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

沅江市

沅江市位於湖南省北部,瀕臨洞庭湖濱。全市面積2071平方公里,人口74.46萬。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7℃。沅江建縣已有1500年歷史,是洞庭湖區最早的縣治之一,1988年縣改市。市區湖泊清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是湖鄉著名旅遊城市。南洞庭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擁有亞洲最大的天然蘆葦盪,是中國中南部待開發的風景名勝之一。湖中島赤山、明朗山上的漢墓和原始社會遺蹟表明了洞庭湖區悠久的人類文明,特別是赤山“礫石三棱大尖狀器”的發現將洞庭湖人類文明上延到十萬年以前。城區附近,面積達18.6平方公里的胭脂湖、後江湖。沅江綜合經濟實力較為雄厚。改革開放20年來,沅江國民經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素有魚米之鄉、苧麻之鄉,蘆葦之鄉的美稱。沅江鮮魚、柑桔產量居湖南省第一位,苧麻、蘆葦產量居全國第一位。沅江工業綜合優勢顯著,機械紡織、化工農藥、輕工食品,建材造紙是沅江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隨著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沅江交通便捷。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沅江市沅江市
2012年,沅江市轄2個街道、11個鎮、1個鄉、2個場:慶雲山街道、瓊湖街道、南大膳鎮、黃茅洲鎮、四季紅鎮、陽羅洲鎮、草尾鎮、泗湖山鎮、共華鎮、南嘴鎮、新灣鎮、三眼塘鎮、茶盤洲鎮、萬子湖鄉、南洞庭蘆葦場、漉湖蘆葦場。
2015年,根據沅江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撤銷萬子湖鄉、三眼塘鎮和慶雲山、瓊湖2個街道設立瓊湖、胭脂2個街道。本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沅江縣共減少2個鄉級建制,現轄新灣、南嘴、草尾、黃茅洲、陽羅洲、四季紅、南大膳、泗湖山、共華、茶盤洲、千山紅11個鎮,瓊湖、胭脂湖2個街道,總面積2012.5平方千米,總人口76.12萬人,市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沅江大道楊柳莊8號)。

城市概況

沅江市位於湖南省北部,瀕臨洞庭湖濱。全市面積2071平方公里,人口72萬。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7℃。
沅江建縣已有1500年歷史,是洞庭湖區最早的縣治之一,1988年縣改市。市區湖泊清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是湖鄉著名旅遊城市。
豐富的旅遊資源是沅江突出的優勢。悠久的歷史使沅江擁有璀璨豐蘊的人文古蹟,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沅江麗質天生的山水美景。南洞庭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擁有亞洲最大的天然蘆葦盪,是中國中南部待開發的風景名勝之一。湖中島赤山、明朗山上的漢墓原始社會遺蹟表明了洞庭湖區悠久的人類文明,特別是赤山“礫石三棱大尖狀器”的發現將洞庭湖人類文明上延到十萬年以前。城區附近,面積達18.6平方公里的胭脂湖、後江湖,岸芷汀蘭,魚翔淺底,春夏秋冬景色各異,晴雨風雪各有情致。使沅江成為遊覽勝地。

沅江市沅江市
沅江綜合經濟實力較為雄厚。改革開放20年來,沅江國民經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主要經濟指標位居湖南省縣級城市前列。沅江農村是著名的農作物高產區和全國農產品商品基地,素有魚米之鄉苧麻之鄉蘆葦之鄉的美稱。沅江鮮魚、柑桔產量居湖南省第一位,苧麻、蘆葦產量居全國第一位。沅江工業綜合優勢顯著,機械紡織、化工農藥、輕工食品,建材造紙是沅江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隨著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
沅江交通便捷。陸路有一級公路與益陽相連,距離僅26公里,水路有高速客輪直達長江。沅江港口年吞吐量100萬噸,是湖南四大港口之一,千噸級碼頭正在興建。沅江城市整體服務功能較為完善。中國麻類研究所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均在沅江境內。

歷史沿革

沅江是流經益陽地區的一條著名河流,這條河在古時就非常有名,以“流水歸宿之地”而得名。沅江市也因此而得名。

沅江市沅江市
沅江市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素有藥山、安樂、喬江之稱,有1500多年輝煌歷史。早在5000多年前,現境內漉湖等地已形成原始村落,到青銅器時代,蓮子塘一帶聚居村落已相當密集。春秋戰國時期,沅江成為了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勢力顯著增強,1988年撤縣建市。
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7月1日,“益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益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益陽市委員會”正式掛牌。從此標誌著地級益陽市的成立。全市轄3縣(南縣、桃江、安化)、1市(沅江市)、2區(赫山、資陽)、5大國營農場(大通湖、北洲子、金盤、千山紅、茶盤洲)和大通湖漁場。
2004年,沅江市轄5個街道辦事處(慶雲山街道辦事處、山巷口街道辦事處、凌雲塔街道辦事處、團山街道辦事處、馬公鋪街道辦事處)、11鎮(三眼塘鎮、新灣鎮、南嘴鎮草尾鎮陽羅洲鎮四季紅鎮黃茅洲鎮、南大膳鎮共華鎮泗湖山鎮茶盤洲鎮)、10鄉(萬子湖鄉、竹蓮鄉、大同鄉、熙和鄉、七子浹鄉、志成鄉、北大鄉、雙豐鄉、新華鄉、白沙鄉)、1個農場(淨下洲農場)、4個蘆葦場(漉湖蘆葦場、東南湖蘆葦場、萬子湖蘆葦場、魯馬湖蘆葦場),總人口74.46萬人。

沅江市沅江市
2005年,沅江市原轄的27個鄉、鎮、場、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4個:雙豐鄉、北大鄉、南大膳鎮合併設立南大膳鎮(鎮人民政府駐南大膳);志成鄉、黃茅洲鎮合併設立黃茅洲鎮(鎮人民政府駐塞波嘴);熙和鄉、大同鄉與草尾鎮合併設立草尾鎮(鎮人民政府駐再附垸);七子浹鄉與陽羅洲鎮合併設立陽羅洲鎮(鎮人民政府駐陽羅洲);將淨下洲農場併入泗湖山鎮;白沙鄉、新華鄉、共華鎮合併設立共華鎮(鎮人民政府駐黃土包);竹蓮鄉、三眼塘鎮合併設立三眼塘鎮(鎮人民政府駐洋海村);山巷口、馬公鋪和團山3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瓊湖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腰塘基);慶雲山和凌雲塔2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慶雲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衙門口)。茶盤洲鎮、新灣鎮、南嘴鎮四季紅鎮、萬子湖鄉行政區域維持現狀不變。撤併萬子湖蘆葦場、魯馬湖蘆葦場、東南湖蘆葦場,設立南洞庭蘆葦場。場部駐原東南湖蘆葦場駐地;漉湖蘆葦場維持現狀不變。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沅江市共轄11個鎮、1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沅江市
沅江市土地總面積2177平方公里,折合21.77萬公頃。其中耕地6.263萬公頃,水面5.4萬公頃,湖洲6萬公頃,丘崗1.4萬公頃。呈“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鄉特徵。待開發土地資源沅江市有待開發耕地後備資源有1167.32公頃,主要是蘆葦退化的湖洲、灘涂、荒草地和廢棄占地和災毀地。

水面資源

沅江市共有水域面積11.68萬公頃,占沅江市土地總面積的59.9%。枯水期可以利用捕撈與養殖水面達4.4萬公頃;洪水期11.68萬公頃。面積之大,種類之多,居全省之首。垸內可進行水產品養殖的0.87萬公頃水面中,有內湖25個,啞河4條,河灣湖汊400多處,溝渠253條,中小池塘27335個;垸外3.53萬公頃常年捕撈水面中,有湖泊64個,河流11條,水深在3米以上的河灣湖汊286處,大中小湖浹40餘處。在擁有220種水生生物中,魚類114種,久負盛名的烏鱧、銀魚、鯿魚、鮎魚等。兩棲類6種,爬行類2種,哺乳類2種,甲殼類7種,螺蚌類18種,水生植物71種。其中湘蓮、芡實、田螺、烏鱧、草魚均為沅江市傳統出口產品。
1987年至1995年,沅江市水產品連續9年居湖南省第一,據2001年統計,沅江市共有放養水面1.02萬公頃,其中池塘0.703萬公頃,內河溝0.317萬公頃,水面利用率達86.9%。

礦產資源

沅江市域地層出露不全,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大部分缺失,位於燕山運動晚期以來長期下沉的洞庭湖盆地,岩漿活動弱,不具備內生礦藏成礦條件,僅具備外生沉積礦床成礦條件。市域礦產資源貧乏,主要礦種為磚瓦用粘土礦和河道砂石。粘土礦主要來源於第四紀網紋紅土和第四紀全新世以來的湖積沖積土。沅江市有28個工礦點,厚度6——10米,總儲量約61.21億立方米。2001年,沅江市建築用磚生產能力為4.57億磚/年。部分磚瓦製品還銷往常德、益陽、長沙等地。

旅遊資源

沅江1986年被國務院定為首批內陸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全市有大小景點120處,集中分布在

沅江市沅江市
南洞庭湖、赤山烏和市城區。南洞庭湖是國際公認的重要濕地,集湖光水色、烏嶼汀洲、文物古蹟、珍稀物種和動人傳說於一體,蘊含著洞庭湖縱橫八百里,上下千萬年的巨大時空演變脈絡和深刻的漁耕文化淵源,被旅遊名家譽為“我國湖光勝景第一處”。

湖面煙波浩森,水天一色,鷗鷺翔泳,舟帆奔流,漁歌飛揚,古塔凌雲,島嶼星落;有珍稀動植物數十種,尤其不泛彌足珍貴的中華秋沙鴨、丹頂鶴、中華鱘、白鰭豚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湖中明山、朗山二孤島是洞庭湖流域古文明發祥地之一,上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兩處,古墓達1300多座,其中有大量東漢前年後的名人墓葬和珍貴文物;清代石塔凌雲塔、磚塔鎮江塔東西相對,遏浪橫江,工藝精湛,氣勢磅礴,堪稱水上建築藝術的不朽傑作。近年,日本德國美國等30多個國家的遊客紛紛前來旅遊觀光。

社會事業

洞庭湖博物館是全省最大的縣級博物館,館藏檔案3萬餘件;湘北市場是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國內特大縣級市場

沅江市沅江市
擁有店鋪及攤位達5000多個;城區湖心路被譽為全省最美一條街;教育、衛生、體育工作連年創先進。近年市一中學生羅衛東、周小平分別奪得國際奧林匹克物理及化學競賽金牌。

地理位置優越。地處華中經濟圈內,南部以工業和旅遊業為主導,建成了獨具特色的“銀沅經濟走廊”,北部依託資源優勢,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和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省級優質高效農業開發示範區。沅江自古以來是湘北地區的戰備要地。水路連湘、四水,直通長江,是湖南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陸路南接長石鐵路長常高速公路,北連南茅大橋,省道1831線縱貫全境,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有一級公路與益陽相連,距離僅26公里,屬於長沙一小時經濟圈。水路有高速客輪直達長江。沅江港口年吞吐量100萬噸,是湖南四大港口之一,千噸級碼頭正在興建。

人口民族

沅江市沅江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沅江市共有24個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23個;有漢族人口677140人,占總人口的99.81%;少數民族人口1262人,均為散居。在沅江市少數民族人口中,土家族310人,侗族220人,蒙古族157人,苗族154人,回族148人,彝族49人,壯族42人,藏族27人,維吾爾族27人,滿族27人,布依族25人,白族24人,朝鮮族17人,瑤族13人,土族8人,佤族2人,鄂溫克族1人,黎族1人,傈僳族1人,仡佬族1人,塔吉克族1人,其他7人。少數民族人口只占沅江市人口的0.19%。沅江市家庭單一民族戶198320戶,占沅江市戶數的99.69%,混二民族戶621戶,占沅江市戶數的0.31%,混三民族戶4戶。
2012年末,沅江市總人口75.4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2.88萬人、鄉村人口42.61萬人。出生人口8965人,出生率13.28‰;死亡人口4899人,死亡率7.26‰;人口自然增長率6.02‰。

交通運輸

沅江市沅江市
沅江自古以來是湘北地區的戰備要地。水路連湘、資、沅、澧四水,直通長江,是湖南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陸路南接長石鐵路、長常高速公路,北連南茅大橋,省道1831線縱貫全境,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有一級公路與益陽相連,距離僅26公里,屬於長沙一小時經濟圈。水路有高速客輪直達長江。沅江港口年吞吐量100萬噸,是湖南四大港口之一。

經濟發展

2008年,沅江市實現生產總值95.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7%。
2009年,沅江市實現生產總值99.4億元,比上年增長12.8%。
2010年,沅江市實現生產總值123.19億元,比上年增長14.5%。
2012年,沅江市實現生產總值176.03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增速比全省和益陽市平均水平分別高0.8和0.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3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73.43億元,增長14.2%;第三產業增加值60.22億元,增長15.3%。按年均常住人口測算,沅江市人均GDP為26207元,比上年增長14.5%。

第一產業

沅江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魚生產基地;年產優質稻40萬噸,棉花3萬噸,牲豬45萬頭,柑桔6萬噸,是全國商品糧、棉、豬、桔的重要產地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同時,還盛產烏鱧、龜鱉、泥鰍、鱔魚、湘蓮、黃花、蛇類等多種名特優新農產品,是湖南省重要的農副產品出口基地。1994年被列入省級生態農業建設試點示範縣(市),1995年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區,2002年被列入國家農村能源試點市。沅江市農業科技園是湖南省五個省級農業科技園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設立在縣級市的省級科技園。
2007年,沅江是亞洲最大的蘆葦產地,面積達44萬畝,常年產量30萬噸,產量占全國第一位。沅江是亞洲最大的苧麻基地,有面積33萬畝,年產優質苧麻8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強;自古以來就有“無沅麻不成莊”的美譽;沅江是全省最大的商品魚產地,現有水面80萬畝,其中精養水面10萬畝,年產鮮魚8萬噸,連續13年居全省第一位;沅江是全省最大的柑桔產地,有果園10萬畝,其中柑桔7萬畝,年產柑桔6萬噸,產量居全省第一位。
2012年,沅江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45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農業產值32.97億元,比上年增長3.6%;林業產值1.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5%;牧業產值16.29億元,比上年增長3.1%;漁業產值15.11億元,比上年增長7.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59億元,比上年增長10%。

第二產業

沅江市初步形成了以農業資源為依託的造紙、紡織、食品三大工業支柱和化工、機械、漁具和建材四大工業體系,是全國食品工業重點市和造紙基地之一。2004年沅江市被列為國家火炬計畫先進制造技術產業基地。
2012年,沅江市全部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8.89億元,同比增長14.3%。沅江市10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208.19億元,同比增長16.9%。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61.33億元,同比增長15.9%。沅江市新產品產值7.07億元,同比增長106.7%。沅江經濟開發區經省政府批准升格為湖南沅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園區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33.05億元,增長23.2%。船舶製造產業園獲全省首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稱號。
2012年,沅江市完成建築業增加值4.54億元,同比增長12.7%。沅江市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12家,完成產值11.91億元,同比增長37.7%,實現利潤總額6408萬元。

第三產業

2012年,沅江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城鎮零售額40.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5%;農村零售額10.68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分行業零售額中,批發業零售額4.7億元,比上年增長49.4%;零售業零售額38.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3%;住宿業零售額1.3億元,比上年增長27.0%;餐飲業零售額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0%。
2012年,沅江市接待遊客275.6萬人次,同比增加46.5萬人次,增長20.2%;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9億元,同比去年增加1.4億元,增長21.5%。

地方曲藝

竹馬舞

竹馬舞亦稱“竹馬燈”“馬燈舞”“跑馬舞”“跑馬燈”。流行於益陽、沅江一帶。亦稱“燈船”。嘉慶《崔東璧先生行略》:“元夜、端陽俗有燈船之戲”。竹馬用竹篾編製成馬頭、馬身,用紗布縫在馬頭、馬身上內可點蠟燭。馬身中間留空穴,可立扮演者。竹馬燈大多由民間職業劇團扮演成戲劇人物故事,有趙子龍長板坡救主、一男一女的楊中保與穆桂英、劉關張三兄弟,以及八虎搶幽州等。其表演動作有:探路、馴馬、引路雙引路、虎嘯馬驚、駿馬飛騰等。伴奏以鼓、鑼、鈔三大件,氣氛熱烈,大都在春節時表演,尤以與寧鄉接界處為盛。

採蓮船

採蓮船系用竹木紮成,外蒙彩布或彩紙,船上置四柱,用彩綢或彩紙紮成五彩繽紛的船倉,船中留空間,可站立扮演者。將彩船系在扮演者腰間,如坐船狀。表演時老艄公拿槳作划船狀,船有時輕快前進,有時顛簸而行。兩人合舞,如行船於水面上。有時邊歌邊舞,一般為表現勞動愛情生活,有的還增加伴唱者,如拿大芭蕉扇的“胖婆娘”,手持浪鼓的花鼻子“賣貨郎”他們或左或右的伴舞,互相插歌打諢,調情賣俏,惹人發笑。並在鑼鼓樂器的伴奏下,即興唱“花鼓子”。

洞庭漁歌

被漁民稱為丫口腔的洞庭漁歌,曲調主要源於洞庭漁民中廣泛流傳的地方小調,這是在漁歌、湖歌、燈調的相互影響、摻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調,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如《手撒魚網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等,形象地表現了漁民歡快的勞動生活情緒。

燈調

燈調也是民間歌舞中的一種,再加上打擊樂器伴奏,並化妝表演的一種小調。在洞庭漁民中廣泛流傳的有地花鼓、採蓮船、魚蝦燈等。如《迎客歌》,出自燈調《武花鼓調》,曲調熱烈歡快,由男女青年手拿花扇和手巾載歌載舞,表達了洞庭漁民真摯的感情和熱情好客的風俗。

風景名勝

沅江境內的南洞庭是國際公認的亞洲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有濕地面積60多萬畝。已發現動植物1400多種,中華秋沙鴨、丹頂鶴、中華鱘、白鰭豚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世界上最大的蘆筍、藜蒿、野芹、蓼米產地(2007年)。
沅江1986年被國務院定為首批內陸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糧、魚、麻、沅江市有大小景點120處,集中分布在南洞庭湖、赤山烏和市城區。

風景區

赤山島赤山島橫亘於南洞庭與西洞庭之間,與沅江市橘城新區僅一水之隔,其間有白沙大橋相連。島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是洞庭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島。相傳范蠡攜西施曾在此隱居,故又名蠡山。島上樹木茂盛,四周是眾多的湖汊、半島,有“洞庭明珠”之稱。島上主要景點有香爐山、“樟生臘”、龍虎山森林公園、西畔山洲有機生態農莊等。
胭脂湖
胭脂湖流域面積近90平方公里,湖面面積21500餘畝,湖水清亮純淨,達國家一級水質標準。胭脂湖水產資源特別豐富,有胭脂魚,名貴的銀魚、鱖魚,還有青魚、甲魚、河蚌等220多種水生動物。
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湖南益陽市,面積168000公頃。已被國家列為“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上生活著多種珍稀瀕危水禽和其它野生植物。南洞庭湖有118個人跡罕至的湖洲和湖島,有植物863種,鳥類164種,魚類11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鱘、白頭鶴、中華秋沙鴨等10種。

古建築

景星寺景星寺位於城區慶雲山上,唐貞觀年間尉遲恭監修。正殿門檐下有“唐敕景星寺”匾額。主軸建築三進,前為彌勒佛殿,中為如來佛祖殿,後為觀音大士殿。觀音殿左側為“洞華精舍”,系一迴廊廳閣。中軸建築左側為清華宮,右建半湖亭,為景星寺山門。該寺於明代廢圮,光緒六年修復。民國2年(1913)再次被毀,再次修復。抗戰時被日軍毀壞。1970年冬全部拆除。1999年在瓊湖公園鍾家嘴劃地重建,至2000年已建成天王殿、三聖殿等,常年香客不斷。
鎮江塔鎮江塔位於縣境南洞庭小口塞湖朱家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一月動工,兩年建成。塔坐北朝南,第二層西南門額嵌“鎮江塔”三字,塔高23.95米,占地5224平方米。鎮江塔建造兩百年來,挺立中流,堅實雄偉。1980年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凌雲塔凌雲塔位於萬子湖千秋浹。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二月破土開井,翌年奠基建造,嘉慶二年(1797)閏六月竣工,塔身用16906塊花崗岩砌成,耗白銀4710兩。塔高33.3米,7層8方,為中空樓閣式石塔。該塔為縣境清代單體建築藝術中的傑作,在全省現存清代石塔中,其風格與質量亦屬上乘。1980年列為沅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魁星樓魁星樓位於城區東北角文昌閣舊址前(今義和街6組),以原有泥塑“魁星點斗”神像得名,俗稱“八角亭”,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魁星樓為境內僅存的清代攢尖頂樓閣式土木建築,具有南方建築的清秀風格,也有北方建築的莊重氣質。樓高15米,3層、3檐、6方。
周維寅別墅周維寅別墅座落在三眼塘鎮人民政府機關院內,系沅江民國時期國民黨陸軍中將周維寅修造,占地8.64畝,建築面積907.9平方米。整棟別墅系磚木結構閣樓,為中式仿日式建築,分樓地兩層,有房間10間,房內均為木製地板和天棚,房間四周迴廊相通,走廊外用磚砌築80厘米高的柵欄使四周檐口的32個四方磚柱相連線。別墅始建於1932年秋,歷時6年,共耗資8萬銀元,主要修造者為羅重佑。1990年5月30日,沅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周維寅別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確定為益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特產

苧麻因為沅江曾名藥山縣,故苧麻又稱為“藥山苧麻”。苧麻種類有蘆竹青、白里子青、牛耳青、稀節巴、黃殼早、湘薴一號、圓葉青等15個品種。
茶葉國家在市境收購茶葉,對茶葉的穩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柑桔柑桔是沅江著名的特產,宋代時,沅江早已是江南著名的柑桔產地,沅桔以其“早熟、皮細、味美”而為世人所稱譽。
銀魚銀魚是沅江市的傳統名產。早在南宋年間,市內的銀魚便被列為貢品。
蘆葦沅江市蘆葦系蘆和荻的總稱。蘆,俗稱泡蘆或蘆泡子。荻,雙名扛柴。蘆的主要品種有線蘆、大頭蘆、觀音蘆,荻的主要品種有湘荻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還有紅桿、鐵桿、荻矛等。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