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區

相山區

相山區是安徽省淮北市主城區,是淮北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相山區轄渠溝鎮和相山東、相山西、東山、三堤口、相南、劉橋、人民路、任圩、南黎、曲陽十個街道辦事處,23個行政村、55個城市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50萬,是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文明衛生城市,是國家級園林城市,目前已被列為全國14個文明城市先進單位之列,正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相山區相山區

2006年3月,相山區轄7個街道、1個鎮:相南街道、相山東街道、相山西街道、三堤口街道、東山街道、劉橋街道、任圩街道、渠溝鎮。共56個居委會、40個行政村。

任圩街道 轄7個居委會、7個行政村:李樓居委會、丁樓居委會、曙光居委會、康樂居委會、園林居委會、杈園居委會、(缺一個居委會名錄);寇灣村、梁莊村、暗樓村、李橋村、陳莊村、余莊村任圩村

東山街道 轄8個居委會:博山居委會、祥和居委會、新村居委會、東山居委會、馬莊居委會、方頂居委會、周莊居委會、建國居委會。

相山東街道 轄8個居委會:幸福居委會、民生居委會、供電居委會、機廠居委會、桃李居委會、閘河居委會、八號橋居委會、鐵路居委會。

相山西街道 轄11個居委會:鷹山居委會、利民居委會、教育居委會、洪山居委會、永安居委會、花園居委會、新華居委會、建安居委會、體育居委會、鷹南居委會、安康居委會。

相南街道 轄10個居委會:春秋居委會、杏林居委會、啟明居委會、西城居委會、中城居委會、相陽居委會、黎苑居委會、桓譚居委會、城裡居委會、海宮居委會。

相山區相山區

三堤口街道 轄8個居委會(原出處如此,但給出10個居委會名錄):濉河居委會、董莊居委會、慶相橋居委會、紡織居委會、口子居委會、口南居委會、三堤口居委會、濉溪居委會、虎山北路居委會、慶相橋居委會。

劉橋街道 轄4個居委會:工人村北居委會、工人村東居委會、工人村西居委會、恆源居委會。

渠溝鎮 人口7.1萬人。轄33個行政村:大樓村、渠溝村任井村、東王村、西王村、油坊村、河北村、前黃村、後黃村、土樓村、橋頭村、田莊村、平樓村、劉莊村、高溪村、劉樓村、程閣村、小集村、張店村梁樓村、張樓村、瓦房村、徐集村郭王村、柳園村、司橋村、合眾村、桃園村、孟莊村、青陽村、呂莊村、張集村、魯樓村。

歷史沿革

相山區相山區
2000年,相山區轄7個街道、2個。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相山區總人口299663人,其中:相南街道48951相山東街道42568相山西街道50140三堤口街道40224東山街道25196人民路街道24406劉橋街道16834渠溝鎮31844任圩鎮

2004年,相山區1個鎮改設為街道辦事處,同時將濉溪縣的3個自然村劃歸相山區。同年,將濉溪縣濉溪鎮的慶相橋、虎山北路居委會劃入相山區三堤口街道辦事處。2004年底,相山區轄7個街道(任圩、三堤口東山、相山東、相南、相山西、劉橋)、1個鎮(渠溝)。23個村53個社區,總面積100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

2006年3月,將濉溪縣鐘樓鄉整建制劃入相山區渠溝鎮。

資源豐富

相山區相山區
相山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之交,屬淮河流域。北靠山東、東望江蘇,西依河南,南臨淮河。全境平川廣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山水秀麗、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優越,地下水、礦產資源豐富。相山歷史悠久,2000多年來,歷代王朝分別在此設郡建縣,因境內有相山而得名。

相山因煤而興,煤炭生產一直是帶動相山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周圍擁有各類礦67對,年產原煤3500-3700萬噸,每價格為500元左右,居華東之首。以煤炭為動力能源的發電廠兩處,總裝機容量22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70億度,每度為0.41-0.45元,成為華東電網的主力軍,中國電力行業的驕子。

交通便利

相山交通便利,鐵路北接隴海線、東連京滬線,西入京九線;內河航運可直達上海港;距徐州國際機場50公里;連雲港至霍爾果斯、合肥徐州的高速公路穿越境內。現已形成了以公路、鐵路、內河航運為主體的交通運輸網路。郵政通訊已進入全國百強,為全國重點通訊樞紐之一。

氣候特徵

相山區屬溫暖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平均氣溫14.5℃,年平均降水量870mm,相對溫度67%,年平均日照時間3325.7小時,無霜期209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為東南風,最大風速21m/s。地下水儲量為11570萬立方米,平均年可開採5506萬立方米,水資源比較豐富。

經濟發展

相山區相山區
農業經濟: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經濟類作物種植面積逐步擴大,五年來,累計增加優質蔬菜13.9萬畝,優質水果2.6萬畝,年提供蔬菜5.9萬噸,水果7300噸,糧經比由2000年的5:5調整到2005年末的2:8。養殖業大幅度增加,年提供肉、蛋、奶產品11744噸,建成土樓、暗樓兩個規範化養殖小區。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擁有天宏集團、正大源飼料、曦強乳業等全省知名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投入逐年增加,農業抗災能力逐步增強,基本實現村村通油路,農民生活水平進步提高。

工業經濟:工業化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後勁不斷增強。相山區已形成農產品加工、機械設備製造、化工建材、紡織服裝加工等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企業10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工業經濟集中度明顯提高,鳳凰山工業項目區效益初步顯現,一批投產和正在建設的工業項目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工業企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2005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7億元,同比增長14.9%。“十五”期間,工業化水平提升了5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傳統服務業穩健發展,新型服務業加速形成。新型商貿流通業不斷湧現,建成了商業步行街、亞太廣場、藍宇廣場等品牌商貿。信息、中介、法律等現代服務業增勢強勁。2005年三產增加值達10.58億元,是2000年的1.93倍。房地產開發業的支撐作用十分明顯,五年累計完成開發面積400萬平方米,現代花園、巴黎印象、四海花園、發現之旅等一大批精品樓盤相繼建成。

城鄉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以建設“雙百雙宜”城市目標,把公共綠地、文化廣場建設與文明創建、舊城改造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堅持政府政策支持、開發企業讓利、危改安置戶合理承擔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市場化運作方式,舊城改造工作穩步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進程加快,全年新建農村公路15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油路。

社會事業

相山區相山區
大力推進科技進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十五”期間,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提高3個百分點。農村科技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各類協會和合作社15個,農業園的半夏項目和專家大院項目已得到國家批准;高新技術在工業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全區已擁有高新技術產品2個,高新技術企業1家。教育事業加速發展,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素質教育穩步進行。城區學校改建和農村學校危房改造步伐加快,五年來,累計新建校舍3萬平方米,改造校舍8600平方米,教學條件大為改善;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完善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網路,淮海路國小被評為全國“雙合格”親職教育優秀學校;最佳化教育資源,在全省率先開展“支教”活動。順利完成“企業辦學校”的接收工作,累計接收學校10所。民眾性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多次舉辦大型社區文體活動,社區文體有了長足發展;全面啟動“村村通有線電視工程”,已有近2000農戶開通了有線電視;建成了區圖書館、文化館和檔案館。以提高人民民眾健康素質為目標,衛生事業有了新進展。依法開展傳染病防治工作,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國家規定指標內,對愛滋病人“四免一關懷”政策得到落實;深入開展食品衛生專項整治,打造“食品放心”工程。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為核心,計生工作較好地完成省、市下達的人口控制目標,五年累計少生1500餘人,其中城市流動人口計生管理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加強土地管理,嚴格保護耕地,積極穩妥地保障建設用地。繼續加強環境監管,“創模”工作全面啟動。認真做好統計工作,圓滿完成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和經濟普查等重大任務。安全工作得到加強,制定和完善各項應急預案,“十五”期間,未發生重特大事故。殘疾人工作取得長足進步,繼我區榮獲“全國殘疾人工作示範區”後,渠溝鎮又成為全國首批“殘疾人工作先進鄉鎮”。雙擁工作紮實推進,全民國防觀念普遍增強。其它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

社區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實現了“四有”目標。妥善解決了老居乾的退養,配齊配強了社區幹部,提高了社區幹部的工資待遇,落實了社區辦公經費,建立和完善了社區的各項制度,尤其是社區用房有了突破性進展,解決了40個社區的辦公用房,其中安康、民生、永安、體育、慶相橋等5個精品社區,平均面積達600平方米以上。我區被評為“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十五”期間,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城鄉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進一步提高。緊緊圍繞“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目標,充分發揮主城區的主體作用,全面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整體推進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建工作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創建文明城市優秀單位”。區委、區政府機關進入“省級文明單位”行列。

城市發展

相山區相山區
具有千年釀造歷史的口子酒,素有“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的美譽。現已形成年產3萬噸優質酒的釀造能力,成為全國五百家大型企業之一,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全區私營企業也在新時期煥發出勃勃生機。改革開放以來,相山區的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十一五”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到2010年財政收入5億元、GDP達到35億元,累計利用外資30億元,三產結構水平達到5:30:65,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相山區依託區位優勢,緊緊圍繞“工業強區、三產拉動”這一工作思路,搶抓機遇,迎難而上,全面推進我區改革開放,努力實現我區開放型經濟跨越式的發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風景名勝

相山森林公園】座落在淮北市相山南麓。相山山脈自徐州蜿蜒而來,主峰為皖北地區至高點,方圓諸山之宗;有奇峰、雲洞、林海、蒼柏、古寺、漢碑。人文景點有乾隆皇帝題詞“惠我南黎”、水牛墓奏鳴台飲馬池藏經洞等數十處。山頂雲洞吞吐雲樹、頃刻萬端;香爐峰形勢惟峭;疊翠峰翠色誘人。顯通寺(習稱相山廟)建於晉朝。新建兒童樂園、相山天池集古今中外文化於一體,是人們遊樂休息的好地方。隨著改革開放的迅速發展,相山公園作為淮北市與外界聯繫的重要視窗和紐帶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顯通寺】位於相山龍山虎山兩峰之峪。俗稱相山廟,又稱顯濟王廟。三面環山,周圍林木蔥籠,環境幽美。登寺山門奎樓眺望,市區盡收眼底。據清同治八年碑文載:西晉太康五年詔諸侯記界內山川,沛國人郭卿建廟,刻銘曰:“巍巍相山,盤郁穹崇,上應房心,與天靈沖,興雲播雨,稼穡以豐”。唐永徽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撫高晉奏請發帑重修祠宇。民國年間又重修。寺內至今猶存宋、元、明、清歷代廟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書“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晉書“滲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顯通寺建築規模宏偉,布局疏朗。四進大院,院內古柏、銀杏參天。有房屋52間,其中山門奎樓3間,寶藏室3間,走廊14間,東西配房各7間,大殿5間,後殿3間,戲台1座,六角亭1座,新建碑廊1處。現存建築結構為清代式樣,除山門奎樓、大殿、六角亭的屋面為玻璃瓦,其它房屋均為青磚小瓦,兩面坡式的建築。淮海戰役期間,粟裕副司令員曾在此召開高幹會議,研究作戰方案,制訂“華東野戰軍第十四號命令”。1985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市政府投資維修顯通寺。1976年,闢為市博物館館址。1980-1985年,撥款維修。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擴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達999平方米,集南北古寺設計風格於一體,氣勢宏大,莊嚴肅穆,具有鮮明的時代風貌,不僅將使該寺成為蘇魯豫皖接壤地區較大的佛剎寶地,也可為我市增添新的人文景觀。

飲馬池】位於相山層巒疊翠峰南麓。系一矩形石壁,不足2米見方,相傳是宋共公飲馬之處。池水似鏡,明淑清透,雖無源而終年不涸,雖不活而歷久不腐。

釣魚台】位於相山主峰西側的山腰處,乃壑崗山一塊突出的飛崖,相傳為姜太公釣魚之台。當春夏之季,雲霧淹沒山體,此台好象伸入大海中的礁石。站在台上,雲霧在腳下翻騰,恰似浩瀚汪洋。

疊翠峰】位於相山廟西龍山之陽。此峰岩層紋理清晰,如書平直。宛如精工巧匠精心堆砌而成。峰上四季風光不同,春則山花爭艷,夏則峰青崗翠,秋則楓葉滿坡,冬則蒼松挺拔,登臨其境,美不勝收。

奇峰】位於摩崖石刻“滲水崖”之北,此峰怪石林立,象一條巨龍僵臥深澗。唯奇峰處一峰突起,如鶴立雞群,四周山峰宛如俯首拱拜。

摩崖石刻】也叫滲水崖,位於顯通寺東山腰處的石壁底部處,橫刻著同寺內滲水崖碑文印章相同的文字。此處樹木茂盛,較為隱蔽,對研究相山水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萬丈碑】位於釣魚台西的山脊上。原碑高2米左右,碑的兩面分別刻有“主山萬丈”和“南無阿彌”。此碑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原為蘇豫皖3省的界碑。

相山區牛鼻洞
牛鼻洞】位於顯通寺西北虎山腰的陡壁上,洞口形似牛鼻而得名。相傳此洞與大海相通,古人從此洞放進一隻鴨子,而這隻鴨子從東海而出,洞深不可測,洞外灌木叢生,樹葉懸垂而隱蔽洞口。

秘霞洞】又名小仙洞,位於相山東嶺,清光緒《鳳陽府》記述:小仙洞,有丹灶藥井,傳說是王子晉修煉處。明徐拱杓游後題詠:春煙縹渺萬山晴,仙洞凌風履齒輕,金鼎丹成曾跨鶴,碧桃花放尚啼鶯,杯酒崗影連山醉,歌放雲端落潤鳴,一飯胡麻無已暮,歸來恍憾悟浮生。

雪泉】又名三眼井,位於今兒童樂園北面的山坡處。據《宿州志》記載:山下有雪泉,春暖時雪水滔滔有一塊露出的山石長25米,寬10餘米不等,有自然風化的石孔洞3個,常年有水,乾旱季也不乾涸。洞距為30厘米,17厘米。直徑分別為23厘米,32厘米,39厘米。冬季冰雪封山,春暖季節融化的雪水流進孔洞而溢出,形成滔滔不絕之雪水。

戰捷山】位於“萬丈碑”西北處,此山原名著山,山之陽坡坳中是天藏寺。淮海戰役期間,華東野戰軍在青龍集一帶圍殲杜聿明集團時,粟裕將曾登臨此處用望遠鏡觀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地百姓把著山改名為戰捷山。

天藏寺】位於顯通寺的西山坳中砦山的南麓,大殿

歷史名鎮

渠溝鎮】(亦作曲溝、瞿溝),又名曲陽鎮,是本市歷史最為悠久的小城鎮。春秋魯桓公十五年(前697年),魯、宋、衛、陳四國會盟於渠,協商討伐鄭國。這次會盟之地就是現在的渠溝村。 《後漢書·郡國志·沛國》注云:“杜預曰:在相西南,一名犖。”清《宿州志》記載:“會盟之地或謂渠溝未詳。”

渠溝村西臨濉河之支流曲水(即今新濉河),地勢低洼,溝渠縱橫。該村是相城通往西部之要道,明熹宗天啟中,任文石之父鄉賓任思忠曾捐資在河上興建三孔大石橋一座,便利兩岸交通。

金代,渠溝為符離縣所轄三大鎮之一(另為符離鎮黃團鎮);元初符離縣併入宿州後,渠溝則為宿州四大鎮之一。金、元時,官府在此設有監酒稅等官(見《宿州志》),證明此地古時即有興旺的釀酒業。明代南昌人戴國在《夜泊曲溝》詩中曾有“橘徠疑楚澤,沽酒讀《離騷》 ”之句。從金至清末,渠溝都是左近一帶重要的商品交易集市。

渠溝舊時曾有土城,有東西南北四門,城門上有譙樓,城內有十字大街,城外四周有護城壕。古城內外多古蹟。據傳城內外原有72廟、72井,足見當時人煙之繁盛。城東古有石馬亭(亦稱歇馬亭),亭西有不明墓主的古漢墓(在今酒精廠後院)。城北有天馬山,山麓為東晉丹陽尹劉炎祖籍之地,舊有碑,劉乃晉明帝司馬紹之婿、清談名士。此處亦為明末相城鄉貢進士任文石故居,其先祖於明初自山西遷來落籍於此。山麓至曲水之間平地有明初開國名將、麗江王傅友,墓前有石人石馬,清初被泥沙淤沒。城內奶奶廟(今變電所內)有“一步七碑”,即7座碑緊靠而立,又有仙人橋等,今已沒。

土特名產

口子酒】蜚聲大江南北,聲冠長城內外,不僅釀造日久,而且酒文化更加源遠流長,遠在春秋魯桓公15年(公元697年),宋襄公多次獻血盟會諸侯,飲的就是當地酒。

相傳魏晉時期,濉溪釀酒業已具一定規模。“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與“七賢”之中的劉伶,都生於酒鄉,酷愛飲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後快。《晉書》載:他們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劉伶在《酒德頌》中寫道:“捧罌承糟,銜杯啜醪,奮鬢箕距,枕曲籍糟,無憂無慮,其樂陶陶”,嵇康在《秋胡行》篇中留下了“俞酒盈樽,莫與交歡”的詩句。迄今的此地酒店,仍書有“嵇康問道誰處好,劉伶答曰此處高”做對聯。

人稱“斗酒學士”的王績(公元585年-644年)因性喜酒,辭官隱居武里山東麓(今濉溪蔡里)以酒詩自娛,好種黍,釀酒與采草藥配酒。後來在釀酒上有著很深的造詣,並著文《酒譜》。在《採藥》詩中留有“家封松葉酒,器貯參花蜜”的詩句。唐朝詩人白居易,常攜“符離五子”游車登山,或泛舟濉水,詩酒盤桓,與濉溪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曾把此地喻為他的第二故鄉,留下了“濉水清憐紅鯉肥,相扶醉踏落花歸”的佳句。相傳詩人攜友第一次乘坐馬車前來濉溪,剛至濉河東便聞到撲鼻酒香,隨即出口吟道:“初入酒城車即住,香滿長街馬不前”,爾後下馬暢飲並揮豪留下了“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條幅。明朝萬曆年間,濉溪日漸繁榮,這時酒作坊已有十餘家,詩人戴國士曾游濉溪,痛飲口子酒,留下"橘來疑楚澤,沽酒讀離騷"的美妙詩句。

相山隱士任柔節曾以“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來讚美口子酒。一些文人墨客,達官巨賈,常會於此,登名山,瞰碧水,宴樂於佳釀美酒之中,留下“名馳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能添壯志英雄膽,善助詩人錦繡長”等,詩以酒作,酒以詩傳,相輔相承,相映生輝。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濉溪於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舉行“鄉飲酒禮”,赴會多為地方官員,鄉里縉紳和各酒作坊主,他們首先到各作坊道賀,然後分別品嘗作坊主們帶來的美酒,直率評議,鑑別優劣。“鄉飲酒禮”一年兩度,形成鄉規,這可能是最早的評酒方法了,為了“府離今昔酒,閒閣不須還”的讚美詩句。

相山區口子酒
乾隆下江南,曾路過徐州,御筆親題:“惠我南黎”四字,交與兩江巡撫高晉立碑刻於相山顯通寺,後又轉交宿州牧張開士辦理,事成後,他們曾在相山廟樓上飲酒賞雪,耳聞目睹酒鄉聲勢與飲酒習俗後,揮筆留下“雪霽岡巒人倚玉,歲逢蕭鼓戶飛觥”的詩句(現存相山)。

光緒年間,此時的口子酒聲譽大振,名聞遐邇,濉溪釀酒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建築業、農業的發展,形成了七十二家作坊競爭的局面。解放後的第一任縣委書記田勁松,了解當時盛景,曾寫下了“七十二泉通大海,濉溪美酒仙窟來”的佳句。縱覽古今,口子酒淵源深遠,酒文化更加燦爛輝煌,勿庸置疑,口子酒是我國酒林中的一枝奇葩,她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淮北大地!

黃里石榴】黃里石榴是久負盛名的特產,產於相城西北黃里村,多栽植在海拔50米至150米的山坡上。明朝嘉靖年間,大夫吳夢春所著《隨年》一書,記載黃里石榴“顏色鮮羌氣味芬芳,粒大籽軟,汁甘而濃”。民國年間,遠銷南京上海等地。黃里石榴品種繁多,有瑪瑤籽、軟籽、青皮糙、滿園香、笨石榴等。其中品質最好的有一種是軟籽石榴,又叫冰糖石榴,果圓形,皮極薄,單果重150克,最大300克,粒數350至400個,呈冰糖色,粒大汁多,籽實綿軟,味極甜。

黃里笆斗杏】黃里杏品種有水白杏面杏關公臉等,其中最好的當屬笆斗杏,因其形狀似笆斗而得名。此品種系由技師丁仰齋於民國初年嫁接培育而成。其特點是個頭大,產量高,果皮光滑,色紅黃,肉質厚,酸甜適口。

史詩壇名人

蹇叔,宋國銍邑人,春秋秦國大夫。有賢名,為百里奚所推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東征。時其子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
桓譚(公元前23年-公元50年),東漢哲學家、經學家、琴家。字君山,沛國相人。愛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
劉開渠(1904~1993),我國當代傑出的人民藝術家、雕塑藝術大師,著名的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館事業的開創者。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