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

沅水

沅水俗稱沅江,源出貴州省雲霧山雞冠嶺,流經黔東、湘西,入洞庭湖。全長1022公里,流貫21縣市,流域面積8.91萬平方公里,大部分為崎嶇山地。

基本信息

簡介

沅水沅水

沅江又稱沅水。源出貴州省雲霧山雞冠嶺,流經黔東、湘西,至黔城以下始稱沅江,入洞庭湖。全長1022公里,流貫21縣市,流域面積8.91萬平方公里,大部分為崎嶇山地。從河源到黔陽的清水江為上游,流經海拔千米以上的貴州高原,群山緊迫,峽谷曲窄。從黔陽到沅陵比降和緩,為中游丘陵地區,灰岩峽谷與小盆地相間。沅陵至德山為下游,多丘陵河谷平原,桃源以下可通駁輪。現在幹流上建有主要水利工程40處,設計灌溉面積14萬多公頃;支流酉水鳳灘水電站,裝機40萬千瓦;幹流裝機120萬千瓦的五強溪水電站正在建設中。流域內除糧食作物外,盛產油桐、茶油、藥材等。乾支流上游山嶺重疊,森林茂密,林業發達,年採伐量約百萬立方米。主要礦產有煤、磷、鐵、鋅、銅、錳等。

污染

沅水沅水

污染物多

由於流域內的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岩石中蘊藏豐富的汞、磷、鎘等元素。 在經濟利益的趨動下,區域內採礦淘金現象嚴重,由於工農業基礎薄弱,勞動生產率低,加上管理監督不到位,導致沅水流域部分支流的重金屬污染嚴重,如支流中辰水和氵無水的污染嚴重,酉水的有機物和黃磷污染較重,武水與沅水匯合段的黃磷污染也較嚴重,而幹流和部分支流如渠水、巫水、武水則以以有機物污染為主。

根據2001年《湖南省環境質量報告書》對1996 年~2000 年期間,沅水水系總納污情況的統計分析看: 懸浮物為19.1134 ×104 t 、化學需氧量為31。 3338 ×104 t 、鎘為11.27t 、鉛為12.72t 、六價鉻5。 40t 、砷為11。 36t 、揮發酚為350.14t 、氫化物29.95t 、石油類為329.33t 、硫化物為1816.30t 等。 這說明流域內的污染物來源複雜。

污水處理能力低

沅水流域在湖南境內,大部分是流經少數民族地區,也是湖南省貧困人口最多地區。 隨著人口的增多,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大,但由於缺少資金和技術,設備陳舊、工藝落後,加上管理粗放、環保意識淡薄,對污水的處理差,絕大部分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到2003 年底,整個流域只有常德市有一座日處理污水15 ×104m3 的大型污水處理廠,當年常德市的污水處理率只有71.1 %。 而且流域內農業的農藥施用量也非常大,2003 年,達到了15788t , 農業廢水都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加上城市的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和生活垃圾,大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使得整個流域的水質下降。

影響

沅水沅水

影響沿江城市居民的飲用水

流域內現有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沅水流域的乾支流上,城鎮人口2003 年達273.51 ×104 人,如果流域的水環境承載力受到破壞,必將影響到沿江兩岸城市人口的飲用水源,湖南省環保局在2000 年對沅水流域的地表水進行檢測,發現僅大腸菌群的年均值就為44630 個PL ,年均值超標3。 463 倍,最高測定值超標34.9 倍,年超標率為32.11 % ,污染指數為4.463 ,列各污染項目之首。 如果直接飲用這樣的水,必將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有時城市供水因水源污染而被迫停產搬遷,容易引發行政區之間的水事糾紛,並且,水環境一旦破壞嚴重,將很難恢復到良性階段。 如果再走“邊破壞、邊治理;破壞後、再治理”的路子,今後治理水環境將要花費大量資金。

影響漁業的發展

水環境的破壞影響到流域內河流養殖業的發展,特別是漁業。 由於水體受重金屬、有機物等污染,影響到魚的生長發育,在水庫大壩截污的作用下,水庫內水體富營養化進程加快,汞的甲基化增強,將對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導致魚的種類減少,產量下降。 1991 年5~6 月,瀘溪至桃源段100 多千米的沅水江面上,發生因黃磷污染,導致大規模的死魚現象,死亡的魚達81 種之多,總量有50 ×104 kg , 其影響之深,危害之大。

水土流失

沅水流域的花崗岩頁岩砂岩等岩石多,它們的抗蝕抗沖性能力差,極易風化。 因而,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直接關係到流域內水土保持的好壞。 特別是在夏季,本地區多暴雨,加上流域內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使得水土流失加劇,僅懷化市1999 年水土流失面積就達到了5198.89km2 , 占該市總土地面積的19 % ,湘西地區的水土流失面積達到了驚人的5221km2 ,占該市土地面積的33.8 %。

沅水大橋

沅水大橋沅水大橋

漢壽沅水大橋的建成,將極大改善洞庭湖湖區交通條件。不僅連通省道S205公路沅水南北兩段,而且通過S205公路把319國道、長常高速公路、石長鐵路與南面的207國道、308省道、北面的306省道和204省道等湘北主幹道線連成一體,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湘西北北上沙市、宜昌,鄂西南南下兩廣,減少運距40公里。一橋架南北,兩岸變通途。沅水大橋的通車,不僅意味著距離接近,更預示著區域價值的提升和經濟發展的加速。沅水北岸西湖垸6個鄉鎮生活著20多萬民眾,土質肥沃,特產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素有“糧倉”、“漁都”之稱,年農業增加值占全縣的45%以上,但由於隔河渡水,生產生活資料運輸極為不便,嚴重影響了西湖區民眾的致富步伐,農民純收入比全縣低350元左右。據匡算,隨著沅水大橋的建成,物流提速,成本下降,一年可為西湖垸民眾增創上億元的收入。

“漢壽沅水大橋不光是交通上的便捷橋、防汛時的救命橋,軍事上的戰備橋,還是一座連通經濟發展的致富橋、展現漢壽精神面貌的民心橋。”漢壽縣委書記劉定青表示:縣委、縣政府將以“橋頭經濟”、“道路經濟”為依託,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及第三產業開發,打造一條全新的產業化經濟走廊,助推新農村建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