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縣

蕪湖縣

蕪湖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古屬鳩茲,春秋時代因這附近一帶的湖泊草叢中鳩鳥眾多,被吳國命名為鳩茲,流經此地的長江一段由此別名鳩江,故址在今蕪湖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此地則有湖泊蕪草叢生,得名蕪湖,西漢元豐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縣。縣境東南鄰宣城市,西南接南陵縣,東北與當塗縣交界,西北毗鄰蕪湖市,靠近南京高淳區,處於安徽省“沿邊”(沿浙江、江蘇)、“沿江”(沿長江)發展戰略的結合點。現轄灣沚、六郎、易太、陶辛、紅楊、花橋、周皋、西河8個鎮124個村15個社區,總面積730平方公里,人口38.2萬人。

基本信息

城市簡介

1876年9月,中英《煙臺條約》將蕪湖闢為通商口岸,1877年9月,蕪湖縣設立海關。

蕪湖縣蕪湖縣
現為皖東南政治中心,蕪湖新市區,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

至2012年末,全地區長住人口達到51.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8.3萬人,外來務工創業人員14.6萬人,城市建城區面積35.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約26.5萬人。皖江和皖東南地區重要的交通、商貿、工業、經濟、政治、文化、外貿、物流中心和浙商最具投資潛力的城市。

2010年初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核心城市,以市區為中心300公里範圍內,人口400萬以上的城市有15座,包括上海、南京、杭州、武漢、合肥、寧波、蘇州、無錫、常州、嘉興、鎮江等重要工業和商業城市

歷史

歷史沿革 蕪湖縣歷史悠久,當代考古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這裡應居住著皋夷人、山越人。

蕪湖縣蕪湖縣

春秋時,作為聚落邑地見於史冊,名為“鳩茲”,西漢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劉徹改鄣郡為丹陽郡,領縣十七,其中有蕪湖縣(位今蕪湖縣城南0.5公里許的楚王城遺址)。

三國吳黃武二年(223),縣治遷至今蕪湖市區雞毛山。東晉時,境內先後僑置南豫州、上黨郡及所領襄垣諸縣。義熙九年(413),以襄坦縣名取代蕪湖縣。

南唐升元年間(937—943),(一說唐哀帝天祐四年),復立蕪湖縣,至今相沿不廢。宋、元、明、清,先後屬江寧府、宣州、太平府(州、路)。

民國時屬安徽省、蕪湖道及二、五、九、六行政督察專區、皖南行署。 1949年4月24日蕪湖縣解放,4月26日,蕪湖縣市分治,同日在方村河東成立蕪湖縣行政辦事處;5月12日改為蕪湖縣人民政府。先後屬蕪當專區、皖南行署、蕪湖專區。1971年3月人蕪湖縣民政府和縣城遷至灣沚。1980年1月改屬蕪湖市代管。

2003年,蕪湖縣由24鄉鎮合併為8個鎮,具體如下:原灣沚鎮、新豐鎮、趙橋鄉、三元鎮合併為灣沚鎮;原清水鎮、荊山鎮合併為清水鎮;原火龍崗鎮、石硊鎮、白馬鄉合併為火龍崗鎮;原六郎鎮、周皋鎮、政和鄉、易太鎮、鹹保鎮合併為六郎鎮;原陶辛鎮、十連鄉、保沙鄉合併為陶辛鎮;原方村鎮、埭南鄉合併為方村鎮;原紅楊鎮、和平鄉、西河鎮合併為紅楊鎮;原花橋鎮、橫崗鎮合併為花橋鎮。全縣總人口967564人。

2004年,根據《關於同意將蕪湖縣清水鎮劃入市區的批覆》(民地字49號):將蕪湖縣的清水鎮劃入蕪湖市鳩江區。2004年底,蕪湖縣轄7個鎮:灣沚鎮、火龍崗鎮、六郎鎮、陶辛鎮、方村鎮、紅楊鎮、花橋鎮。(沒有實施)

2005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77號)調整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將蕪湖縣火龍崗鎮劃歸弋江區管轄。2006年2月9日,蕪湖市政府批准:將蕪湖縣原荊山鎮區域劃歸鏡湖區管轄,將火龍崗鎮劃歸弋江區管轄,將清水鎮(不含原荊山鎮區域)劃歸鳩江區管轄。蕪湖縣面積由原來的994平方千米變為730平方千米,人口由82.43萬人減少到38.13萬人。轄6個鎮:灣沚鎮、六郎鎮、陶辛鎮、方村鎮、紅楊鎮、花橋鎮。

建置沿革

蕪湖縣歷史 建置 沿革列表
時期 朝代 建置時間 名稱
先秦時期 西周 前570年 吳國 , 鳩茲邑
東周 前472年~前355年前355年~前221年 越國鳩茲邑楚國鳩茲邑
秦漢時期 秦朝 前221年~前202年 鄣郡鳩茲邑
西漢 前109年~25年 揚州丹陽郡蕪湖縣
東漢 25年~220年 揚州丹陽郡蕪湖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吳國 223年~280年 揚州丹陽郡蕪湖縣
西晉 281年~329年 揚州丹陽郡蕪湖縣
東晉 329年~363年363年~432年 豫州丹陽郡蕪湖縣宣城郡蕪湖縣
南朝 432年~462年462年~589年 揚州淮南郡, 襄垣縣 ,揚州宣城郡襄垣縣
隋唐時期 隋朝 589年~618年 宣州, 當塗縣
唐朝 627年~758年 江南道宣州當塗縣
758年~761年 江南東道昇州當塗縣
761年~787年 江南西道 ,宣州當塗縣
787年~902年 江南東道宣州當塗縣
五代十國 , 時期 吳國 902年~937年 宣州當塗縣
南唐 937年~975年 江寧府蕪湖縣
兩宋時期 北宋 975年~977年977年~1127年 江南路宣州蕪湖縣江南路太平州蕪湖縣, 江南東路 ,太平州蕪湖縣
南宋 1127年~1277年 江南東路太平州蕪湖縣
蒙元時期 元朝 1277年~1335年1335年~1368年 江浙行省 , 太平路 ,蕪湖縣江浙行省太平府蕪湖縣
朱明 , 時期 明朝 1368年~1420年1420年~1644年 中書省 ,太平府蕪湖縣, 南直隸 ,太平府蕪湖縣
南明 1644年~1645年 南直隸太平府蕪湖縣
滿清時期 清朝 1645年~1667年1677年~1911年 江南省 ,太平府蕪湖縣, 安徽省 ,太平府蕪湖縣
太平天國 1857年~1868年 安徽省 , 太平郡 , 蕪湖縣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 1912年~1914年1914年~1949年 安徽省蕪湖道蕪湖縣, 安徽省蕪湖縣
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953年1953年~今 皖南行署蕪湖市蕪湖縣安徽省蕪湖縣

歷史事件

蕪湖縣“東控勾吳,南連荊楚”,“切近玉溪,地接姑熟”,“扼中江之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國子重率師伐吳,攻克鳩茲,直抵橫山。

三國時孫權派大將陸遜率數萬精兵長駐蕪湖,西拒蜀漢,北抗曹魏。晉朝武昌守將王敦謀反,占領蕪湖,築高牆重壘。唐初李孝恭、李靖討伐叛臣輔公祏於蕪湖,攻占梁山據點。

唐末揚行密命台蒙在瀂港築五堰運軍需糧草,先後大敗趙鍠、孫儒。南宋,李綱屯兵採石,築皖南唯一的烽火台於蕪湖四褐山。元末,朱元璋率兵與元軍激戰於蕪,大敗元軍直下採石。

明末,張煌言率兵會師鄭成功水兵,從長江突破京口直趨蕪湖,旬日間連克4府3州24縣。清鹹豐年間,太平軍在灣沚大破清軍,擊斃浙江提督鄧紹良。 清初,蕪湖貢生沈士柱,秘密組織復社從事反清活動。被捕後,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

義。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陳獨秀、柏文蔚等在蕪湖創建“岳王會”,率先舉起安徽反清義旗。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川軍第五十軍一四四師在白馬山與日軍激戰7個晝夜。後因傷亡過重敗退。新四軍將領粟裕率兵奇襲官陡門日軍據點,一舉殲敵200餘人。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五軍在灣沚圍殲國民黨二十軍,殲敵13000餘人,其軍長楊幹才兵敗自斃。民國8年(1919)“五四”運動爆發後,蕪湖廣大工人、學生、店員、農民及各界人民,奮起聲援。

罷工罷課,連綿不斷;遊行示威,如火如荼。民國14年9月,黨中央派張秋人來蕪湖建立中共蕪湖支部。

王稼祥、李克農、錢杏村、陳源道等發動蕪湖人民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奴化教育和支援“五卅”運動的鬥爭。民國17年,中共安徽省臨委直接領導了蕪湖縣白沙圩、萬春圩農民武裝暴動。 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後,人蕪湖縣民同仇敵愾,群起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罷課、罷工、罷市和抵制日貨。

民國25年10月,蕪湖縣籍飛行員鮑光明在綏遠對日空戰中犧牲。民國26年12月10日蕪湖淪陷,日本侵略軍燒殺淫虜,慘絕人寰。蕪湖縣人民奮起反抗,紛紛成立游擊隊、義勇軍,痛擊日軍。縣、區鄉成立抗日民主政權,開展敵後游擊戰。

新四軍和國民黨愛國官兵,在8年抗戰中與日偽軍英勇作戰28次。擊毀日軍軍艦5艘,飛機6架,擊斃擊傷日偽軍數千人,繳獲各種武器近萬件。同時因抗戰遇難1290人,受傷2780人。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調集3個師及所有保全團兵力“清剿”共產黨游擊隊,蕪湖縣數萬名革命民眾冒著生命危險為游擊隊送信、帶路、掩護,並舉行萬人搶糧抗租運動,配合游擊隊開展鬥爭。

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前夕,共產黨蕪湖地下組織已建立4個情報站,掌握7個鄉、3個營的國民黨地方力量,為策應大軍渡江迎接解放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歷次革命戰爭中,在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蕪湖縣有290名烈士為國捐軀。

地理環境

位置

蕪湖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地處東經118°17′~118°44′,北緯30°57′~31°24′。北與蕪湖市郊區及當塗縣毗連,東以裘公河、東南以九連山脊與宣城縣分界,西南隔漳河與南陵、繁昌兩縣為鄰,西瀕長江。境域呈矩形,東西境最寬處約40公里,南北長約51公里。全境970平方公里。其中:圩區578.9平方公里,占59.7%,水域161.9平方公里,占16.7%,崗丘229.2平方公里,占23.6%。1989年有耕地50.9萬畝。

氣候

蕪湖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地勢南高 北低,地形呈不規則長條狀;地貌類型多樣,平原丘陵皆備,河湖水網密布。蕪湖的氣候特點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6攝氏度,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最熱為7-8月,平均氣溫超過28℃,極端最高氣溫接近40℃;最冷為1月,月平均氣溫僅3℃,曾出現過-10℃的極端最低氣溫。蕪湖降雨充沛,年降雨量1200毫米,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季、梅雨季節和初冬。

行政區劃

下轄灣沚鎮、六郎鎮、陶辛鎮、紅楊鎮、花橋鎮;

鄉鎮名稱 區域代碼 面積 長住人口 所轄村委會/社區名稱
灣沚鎮 340221100 219,49平方公里 25,9萬 光明社區、 民主社區 、 解放社區 、新建社區、 愛民社區 、 東湖社區 、新華社區、 前進社區 、華慶社區、 十字路 社區、七房董社區、羅保、 新圩村 、豐和村、 永紅村 、 旗塘村 、 十都村 、 新聯村 、 城南村 、 新豐村 、 雙馬村 、 雙橋村 、長山村、焦村、 蒲塘村 、 魯村 、楊村、 百花村 、肖村、 老村 、 豹山村 、立新村、新竹村、 蟠龍村 、宋興村、 石壩村 、 長崗村
六郎鎮 340221101 117,05平方公里 4,5萬 郎橋社區、殷港社區、 保豐村 、北陶村、 南壩 村、 新團村 、 幸福村 、周東村、 周西村 、 周下村 、永定村、永和村、 永丈村 、政和村、 河東村 、 港東村 、 中窯村 、 萬鍬村 、 慶大村 、 中心村 、 東八村 、 永豐村 、 興隆村 、 永太村 、 新港村 、 殷港村 、 強灣村 、 強橋村 、 蜈蚣村 、 加元村 、紫園村
陶辛鎮 340221102 101,8平方公里 1,6萬 雙橋社區 、 奚村 、 沙墩村 、 石橋村 、 四門村 、河橋村、樓麻村、 芮村 、陶辛村、 七房村 、馬橋村、承村、 新塘村 、 友誼村 、 蘆中村 、 天井村 、 三官村 、 北胡村 、 胡灣村 、 東莞村 、定豐村、 倪家村 、 保太村
紅楊鎮 340221104 94,6平方公里 1,2萬 永楊社區、幸福社區、 珩琅村 、 崗山村 、 羅公村 、 萬壽村 、 沈公村 、 高興村 、 周橋 村、萬福村、 和平村 、先進村、 三勝村 、 興塘村 、 香河村 、月灣村、 東定村 、 永平村 、 三義村 、 團壩村 、 沿江村 、萬村、 新橋村
花橋鎮 340221105 82,5平方公里 1,3萬 橫崗社區、城東村、黃池村、 永興村 、, 廟音村 、 九十殿村 、 隆興村 、 老觀村 、成村、 東門村 、 紅光村 、 沿山村 、 花橋村 、 五四村 、 復興村

民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人口

早在新石器時代蕪湖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東晉"永嘉之亂",漢族士民大批南渡,其中一些士民便從此定居蕪湖縣。

蕪湖縣蕪湖縣
由於戰爭、自然災害等因素,人口發展緩慢。至南宋末年1279,全縣共7677戶,12250人,後逐漸減少。元至元三年1337全縣有3145戶,48250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總戶恢復到6294戶,人口有33318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有7148戶,11988人,此後又緩慢上升。清順治三年1646有8232戶,15600人;順治十四年降到6273戶,10622人。康熙十一年167210031戶,人口有17031人,乾隆十年1745有9100戶,17875人。光緒三十年1904有土著人16481戶,74756人,其中男52453人,女22303人。客民7723戶,50215人,其中男34145人,女16070人。民國初期,雖然連年戰禍及自然災害,人口增長還較快。民國5年1916全縣共41249戶,235166人,到民國37年增加到70831戶,362674人。1949年,全縣65980戶,294226人。1953年7月1日,全國開展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有74611戶,314421人;1964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有76590戶,308188人;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有110591戶,496265人。1989年,全縣有154758戶,52641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5.06億元,比上年增長2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0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86.62億元,增長29.0%;第三產業增加值23.94億元,增長9.4%。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928元,比上年增長20.6%,按年末匯率折算為5702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3.2:64.8:22.0調整為11.6:69.3:19.1。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6.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0.3億元,財政收入24.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億元,進出口總額2.57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134元。

農業

蕪湖縣歷來是糧、棉、油和其他經濟作物的綜合農業區。全縣有耕地50.9萬畝。建國前,由於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水利設施差,農業技術落後,農作物產量較低,糧食平均單產不到100公斤,總產7萬噸左右。油菜籽單產30公斤,總產1300噸。棉、麻和其他農作物產量同樣較低。建國後,黨和政府領導農民進行土地改革,合作化,使農業生產關係發生了變化。同時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增施化肥,推廣良種,防治病蟲害,改革耕作制度,推行農業機械化,農作物產量逐年提高。1966年糧食畝產達到449公斤,為華東首批"超綱要"縣份之一。1978年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積極性提高,糧食畝產增加到453.5公斤,總產23.6萬噸。油菜籽單產72公斤,總產7467噸。1989年,糧食畝產達502.9公斤,複種指數2.29,總產25.6萬噸。油料畝產58公斤,總產1.2萬噸。年交售國家糧食4.1萬噸,油料4478噸。種植業年產值1089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7.3%。林業生產,建國初接收私營林場59畝,1951年擴大到1.6萬畝,雖經歷年造林,但成活極少,無經濟效益。1956年瀂港鄉幸福村在馬頭山辦起林場,植樹226畝,經過精心護理,三年後綠樹成林。1959年馬頭山林場被選出席全國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表彰大會,受到國務院嘉獎。1989年有鄉、村級林場和苗圃62個,森林面積7.2萬畝,造林面積4649畝,育苗603畝,年產值34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2.1%。畜牧業生產,主要以養豬為主,牛作為生產工具常有飼養,家禽養殖較為普遍。1949年養豬2.6萬頭,牛8589頭,羊2488頭,家禽11.6萬隻。"文化大革命"期間,禽畜養殖受到限制,增長速度減緩。1983年後,家庭養殖業蓬勃發展,湧現出一批養雞、養豬專業戶。1986年養豬突破23萬頭,家禽370萬隻,創歷史最高水平。1989年畜牧業年產值289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17.9%,比1949年增加10培。漁業生產,建國前以天然捕撈為主,江河湖泊捕撈麵積23萬畝,年捕撈量10噸左右。建國後,大力推行人工養魚。1950年人工養殖面積1.8萬畝,年產11.5萬噸。此後逐年增加。1970年漁業生產秩序混亂,成魚養殖遭到破壞,養魚面積和產量下降。1981年後,推行漁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85年養魚面積增加到10萬畝,從單一魚種養殖,改進到鰱、鱅、草、魴、青、鯉等多魚種分層次綜合混養。並建起一批網箱養魚和高產精養塘。同時還出現一批養蟹、養鱉、養蝦、養鱔、養螺、養蚌育珠等特種水產養殖專業戶。1989年放養面積10.7萬畝,可養水面利用率96.6%,成魚單產47公斤,總產5180噸,年產值74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4.5%,是建國初的37倍。

2011年糧食種植面積31648公頃,比上年增加114公頃;油料種植面積8641公頃,減少525公頃;棉花種植面積3658公頃,增加59公頃。糧食產量21.76萬噸,比上年增產1.05%;油料產量18987噸,減產7.34%;棉花產量4359噸,增產8.11%;蔬菜產量11.73萬噸;肉類產量14188噸,增產3.55%;水產品產量27100噸,增產3.25%。當年完成造林面積213公頃。6萬畝國家優質油菜生產基地、4萬畝水稻高產示範片、2萬畝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標準良田等項目加快推進。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61家,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2.5億元,增長12.7%。新培育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2個。新增國家無公害農產品7個、省名牌農產品4個、綠色食品認證8個。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0.2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6.6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8943公頃。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0363噸,農村用電量52026萬千瓦時。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實施完成了建設用地置換項目1942畝、增減掛鈎試點項目908畝。全縣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6萬畝,其中千畝以上示範片7個。

工業

蕪湖縣工業發端較早,宋代,煉鋼作坊興起。明代,不僅手工煉鋼聞名國內外,且染漿等手工業也蓬勃興起。曾有"織造尚松江,染漿尚蕪湖"之說。近代,本省的紡織、電力、機械、糧食、化工等工業,均起源於蕪湖。本世紀初,蕪湖縣工業曾短期興盛,但不久卻逐漸衰落。建國後,市縣分治,一些規模較大的工業劃屬蕪湖市,縣內只有少量分布在農村和小集鎮的傳統手工業和家庭作坊。1949年工業總產值152萬元,其中全民工業企業產值43萬元,私營及其他手工業產值109萬元。1953年對私營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辦起縣屬集體工業6家,全民工業10家。年產值751萬元。1958年隨著大辦鋼鐵的高潮出現,社隊鄉村工業興起,先後辦起採礦、冶金、煉焦、機械、紡織、建材及機電工業。工業年產值達到2032萬元。1965年通過工業整頓,停辦了煉焦、採礦等8家工廠。1968年至1978年,為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了一批工廠。同時利用大廠帶小廠,老廠帶新廠的辦法,使工業生產發展較快。1979年起,貫徹"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鄉鎮工業和個體戶,聯戶辦工業突飛猛進。初步形成"四個輪子"國營企業,集體企業,鄉鎮企業,聯戶、個體企業一齊轉的局面。1989年,有工業29個門類,工業企業2896家,其中全民工業26家,縣屬集體工業52家,鄉鎮集體工業239家,村辦工業326家,聯戶辦工業231家,個體戶工業2021家,計有工人29130人。工業固定資產原值9468萬元,年產值2.8億元。年主要產品產量:純棉布8.6萬米,膠鞋9468萬雙,白酒900噸,配混合飼料1萬噸,食用植物油4300噸,棉毛衫褲44.9萬條,床單9萬條,布鞋127萬雙,機製紙1400噸,電石4100噸,合成氨13200噸,輪胎外胎2.3萬隻,酚醛壓塑粉1650噸,水泥3.2萬噸,機制磚1.7億塊,機制瓦1600萬塊,金鋼砂4830噸,電極糊3155噸。另外,服裝、剪刀、礦山閥門、剪板機、馬口鐵鑄件、標準緊固件、防火設備器材、農用水泵等80多種產品,都有大批量生產。金鋼砂、碳素製品、松花皮蛋、麻雀牌床單、油灰刀、卷宗架為出口產品。。

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74.46億元,比上年增長31.7%,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6.58億元,比上年增長39.8%。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增加值4.77億元,比上年增長6.3%;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62.11億元,增長38.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增加值2.78億元,增長67.1%。輕工業增加值10.25億元,增長35.6%;重工業增加值56.33億元,增長39.6%。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1.1億元,比上年增長59.0%;實現利潤總額18.1億元,利稅總額27.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0%和64.2%。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94.47%,比上年提高個59.7個百分點。

交通

蕪湖縣介於合肥杭州南京武漢等大城市群之間,地處長三角經濟圈和皖江城市帶交匯處,

蕪湖縣蕪湖縣
是水、陸、空立體交通的交匯點,是連線長三角和中西部的重要節點城市、樞紐城市和交匯城市。

交通發達,沿江通海。城區青弋江直通黃金水道長江,皖贛鐵路穿越老城區,318國道、104省道與205國道在市區會合。G50滬渝高速公路(上海—武漢—重慶),沿江高速(南京—蕪湖—武漢)合杭高速(合肥—蕪湖—杭州),銅蕪宣高速(銅陵—蕪湖縣—宣城)、蕪雁高速(蕪湖縣—蘇州—無錫—常州—上海),5條高速在市區東西南北均設有出入口,這一獨特的優勢,構成了蕪湖縣到江浙滬地區的1小時高速公路網路。

距合肥駱崗國際機場,南京市祿口機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僅兩小時車程。距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僅20分鐘車程。

公路

沿江高速、合杭高速、蕪雁高速、G50滬渝高速公路、銅蕪宣高速等5條高速公路,205國道、318國道、104省道連線上海、重慶、南京、杭州、合肥、蘇州、無錫、寧波、常州、武漢等大城市和城市集群。

鐵路

鐵路合蕪、皖贛鐵路、寧銅鐵路、宣杭鐵路、在建的有合福高鐵、皖贛高鐵、商杭高速鐵路、以及規劃中的銅南宣鐵路 ,形成四通八達的鐵路運輸網,向外可通達全國各地的火車站。

港口

蕪湖港距安徽新蕪經濟開發區僅20公里,是長江溯江而上的最後一個深水良港。朱家橋外貿碼頭可常年停靠萬噸輪,從這裡直通內外。與上海港緊密合作可全面實現國際貨櫃運輸通關驗放作業,且成本比上海出港更低。蕪申運河

起自安徽蕪湖市區,經安徽省蕪湖縣、南京高淳、無錫宜興,止於太湖,由蘇州直通上海,航程比繞長江縮短運距100多公里。

航空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合肥駱崗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上海虹橋機場 ,蕪湖縣——蕪宣機場(在建)。

旅遊

陶辛水韻

蕪湖市十景之一的"陶辛水韻",現為AA級景區,省農家樂示範點。陶辛境內萬畝迷宮般古水系,加上多處神奇、誘人的人文景觀,構成江南特有的水韻風光。主要景區香湖島,建有木屋、長廊、竹亭、曲橋,供遊人休閒、漫步,還有古代農具展示、民間技術表演、垂釣等讓遊人參與的活動項目。島內百畝荷塘近40個品種的荷花,在夏日裡競相綻放,深受遊客讚賞。

老梁山莊

以桃花潭和古農具展室為主體的老梁山莊,現為省農家樂示範點,座落在蕪湖縣灣沚鎮宋興村,與天地人生態園相鄰,莊內綠村成蔭,清新怡人,融桃園風光、茅屋農舍、香荷紅鯉、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一派世外桃園之神韻。

新豐林場

位於蕪湖縣灣沚鎮原新豐鄉虎山頭的萬畝林場,"三九"公路穿境而過,林場依山傍水,綠海茫茫,是享有"天然氧吧"的動植物園,與周邊丘崗上的小果園、小花園、小竹園、小菜園等連片,構成了生態旅遊的靚麗景觀。外商擬投資數億元建成高爾夫球場。

和平生態園

位於蕪湖縣紅楊鎮境內的和平生態園,被批准為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公園內森林植被6000餘畝,各類樹木120餘種,其他植被460餘種,野生動物100多種,有"天然氧吧"之稱。每年有數十萬隻鷺鳥在此棲息、繁衍,有萬鷺齊飛,雪(鷺)壓青松之奇觀,被遊人譽為"蕪湖天然動物園"。園內還有十大植物基地及將軍苑、博士村、知青屋、汪皇殿、西鳳庵、鴻蒙寺等景點。和平生態園與西河古鎮、珩琅風景(珩琅古塔)、天鷹景觀連片,展現出和平生態旅遊區的無限風光。

城市榮譽

現代化濱水園林城市蕪湖市副中心城市(新蕪市)蕪湖市域發展的新縣級市沿江重點開放縣中部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先行區現代產業新城 國家汽車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國家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國家數控工具機製造(蕪湖)基地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研究製造基地安徽省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安徽省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現代商貿物流基地休閒旅遊影視基地國家商品糧出口基地縣域科學發展的示範區全國文明縣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浙商最具投資潛力的城市長三角經濟向內地輻射的物流副中心城市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安徽最大的縣級城市長途汽車客運站(蕪湖縣客運中心)長三角旅遊休閒後花園安徽省十強縣(連續8年)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科技進步先進縣(縣級市)安徽省民眾體育先進縣(市)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市)安徽省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安徽省全省雙擁模範縣(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市)發展非公經濟先進縣(市)國家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市)國家科學發展先進縣(市)安徽省生態縣安徽省園林縣城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