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縣

耒陽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屬於郴州市,是湖南省經濟戰略重點“五區一廊”的南大門,是內陸地區主動接受粵、港、澳經濟輻射、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

基本信息

湖南省十強縣耒陽介紹

【地理概括】

耒陽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總面積2656平方公里,總人口130萬,市區常住人口30萬。耒陽是偉大的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故鄉,素有“荊楚名區”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耒陽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著力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致力打造“三湘明珠”,社會、經濟已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光輝歷史】

耒陽是一座建制2200多年的文化古城,其古縣衙早年毀於戰火,此次依據“修舊如舊”原則重修耒陽漢代古縣衙,還其歷史原貌,再現“湖南第一古縣衙”的當年雄姿。
1. 神農創耒
“神農創耒”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標誌。以往人們把黃河流域視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認為我國農耕文明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逐步傳播到其它地方。一些古人類學家認為,華南地區農耕文明發生更早。從這裡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中,可以追溯到距今近萬年至一萬年以上。
耒陽是中華鼻祖神農發明耒耜之地;是千古名臣漢相張良歸隱之地;是人類紙祖東漢蔡倫誕生之地;是蓋世英才三國龐統為縣令之地;是唐代詩聖杜甫終卒之地。
炎帝因創耒耜而稱“神農”。相傳炎帝經常駕一葉扁舟,從長江出入洞庭,採集五穀,教民耕種。他上溯湘江,采藥衡山下,日遇七十毒而不輟。炎帝溯水而上,來到一片山水肥美的地方(即今耒陽境內),受到部落子民的歡迎,並與他們一起打獵播種,在此受到“野豬拱土”啟發,發明耒耜,從此帶領部屬從遊牧生活轉達為農耕定居生活,因而炎帝以“神農”為氏。
“耒水”因神農創耒而得名。耒水發源於南嶺,其上游桂東縣和汝城縣內叫“漚水”(古稱浙江),中游郴州境內叫“東江”,下游永興境內叫“便江”(古稱“鄙江”),只有進入耒陽境內才叫“耒水”,耒水之南便稱耒陽,耒陽自秦設縣,歷數千年而不更名,這在全國屬罕見。
2. 耒陽沿革
追溯耒陽的歷史,其建於秦,自漢以來,曾設郡,曾為州,民國時曾為省會,現為縣級市。秦置耒縣時,在今湖南省境內還只有5個縣:郴縣、耒縣、湘縣、益縣、羅縣。管轄這5個縣的是長沙郡。西漢初年,高祖劉邦大封王,先後封了9個劉姓和1個異姓王。改長沙郡為長沙諸侯國,封給吳芮。西漢五年,又改耒縣為耒陽縣。三國時,耒陽縣屬於吳國。元代興,耒陽人口繁巨,元世祖將耒陽升為直隸州,隸屬湖南道宣尉司

【發展優勢】

耒陽南臨廣東,是湖南省經濟戰略重點“五區一廊”的南大門,是內陸地區主動接受粵、港、澳經濟輻射、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水陸空交通俱全,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縱穿南北,連通閩南、贛南、湘南的1817省道橫貫東西,即將興建的武廣高速鐵路穿越全境,並設耒陽站;耒水、舂陵江四季通航;楓沖機場擬軍民兩用。去廣州、武漢、南昌、桂林等地均可在5小時內到達,已全面融入“華南5小時經濟圈”。
耒陽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品有45種,其中煤炭可采儲量5.1億噸,是全國產煤百強重點縣(市)之一,大理石可采儲量9億立方米,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南嶽大廟都曾取材於此,被譽為“漢白玉之鄉”;高嶺土儲量、品位均居全國前茅,是一級造紙塗豐原料。能源供應豐足,有裝機容量共11萬千瓦的三個水電上和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耒陽火電廠,韶能火電廠年發民量達86億度,是湖南省最大的能源基地。此外,耒陽還是“全國特種經濟林、油茶林之鄉”、“湖南省牲豬出口基地”、“10萬畝國家級優質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和“湖南省優勢烤菸生產基地”、“草食動物基地”。在耒陽投資興業綜合成本較低,一般用電價格在0.40千瓦/時左右,工業用水價格相當於廣州、深圳的三分之二左右;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一般勞動力工資成本明顯低於沿海地區。
耒陽政策開明,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核心工作來抓,提出“投資是上帝,引資者是功臣”的觀念,努力做到“親商、安商、富商”。制定了《關於鼓勵興辦生產性企業的優惠政策》等一系列加快工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凡是工業項目用地和審批,屬於市本級收入的土地出讓金和各種規費全免。堅持“政府承諾、市長負責”的誠信原則,對於重大工業項目,實於“一事一議”的辦法,力求給予外商最大的投資空間。新批省級工業區——耒陽市東江工業區規劃面積9.8平方公里,首期開發面積3平方公里,儲備了工業用地1400畝;省級開發區——耒陽市經濟開發區二期正式啟動,規劃開發8平方公里,近期開發2平方公里,對所有入區企業實行規費全免、全程代辦、掛牌保護等扶持政策。市政府設立了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投訴服務中心,規範了行政執法,推出了破壞經濟發展環境責任追究制,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日益優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