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

洪江市

洪江市,湖南省直轄縣級市。原稱“黔陽”,別稱“黔城”。由懷化市代管,位於湖南省西部。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侗、苗、瑤、回、土家等20個少數民族,土地總面積2164.4平方公里,山川秀麗,風光旖旎,環境優美,名勝古蹟、自然景觀甚多。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屬武陵郡鐔成縣。東漢、三國因之。

基本信息

洪江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區,東、西、北與黔 陽縣(今洪江市)接壤,南與會同縣毗連。地理座標:北緯27.5o~ 27.13o,東經109.45o~ 110.3o。南北縱長19公里,東西橫跨31公里,市區總面積216平方公里。1988年總人口8.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8萬人、非農業人口5.29萬人。在總人口中漢族約占97%,余為苗、瑤、侗、回、土家等少數民族

基本概況

洪江處層峰疊嶂之中,地勢甚高,氣候適人。盛暑烈夏,早晚可著袷衣;隆冬臘月,溫度最低零下三四度;時至暮春,室內猶生火取暖。雨水以5、6月為最多,常年平均降雨量1485毫米。平均日照1354小時。無霜期304天。

境內物產資源頗豐,已查明有木本植物91科584種,林地面積24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5萬立方米;礦藏資源礬礦儲量1億噸,石灰石几十億噸,石煤約1億噸,還有瓷泥,重晶石、石英石、鎢、銅、沙金、金剛石等;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萬千瓦,可開發的占55%。市域內有枝柳鐵路209國道1839省道沅水等交通幹線通過,水陸交通堪稱方便。

洪江夏為荊州之寺,周末隸屬於楚,秦為黔中郡地,漢為武陵郡鐔成縣地,東晉為舞陽縣地,隋屬沅陵郡龍剽縣,唐屬朗溪縣,五代入於蠻。宋元佑五年(1090)置洪江砦,隸黔陽縣;崇寧二年(1103)改屬靖州三江縣地,尋改三江縣為會同縣,隨屬會同縣。元明清因之。清末置洪江鎮。民國初期為會同縣洪江鎮,民國13年(1924)稱會同縣。洪江市,後又改為鎮。民國22年以後為湖南省第四、七、十區保全司令部和第七、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爭後期,湖南省政府在此設立洪江行署,轄第六、十兩個專區。解放初,置洪江市,隸屬會同專區。以後市鎮建制交錯更迭頻繁,至197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洪江市,屬黔陽地區(1981年6月30日改為懷化地區)。1988年11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經濟計畫單列市,1999年5月設洪江區。市區設河濱路、沅江路、高坡街、新街4個街道辦事處,共31個居民委員會;郊區轄桂花園常青、橫岩3個鄉28個村。  

洪江山水秀麗,環境優美,曾被除譽為湘西的一顆"明珠"。市區以老鴉坡為屏障,呈扇狀輻射,滿山綠樹成蔭,雄溪公園的亭台樓榭點綴其間,氣勢壯觀。城西嵩支山幽林深處的古剎大興禪寺,如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為省內著名寺廟之一。山間怪石成趣,古洞藏幽,以"丹鳳朝對"、"雙獅迎客"、"祖師洞"、"張家墳"、"白雲洞"、"鏡子岩"、"半山亭"、"水佛洞"、"觀音岩"、"鯉魚田"等影點構成嵩雲10景,為城市的遊覽勝地。  

洪江舊城改造步伐加快。解放前,有"七沖、八巷、九務、條街",街道狹窄,機動車輛行駛艱難,代步之具,惟兩人肩抬之山轎而已;房屋低矮潮濕,除少數富商豪紳所居住的窨子屋比較寬敞外,沿河一帶商店,多為木板房屋,下層營業,上層為住房,居住擁擠;公共衛生設施少,陰溝堵塞,滿街垃圾,臭水橫流,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解放後,公共設施逐年增加,街道不斷拓寬和延伸。1965年,改建跨巫水河的洪江大橋,來往車輛和市區東西兩岸人民暢行無阻。1980年,中共洪江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制訂《洪江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市政建設速度加快。對原有的南嶽路、沅江路、巫水路、新民路等10條19600米長的主次幹道進行拓寬改造和路面硬化,並新辟雄溪路,新建通往新區黔城與國道209公路和枝柳鐵路貫通的洪黔公路為洪江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全市16輛公共汽車,在市區內分4條線路行駛。城市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有電影放映單位24個,文化館8個,圖書館1個藏書5萬餘冊,公園、兒童遊樂場各1座,還新辟有體育廣場、體育訓練場、燈光球場和游泳池。

洪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絢麗多彩,遺存十分豐富。經國家古文物、古建築專家考察論證,洪江現存一座全省乃至全國罕見的古商城正待開發。洪江古商城內有80多個館、宮、殿、廟、庵、寺、院、祠,17家報社,23個錢莊,34所學堂,48個半戲台,50幾家妓院,60多個煙館,70餘所酒家,80來個客棧,近百個作坊,近千個店鋪,充擁于山城的每個角落。不愧是一幅展示明、清、民國社會景觀的“清明上河圖”,一所集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化史資大全的活性博物館。我們感謝歷史,感謝前人,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厚重的遺產。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洪江兒女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譜寫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壯麗篇章,曾經取得了第一次創業的輝煌成就,享有“湘西明珠”之美譽。在跨入21世紀的重要歷史時刻,洪江人民將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沿著“三個代表”的指引方向,繼續發揚“勵精圖治、銳意進取、求實創新、自強不息”的洪江精神,努力開闢“二次創業、民營興洪”之路,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昔日的湘西明珠再創輝煌。

我們熱情歡迎廣大洪江籍人士、各界朋友、社會團體和海外僑胞來洪江觀光旅遊,我們真誠地希望大家來洪江投資興業。只要來洪江,一切好商量。我們相信,有您和我們的共同努力,洪江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行政區劃

洪江市現轄25個鄉鎮,共有316個行政村,35個居委會。洪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侗、苗、瑤、回、土家等20個少數民族,有深渡苗族鄉、龍船塘瑤族鄉兩個民族鄉。

17個鄉:硤洲鄉、龍田鄉、岔頭鄉、 茅渡鄉鐵山鄉、群峰鄉、灣溪鄉、洗馬鄉、大崇鄉、熟坪鄉、 龍船塘鄉、深渡鄉、沙灣鄉、太平鄉、土溪鄉、岩壠鄉、紅岩鄉;8個鎮:安江鎮、黔城鎮、托口鎮、江市鎮、沅河鎮、 雙溪鎮、 雪峰鎮、塘灣鎮。

洪江市區劃圖

安江鎮:轄4個村、7個社區:黃花坪村、中山園村、小溪坑村、虹口洲村、紅心社區居委會、民主社區居委會、油菜園社區居委會、豹子壠社區居委會、兩眼塘社區居委會、桃子壠社區居委會、新建立河西社區居委會
硤洲鄉:轄12村:太和村、新莊村、溪邊村、紅村、仁建村、扶車村、古溪村、八門村、秀洲村、秀建村、下坪村、大橋村、稔禾溪村和沅建村
龍田鄉:轄14個村:長磧村、勝利村、東風村、壠西村、金花村、龍田村、婆田村、高陽村、洪溪村、雪臘溪村、大壠村、澇溪村、松林村、助溪村
岔頭鄉:轄16個村:大沅村、大年溪村、雙松村、黃雙村、高坡村、雞公坡村、陶家村、水尾村、羊坡村、竹山園村、岩里村、杉木田村、新江村、繁溪村、沅江村、胡家村
茅渡鄉:轄9個村:茅渡村、關沖村、定坡村、芒冬村、顏容村、大塘村、栗子溪村、婆田村鴨池村、灑溪村
大崇鄉:轄9個村:盤龍村、岩腳村、砂溪村、赤溪村、石板橋村、民主村、蘭家村、和平村、小龍江
熟坪鄉:轄15個村,1個居委會:熟坪村、大壠溪村、下山村、大灣村、連豐村、網塘村、竹坡村、雙溪橋村、尚保村、光榮村、平山界村、羅翁村、花園村、黎明村、大坳村、熟坪居委會
雪峰鎮:共16個村,1個居委會:公坪村、母溪村、金塘村、深渡江村、株竹村、蘆木溪村、永紅村、蘭溪沖村、青山洞村、大坪村、下新街村、龍家田村、兩溪口村、先鋒溪村、桐溪村、車力溪村、界腳村、大坪居委會
鐵山鄉:轄12個村:長灘村、冷溪村、涼竹灣村、袁家溪村、大段村高源村、沈家坡村、高橋村、向家田村、禾梨坪村、小溪村、水口山村、鐵山村
塘灣鎮:轄14個村:里木沖村、木蘭溪村、花岩村、枳木槽村、響溪村、陳家村、文峰村、中山村、江溪村、牡羊村、隘上村、水源村、蘭家村、蘭皮洞村
洗馬鄉:轄15個村:稠樹腳村、岩背後村、洪家沖村、大塘村、老樹溪村、三角溪村、古樓坪村、大泥村、芽柳村、中段村、花柳坪村、中和村、甘田沖村、徐家洞村、鐵山溪村
灣溪鄉:轄11個村:雙江口村、雲峰村、堙上村、下壠村、甘田印村、油榨岩村、花樹腳村、和豐村、橫溪坳村、秧田壠村、蒿菜坪村、先鋒村
群峰鄉:轄10個村:楊柳村、橫碧洞村、上洞村、蛇形村、永勝村、芙蓉溪村草鞋田村、龍山田村、雙塘村、木灑溪村
沙灣鄉:轄14個村:平陽村、月亮村、櫻桃溪村、獨田村、老屋背村、瓮田村、平原村、升子岩村、沙灣村、溪口村、石修村、寨頭村、健康村、光華村
太平鄉:轄10個村,1個居委會:松板村、補順村、太平村 、道理坪村、溶溪村、黎溪村、磨回村、橫江村、福田村、深溪村太平居委會
土溪鄉:轄11個村:雙龍村、官溪口村、砂金村、鳳凰村、沅光村、岩坳村、塘寶村、雙溪口村、沅光村、塘公溪村、水田溪村
深渡苗族鄉:轄13個村:紅莊村、牛溪腦村、曹壠村、下寨村、深渡村、上坪村、橫岩村、色木村、合建村、鄧家村、花洋溪村、集中村、浪溪沖村
龍船塘瑤族鄉:轄9個村:龍船塘村、紅心村、地勝村、小熟坪村、翁野村、黃家村、光明村、白龍村、翁朗溪村
黔城鎮:18個村,5個居委會:均田村、蓮塘村、株山村、百丈村、東山村、大田村、長坡村、漁塘溪村、高橋村、柳溪村、板橋村、水源村、蘭花村、桃源村、金牛村、鐵坑村、倒水灣村、小江村、王皇閣社區居委會、北正街社區居委會、南正街社區居委會、牛頭灣社區居委會、芙蓉社區居委會
雙溪鎮:16個村,2個居委會:雙溪村、煙溪村、塘沖灣村、大馬村、磨里坪村、毛田村、泥溪村、嚴家團村、山門村、大禾田村、梓木沖村、桐坪村、尖坡村、高山村、紅花村、梅元沖村、雙溪鋪居委會、盛興居委會
紅岩鄉:轄9個村:茶溪村、茶花村、菊花村、門溪村、紅岩村、高坪村、明亮村、關塘村、坪岩村
岩壠鄉:轄13個村:青樹村、竹坪壠村、青松村、春晨村、鐵門村、穀雨村、蘆荻坪村、力豐村、乾溪坪村、空田村、星火村、江丘村、青山村
沅河鎮:轄10個村,1個居委會:黔陽坪村、十里村、清水青村、沅城村、沅河村、堰橋村、鄢家溪村、大坡村、富團村、保勇村、沅神場居委會
托口鎮:轄16個村,1個居委會:朗溪村、三里村、王家坳村、新田村、新塘村、豹霧村、石橋村、裕農村、竹峰村、陽岫村、沙坡村、馬田村、陽荊村、楊柳村、通洲村、羅岩村街道居委會
江市鎮:轄13個村,1個居委會:里坪村、暴木溪村、老團村、岳溪村、雙龍村、翁坡村、龍尾村、紅蓮村、荊竹村、板栗溪村、蔣公溪村、竹灘村、申坳村、街道居委會

歷史沿革

洪江市歷史悠久。
今之洪江,戰國屬楚地,秦為黔中郡地。

洪江市洪江市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鐔成縣,縣治在黔陽西南,屬武陵郡。東漢、三國因之。
東晉義熙年間(405至418),廢鐔成縣併入舞陽縣,舞陽治(今芷江)遷鐔成,並改為鐔城。南北朝:齊建元元年(479),舞陽改為沅陽,仍屬武陵郡。梁改沅陽為龍標縣,隸屬南陽郡。陳武帝永定三年(559),改屬沅陵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置辰州,龍標改屬辰州。煬帝大業元年(605)復屬沅陵郡。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改屬辰州。貞觀八年(634),分置朗溪縣,龍惻縣改為龍標縣,屬巫州,州治設龍標。武后天授二年(691),巫州改為沅州,龍標縣隸屬沅州。長安三年(703),沅州改為舞州。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又改為巫州。天寶元年(742)改稱潭陽郡,屬黔中道。代宗大曆五年(770)更名敘州。
五代時,龍標為少數民族據有,廢縣置州,仍稱敘州。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湖南歸順,獎(芷江)、敘諸州隨之。神宗熙寧七年(1074)置黔江城。元豐三年(1080)改置黔陽縣,以在黔水之陽,故名(一說縣境石皆黑色,故以黔名),隸屬於沅州。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黔陽縣屬沅州路總管府,隸湖廣中書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黔陽隸屬沅州府。洪武九年(1376),沅州府降為州,黔陽屬辰州府,隸湖廣布政司。
清順治四年(1647),黔陽縣納入清室版圖,仍屬辰州府。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為府,黔陽屬沅州府。
民國初年,廢府存縣,黔陽縣屬辰沅道。民國24年(1935),湖南省政府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處”,將綏靖範圍內的19個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黔陽屬芷、黔、麻、晃行政督察區。翌年5月,行政督察區正式設立專員公署,黔陽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機關設黔陽。民國26年12月,全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黔陽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仍設黔陽。民國29年(1940)4月,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專署機關遷洪江,黔陽縣屬第十行政區管轄。
1949年10月3日,黔陽解放。是年11月1日,成立黔陽縣人民政府,縣治改設安江鎮,隸屬會同專區。1952年8月撤銷會同專區,成立芷江專區,黔陽縣隸屬芷江專區。是年12月2日,芷江專區更名黔陽專區。翌年5月,專署機關遷黔陽縣安江鎮大畲坪。1975年2月,專署機關遷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行政公署更為懷化行政公署,黔陽縣隸屬懷化行政公署。
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黔陽縣與洪江市合併,改為新洪江市,市治設於黔城。

自然地理

洪江市位於湖南省西部,沅水上游,雲貴高原東部邊緣的雪峰山區,東接漵浦洞口,南鄰綏寧、會同,西界芷江,北依懷化。地理座標:東經109°32’至11031,北緯265°91’至27°29'。

洪江市洪江市

市境東起洗馬鄉土嶺界,西止托口鎮鯉魚灣,長102公里;南起龍船塘鄉雪峰界,北至岔頭鄉大沅,寬55公里。總面積2173.54平方公里,其中陸地2105.36平方公里,水面68.18平方公里。總面積占全省l%。

地勢受雪峰山脈影響,東南高,西北低;山地夾丘陵與河谷平原相連。東南部多山地,海拔在400米以上,最高峰蘇寶頂,海拔1934米;中部安洪江谷盆地,地勢低凹,且較平坦,海拔在300-400米之間。

境內溪河縱橫,沅水縱貫全境,渠水舞水分別於托口、黔城注入沅水區域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度。

地理氣候

洪江以山地為主,占總面積的74.1%。境內依山臨水,形態類似“雞型”,地勢由東、南、西三面向北傾斜,以中部雲霧山為全區最高點,海拔894米,境內最著名的山峰有焦岩山大峰坡老鴉坡密岩尖嵩雲山等,海拔在

洪江市洪江市
170~894米之間。沅水自西向東轉北流入城區,巫水自南而北合沅水於城市中心,割市區為三部分。用材林和竹林大部分集中在中間山區,包括橫岩鄉4個村、桂花園鄉的鐵溪村,全區森林覆蓋率為53.8%,其中橫岩鄉高達75%。

洪江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陽光充足,雨量豐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在17℃左右。地勢越高氣溫越低。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在5.6℃左右,極端最低氣溫為-9.2℃;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27.7℃,極端最高氣溫為39.6℃。無霜期年平均為304天,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為1485毫米左右,4~8月份為雨季,降雨量約占全年的42%;年平均日照1354.3小時,為可日照時數的30.25%。

資源概況

土地資源:

洪江市土地總面積216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493公頃,園地面積13342.13公頃,林地面積14278.33公頃,牧草地面積51.8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5222.27公頃,交通用地面積969.14公頃,水域面積8276.57公頃,未利用土地面積19334.09公頃。

洪江市洪江市

礦產資源:

探明儲量的礦產20餘種,礦床及礦點38處,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重晶石黃金水泥石灰石石灰石耐火粘土、磷、電石、銅等,位居全省前5名的有黃金等礦產。

水利資源

:洪江市境內有大小河流327條,河流總長度596公里,年平均降水總量32.2億立方米。地表徑流量16.8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2.6億立方米。沅水自南向北貫穿全境,境內流長106.5公里。全市水能蘊藏量101.9萬千瓦,可開發量為88.76萬千瓦。市內有水電站52座,裝機總容量48505萬千瓦,發電量2.05億千瓦時。市內共有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119座,蓄水總量0.9億立方米。山平塘4727口,蓄水總量1.3億立方米。

旅遊資源

:洪江山川秀麗,風光旖旎,環境優美,名勝古蹟、自然景觀甚多,尤其有“楚南上游第一勝地”之美譽的黔城,是一個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古鎮內有芙蓉樓、南正街、萬壽宮、中正門、鐘鼓樓等遊覽勝地。還有以岩鷹洞、“白吊水”為主體的龍船塘旅遊區,是一個集天然森林與七大自然景觀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當年接待海內外遊客6萬人次,旅遊創匯10萬美元。

經濟概況

設立新的洪江市以來,全市人民始終堅持“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的總體思路,全面實施“工業立市、旅遊興市”發展戰略,突出項目帶動促發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尤其是我市“十五”計畫任務的如期完成及市治順利搬遷,市域經濟社會躍上了新的發展平台。

洪江市洪江市

國內生產總值

2006年,全市GDP完成25.2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5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6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06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6313元,增長14.5%。

農業

2006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1.58億元。

工業

2006年全市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0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36億元,比上年增長31%。

固定資產

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41億元,增長25%。
商務貿易
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為1200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9億元,增長14.2%。

財政收入

完成財政總收入1.41億元,全年財政總支出3.37億元。

金融

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80億元,比年初淨增2.9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8.25億元,比年初淨增0.38億元。

人民生活

2006年,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達16364元,增長23.0%;農民人均純收入3270元,增長6.0%。

教育事業

洪江教育享有“湘西明珠”的美譽,曾跨入“湖南十強瀟湘七雄”行列,獲湖南省“義務教育先進縣”稱號,

洪江市洪江市
被列為“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1996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兩基”達標。2000年提前5年實現懷化市提出的“普及中國小計算機教學”的奮鬥目標;勤工儉學、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管理、“農科教”一體化成為全省的旗幟,教育教學質量處於懷化市前列,美術教學領先於全省平均水平。洪江市現有全日制普通中國小219所,其中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城鎮完全國小和鄉鎮中心國小15所,村小175所;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公辦職業中專1所,民辦學校24所。目前,全市在籍學生52370人,在職教職工3735人。
近年來,洪江市致力於教育改革,教育事業有了新發展:
是“

普九”工作

卓有成效
1999年-2004年連續6年通懷化市“普九”年檢,近五年來資助貧困學生61237人次,資助金額450萬餘元,有效解決了“讀書難”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洪江市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殘疾兒童入學率為85.7%,國小畢業率和升學率均為100%,中國小年輟學率分別為0.84%和0.02%,各項指標均超過省定標準。

是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自2000年以來,我市連續五年被授予“懷化市高中教育教學突出貢獻獎”。2005年,洪江市高考二本自然上線478人,應屆高中畢業生二本上線人數和上線率居懷化市13個縣(市、區)第一。近五年來,洪江市共有1576人升入各高等院校,5人考入清華、北大。

是學校建設步代加快

在洪江市新市治黔城修建芙蓉中學一所,占地165畝,投入資金逾3000萬元,將於2006年8月正式開門辦學。危房改造“改變城鄉面貌”,近三年來,洪江市共籌措資金5290萬元,改造危房28049平方米,新建校舍93184平方米。2004年,洪江市在大湘西較早啟動了“校園文化建設工程”,精心打造“洪江教育之旅”、“經典故事牆”、“詩式廊”、“科普園”、“竹詩牆”等數10個文化精品工程相繼“出爐”。

是師資素質顯著提升

近五年來,洪江市共組織4000餘名教師參加了學歷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71%的教師獲得了國語合格證書,88%的教師獲得了計算機初級證書,350餘名教師在各類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勵。

是職成民辦幼兒教育蓬勃發展

到2005年,洪江市職業中專學校在校人數達4397人,比2000年增加3288人,創歷史最高水平,對口升學率、就業率均達100%。民辦教育達24所,在校人數6000餘人,振華學校西南文武學校懷化市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學前兩年教育和三年教育全面啟動, 10個鄉鎮已創建有中心幼稚園。

是各項改革紮實推進

近五年來,洪江市教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03年,黔陽一中成功實現了初、高中剝離,原黔陽四中改制為“國有民辦”學校,更名為“洪江市實驗學校”,學校迅速崛起,成為了懷化市屈指可數的優質國中。2004年,原安江紗廠子弟學校實現校企分離,學校交由洪江市教育部門主管,更名為“洪江市第六中學”;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2003年洪江市實現了教師全員聘任,分流教師672人。2005年,實行了教師隊伍“新進入編考試、缺崗競聘考試、晉升職校考試”,以考試均衡師資;改革了“畫地為牢”的招生體制,推行“就近入學”和“自願擇校”相結合,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人口民族

洪江市共有20個少數民族,兩個民族鄉,即:深渡苗族鄉、龍船塘瑤族鄉,兩個少數民族人口過半的鎮,即:托口鎮、沅河鎮。

洪江市洪江市

少數民族總人口45809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0.67%,即:侗族24998人,苗族13038人,瑤族6857人,土家族381人,回族114,蒙古族164人,維吾爾族14人,彝族53人,壯族56人,白族33人,滿族24人,佤族4人,藏族28人,畲族2人,梨族1人,哈尼族1人,傣族1人,傈僳族1人、布依族19人,朝鮮族21人。
2005年末全市總人口42.94萬人,總戶數138175戶。城鎮人口6.94萬人,占總人數的 16.16%;農業人口36萬人,占總人數的 83.84%。全市人口中,男性22.02萬人,占51.27%;女性20.92萬人,占48.73%。男女性別比為105.22 :100。年末常住人口40.54萬人。人口出生率10.21‰,死亡率3.86‰,人口自然增長率6.36‰。

旅遊資源

洪江得沅、巫二水匯流,又扼西南交通孔道,自古為連線湘、鄂、黔、滇、桂的重要關口,有“五省通衢”。清

洪江市洪江市
康熙四年後,已發展成為湘西一大商埠,民國初期被稱為湘西“小南京”,風景名勝古蹟多,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有:岩門沙尖咀、岩門村兩處商代遺址和岩門村春秋戰國遺址;“古商城”中的十大會館,目前仍保留的有:寶慶會館(太平宮)門牌,這些會館雕樑畫棟,建築宏偉,門坊多用青石雕琢磨製而成兩側有石雕、壁畫。“雄溪五泉”,第一、二泉在老鴉坡腳下,但因修嵩雲路被毀,第三、四、五泉均處白馬坪(現雄溪公園內);宗教景觀:嵩雲山大興禪寺,建於明末清初,清道光十七年後重建,歷來是本地和鄰近數縣民眾朝拜的佛教聖地,每年農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佛事鼎盛;自然景觀:有秀美的“天柱峰”、“穿岩”、“嵩雲勝景”、“丹鳳朝陽”、“雙獅迎客”;有神秘的“祖師洞”、“白雲洞”、“水佛洞”;有迷人的“洪江水電站庫區風景區”等。

名勝古蹟

高廟遺址

高廟遺
址位於洪江市岔頭鄉岩里村,是沅水一級台地上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較厚,最厚處距地表可達5米多。遺址可分
為下部遺存和上部遺存。下部遺存與皂市下層中晚期年代相當(距今約7400年),出土有相當數量的白陶器、釜、罐、缽等,器物造型奇特,很少帶有附耳。紋
飾以戳印筆點鳳鳥紋、獸面紋最具特色。上部遺存與大溪文化的
年代相當(距今約6500-5300年),與大溪文化有一定的聯繫,但泥質陶很少,平底器和三足器幾乎不見;紋飾以戳印紋和凸點紋為主;釜、罐類陶器仍保
留著曲頸的傳統作風,因此被有關學者分別命名"高廟下層文化"和"高廟上層文化"。高廟遺址所提示的文化遺物不僅證實了"舞水文化類群"劃分的龍標勝跡合理性,而且進一步表時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這裡的石文化不僅保留了自己鮮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對洞庭湖地區文化甚至嶺南的文化交流產生過重要影響。尤其是高廟下層文化流行的戳印鳳鳥紋和獠牙獸面紋圖案其神秘性和藝術性可與良渚玉器和商周青銅器上的圖案比美,這將為省乃至全國古代文明的研究開闢一個新的途徑。高廟遺址是我省古代文明史上的一處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特殊的藝術價值。

赤峰塔

坐落於黔城鎮高橋村,巍峨雄壯,高聳入雲,與黔城古城一水之隔,遙遙相望。
寶塔建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有建塔碑記一塊,塔身全部為青磚壘砌,塔周長29米,內園直徑4.6米,厚2米,高約28米,共七層八方,每方有繪畫及小窗,每層相接處為花紋角磚砌成。頂角8方有銅鈴,被風一吹,銅鈴發出優雅清脆之聲,遠近皆聞。

龍標勝跡

黔城古城山環水繞,風光奇秀,東望巍巍雪峰山主峰蘇寶頂,峽溝飛瀑,林海茫茫;西臨沅神灣旅遊度假區,沅水兩岸苗村侗寨、河灘洲岔,九曲十八灣;南邊是南方絲綢之路重要驛站,有“木商搖籃、油號起源”之稱的托口古商鎮;北有“世界稻作文明源地”安江高廟遺址和“袁降平雜交水稻搖籃”安江農校等。

芙蓉樓

芙蓉樓,相傳黔城芙蓉樓為詩家天子王昌齡送辛漸處。占地1萬平方米,亭廊樓閣,錯落有致,內藏曆代名家書法和記事碑刻二百餘塊,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位於洪江市黔城鎮。

洪江教育

綜述

洪江教育享有“湘西明珠”的美譽,曾跨入“湖南十強、瀟湘七雄”行列,獲湖南省“義務教育先進縣”稱號,被列為“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1996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兩基”達標。2000年提前5年實現懷化市提出的“普及中國小計算機教學”的奮鬥目標;勤工儉學、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管理、“農科教”一體化成為全省的旗幟,教育教學質量處於懷化市前列,美術教學領先於全省平均水平。洪江市現有全日制普通中國小219所,其中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城鎮完全國小和鄉鎮中心國小15所,村小175所;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公辦職業中專1所,民辦學校24所。現今,全市在籍學生52370人,在職教職工3735人。“普九”工作1999
年-2004年連續6年通懷化市“普九”年檢,資助貧困學生61237人次,資助金額450萬餘元,有效解決了“讀書難”的問題。到現今為止,洪江市適齡
兒童入學率為100%,殘疾兒童入學率為85.7%,國小畢業率和升學率均為100%,中國小年輟學率分別為0.84%和0.02%,各項指標均超過省定
標準

。教育質量

自2000年以來,該市連續五年被授予“懷化市高中教育教學突出貢獻獎”。2005年,洪江市高考二本自然上線478人,應屆高中畢業生二本上線人數和上線率居懷化市13個縣(市、區)第一,洪江市共有1576人升入各高等院校,5人考入清華、北大。

學校建設

在洪江市新市治黔城修建芙蓉中學一
所,占地165畝,投入資金逾3000萬元,將於2006年8月正式開門辦學。危房改造“改變城鄉面貌”,洪江市共籌措資金5290萬元,改造危房
28049平方米,新建校舍93184平方米。2004年,洪江市在大湘西較早啟動了“校園文化建設工程”,精心打造“洪江教育之旅”、“經典故事牆”、
“詩式廊”、“科普園”、“竹詩牆”等數10個文化精品工程相繼“出爐”。

師資素質

洪江市共組織4000餘名教師參加了學歷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71%的教師獲得了國語合格證書,88%的教師獲得了計算機初級證書,350餘名教師在各類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勵。

民辦幼兒教育


2005年,洪江市職業中專學校在校人數達4397人,比2000年增加3288人,創歷史最高水平,對口升學率、就業率均達100%。民辦教育達24
所,在校人數6000餘人,振華學校、西南文武學校在懷化市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學前兩年教育和三年教育全面啟動,10個鄉鎮已創建有中心幼稚園。

各項改革

洪江市教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03年,黔陽一中成
功實現了初、高中剝離,原黔陽四中改制為“國有民辦”學校,更名為“洪江市實驗學校”,學校迅速崛起,成為了懷化市屈指可數的優質國中。2004年,原安
江紗廠子弟學校實現校企分離,學校交由洪江市教育部門主管,更名為“洪江市第六中學”;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2003年洪江市實現了教師全員聘任,分流
教師672人。2005年,實行了教師隊伍“新進入編考試、缺崗競聘考試、晉升職校考試”,以考試均衡師資;改革了“畫地為牢”的招生體制,推行“就近入
學”和“自願擇校”相結合,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文衛狀況

文化

2011
年新建成35家農家書屋、1個鄉鎮文化站,免費送戲下鄉30場。成功舉辦了洪江市2009年健身操大賽、“計生春風進萬家”大型文藝演出、“放歌懷化60
載歌詠”大賽。在湖南省藝術節上,我市創作編排的《乖乖花瑤寨》獲得舞蹈類金獎,《傳奇的地方》獲得曲藝類銀獎。全市有電視台1座,廣播電台1座,電視轉
播發射台2座,有線電視用戶數5.8萬戶,其中縣城2.3萬戶,農村3.5萬戶。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1%;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9%,提高
1.3個百分點;年末有線電視入戶率92.0%,提高3.5個百分點。

衛生

2011年新建鄉鎮衛生院4所。年末全市衛生機構33個,其中,醫院30個、衛生院2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981張。衛生技術人員1149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28人,註冊護士293人。

體育

2011
年建立36個健身活動指導站點,培訓懷化市級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10名,開展民眾體育活動22次,參加活動人數21560人次。組隊參加國家、省及懷化市
比賽13次,獲獎人數76人,共獲獎牌459塊,其中金牌62塊(國家級金牌1塊),銀牌53塊,銅牌44塊,實現了我市競技體育30年來國家級金牌零的
突破。

知名人士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國家"863"計畫“01-01-101”專題重大責任專家、研究員、湖南省農科院名譽院長、湖南省農學會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湖南農大教授,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

易圖境

易圖境,字森庭,1922年5月生,洪江市洗馬鄉人,著名花鳥畫家。現為懷化學院教授、湖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湘潭師範學院、中南大學客座教授、湖南書畫研究院特聘畫師、湖南九歌書畫研究會會長。
易老從事國畫研究60多年,寫意花鳥筆墨厚重,質樸自然,情趣萬千。在近些年的創作中,大膽嘗試濃重的色彩表現對象,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道路,創造了崇高壯美的焦墨重彩畫風。

肖鏡如

肖鏡如,洪江市(原黔陽縣)塘灣鎮江溪村人,經濟學博士,現任美國英佛曼納米材料公司董事長。

欽萬友

欽萬友,1938年出生,洪江市岩壠鄉青樹村人,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起步開發柑桔園,1987年受益,現累計開發果園4000多畝,固定資產及果園評估總價值達3000多萬元。
1988年評為湖南省農業勞模。1989年評為全國農業勞模。1998年當選為湖南省第八屆政協委員。

鄧黔生

鄧黔生,男,漢族,1934年1月出生,洪江市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先後兼任武漢市作家協會理事、湖北省雜文學會副會長、《語文教學與研究》月刊主編等職。

蔣長棟

蔣長棟,男,漢族,1943年5月出生,洪江市大崇鄉石板橋村人,中共黨員,大學畢業,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韻文學會秘書長,中國杜甫研究會常務理事,韓國東洋禮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湘潭白石詩社副社長。

向其柏

向其柏,男,漢族,1935年l0月12日出生,洪江市龍田鄉澇溪村人,中共黨員,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植物學會常務理事,曾任中國植物學會理事,植物分類學家、五加科專家。

李仕武

李仕武,男,漢族,1934年8月出生,洪江市鐵山鄉人,中共黨員。先後任《中共湖南省黔陽縣組織史資料》副主編,《黔陽縣組織志》、《安江詩苑》、《龍標詩集》主編。屈原詩詞學會、海南詩聯藝術家協會、北京詩詞學會、古風詩社社員、龍標詩社首屆副社長、天柱詩聯社顧問。

劉華山

劉華山,男,漢族,1953年出生,洪江市大崇鄉蘭家村人,中共黨員,高級地質工程師。現任冶金部西北地勘局五隊副總工程師。

劉克邦

劉克邦,男,漢族,1955年8月出生,洪江市雙溪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經濟學學士學位,中國註冊會計師,湖南省會計學會常務理事。現任湖南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處長

佘書生

佘書生,男,漢族,1956年5月出生,硤洲鄉扶車村人,香港大學環境生態學博士,中國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碩士,中國湖南師範大學生物學學士。國際環境影響評估協會會員、香港海洋生物協會會員、英國水務環境及管理學會會員、中國動物學會會員、中國生態學會會員,現任香港生態及環境顧問公司董事。

胡慧

胡慧,
女,1963年2月出生,漢族,洪江市安江鎮人,大學英語教學部副主任,教授,
湘潭大學國家精品課程《大學英語》課程主講教師。胡慧教授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負責策劃和制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案,組織和領導大學英語教師在大學英語
及研究生英語教學中實施新的教學改革方案,採取“課堂教學、網路教學、自主學習”三位一體的立體教學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榮獲湖南省教學管理先進個
人,湘潭大學優秀教師稱號。先後主持完成教育部高教司課題一項,湖南省教育廳課題二項,參與湖南省重點教改課題兩項,發表相關論文十餘篇,參編教材6部,
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

湖南湖北

一湖之隔的湖南、湖北。來完善他們,分享知識!

湖南省-知名景區

所在地景點名稱
長沙市
長沙市橘子洲頭 | 嶽麓山 | 毛澤東紀念館 | 毛澤東楊開慧故居 | 天心閣 | 馬王堆 |長沙市動物園 | 烈士公園 | 海底世界 | 火宮殿 |秋收起義紀念館
望城縣銅官窯 | 雷鋒紀念館 | 千龍湖
寧鄉縣劉少奇故居
瀏陽市胡耀邦故居 | 大圍山 | 石燕湖 | 豐竹園 | 青竹湖
沙縣櫻花溫泉
婁底市
婁底市湄江 | 波月洞 | 洛陽灣 | 水府廟 | 曾國藩故居 | 蔡和森紀念館 | 紫鵲界梯田 | 梅山龍宮
常德市
常德市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桃花源 |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 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 常德詩牆 | 柳葉湖 |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 | 河洑國家森林公園 | 太浮山森林公園 | 蒙泉湖 | 城頭山 | 太陽山 | 德山公園

郴州市
郴州市仰天湖草原 | 蘇仙嶺 | 萬華岩 | 王仙嶺 | 五蓋山 | 天堂溫泉| 義帝陵
宜章縣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 湘南年關暴動舊址
資興縣東江湖 | 觀瀾書院 | 回龍山 | 鵝山國家森林公園
汝城縣福泉山莊
蘇仙區飛天山天下十八泉 | 湘粵古道
北湖縣石林 | 龍女溫泉
永興縣便江 | 板梁古村
永州市
永州市上甘棠古村
祁陽縣金洞漂流| 文昌塔 | 三聖湖
東安縣舜皇岩
零陵縣柳子廟
江華縣盤王殿
江永縣女書園
雙牌縣大黃江源瀑布群 | 文廟
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道縣月岩
株洲市
炎陵縣炎帝陵
攸縣白龍洞
醴陵縣紅色官窯
茶陵縣南宋古城
湘潭市
韶山縣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 |滴水洞
湘潭市彭德懷紀念館 | 齊白石故居
衡陽市
衡南縣江口鳥洲
衡陽縣南嶽衡山 | 南嶽大廟 | 石鼓 | 回雁峰 | 岣嶁峰 | 陸家新屋 | 湘西草堂
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耒陽縣蔡侯祠
懷化市
芷江縣芷江受降紀念坊
會同縣粟裕故居| 高椅古村
漵浦縣向警予故居
新邵縣白水洞
新寧縣崀山
城步縣南山大草原
隆回縣魏源故居 | 高洲溫泉
綏寧縣鐵杉林
武岡縣中山堂 | 雲山 | 法相岩
岳陽市
岳陽市岳陽樓 | 君山島 | 東洞庭濕地| 張谷英村
汨羅縣屈子祠 | 任弼時故居
張家界市
張家界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龍洞 | 寶峰湖 | 慈利五雷山 | 桑植九天洞 | 賀龍故居洪家關 | 湘鄂川黔根據地紀念館 | 茅岩河漂流 | 崇文寶塔 | 土家風情園 | 普光寺 | 葫蘆殼溫泉 | 澧水源頭五道水 | 烈士塔 | 秀華山館 | 老院子 | 大庸府城 | 婁江漂流
湘西自治州
湘西鳳凰古城 | 猛洞河漂流 | 芙蓉鎮王村 | 德夯苗寨 | 關田山古苗寨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