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區

宜秀區

安慶市位於宜秀區長江中下游北岸,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安慶市北部。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和溫和宜人的氣候條件,形成自然風光旖旎迷人,生態資源豐富多樣。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大、小龍山,以“獨不類他山”之譽,吸引眾多遊客遊覽觀光、休閒度假。同時,宜秀區又是一個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龍山鳳水孕育著眾多名人雅士,皖派篆刻之祖、清朝書法第一國師鄧石如及其六世謫孫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故居鐵硯山房、黃梅戲藝術大師嚴鳳英故居遠近馳名。近代山水畫家蕭謙中誕生地位於境內楊橋鎮。

基本信息

建置沿革

1952年安慶市升為省轄市後進行區治裁併,將集賢區改為城中區。

1955年3月撤銷城中區,在其所屬4鄉及從懷寧縣劃入的十里舖、集賢、肖坑、谷橋、北安、竹園、五里7鄉基礎上成立安慶市郊區。

1957年10月,將東流縣(今屬東至縣)大渡口鎮及王墩鄉的聯發、民眾、大同農業社,慶豐鄉的永慶、石棋農業社,大渡口鄉的鎮聯、正榮、新庭、合意、聯合農業社劃入安慶市郊區。

1958年底,將懷寧縣聖埠、馬窩、老峰、柘山4個鄉劃入安慶市郊區。

1959年6月,撤銷郊區,改設江北郊區和江南郊區。

1960年,成立十里舖、廣圩、大渡口3個人民公社,江北郊區區公所併入廣圩公社,江南郊區區公所併入大渡口公社。

1962年5月恢復郊區建置,與市農林水利局合署辦公,轄十里舖、白澤湖、華中路、廣圩、漁業、大渡口、金雞籠7個人民公社。

1963年2月,將7個公社調整為21個公社和大渡口鎮。6月,又將1957、1958年劃入的鄉鎮(除聖埠大隊)分別劃回懷寧縣和東至縣,郊區下轄5個公社。

1969年初成立安慶市農業站革命委員會,行使郊區政府職能。1970年9月農業站革委會改稱郊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底,懷寧縣的新洲、長風、老峰、白澤湖4個公社以及總鋪公社的東風、向陽、砂橋3個大隊,桐城縣的楊橋、花山、大楓3個公社和羅塘公社的將軍、聯興、合興、樅南4個大隊,以及破罡湖、石塘湖水面劃歸安慶市郊區。

1981年,東方紅蔬菜公社與市蔬菜公司合併組建安慶市蔬菜聯合總公司,並成立龍獅橋辦事處承擔原公社行政職能。

1988年安慶市區劃調整前,郊區區委與安慶市農委合署辦公,郊區農林局、水產局、水利局、社隊企業局對外分別加掛安慶市農林局、水產局、水利局、社隊企業局銜牌。

2005年,安慶區劃調整,撤銷郊區,將原郊區的龍獅橋鄉、長風鄉、新洲鄉和老峰鎮劃歸迎江區,原郊區的十里舖鄉(除眉山、象山、蘇崗、砂橋、羅沖5個村)劃歸大觀區,同時從懷寧縣劃入大龍山鎮、五橫鄉,從桐城市劃入羅嶺鎮,並設立大橋、菱北2個街道辦事處,成立宜秀區。

資源

生物資源

山林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區,常年經濟林和珍貴古樹遍及整個區域。名貴的帶綠樹種有五針松金錢松香樟楓香黃檀銀杏等。小龍山是省級野生白玉蘭基地。大龍山一帶盛產水果,有桃、李、杏、梨、石榴枇杷柑桔等傳統產品,也有引進的蜜桔、白風桃、黃桃油桃等品種。

大龍山區有黃雀、山雞、河麂、小天鵝、鴛鴦、灰鶴、黑鸛鶴、貓頭鷹、白頸長尾雉、野豬、雲豹和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獐、大靈貓、穿山甲等。

礦產資源

境內蘊藏的金屬類礦產有鐵、錳、鉛、鋅、銅、鈾等,非金屬類礦產有煤、石英、花崗石、大理石、墨玉、石灰石、白水泥原料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位於安慶市區東北部,北緯30°,東經116°。東南與樅陽縣、迎江區、大觀區接壤,西北與桐城市、懷寧縣相連。

地形地貌

宜秀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部為平原,西北為丘陵,西北部為大龍山及沿山山地。

氣候特徵

宜秀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5℃,降水量13 89mm,年平均無霜期247天。

宜秀概況

宜秀區宜秀區

宜秀區是在原安慶市郊區的基礎上設立的,具有發展經濟的良好條件,有著便利的交通網路,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廣袤的土地資源、豐富的水面、山場和礦產資源。在利用自身豐富資源的基礎上,該區致力於建設安慶市長江大橋經濟開發區和安慶北部新城區“兩大平台”,構築大橋北岸接線、安樅新線、大龍山石塘湖旅遊經濟圈“三大經濟帶”,發展新型工業、商貿物流業、生態文化旅遊業和特色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努力把宜秀區建成“宜商、宜居、宜游、宜學”的生態型現代化新城區。

宜秀區山靈雋永,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名人。區內古蹟甚多,旅遊資源豐富。省級風景區 ——大、小龍山風景名勝區挾石塘、破罡湖之美,人稱山清、水秀、洞奇、石巧四絕,其中靈山石樹、源禪寺、龍山第一剎、石塘湖、鮑沖湖等景區最區規模。一代書法宗師鄧石如及其六世嫡孫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故居鐵硯山房、黃梅戲藝術大師嚴鳳英故居遠近馳名。近代山水畫家蕭謙中誕生地位於境內楊橋鎮。占地2674畝,可培養萬名學生的省屬綜合性大學 ——安慶大學坐落區內。

宜秀區總面積410.3平方千米。總人口21.6萬(2005年)。

區人民政府駐大龍山鎮,郵編:246003。代碼:340811。區號:0556。拼音:Yixiu Qu。

行政區劃

宜秀區轄2個街道、3個鎮、2個鄉:大橋街道、菱北街道、楊橋鎮、大龍山鎮、羅嶺鎮、白澤湖鄉、五橫鄉;皖河農場。其中菱北街道由安慶經濟開發區管理。

經濟

概述

截至2012年底,宜秀區地區生產總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是建區時的4倍、12.3倍和9倍,經濟總量占宜城板塊的比重節節攀升。開工建設億元以上項目59個,建成41個;獲批政府投資項目140個,爭取政策性投資4.1億元;累計引進內資321.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89億美元。2012年工業經濟和招商引資工作均榮獲全市一等獎。二是質量不斷提升。三次產業比由建區之初的19.5:34.1:46.4,調整為16.2:58.1: 25.7,已由農業區變成了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新城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2%,財政超千萬元的鄉鎮(街道)達到5個。

第一產業

2013年,宜秀區農業經濟平穩發展,蔬菜園藝、畜牧水產、鄉村旅遊等特色板塊逐步形成,新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5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00元,增長9%;林權制度主體改革通過驗收,土地流轉率達到30%。

第二產業

區域地圖區域地圖

2013年,宜秀區編報政府投資項目63個,獲批41個,爭取政策性投資5000餘萬元。全年新增招商項目81個,成立上海宜秀經濟文化促進會,成功舉辦黃梅戲藝術節宜秀區經貿洽談會,引進區外資金50.86億元,增長19.4%;境外資金2800萬美元,增長40%。全年開工建設3000萬元以上項目45個,完成投資23.7億元,阿爾博白水泥、旺旺二期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投產。大橋開發區完成投資23.6億元,獲批 “中國(安慶)食品工業城”,成為華東地區首個獲此殊榮的開發區;實現財政收入2.05億元,占全區財政收入55%。北部新城區完成投資7億元,建成道路總里長20公里,招商引資實現全國500強企業零的突破。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截至2012年底,累計投入近6000萬元用於改善民生,省、市31項民生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城鎮就業3790人,下崗人員再就業39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000人。紮實推進基本養老、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生活保障工作,6703名被征地農民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61.7%,位居全省第一;縣(區)級光榮院建設全省首創。重度殘疾人生活得到救助。村級幹部工資正常增長、醫療和養老保障“三位一體”的激勵保障機制全面落實。

醫療

截至2012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4%,17.1萬人次受益。6.1萬人參加城鎮居民醫保。新建1個鄉鎮衛生院和10所標準化村衛生室。

城市建設

截至2012年底,1600口沼氣池建設任務全面完成,3座水庫得以除險加固,2.2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有效解決。全力服務“雙百”城市建設,違法建築防控工作紮實有效,“垃圾圍城”得到整治。開工建設還建房近80萬平方米。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任務完成,新增道路20.7公里。安樅新線全線貫通,羅新線五橫段修通,龍眠山路完成拓寬改造,機場大道啟動建設。北部新城防洪工程被列為全國中小河流治理第一批試點。石塘湖被列入長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項目庫。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啟動實施校舍安全工程,教師基礎性績效工資足額兌現,中聯考成績位居全市前列。“鄧石如故居”、“嚴鳳英故居”等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新建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19個農家書屋。

交通優勢

龍湫池龍湫池

安慶交通便捷,是長江中下游水陸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安慶港是長江一類外貿航運口岸,年吞吐量750萬噸,客運量200萬人次,已實現了江海聯運。安慶機場已建成軍民兩用機場,可起降大型飛機,目前已開通安慶至上海北京廣州廈門溫州等五條航線,根據規模,該機場將由4—C提高到4—D級標準。鐵路目前已開通安慶至合肥、北京、上海、深圳等班線。318、206國道在安慶市區經過。合安高速於2002年10月建成通車,安徽省連線大江南北的第三條通道——安慶長江公路大橋正在建設,大橋北岸接線工程將合安高速與沿江高速有機銜接,成為江南、江北兩條重要的交通幹線。長江大橋綜合經濟開發區距現狀鐵路客站1公里、距碼頭3公里、距安慶民航機場僅3公里。從區域內的大橋連線線經合安高速至合肥、南京、武漢僅1.5、3.0、4.0小時的車程,由此經長江大橋可至江西、浙江方向。經該區周邊的中興大道,可直達樅陽、銅陵、廬江、合肥等地,市內3路、6路、10路、14、19路公車直達該區附近,與市區連線方便。

旅遊資源

宜秀區自然風光旖旎迷人。省級風景名勝區——大龍山挾石塘湖、菜子湖、破罡湖之秀美,以山青、水秀、石奇、洞幽著稱,素有“獨不類他山” 的美譽。“長松澗底結琥珀,秀峰雲里開芙蓉”、“皖江北望倚天青,大龍小龍開障屏”……歷代墨客騷人在此或寄情或抒懷,留下了不少佳句名篇。 “畫盡天下名山色,唯見龍山不須墨。”宜秀區山靈雋永,地靈人傑。這裡是一代書法大師鄧石如、“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共創始人陳獨秀、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山水畫家肖謙中等文人名士的故里。大龍山又是佛教勝地,古有“龍山三十六寺七十二庵” 之說,如今現存的龍泉寺、圓照寺、源浦寺、靈山寺、觀音廟等香火仍旺盛。

宜秀區農村旅遊資源豐富。以優美的鄉村田園風光,特色的農業和廣袤的山水景觀吸引著八方來客。憑藉著農業生態資源開展的農業科普、農事活動、休閒垂釣、採摘、觀田園風光、品農家飯菜等農業旅遊系列套餐漸入佳境。

近幾年,宜秀區委、區政府審時奪勢,與時俱進,依託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施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戰略,提出了構建“宜商、宜居、宜游、宜學”的生態型現代化新城區的奮鬥目標。隨著安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橋開發區和安慶市北部新城區的崛起,宜秀區旅遊業將步入一個嶄新階段。團結、拼搏、奮發、圖強的宜秀人民正邁著矯健的步伐,朝著建設目標奮勇前進。敞開博大的胸襟熱忱歡迎八方來客,走進宜秀共美好未來。

宜秀區旅遊業起步以來,旅遊經濟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已形成社會關注、產業自主增長的良性循環氛圍。區域對外交通體系逐漸完善,上海至安慶城際鐵路、沿江北岸高速即將動工建設,區位優勢進一步明顯,是安慶市城區旅遊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板塊。大龍山風景名勝區所屬石塘湖、靈山石樹、龍山第一剎、鮑沖湖、小龍山等景區開發已初具規模,分別對外接待遊客。利用農業資源開展的“農家樂”鄉村旅遊,漸入佳境。初步形成以大龍山風景名勝這由自然觀光旅遊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產品,向以休閒度假為主觀光為輔,“農家樂”、佛教、文化及商務旅遊均衡發展的多極化格局方向發展。全區年接待遊客1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近8000萬元。作為安慶城市一個重要休閒度假功能區,區委、區政府堅持把旅遊業發展擺上突出位置,進一步放活投資經營機制,圍繞環大龍山石塘湖、菜子湖旅遊經濟圈,提出“加快構建龍湖旅遊經濟產業園,實現宜秀旅遊跨越發展”的目標,重點發展生態文化游、休閒遊、商務游,推出融“吃、住、行、游、購、娛”因素為一體的產業組合,使生態文化旅遊業逐步發展成為支柱產業,為宜城旅遊板塊品牌提升,安慶雙百城市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小龍山小龍山

創建生態文化旅遊品牌。充分發揮安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品牌優勢,挖掘黃梅戲故鄉、大龍山風景區等資源優勢,唱好黃梅戲、打好名人牌、營造生態鎮、建設文化村,努力創建生態文化旅遊品牌,打造著名的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使旅遊業逐步成為區級經濟的支柱產業,進入全省旅遊經濟強縣‹區›。

加快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以大龍山風景區旅遊綜合開發項目為龍頭,打造國家4А級風景區,以小龍山景區綜合開發項目、五橫—羅嶺文化旅遊走廊項目等作為骨幹支撐項目,重點推進我區旅遊資源深度開發。大力開發農業旅遊示範點和省、市“農家樂”旅遊示範點。積極開發文化旅遊、科普旅遊和商務旅遊。 完善旅遊基礎設施。以現有公路為基礎,加速建成環大龍山和石塘湖旅遊公路,基本建成大龍山風景區各景區的對外通道,初步完善景區內部循環步道。進一步完善旅遊區供水、供電、通訊、環保等系統。加快華泰度假村、徽州風情街旅遊度假村、鮑沖湖休閒廣場、飛鵝生態休閒山莊等旅遊接待設施項目建設,加快建設4A級旅遊區標準遊客中心、三星級以上旅遊飯店和楊橋鎮一級旅遊接待中心。

加強旅遊宣傳促銷。域旅遊合作聯動,創建無加大媒體宣傳力度,有選擇地參加全國各類旅遊交易會,積極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旅遊節慶活動,不斷提高知名度,提升旅遊區的整體形象。包裝、組合旅遊產品,推出“山水野趣生態游”和“書香戲韻文化游”等精品旅遊線路。不斷鞏固本地客源市場,重點開拓省內和長三角兩個目標客源市場。積極開展區障礙旅遊區。

主要景點

石塘湖石塘湖

石塘湖:素有“十里長湖”之稱。每當晨曦微露,站在大龍山最高峰,隨著紅日的冉冉升起,可看到湖中六個太陽的倒影;傍晚,落日熔金,漁歌唱晚,一幅桃源風光,充滿無限生機;入夜,輕風拂面,靜影沉璧,如痴如醉,銀湖夜渡,令人心曠神怡,而沿湖的十里桃花,十里花海、香氣溢人,古人詩云“石塘湖畔龍山麓,十里杏花紅兩灣”。現已開發的主要是水上世界景點。 大龍山風景名勝區概況:安慶市大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安慶市宜秀區境內,總面積132平方公里,其中山嶽面積12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2平方公里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AA級旅遊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大龍山其山脈始自皖山,宛如一條長龍蜿蜒連綿,故而得名。大龍山與皖山有著不解之緣,《安徽通志》稱大龍山為“皖之鎮山”,名列省內眾山之首。在宋朝,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時曾賦詩《過皖口》,其中有句“皖城西去百重山”,所描寫的就是大龍山

了。 大龍山自然環境優美,遠看“群山靡迤,岩峰深秀”,其山多石而露,多峰欲斂,石奇洞幽,水清泉冽,寺隱庵藏,素有“獨不類他山”之美譽。大龍山四面環水,東依石塘湖、破罡湖,南瀕長江,北連鮑沖湖、菜子湖,西鄰石門湖。整個大龍山風景名勝區分為靈山石樹、日照峰、龍山第一剎、石塘湖、鮑沖湖、洪桂山、龍湫池共七個相對獨立的景區,每個景區各具特色,景點密布,共有92峰、82岩、72嶺、36壑、108奇石,另外,還有四大溪流,六條瀑布,是典型的山嶽湖泊型風景區。

大龍山不僅自然景觀秀麗,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歷代名人到此遊覽題詠,留下了近百首讚美大龍山的詩詞歌賦:“長松澗底結琥珀,秀峰雲里開芙蓉”正是對大龍山自然風光的高度讚美。大龍山山青水秀、地靈人傑,人文薈萃。清代這裡即以五里三進士(龍鯉門、姚松飛、許鯉躍),隔河兩狀元(龍汝言、劉若宰)而聞名遐邇。景區內有數不勝數的人文景觀。歷代摩崖石刻,張四墩新石器時代遺址、李鴻章倉房、鄧石如故居、嚴鳳故居、山水畫家肖謙中故居等,如顆顆明珠,星星點點撒落在大龍山風景區里。另外,這裡曾誕生了當代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清代著名書法大師鄧石如、“兩彈元勛”鄧嫁先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等曠世英才,給秀麗的大龍山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大龍山也是佛教聖地,東漢初年,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至唐宋年間,盛極一時。古時,大龍山寺廟、道硯、亭、台、樓、塔等建築林立,素有“龍山七十二庵”之說,可見香火旺盛,現存寺廟有龍泉寺、源浦寺、觀音寺、圓照寺、靈山寺、龍山寺、龍王廟等。傳說中,地藏王菩薩為尋找修行念佛的地方,在到九華山之前也曾來過大龍山,被大龍山青山秀水、蛟龍之勢所吸引,並逗留數日,後來因為難以忍受石塘湖魚蝦的腥味,而離開此地另覓九華山。就是現在大龍山多處景點還能看到地藏王留下的腳印呢。

大龍山風景區交通便利,資源豐富,風景宜人,物產富饒,氣候溫和,陽光明媚,雨水充沛,春天花香鳥語、秋天碩果纍纍,被稱為“安慶城市花園”。

靈山石樹:地質學倒石堆崩塌現象重要遺蹟,是大龍山的精髓

。遠觀石樹全貌,滿山巨石逶迤相疊,完美地組合成一棵枝粗葉盛的參天大“樹”,從山麓直衝山頂。相傳遠古時期曾經有黃龍居住在這裡,因而山中就有了靈氣,遊人到這裡來玩,便會家出才子,大富大貴, “靈山石樹”由此而得名。 鮑沖湖景區:素有“天然氧吧”、“安慶小桂林”的美譽。景區山水相連,湖中島嶼密布、湖水清冽、灘平岸曲、蝦肥魚美;與湖相連的花山蒼翠蔥鬱、峰巒峭撥、怪石林立、谷幽洞奇。尤為引人入勝的是湖中的臥牛島、草地山、貓耳山等島嶼點綴其間,猶如神來之筆。遊人可蕩舟湖中,飽覽湖光山色,又可體驗高空滑索的驚險刺激。

龍山鳳水——小龍山景區,位於宜秀區羅嶺鎮菜子湖畔,是黃梅戲劇《天仙配》中七仙女與董永美麗愛情故事的發生地。小龍山風景區融形、神、靈於一體,以怪石、幽洞、秀谷、玉蘭等“四絕”聞名於世。狀元龍汝言曾詩曰:“鳳水環金帶,龍山列玉屏。”景區與鳳凰溪相依,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最為稱道的是黃梅戲藝術大師嚴鳳英就出生在這裡。景區目前開發了天意谷、入龍門、仙情緣三大遊覽區,各遊覽區彼此呼應,勝景不斷。

龍山第一剎:幽谷洞天,危岩嵯峨,流泉飛瀑,右剎幽深,

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其獨特的景致吸引著遊人的眼球。該遊覽區景點眾多,其石奇幻怪巧,其溪蜿蜓曲折,其潭射珠鼓譟。古寺、古樹、古石刻與自然美景融為一體,巧奪天工,令人神往。 龍湫池:傳說龍王巡遊人間在此一深潭處洗浴多日,久久不願離去。奇峰、怪石、溪流、瀑布、石刻,莫說此景只是天上有,龍湫處處皆成景。景區主要景點均分布在白龍溪兩側,有飛來石、靈芝石、洋船石、駝鹿石、蓬萊石等景觀。摩崖石刻是該景區的一大特色,“君恩山重”、“忘歸”等石刻都具有歷史典故。

日照峰:立足主峰山巔,四方景色一覽無餘。遠眺東南,九華山飄渺雲霧間,極目西南,小孤山,孤柱擎天的江山奇景呈現在眼前。回觀西北,天柱山群峰似筍,翹首北望,浮山如漂泊之船舟。俯瞰山下,田野如畫卷,長江如玉帶,滔滔東去。山麓的石塘湖、破罡湖、菜子湖、石門湖,如鑲嵌在大龍山的塊塊翡翠。若在夜幕降臨之際登臨山頂,安慶城萬家燈火似繁星撒地,閃爍耀目。

農家樂示範點:“紅燈籠外婆家”、“天源山莊” ……位於宜秀區的農家樂示範點,如今成了城裡人最樂意去的地方。鳥啼蝶舞、鳴犬相聞,縷縷炊煙等情景令久居城裡的人嚮往;品農家菜,住農家屋、果林採摘、休閒垂釣也成為城市人的首選。林間樹下,自摘自吃,會讓遊人輕鬆愜意;品嘗農家飯菜,溫馨、樸素、新鮮,仿佛回到從前,暢遊美好的回憶。

嚴鳳英的故鄉:“黃梅之鄉”——宜秀區羅嶺鎮是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出生地

,當地仍留傳著“白虎山上鳳音鳴,黃梅從此戲留聲”的佳話。如今,嚴鳳英故居已成為安慶市獨具特色的人文景點。如今,“黃梅皇后”的故鄉吸引著許多人造訪。當地人自發組建的黃梅戲劇團已蜚聲在外,看戲、聽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份。 鄧石如故居:座落於宜秀區五橫鄉白林村內,是“千朝第一人”鄧石如及第六代謫孫“兩彈元勛”鄧稼先居住的地方。神品”鄧石如影響著數代人,也使得故居書香飄溢,嘆為觀止。在鄧石如的影響下,五橫鄉文風昌盛,人人愛好舞文弄墨,湧現出不少農民書畫家,成為全國聞名的“文化之鄉”。

源浦寺源浦寺

源浦寺 位於宜秀區五橫鄉,五橫鄉是遠近聞名的文化鄉,這裡文化氛圍濃厚,文人輩出。著名書法大師鄧石如和兩彈元勛鄧稼先都出生於五橫鄉。

源浦寺始建於明末天啟年間,清初因防逃患而遷於五橫鄉橋下方。文革期間被毀,所有設施蕩然無存。所幸了真大師肉身至今仍完好無損。1992年在當地民眾的一致要求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將該寺恢復,並為了真大師裝了金身,從而保存下這一文化古蹟。幾年來經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三重殿陸續建成,現在香客遊人往來不斷。

月身寶殿裡面供奉著了真大師的肉體金身。了真大師法號心平,俗姓段,篾工出身,祖籍樅陽東鄉,49歲在源浦寺出家,苦修47年,終於在乾隆四十二年成道。圓寂前曾叮囑弟子將遺體坐於缸內,兩年後開缸。如遺體毀壞,可任意處理;如果遺體完好,則將其遷至庵涯(現址)建塔供養,塔外建座八角亭。了真大師圓寂後開缸,遺體果然完好如生,於是遵照大師遺囑照辦。了真大師生前持戒嚴謹,上門做工,自帶炊具。其所紡織的篾品,解放初期,民間尚有保存。 據說了真大師生前喜歡吃米粑,成尤其喜歡吃糯米粑。所以每逢古歷十月二十三日大師誕辰之日,香客們多送粑前來供奉,此習慣一直傳到現在,由於大師肉身的存在,所以該寺香火一直旺而不衰。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