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區

芙蓉區

芙蓉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主城區東部,是長沙市內五區之一,總面積42.8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末,常住人口為52.37萬人,轄13個街道、1個正縣級單位(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隆平高科技園)。 湖南省與長沙市首腦機關匯集於此,芙蓉區是湖南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信息的中心。長沙火車站、長沙汽車東站、湖南通信指揮中心的交通、信息樞紐駐於區內;五一大道等20多條城市主幹道縱橫交織,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芙蓉區轄區內街市繁華,大型市場和特色街市星羅棋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歷年居全省縣(區)第一。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全省率先、中部領先地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芙蓉區芙蓉區

芙蓉區地域系長沙古城的一部分。長沙地名《戰國策》中已有記載。

長沙稱郡始於秦。秦始皇統一中國置三十六郡,其中有長沙郡;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傳五代,治湘縣(今長沙);長沙築城始於吳芮。

西漢建長沙國,改湘縣為臨湘。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封十子劉發為長沙王,築有思母台,後世稱定王台,遺址尚存。東漢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三國時長沙郡隸屬吳國。西晉置湘州,治臨湘(即長沙),轄長沙等郡。南朝改臨湘為湘州,隋改湘州為潭州,改臨湘為長沙縣,長沙縣名始於此。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潭州置睫沙郡,唐貞觀時又為潭州。唐玄宗天寶年間又改為長沙郡。五代時後梁封馬殷為楚王,建楚國,都長沙;改長沙為府,為長沙稱府之始。楚王六傳而亡;建有馬王廟,(遺址在今修業國小處),旁有馬王街。

芙蓉區芙蓉區

宋初復置潭州長沙郡,屬荊湖南路,治所潭州(即長沙)。宋末設善

化縣。元置湖廣行省湖南道宣慰司,領九路三州,長沙屬潭州路(後改天臨路),治所長沙。明設省,為湖廣布政使司,長沙為府(藩王府)。朱元璋子朱梓為潭王,建潭王府,八傳而亡。東牌樓、端禮街,八角亭、走馬樓、紫荊街一帶均為王府宅院之內。清沿明制,康熙三年(1664年),置湖南布政使司,湖南為省,長沙遂為省會。長沙屬長寶道,治所長沙,稱府。長沙縣、善化縣隸屬長沙府。省、道、府、縣治所同城。長沙府治設長治路,旁有府正街、府東街;長沙縣署設連升街(今屬西區),善化縣署設雞公坡,旁有縣正街(今屬南區)。

長沙城內以東起落星田、經大觀園、石樂私巷、息機園、萬慶街、萬福街、萬壽街、皇倉街、藩城堤至落棚橋一線為界(大致為今天五一西路)以北屬長沙縣,以南屬善化縣;東區地域跨兩縣,分屬長沙縣下鋪、中鋪和善化縣12鋪、14鋪。楊家山一帶屬善化一都、瓦屋街、姚家巷一帶屬長沙縣明道都。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並縣,善化併入長沙縣,治所在長治路府署舊址。

民國三年(1914年)改長寶道為湘江道,治長沙。民國九年(1920年)長沙縣設長沙市政廳管理市政。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國民政府頒布《市組織法》,舉辦地方自治。同年十月一日,長沙市政府成立。城內分四區。城東為第一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六月一日,一區區公所成立,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市區擴大,近郊設文藝、會春、金盆、嶽麓四鄉;城內四區改設八鎮。一區劃分為南陽鎮(南陽街片)、端履鎖(八角亭片)。

芙蓉區芙蓉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十一月,日軍侵犯湘北,當局實行焦土

抗戰;十一月十二日夜,軍警燒城,市區頓成火海,史稱“文夕大火”。(十二日韻母代日為“文”)市區一片廢墟,東區房屋80%被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市政府裁撤,區行政歸長沙縣管轄。同年十一月二十日,成立長沙市火災臨時救濟委員會,處理善後,恢復城南,城北兩鎮,東區歸入城南鎮。

民國三十年(1941年)元月長沙縣政府呈準將城南、城北兩鎮改為東、南、西、北四鎮;民國三十一年,改鎮為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日軍侵占長沙,成立日偽市政府及“維持會”;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二月成立日偽城東鎮公所;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長沙光復;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一月長沙市政府派員接管日偽城東鎮鎮公所,並成立長沙市政府東區區公所。

1949年8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長沙和平解放。8月24日,毛賡平受市政府委派:接管城東區區公所;原區長曹嘯生辦理移交,人員、武器、物資、檔案均造冊簽交,原區公所有區長、區隊副各1名,幹事、區丁各四名,保長、保隊副、保丁各9人以及文書、檔案等;自衛大隊直屬中隊移交步槍16枝,機槍2挺,原國民黨在東區統治宣告結束。

芙蓉區芙蓉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天,城東區人民區

公所誕生;為市政府派出機構,為科級,毛賡平任第一任區長。1951年9月25日召開城東區首屬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成立城東區人民政府,升為一級政權。1955年6月1日,區人民政府改為區人民委員會;1960年4月,成立天心閣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與區人民委員會台署辦公;1961年9月撤銷天心閣人民公社,恢復區人民委員會;1966年5月16日起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區人民委員會遂陷入癱瘓;1968年9月16日,由人民解放軍支左部隊代表、幹部代表、民眾代表組成三結合領導班子,成立東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5月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東區人民政府,同時撤銷東區革命委員會。1984年4月、1987年3月先後召開區第八屠、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區政府、區法院、區檢察院領導班子。

長沙市芙蓉區長沙市芙蓉區

芙蓉區人民政府駐地變遷:1949年8月駐蔡鍔路三保校(陳家祠堂);10月遷順星橋10號青峰廬;次年9月遷落星田50號; 1951年9月遷青石井23號,1954年遷肇嘉坪1號; 1955年6月遷瀏正街1號;1960年4月遷韭菜園68號,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芙蓉區風光芙蓉區風光

長沙市芙蓉區地處長沙市東部視窗,省委、省軍區等

黨政機關匯集於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度密集。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1°53'~114°5'、北緯27°51'~28°40'之間。位長沙子城之東部,東以京廣鐵路複線與郊區為界;南以大古道巷、人民路折向艮嶺上、妹子山與南區接壤;西以八角亭、黃興路與西區為鄰;北以中山路、八一路折向迎賓路終點、湖南賓館後圍牆至烈士公園湖邊與北區相連。芙蓉區總面積為42.8平方公里。

氣候

芙蓉區區域內降水充分。1988~2003年的年平均降水量約1500毫升。夏雨占全年總降水量的40%~70%。每年有長短不等的梅雨期。雨季一般在3~7月間,特別是6月(農曆五月)份,境內及周邊地區暴雨較多,降水較集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97年,達到1824.3毫米,為1909年以來第五個高值年。比歷年平均值高35.13 %。年降水量最少的是2003年,為1135.8毫米,比歷年平均值低24%。

區域內年平均日照約1200小時~1600小時。年日照時數最多的1992年,達到1645.4小時,比1988~2003年平均值高12%左右;年日照時數最少的1994年,僅有1260.4小時,比歷年平均值低14%左右。

無霜期年平均約275天,霜期一般出現在11月至次年3月。

1988~2003年芙蓉區氣溫、降水、日照情況一覽表:(圖表參考資料來源:)

年度 年平均氣溫
(℃)
極端最高氣溫
(℃)
極端最低氣溫
(℃)
年降水量
(毫升)
年日照
(小時)
1988 16.7 39.8 -2.2 1251.7 1510.1
1989 16.3 -6.3 1552.2 1334.2
1990 17.1 38.9 -9.3 1490.2 1511.4
1991 16.7 38.8 -10.3 1306.9 1384.9
1992 17.1 39.3 -3.8 1354.2 1645.4
1993 16.5 36.1 -4.4 1690.3 1435.5
1994 17.2 37.6 -3.2 1657.5 1260.4
1995 17.3 38.8 -1.8 1513.2 1488.5
1996 16.8 36.9 -3.7 1396.1 1378.1
1997 17.2 36.7 -2.5 1824.3 1425.7
1998 18.1 38.7 -2.4 1822.3 1448.1
1999 17.4 36.8 -4.7 1681.2 1265.9
2000 17.2 38.8 -3 1507.8 1295.9
2001 17.6 38.2 -3.4 1257.5 1555.1
2002 17.4 38.6 -2.3 1559.4 1426.6
2003 17.2 40.6 -4.5 1135.8 1444.5

地形地貌

據地質考證,6億年前,長沙芙蓉區還沉睡在一片汪洋大海中。2億年前才結束海浸歷史,顯露出山地、丘崗,開始由滄海變桑田的歷程。後來又經過幾千萬年地質運動,逐漸形成山地環繞、水系豐富的“長沙盆地”(亦稱湘瀏盆地)。長沙市芙蓉區正處在這塊得天獨厚的盆地的中心位置,地勢平緩。長沙市東部由湘江帶來的砂、粘土、礫石等堆積而成。

水文

瀏陽河從芙蓉區蜿蜒而過,流經長沙縣,至開福區馬廠以南入湘江,全長234.8公里,流域面積4665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芙蓉區芙蓉區

芙蓉區的植被大多為人工培育。2003年,芙蓉城區範圍

內共有綠地面積324.8萬平方米,綠地率15.67%。綠化復蓋面積518.5萬平方米,綠化復蓋率19.5%。境內自然生長和栽培的樹種近百種。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72株。其中樟樹59株、銀杏1株、桂花1株、石楠1株、白桎1株、若楝4株、楓香4株、廣玉蘭1株。韶山路與八一路交匯處東北角中共湖南省委新湘幼稚園內,有一棵樟樹,樹齡510年左右,胸徑2.4米,樹高23米,冠幅10米,是區內樹齡最長、樹桿最粗的古木。芙蓉區綠化委員會對轄區內古樹名木均進行了建檔登記和科學規範的管理維護,確保古樹具有優良的生長環境。韭菜園路口五一大道上有一棵白果樹,五一大道幾經改造施工,均繞樹而過。

人口民族

2012年末,芙蓉區總人口為52.3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8.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7‰。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末,芙蓉區轄13個街道(湘湖街道、定王台街道、韭菜園街道、文藝路街道、朝陽街道、五里牌街道、馬王堆街道、荷花園街道、東屯渡街道、火星街道、東岸街道、馬坡嶺街道、東湖街道)和1個正縣級單位(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隆平高科技園)。

交通

芙蓉區芙蓉區

芙蓉區是湖南省省會長沙市的東部視窗,長沙火車站、長沙汽

車東站、湖南通信指揮中心等交通、信息樞紐駐於區內,五一大道、芙蓉路等20多條城市主次幹道縱橫交錯,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黃花國際機場毗鄰而居。

經濟概況

2004年,在芙蓉區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力實施“資源整合、提質增效、開放帶動、強西拓東”的發展戰略,開拓進取,務實創新,加快推進各項改革,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率先發展、高速高效發展的良好勢頭,區域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綜合

區域經濟總量穩步提升。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2.82億元。同比增長16.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5億元,同比增長1.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1.88億元,同比增長23.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9.39億元,同比增長14.5%。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04年,三次產業結構為1.26:25.96:72.78,與上年比較,農業對該區經濟的影響正逐步弱化,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02個百分點,對全區GDP增長的貢獻率為0.1%;工業強區戰略穩步推進,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上升2.74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2.7%,拉動GDP增長5.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依然是拉動GDP增長的主動力,儘管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例同比去年下降2.72個百分點,但其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2%,拉動GDP增長11.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創歷史新高。全年共實現財政總收入7.61億元,同比增長54.86%。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71億元,同比增長60.3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92億元,所得稅淨上劃收入0.78億元。

市場物價穩中有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3.2%,同比上升2.5個百分點。其中城市間交通費價格指數為97.8%,通信服務價格指數為98.7%,服務價格指數為102.4%,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1.3%,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8%。

初步核算,2008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96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3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3.04億元,增長15.6%,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44.89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31.13億元,增長16%。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2.2、13.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0%、13.7%、86.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8.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萬元。全年經濟運行平穩,四個季度的GDP累計增幅分別為15.5%、15.4%、15.8%、15.8%。

發展環境不斷進一步最佳化。進一步加強對重點企業的重點扶持、重點保護力度,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台,加大中小企業擔保貸款的投放。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全面推進誠信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市場、誠信經營戶、誠信消費者的創建活動,進一步最佳化發展環境,我區被評為全省十大投資環境誠信安全區之一。

招商引資呈現新氣象。精心運作了中央商務區、隆平高科技園、瀏陽河風光帶、芙蓉新城等項目板塊,積極參與省"湘洽會"、市"港洽會",組織開展"台灣企業家芙蓉行"等一系列主動招商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年契約引進外資1.3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6049萬美元,增長9.7%,引進區外境內資金53.1億元,同比增長43.3%,三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3.9億元,同比增長24.4%。

農業

農業經濟取得新的進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城區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展,我區傳統農業生產面積不斷減小。實現農業總產值2.5億元,同比增長1.5%。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累計投入農業發展資金1088萬元,增長30.46%。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小康示範村"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明園蜂業、天康生物、怡清源茶業等省級龍頭企業穩步發展壯大,帶動全區農業向高效、優質轉型。

城市建設

全年有47個重點項目順利竣工,32個項目正抓緊建設。積極做好捷運、城際鐵路等項目的協調服務,捷運二號線芙蓉區段隧道全線貫通,雙楊路、長農路、農園路等道路竣工通車,營盤東路跨瀏陽河大橋順利合龍,引水工程、長善垸污水處理廠擴建進展順利。營盤東路東延線、西壠國小等執行103號令的項目2個月完成征拆簽約。一號安置點1400套、17萬平方米高層安置房主體封頂。新橋村等執行60號令的農民安置房加快建設。東牌樓、肇家坪等棚改徵收土地成功掛牌出讓。湘域城邦、長房白沙灣等房地產項目加速推進,商品房施工面積達650萬平方米,創歷史新高。通過重新研究策劃,隆平新區的“國際種都”總體定位和發展藍圖日漸明晰,引起了省、市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關注。

投資2610萬元購置各類作業機械83台,機械化作業率達60%。鋪設和修補路面18.8萬平方米,疏浚各類下水管道3.2萬米,修整更換各類井(蓋)1535處,市政設施進一步完善。加強園林綠化提質改造,綠化品位進一步提高。設定專門機構對14條主要道路實行24小時不間斷清掃作業,保潔質量顯著提升。

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經濟高速增長,規模工業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力軍。深入貫徹“工業強區”戰略,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7.88億元,同比增長29.5%;其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21億元,同比增長44%,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進一步加大了對工業的扶持力度,為中小企業提供各類扶持資金2500萬元,完成技改投資9.87億元,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2家。工業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61.01 %,比上年同期提高27.95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為8.29%,比上年同期提高2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為8.57%,比上年同期提高1.07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88435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9669元;工業產品銷售率98.47%,比上年同期下降0.87個百分點。

園區成為工業積聚帶。隆平高科技園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今年新引進企業25家,註冊企業(公司)總部40家,累計入園企業83家,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1億元,園區實力明顯增強。

建築業平穩發展。2004年,全區共有建築業企業55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46.79億元,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9.71億元。全年房屋竣工面積達169.2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城市建設大步推進,城區功能日益完善。在巨觀調控政策指導下,該區及時調整投資重點,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的投資力度,使全區固定資產投資依然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勢頭。2004年,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41億元,同比增長37.71%。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23.61億元;技術改造投資9.87億元,房地產業投資32.63億元。

基礎設施投入為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根據全市"大幹新三年、再創新輝煌"的目標,與城市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已成為投資重點。全年新增城市主幹道9公里,拓改城市道路15公里,漢城北路、高嶺南路、白沙灣路的建設如期進行。全區所有村級公路全部實現硬化,全面完成20條背街小巷的提質改造,征地拆遷補償信訪辦結率、新增土地補償3個月內支付率雙雙實現100%。

房地產業積極應對,收效明顯。全區的商品房銷售依然保持著旺盛的銷售勢頭,全年共銷售商品房14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高達120%;實現住宅銷售額25.97億元,同比增長132%。

國內貿易

消費需求持續活躍,大型商貿企業貢獻突出。2004年以來該區商品流通領域出現了供銷兩旺的良好勢頭,消費熱點層出不窮,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56億元,同比增長16.73%。限額以上商貿企業支撐作用明顯,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02億元,同比增長22.4%,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6.23%。樓宇經濟逐步提速,湧現了順天財富、亞大時代、維一國際等一批稅收過千萬的商務樓

社會事業

科學事業

芙蓉區芙蓉區

芙蓉區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電子研究所

、湖南有色金屬設計院等為代表的駐區129家科研機構和單位是區域經濟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資源。芙蓉區科技進步對全區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3.5%,2000年被國家科委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稱號。

教育事業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

截至2013年末,芙蓉區轄有幼稚園40餘所,中國小校35所

,大專院校12所,以培養“合格+特長”新型人才為目標,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學校開設了體操、舞蹈、田徑、音樂、英語、少年軍校、小記者等特色教育課。

文化事業

芙蓉區芙蓉區

考古研究表明,自秦漢以來,芙蓉區現轄區域就是古長沙的核心城

區,相繼出土了馬王堆西漢古墓、走馬樓三國吳簡等世界級的文化瑰寶。

位於芙蓉區的湖南省花鼓戲劇院、省湘劇院、省京劇院、湖南大劇院等專業文藝單位為繼承、發展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湘劇在此發揚;長沙晚報報業集團、湖南圖書館、湖南圖書城、定王台書市等眾多新聞、文化單位。

體育事業

芙蓉區體育事業芙蓉區體育事業

20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芙蓉全區以太極拳為主的武術運動、

以圍棋為主的棋類運動、以智慧型氣功為主的氣功運動、以桌球為主的球類運動蓬勃開展。先後主辦和承辦長沙市“亞苑杯”、“九星杯”、“九宮杯”等圍棋賽,並邀請聶衛平、馬曉春等中國圍棋界名人與參賽棋手見面;舉辦湖南省少年兒童“小天王”桌球挑戰賽和兩次全國部分城市老年人桌球邀請賽。修業學校被譽為“體操搖籃”,1972年起學校體操隊先後17次代表湖南省參加全國少年體操賽,奪得金牌28枚、銀牌38枚、銅牌34枚。1992年4月,代表中國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行的泛太平洋地區中小學生運動會,獲得女子團體亞軍及3枚金牌、4枚銀牌、2枚銅牌。楚怡學校培育出著名體操運動員和體育教練陳翠婷、陸莉、周晶等,1999年學校體操隊參加香港大埔國際體操邀請賽,獲得4枚金牌、4枚銀牌、3枚銅牌。

衛生事業

2012年,芙蓉區轄醫療衛生機構218個,其中三甲一級醫院3所,二甲一級醫院1所,一甲一級醫院7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1個。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其肝、膽、腎臟、兒科、心血管等學科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城市建設

芙蓉區芙蓉區

芙蓉區2012全年有47個重點項目竣工,32個項目已經建設。

做好捷運、城際鐵路等項目的協調服務,捷運二號線芙蓉區段隧道全線貫通,雙楊路、長農路、農園路等道路竣工通車,營盤東路跨瀏陽河大橋順利合龍,引水工程、長善垸污水處理廠擴建進展順利。營盤東路東延線、西壠國小等執行103號令的項目2個月完成征拆簽約。一號安置點1400套、17萬平方米高層安置房主體封頂。東牌樓、肇家坪等棚改徵收土地掛牌出讓。商品房施工面積達650萬平方米。

芙蓉區投資2610萬元購置各類作業機械83台,機械化作業率達60%。鋪設和修補路面18.8萬平方米,疏浚各類下水管道3.2萬米,修整更換各類井(蓋)1535處。設定專門機構對14條主要道路實行24小時不間斷清掃作業。

地域民俗

芙蓉區 流行於原 長沙府 一帶,以農村的山歌、民間的小調及本地花鼓為基礎演變而成。形成時期為清代末葉。長沙花鼓戲在原長沙府地區內分益陽、西湖、寧鄉、 醴陵 和長沙5個 藝術流派 。演唱時均以長沙方言為統一的舞台語言;故通稱長沙花鼓戲。其音樂曲調有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約200餘支,有傳統劇目336個。以表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特色,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富有濃厚的鄉士氣息。 長沙芙蓉區花鼓戲
1949年後,經整理的 傳統戲 《 劉海砍樵 》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並獲獎。50年代《劉海砍樵》唱遍全國。1989年長沙市花鼓戲劇院重新整理改編的《海哥與九妹》赴日本演出,轟動東瀛。還有《小姑賢》、《討學錢》、《訪友》、《喜脈案》以及現代戲《姑嫂忙》、《打銅鑼》、《補鍋》、《中秋之夜》等,其中拍成電影藝術片的有《打銅鑼》、《補鍋》、《喜脈案》等。花鼓戲演員中還湧現出了一批歌唱家如 李谷一 、 張也 等。 劉海砍樵
過元宵去 鬧花燈 看廟會 ,一直是老長沙津津樂道的事情,作為長沙市內為數不多的火神廟—— 火宮殿 ,是元宵節長沙市民許願求福的好去處。自春節前開始,坡子街沿線從湘江大道到黃興路步行商業街就掛滿了數以千計的花燈。這些花燈與街上透著湖湘地方特色的 騎樓 、 飛檐 、翹角、欄桿、台基等廊榭亭台,讓人深切感受到純樸的湘風湘情。栩栩如生的面人,晶瑩剔透的轉轉糖,技藝精湛的吹糖師傅嫻熟地挑出一團加熱的糖,輾轉手中,捏成長條,邊吹邊捏,雞冠、雞身、雞尾,一隻惟妙惟肖的 生肖 雞就這樣一氣“呵”成。作為民俗名食集中的商業街,匯集了數以百計的風味小吃。 坡子街廟會
老郎廟會 一年要舉行多次,並且形式多樣。一是老郎神誕日舉行隆重、熱鬧的祭祀活動。各劇種的老郎神誕日有所不同,如湘劇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老郎神誕,京劇則以三月十八日為老郎誕日。屆時都要給祖師爺做壽,老郎神泥像的大神龕在大殿正中,神龕前供著壽桃糕團。插蠟燭的拱形架子叫“蠟橋”,香燭點起來, 香菸 繚繞,燈燭輝煌。二是節日祭神,尤以元宵節的祭祀最為隆重,祭品也最為豐盛。正月十三上燈,戲班舉行燈節祭祖師。每逢農曆初二、十六也要祭祀,稱為“燒牙日”。三是重要演出、外地戲班來長演出和伶人參加社會慶典活動時都得到老郎廟祭祖。 老郎廟會
起於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第八子被封為長沙王,他依照金陵王族傳統,在長沙的吉王府內蓄養家班,帶來了弋陽腔,這便是湘劇四大聲腔之高腔的緣起。隨著崑腔、徽調、漢調相繼流傳到長沙,湘劇逐漸形成,它的聲腔系統由高腔、低牌子、崑腔、彈腔組成,所以,湘劇許多曲牌與崑曲是一致的,比如《駐馬聽》、《桂枝香》等。故而,戲劇家田漢稱讚湘劇道:“湘劇在許多地方劇種中比較完整高級。它的好演員、好戲與平劇(即京劇)無多讓,而且有獨到的地方。如動作的樸素、感情的強烈,都是難能可貴之處。” 湘劇

旅遊

景點

芙蓉區有可供參觀遊覽的景觀景點50多處,最重要的景點是:。

位於 長沙市 芙蓉區 瀏陽河 西岸、長瀏公路北側,距市中心約4公里,屬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原屬 東屯渡 鄉)。原為河灣平地中隆起的一個大土堆,根據馬王堆2號墓中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倉”3顆印章,參考文獻記載確定該墓墓主即為第一代軑侯利蒼,而1, 3號墓分別為利倉的妻、子之墓。 馬王堆漢墓博物館

文化特色街

白果園 位於芙蓉區解放路辦事處境內,名列長沙市僅存的四條老麻石和老長沙八大公溝之列,距黃興路步行商業街不到百米,距解放西路酒吧一條街300米。 白果園巷全長230米,寬4米左右,北接蘇家巷,南與人民西路相連,古老的麻石路承載著幾個世紀歷史的風風雨雨。古有關於“七仙女”解救民間旱災的動人傳說,近現代有兩處歷史文物古蹟――原《湘江評論》印刷舊址和原民國湖南省長程潛公館舊址。栽種白果、桂花等珍貴樹木,小橋流水,亭榭石凳,各民居院落亦已修復得頗具歷史文化特色。站在白果園巷口,仿佛能看到古代那些獨領風騷的文人墨客搖頭晃腦吟誦詩文、憨態可掬的神情,看到那些威武雄壯的將軍們從此喧譁而過,橫豎鋪排的麻石路面上,留下的是他們胯下駿馬的嘶鳴和佩劍的寒光,仿佛至今仍在歷史的天空迴響。 白果園
地處芙蓉區老城區內,南起大古道巷,北至人民西路(原織機街)與白果園遙相呼之,毗鄰黃興南路步行街,為長沙市僅存的4條古麻石街巷之一,也是長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的13條歷史街巷之一。全長340餘米,寬約4米,北靠人民西路,南接大古道巷,與白果園遙相呼應。街道彎曲,呈不規則S形,頗具特色。該處文物古蹟甚多,包括善化縣學宮、何紹基磻石山房、劉建緒公館等。另外,此地還保留了一口具有300多年歷史的甘露井,許多文人學士曾雅集此處,用甘露之水品茗。昔時的化龍池為繁華的商業街道,聞名全市乃至全省的油鞋木屐經銷商鋪大多集中於此,素享“長沙秦淮河”之美譽。 化龍池巷

特產飲食

特產

芙蓉區最重要的特產是“長沙三絕”,即湘繡、中國紅瓷器和菊花石雕。湘繡的起源和發展都在長沙,為四大名繡之一。長沙也建有湘繡博物館以供研究、參觀和銷售。中國紅瓷器最早出現於1100年前的晚唐長沙窯,但包括之後出現的瓷器在內,都沒有純正的紅色。1998年底,尹彥征在長沙才研製出純正的紅瓷器,並在長沙隆平高科技園建立了中國紅陶瓷工藝園。菊花石產於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圖案,其雕品為長沙的一大特色。

飲食

芙蓉區的飲食品種很多,本地小吃和湘菜在長沙最為流行。同時長沙人也愛吃很多外地名菜,因此各地的飲食也經常風靡一時,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貴州啤酒鴨、重慶火鍋、廣東水果粥等。自1990年代前後長沙開始推出各種土菜系列,代表性口味有剁椒魚頭、煙燻臘肉、抱鹽魚等;風味小吃最著名的為臭豆腐、黃鴨叫、燈芯糕,以及近期開始流行的口味蝦、鴨脖等。著名的土菜館有剁辣椒炒肉土菜館,潭州瓦罐等。芙蓉區的小吃,種類眾多,而且因為湖南當地的口味,很多小吃為長沙所獨有。臨街小吃店是吃小吃的主要場所,每到晚上,南門口等地前來吃小吃的人們絡繹不絕;即使過了深夜12點,來吃夜宵的人依然令街道火爆異常。尤其有名的夜宵區域在南門口到勞動廣場之間一條步行十分鐘即可穿過的路上,兩旁餐館林立。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娭毑口味蝦”和在馬益順巷口的臭豆腐攤。火宮殿以及飲食一條街是2005年開發的小吃新地界。

主要的當地湘菜有:瀏陽蒸菜、鄉里臘肉、寧鄉口味蛇、剁辣椒炒肉、黃鴨叫、紅燒肉、四方坪土雞、潭州瓦罐、竹香魚、瀏陽火培魚等。主要的當地小吃有:長沙臭豆腐、燈芯糕、口味蝦、口味雞、口味田雞、鴨舌、鴨脖、燉豬腳、蘭花乾子、油豆腐、刮涼粉、長沙米粉、唆螺、麻辣捆雞、香菜涼拌腰花等。

中國城市4

了解中國的城市,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領略自然風光,感受地方文化。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