道天然石橋橫跨洞中東、西兩壁,即古縣誌中記載的朝陽觀十景之一的“石澗天橋”。此洞陰而不濕,冬暖夏涼,為歷代遊覽勝地。

古業州遺址

古業州遺址位於三里鄉棉花壩村。北周建德三年(574)置,隋大業初年(605)廢,十四年(618)復置,唐貞觀八年(634)再廢。遺址出土有漢代銅鑒2面,銅矛1件。

朝陽觀

念位於業州鎮郊區。朝陽觀又名鳳冠山,上有天池寺,該寺俗稱朝陽觀,方言以觀名山。該風景區含朝陽觀、米水河、穿洞子、閘木水峽、石鼓門、寶塔山等。天池明鏡、石洞飛泉、虎頭昂翠、崖懸白印、虎榜天開、蓬萊仙境、石澗天橋、石聳烏紗、鳳尾拖青等朝陽觀十大景點被載入清代《建始縣誌》,除獅灘夜吼不復存在以外,其餘9個景點基本保持原貌;山麓的石通洞20世紀90年代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

●五陽書院

位於業州鎮奎星樓路6號,坐北朝南,是恩施自治州境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書院建築。始建於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後經多次維修。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書院停辦後,為全縣教育機關駐地。1928年(民國17年)底,賀龍率領工農紅軍長途奔襲建始縣城,焚毀原縣署(俗稱老衙門),國民黨建始縣政府將辦公地點移至五陽書院。

1949年11月建始解放至1987年,建始縣人民政府亦在此辦公。現存建築布局除原射圃不存、連珠堂改建為三開間木質平房外,其餘部分基本保持清道光二十一年原狀,有考棚、講堂、齋房及東西號舍共大小40餘間,總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講堂由前廳、後廳、中廳及左右齋房組成,是書院的主體部分;中廳為方形單層亭閣。前廳、後廳、講堂均為三開間單層平房;東、西號舍各用板壁隔成三間,中間的走道用石板鋪砌。

1993年,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4月,被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

始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廟址在縣城西門外。明末兵燹後,原文廟被毀。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改建於縣城北部。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定址於城西北隅,此後又多次重修、擴建。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建始縣委在內辦公,經改建,1983年僅存大成殿和兩側的金聲玉振樓。大成殿高10. 57米,開間12.1米,進深10. 54米,為重檐歇山式,丹漆柱壁,青灰色布瓦,脊以青磚及油灰為料,脊上精塑走獸,以鐵鏈相牽。瓦當為“萬”、“壽”、花卉形。殿內四排木柱,16根著地,青石柱礎。梁架為六穿二重飛角,下有龍雕支撐,檐下綴風鈐,四周為磚石為牆,封頂裹檐。金聲玉振樓結構色彩與大殿相同。總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

1993年,被始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4月被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0月經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同意,遷至朝陽觀北麓,坐南朝北,搬遷中大殿的大梁被鋸掉1米,面積縮小。

歷史人物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經濟學博士楊再平、女作家韋君宜、原國民黨湖北省京山縣代理縣長劉森、教育家劉厚章、書法家李華、建始最早的共產黨員聶維楨、中國公路橋樑高級工程師黃開堯、電影戲曲研究員宋傑、民族音樂家文世昌、學者吳國楨、中國早期鐵路建設專家魏武英、著名民主人士馮遇伯、辛亥革命志士王訓民、清朝翰林學士張仲曦。

重大事件

花千萬超標建辦公樓

在湖北省國家級貧困縣建始縣,一個40多人的股級衛生局,新建的豪華辦公樓高達9層,多達9000多平方米,花費2300萬。與之相鄰,並且規模相當的新大樓,還有在建的縣人防工程信息中心、縣交通局貨運信息中心。整個建始縣,在建或已建的縣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司法局、地稅局、森林公安局等多個部門的豪華辦公樓,每隔百米左右就是一幢。

建始縣絕對貧困人口達18.7萬,貧困率高達40%以上。當地被列入湖北省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縣。一邊是國家大力扶持的貧困縣,一邊是政府部門可著勁兒建豪華辦公大樓。

旅遊資源

境內有七大風景區、業州十景和朝陽觀十個景點。

朝陽觀風景區

位於業州鎮郊區。朝陽觀又名鳳冠山,上有天池寺,該寺俗稱朝陽觀,方言以觀名山。該山在縣內方圓百里內獨具顯著的丹霞地貌特徵,與其周圍的山地迥然不同,山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清風送爽,曲徑通幽,更有洞穴處處,清泉常流,誠為探幽、旅遊佳境,被歷代文人墨客反覆吟詠,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等歷代名流詠石通洞的詩詞達28首之多。該風景區含朝陽觀、米水河、穿洞子、閘木水峽、石鼓門、寶塔山等。天池明鏡、石洞飛泉、虎頭昂翠、崖懸白印、虎榜天開、蓬萊仙境、石澗天橋、石聳烏紗、鳳尾拖青等朝陽觀十大景點被載入清代《建始縣誌》,除獅灘夜吼不復存在以外,其餘9個景點基本保持原貌;山麓的石通洞20世紀90年代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原天池寺在20世紀50年代初被廢棄,90年代末重建,正在進行開發。

景陽峽風景區

位於景陽鎮境內。清江橫貫全境,河谷幽深,兩岸壁立,重崖疊嶂,峭壁懸絕。江北有鳳凰展翅、霧中石人、絕壁驛道、景陽關、景陽溫泉等。“景陽關”雄立萬仞絕壁之間,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概,為古代川鹽入湘的重要孔道,又是古代防範外部族入侵的戰略要隘,系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下臨清江,自關口沿羊腸小道左紆右折而下,至江濱約7.5公里即是古渡口;江南有五花暮靄、興隆古剎、雙石擎天、龍灣瀑布、土司大寨、雙土地、將軍岩、潮水洞等景觀。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前曾為容美土司屬地,土司大寨據傳為容美土司的最後據點,境內曾有雙虎紐錞於等古巴人青銅器出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年代,關向應等曾在該鎮硝洞管理區的楊家街活動過。清江水布埡水利樞紐工程峻工後,可乘小火輪沿清江直達長江。該鎮氣候溫潤,是縣內著名的水果之鄉,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相對較集中,民風古樸、強悍。旅遊景點尚處於自然狀態。

石柱觀風景區

建始縣建始縣

位於高坪鎮望坪境內,含石柱觀、石門河、野三河峽谷、一、二級電站、桑園壩、巨猿洞等景點。石柱觀在一山間盆地中央孤峰獨聳,“左有寶塔映日,右有蛤蟆吐涎,上有石柱沖天,下有金盆偃月”,在清代以前即被譽為建始古“八景”之一。石門河號稱“施南第一佳要”,是古代從陸路進入施南府的必經之地,河上的一座小石拱橋,民間傳說系張獻忠入川時用一夜時間修建而成,民國初年,南、北兩軍曾在該橋兩岸對峙數月之久。麻扎坪的巨猿洞有化石寶庫之稱。馬虎山下的岩石上有數千個馬蹄狀的岩窩,俗稱“馬腳跡”,被譽為“花石仙蹤”載入清同治版《建始縣誌》。

姜家坪風景區

位於龍潭坪鎮北偏西2.9公里,與巴東縣相毗鄰。含姜家坪、天堰山、剪子口、石人坪、十八革等景點。景區內岩溶發育,石峰、石柱、石芽星羅棋布。以姜家坪、石人坪、十八革等處最為壯觀。

九股山風景區

位於業州鎮境西部當陽管理區境內,與恩施市和重慶市奉節縣分別接壤。含城門洞、馬鬃嶺、觀山、“鯉魚跳龍門”、“石海螺”、獅子岩、朝東岩、西漂灣、石柱、姊妹洞、青樹子、十八羅漢、四十二壩水庫等景點。主峰海拔1940米,“當陽旭日”被作為建始古“八景”之一載入清代《建始縣誌》。四十二壩水庫海拔1726米,水清如鏡,倒映藍天白雲,碧波漣漪,魚群嬉戲穿梭。青樹子水電站1121級石階宛若上天雲梯,西漂灣瀑布咆哮如雷十里之外隱約可聞。還有眾多的石柱石峰。

照京坪風景區

位於官店口鎮東南3.6公里,與鶴峯縣接壤,主峰海拔1941米,含照京崖、小三峽(白河下游)、蛤蟆溪洞、系馬柱、紅軍洞、紅軍樹、向王天子洞、鷹嘴崖等景點。該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年代是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革命紀念地甚多,紅軍樹(兩株柏樹)據說系賀龍種植。蛤蟆溪溶洞內石鐘乳千姿百態,有“猴兒戲獅”、“石海螺”、“牯牛坪”、“鐵匠鋪”、“華山雄峙”等,儼然一座地下宮殿。白沙村的千年巨杉高49.62米,形如巨塔。

張大頂風景區

位於茅田鄉北偏東2公里,主峰海拔1930米,面積11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穿山洞、牛肺洞、仙人橋、龍骨水瀑布、雪岩頂峰叢等。張大頂由70餘峰相連而成,植被良好。穿山洞長174米,高9米,洞內寬敞、明亮、平坦。仙人橋系風化而成,酷似石拱橋。龍骨水瀑有溶石柱挺立。

湖北行政區劃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